这是我国2006年度最具代表性的美文。反映了2006年度我国美文这个文体领域最主要的创作流派、题材热点、艺术形式上的微妙变化,同时,在风格、手法、形式、语言等方面充分多样化,注重作品的创新价值,注重满足广大读者的阅读期待,雅俗共赏。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2006年中国精短美文100篇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王剑冰 |
出版社 | 长江文艺出版社 |
下载 | |
简介 | 编辑推荐 这是我国2006年度最具代表性的美文。反映了2006年度我国美文这个文体领域最主要的创作流派、题材热点、艺术形式上的微妙变化,同时,在风格、手法、形式、语言等方面充分多样化,注重作品的创新价值,注重满足广大读者的阅读期待,雅俗共赏。 内容推荐 本书所选文章均为我国2006年度最有代表性的美文。选录追求挑选精品和力作,力求能够反映该年度某个文体领域最主要的创作流派、题材热点、艺术形式上的微妙变化。同时,坚持风格、手法、形式、语言的充分多样化,注重作品的创新价值,注重满足广大读者的阅读期待,多选雅俗共赏的佳作。 目录 2006散文品读随感录 沙家浜记 昙花的抵抗 大儒无声亦有声 回忆三篇 水墨周庄 红军渡 父亲 话说和顺 关于跌跤的18点思考 拥抱 菊花绿了我就走 知了 众生平等之企鹅 梅花几度梦里寻 一个村庄与另一个村庄 树荫 热爱汉字的蛀虫(三章) 沙劳越之梦 蓝色的畅想 意象的碎片 夜 我掐死了一只蚂蚁 潘安的美与丑 陕北的羊群 一个夜晚和两个人的绍兴(外一篇) 初夏的梦 寻找当年的记忆 小细节 祖先住在村子外 庄稼跟我回家 中药飘香 走失的泥土 过巴颜喀拉山 我的假日(外一章) 白层古渡 岁月河流上的码头 水做的沙家浜 所畏惧的和被疏忽的 过桥洞 陪娘看病 笛声牵动的思绪 柴达木看山(外一篇) 越南所见所闻 狗屎花 高楼背后的他们(外一篇) 女人花 恐怖一条街(外一篇) 私人生活 失落在梅花里的温情 秋泛山塘 一条河说断就断了 走近云梦草原 王勇 蛇蜕 距离中的风景(外一篇) 大河里的小事 乡月 牛卧在牛市外边 我爱呼伦贝尔大草原 绿色祖先 请跟我一起飞 为一座废园驻足(外一篇) 谒长岛显应宫妈祖庙 熊猫 油桐花开时 暮色里绽开的冥想 坐巴士经过深圳的夏天 父亲来信我翻译 能不忆江南 白坤峰散文三篇 场景 渐行渐远的村庄 青草的声音 一口井的年龄 夜·历史一种 南京的风花雪月 女人汤里的女人味 上善周庄 候鸟·梦境·铁匠铺 镜庐笔记 和泥土有关 夜声与花色 沙狐 湖的味道 情义周庄 一个人的漂泊 黄昏那一抹韵 梦里不知身是客 观无伴奏合唱 雕版故里 三生有幸结文缘 绝口昌 一对蓝色的宝瓶 鸟语 影响 自然、纯真的我 我不知道我知道 上地里去呀 埃瑞什琪伽尔的囚徒 石磨上的美文 试读章节 大儒无声亦有声 在北京301医院,季羡林先生已经快住满四年了。 这是当初入院时谁也没想到的。在荷竹摇曳的北大朗润园家中,季先生最疼爱的大白猫一直等待着“爷爷”归来;更有一批又一批新生来到季府窗下,殷殷地向里张望,期冀能有奇迹发生。 一 季先生从6岁起即开始读私塾,9岁开始学英语,12岁读《左传》、《战国策》、《史记》,15岁学德语,17岁开始发表小说,19岁发表翻译作品,23岁毕业于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24岁赴德国主修印度学,同时学习梵文、巴利文、吐火罗文、俄文、南斯拉夫文、阿拉伯文等多种文字。30岁获德国哥廷根大学哲学博士。35岁起任北京大学东方语言文学系主任,一直做了37年,后来还做过北京大学副校长等无数职务。 季先生的一生,用他自己的话说:“天天都在读书写文章。越老工作干得越多。”除了让中国学者望而生畏的、深奥无比的德国哲学研究外,数十年来主要从事印度文学的翻译研究工作,佛教史以及中印文化交流史的研究工作,还撰写了江河湖海一样汪洋四溢的大量散文随笔等文学作品。现在,《季羡林全集》已编到了32册,粗略一算,已经有一千多万字了,真正是著作等身,学问大师,当代鸿儒! 然而极为可贵的是,季先生又绝不是“两耳不闻窗外事”的书斋学者,相反,他相当人世,胸中承载着天下万物,时时守望着民族、国家、世界,还有大自然。他还一直保持着独立思考的精神,始终秉持独家观点,绝不随波逐流、人云亦云。李玉洁老师曾多次感叹说:老先生想的跟别人都不一样,有时还特别超前。就见他闭着眼睛皱着眉头在那儿想,我们跟都跟不上。 比如最让人震惊的是2001年9月10日,季先生去参加政协会议。发言时,他突然讲起在21世纪,中国和亚洲一定会上升,东方文化将会重新成为世界文化的主潮;而美国则早晚要倒霉,因为它一天到晚做国际警察,哪儿的事都要插手,太霸道了,谁跟着它跑谁也要倒霉。季先生预言,尽管美国最富有和强大,但是当今世界谁也不能强加于入,因而美国必然要走下坡路,多行不义,人家都联合起来干你还不容易…… 仅仅过了十几个小时,就从美国传来了举世震惊的“9·11”事件!季先生家的电话没完没了响起来,许多昨天还认为他讲话不沾边的人都深表佩服。而人们更想起早在二十多年前,季先生就大谈“和谐”:“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本就是和谐。”人与人要和谐相处。人与大自然也要和谐相处。东方人对待大自然的态度,是同大自然交朋友,了解自然,认识自然,在这个基础上再向自然有所索取。“天人合一”的命题,就是这种态度在哲学上凝练的表述,所以必须珍惜资源,保护环境。当时他还援引歌德曾经怎么怎么说,恩格斯曾经怎么怎么说,梭罗曾经怎么住到瓦尔登湖简单生活,等等。那时,中国正处于一切为经济大发展让路的阶段,和谐与环保在中国根本还没形成概念,所以人们跟不上季先生的思想,有人公然表示不耐烦,认为他是老糊涂了,说话没把门的了;还有人公开批驳和反对。可是无论如何,季先生就是不松口,一再坚持说:“不和谐就不能稳步前进。”现在,时间驾着巨翅轰轰隆隆地飞到而今,当人们回头再看来路,不禁感慨再三:“老马之智可用也”(《韩非子》)。季先生的预见,印证了多少生活的真理啊! 我自己也有过两次亲身体验:一是去年中秋节时候,我受命请季先生为本报的“中秋专版”写一段话。在电话中,季先生边思考边问希望写些什么?我随口答,中秋节,就是图个团圆图个吉祥,比如“家和万事兴”等等都行,这是现在最流行的政治词汇了。没想到季先生却不同意,说是家还没和哪。我立刻明白了,他老人家的意思是说台湾还没有回归祖国的怀抱哪——哎呀,多么睿智、多么博大,而又反应多么机敏、头脑多么清醒的大师啊! 还有一次要追溯到上世纪90年代中期,中国散文界大力呼吁散文革新,“新论”不少,其中还包括一些西方的新潮理论,确实使人有“野花渐欲迷人眼”的惶惑。当时已很少有人固守着传统散文的路子写,以为陈旧缺乏现代意识,没有出路。但是季先生一篇又一篇,竭力作足传统散文的所有优势,让我在深深叹服的同时,也坚定了对传统散文的信心。季先生还给我写来一封信,直接手把手教我:“常读到一些散文家的论调,说什么散文的诀窍就在一个‘散’字,又有人说随笔的关键就在一个‘随’字。我心目中的优秀散文,不是最广义的散文,也不是‘再狭窄一点’的散文,而是‘更狭窄一点’的那一种。即使在这个更狭窄的范围内,我还有更更狭窄的偏见。我认为,散文的精髓在于‘真情’二字。”这独特的真知灼见,使我猛醒,无论对我的审稿、编稿还是个人写作,都有醍醐灌顶般的教益。 多年来,每次见到季羡林先生,他都是佛像一般的平静。老人本来就话不多,对于没有意义的话题更是沉默缄口,简直木讷得像一棵老树。但是,你要是认为他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和事佬,是只会哈哈笑的弥勒佛,是只会唱赞歌的拍掌派,那你可就大错特错了!季先生是位有原则的知识分子,对许多重大问题都提出过自己的意见和批评,只不过他不是采取怒目金刚的方式,而是绵里藏针,微言大义,让你自己省悟。比如他在《纪念郑毅生(天挺)先生》一文中,有这么一段: 我于1946年来北大任教。那时候的北大确实是精兵简政。只有一个校长,是胡适之先生,并不设什么副校长。他下面有一个教务长,总管全校的科研和教学。还有一个秘书长,总管全校的行政后勤。再就是六个学院的院长。全校的领导仅有九人。绝不像现在的校长一走廊,处长一礼堂,科长一操场这样伟大堂皇的场面…… 这是典型的“季式文笔”,大师自有大师的风格,不是“噼噼啪啪”就砸过去了,先把你批个体无完肤再说;而是提醒,是劝解,是循循善诱,帮助你自己提高认识,慢慢把弊病改掉。季先生是对的,小到一个人来说,都是“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更何况是国家和世界大事,绝没有一早晨起来就到处都是蓝天、白云,整个地球哪儿都是一片灿烂阳光的。 二 前些日子,有一件事在301医院引起轰动。各个科室病房,但见医生护士们窃窃私语,显出很激愤的样子。然而当他们来到老爷子面前时,却都换上一脸春风,装着什么事也没发生。原来,是外省有一位著名学者在某报撰文,严厉批评季羡林先生自封大师云云。虽然医生护士们不是专业人士,不懂学术,但从这几年跟老爷子的接触中,从上至党和国家领导人、下至学界人士对老爷子的敬仰中,他们觉得自己能分辨出东西南北,春夏秋冬。 这一天,季先生突然把李玉洁老师叫到身边,脸上还是那佛像一般的平静,说:“不用演戏了。”又说:“人家说得对,我本来就不是什么大师。只不过我运气好,好事都往我这儿流。”然后解释说:“我就两条,爱国和勤奋。我总觉得自己不行,我是样样通,样样松。” 见李玉洁老师不服气,季先生就叫她端正态度,并说:“人家说得对的是鼓励,说得不对是鞭策,都要感谢,都值得思考。即使有人胡说八道,对认识自己也有好处,无则加勉嘛。就怕一边倒的意见,都是吹捧,人就晕了,分不清好赖,就不可能前进了!” 待自己如此严,季先生对别人却是极为宽厚,太有长者之风了。他特别能看到别人的优点和长处,赞扬起来从不吝啬。每天下午的读报读书,当听到有熟悉的作家学者又写文章了,他都格外注意,还高兴得要命。比如他夸李国文先生的随笔写得好,有哲理,是能让人过目不忘、在脑子里留下印象的文章。还夸邵燕祥先生的诗好,又有文采又有思想又有意境,说着竟然随口背了出来,把李玉洁老师惊得一下子就坐直了。过了好些日子,李老师还纳闷地跟我说:“诗是我给老先生念的。我念完就完了,一点儿都没怎么着,而老先生竟然就背下来了,你说惊人不惊人?” 这使我想起当年的一件逸事:上世纪90年代中期,我约季先生写写当代另一位大儒张中行先生。很快,季先生的文章《我眼中的张中行》就飞来了。季先生称张先生“是高人、逸人、至人、超人。淡泊宁静,不慕荣利,淳朴无华,待人以诚”。其中有一大段断语,是季先生对张先生一辈子文章、学识的高度评价,请允许我引在这里: 他的文章是极富有特色的。他行文节奏短促,思想跳跃迅速;气韵生动,天趣盎然;文从字顺,但决不板滞,有时宛如大珠小珠落玉盘,仿佛能听到节奏的声音。中行先生学富五车,腹笥丰盈。他负喧闲坐,冷眼静观大千世界的众生相,谈禅论佛,评儒论道,信手拈来,皆成文章。这个境界对别人来说是颇难达到的。我常常想,在现代作家中,人们读他们的文章,只须读上几段而能认出作者是谁的人,极为稀见。在我眼中,也不过几个人。鲁迅是一个,沈从文是一个,中行先生也是其中之一。 难得一位大学者对另一位大学者如此欣赏。我们只听古人说“文人相轻”,又看过了太多的文人互相诋毁乃至“残杀”,却很少能看到互相佩服的,更少见如此之高的评价。季羡林先生把张中行先生的高明之处原原本本告诉读者,也把他自己对张先生的钦佩之处老老实实告诉读者,一副甘拜下风的若谷虚怀。 什么叫“大师”?至少,我每每固执地认为,他必须真心做到了“学然后知不足”。还有大唐名相魏征的一句名言:“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季羡林先生都做到了。 (选自2006年第2期《文学自由谈》) P6-10 序言 一 作家的写作主要是文字的写作,他们的生活经验及对生命的认知即以文字的方式表现出来。文字的运用也就显露出作家的能耐。有的文章虽长,而读之不累,不觉间已翻越万水千山,有的文字硬是啃不下去,翻翻后面尚漫山遍野,便再无看下去的勇气。竟就对这样的作家怀疑起来,有时还会殃及报刊的编者。诚然,同是一个作家写出的文章,由于题材、心境、灵感的不同,也能分出高下,这是可以理解的。依照读者的要求,一个成熟的或正在走向成熟的作家,在文字上的谨慎是必要的,尤其是长文上的谨慎。长文虽能造沉厚之感雄浑之气,却不可在难为炊饭之时,硬要生灶添柴。那时读者想爱不释手,也是要放弃一边了。 二 城市的餐桌上比较喜欢玉米饼、高粱馍、烤红薯了,但尝起来总觉不如想象中的好吃,想象中的是什么呢?是过去的那种乡土味。不知道是土壤的改变,还是水质的改变,还是种子的改变,还是味觉的改变。 事实上很多作家都是从乡间小路上走出来的,乡间的泥土构成他们最初的情感和认知,母亲似的河流,父亲似的山原,衣袂似的炊烟,伙伴似的牛羊,成为他们最早的灵感。阴柔的麦子、阳刚的玉米、空泛的背篓、具象的铁锨甚或飘摇的花布衫、跳动的小辫组成的文字,都闪着灵动的光点。 现在的乡土文章多是先前记忆的存货或是意象中的东西,城市与乡村的距离越来越近,而伤害越来越深。曾经清澈于童年的河流或许早已干涸,袅绕的炊烟或许成了文物。文字中商品化的东西越来越多,一如我们吃到的怀旧食物。经过装修的生活多了一种危险的悠适。 我们真的是怀恋那种浸染着乡土气息的东西,包括文字,包括情感。 三 “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出现了张爱玲、萧红、庐隐、石评梅“四大才女”,她们直接而具体地关照现实生活中的女性命运,寻求女性独立的完整的作为社会人的全部理想要求与现实需求的觉醒,为当时的文坛注入了一股新鲜的活力。新时期以后同样出现了一批女作家,她们传承了“五四”时期女性文学的特点,在久旱逢甘霖的环境里,以自己的才情放声地歌唱,歌声中多有长久的压抑、生活的苦痛和感情的迷惘。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后,女作家的视野更如荒原驰骏,苍穹飞鹄,涉猎宽广而自由。本期的女作家散文特辑也可窥其一斑。在这片画廊前,让人有目不暇接之感,她们思想的成熟及女性独特的细致,使作品带有了别样的感染力。 施特劳斯把女性的美好以乐曲的形式展现出来,他在提琴的独奏部中用装饰性的音符,修饰爱人婀娜的神态,他曾对友人说:“你还没有与我的妻见过面,你很快就可以见到她了(即听了这独奏部的乐曲之后)。”现在,这些女作家每个人都以文字的形式展示她们各自的心性与神态,那种历世的端肃、天成的悯善、青春的荡漾和个性的坚韧。瓦格纳曾经说过:“世间的刚性都被卷入滔滔的俗潮里的时候,女性常是不失其性情,因为在她们的心灵中宿着柔和与湿润。所以女性是人生的音乐。” 四 不知从何时开始,有了一种新散文的叫法。新散文当然就不是老散文,有一种割裂或区分。新散文同新作家还不一样,新作家说明还没有写得老到,刚出炉的钢似的,还泛着蓝光。新散文就不一样,新散文说明是散文的一种新路数,也可能是作家成熟的一个标志。 新散文无非是手法新,语言新,题材新。最主要的在前两项。按过去的说法,新散文就属于新事物,让人前倾而顾。“谢朝华于已披,启夕秀于未振。”散文创作有了航标灯。然而究竟哪些是新散文呢?却没有统一的尺度。你也说新散文,他也说新散文,可看看同没被说的散文也差不大去。更有一些人先写出个东西,被别人新散文的一叫,慢慢地自己反倒不知道下边怎么写了。这就得提高警惕了。杨朔先生初开始写的散文,肯定也是新散文,只是慢慢地花开花又谢了。 能写得新散文确乎不易,但也不要被吓住,看人家都写成“新散文”了,自己就不敢写“老散文”了。近时写新散文的,多为年轻后生,且学历稍高,知识面广,思想先锋,行为超前。中也不乏在诗歌的队伍中挤来挤去、终觉找不到北而转南,凭借诗的练意与语言的跨越技巧,弄一篇“新散文”,倒也一时唬住了老散文们。只是后来看这来黔之物也就是那么两下子,便不再以为然。散文也有个存放度,存放得时间越久,越能显出孰好孰劣,评判者不是你我他,是历史是大家。 说是这么说,我们还是想找点鲜货,先上市看看行情,大家认可了说明我们选对了。但这次选对,下次再这样选可就不一定,好的总是在后边。先出来的别张狂,后来写的别气馁,这就是文学场。 五 “地理”这个词在当今出现得越来越多了,带有“地理”词语的杂志和书籍也渐渐显现出热销的情形。为什么,就因为它同旅游搅在了一起。旅游不只是过过眼瘾、腿脚的瘾,还要过过拍照的瘾,进而精神的文字的瘾。旅游的热流与知识的相对高势当有关系。走了看了,自然地想要产生用文字表达的欲望。 表达也会分出几种。一种是表明自己到过某地,带有记述、张扬甚或炫耀的意味,差不多以流水账的形式出现。一种是心灵的表述,展示其境其情的和鸣,抒情的意味较浓。还有一种是将景与人相衬,将自然与社会相映,融入境遇与人生的哲性思考。头一种当然入不了文学的场子,后两种则可是文学的宾客。 旅游的人越多,文化层次越高,就越显出地理散文的不好写。余秋雨已经达到一个顶峰了,这也就对新地理散文提出了一个高的要求。不露痕迹,又让人记住了地理方位及特点,并从中获取更多信息的散文,当是我们追寻的方向。 “地理”一词咱把它看在写作上,就是不要在“地”上下大功夫,而要在“理”上用劲,就如“游记”不在“游”上刻意,要在“记”上用心一样。这个“理”和“记”就是理性的记,记下独特的发现、独特的思考、独特的感怀。地理散文写好了便是带领读者进行一次心灵之旅,欣美之旅。 地理散文应该包括游记,但不完全是游记,它也有不游的成分,而游记则必然涉及到地理。本期的地理散文小辑中,更多地可以看到自觉地关注自然环境和生活状态、展示生命体验和精神追索的散文,这是成熟的理性的文字。 六 一直忘不了“非典”那年的一个春日,北京的春日,鲁院的园子里一片碧绿的草坪,几株幼小却将所有的枝条都挂满花朵的桃树,还有一种叫不上名字的灿然着紫红色叶子的植物,一棵大大的雪松,几块怪石,这些都映衬于无比干净的阳光下。那是极为少见的阳光,一场春雨之后的阳光,让所有的一切都显现出它的魅力,甚至阳光下舞蹈着的纤尘。仅仅是一时,不久便阴风回返,不久便是“非典”蔓延。 这种干净,还让我在一次帕瓦罗蒂的演唱会上深切地感受出来。这位顶尖级的歌手歌喉丰满华丽,在两个八度以上的音域,所有的音符都进射出明快的质感,就连高音C他也能演唱得流畅圆润而富有穿透力。 经常的阅读中,偶尔也会感到这样两个字的出现。文章少有做作,自然本真又鲜活敞亮,读后如醍醐灌顶一般透彻身心。干净。真的是只能用干净来表达那种感觉。 创作上有一定潜力的文学新人,他们的优势便是年轻,便是眼界广泛。文化历史、思想心绪、人情世故,或梧桐细雨,或大江东去,或杨柳晓风,莫不循着自己的意愿从容写来,让人从不同的角度感慨良多。 七 短散文确乎是不好作的。短文要精,就更不好作了。所谓精,即含有立意之好,趣味之妙,文词之美。 江南品茗,小壶一盏,小杯一围,合在一起不足一只大碗,然观其形,入其境,品其味,则有一种迷醉之感。 台上观技,艺人长衫大褂,腾挪舒展间从中抖出无数盆盆罐罐,甚而花瓶鱼缸。 眼看街人越穿越短,越穿越小,有短小者展露出曼妙,有短小者则不遮粗陋。 文章长者,造大场,显大势,却也易拖泥带水,掖瓶藏罐;文短则必显精爽,不好掖藏,要么一展绰约丰姿,要么露出袍下之“小”。 当今作文,不好强求,有善长枪宽袍,有喜短剑秀衣,耍好了什么都好,耍不好则无人应好。 只是现在经济时代,时间紧迫,提倡一下短文精作,也是实在念想。看客从中若见出一两篇好来,帮助喊上一嗓。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