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阿里·玛扎海里先生的代表作。这部巨著于1983年由巴黎的斯巴格(巴比鲁斯)出版社出版,立即引起了很大反响,很快被作者自己译作波斯文准备出版。这次被译为中文出版,将原书的四编内容缩写成三编:第一编是《波斯史料》,作者在这一编中译注了三种古代波斯文著作——《沙哈鲁遣使中国记》、阿克伯的《中国志》以及《纳迪尔王和乾隆在中亚的较量》,作者把这三种有关中国和波斯之历史关系,特别是以丝绸之路为纽带的文化关系的重要古波斯文著作译成法文并作了长篇注释,他在注释中提供的资料价值可贵,其诠释又多具新颖观点;第二编是《希腊—罗马史料》,作者对托勒密、普罗科波、泰奥法纳、科斯马、马尔塞林和梅南德著作中有关波斯的段落作了辑录和译注;第三编为《丝绸之路和中国物质文明的西传》,作者主要是介绍了中国的谷子、高梁、樟脑、桂皮、姜黄、生姜、水稻、麝香和大黄的栽培史、用途以及经波斯传向西方的过程。大家在阅读过程中一定会为书中丰富的资料及具有探讨性的观点所吸引,同时也会看到作者给予具有悠久历史的中国文化的高度评价和赞赏。法国一位著名的汉学家在与译者谈到本书时,称玛扎海里先生为“具有中国热的学者”,这是颇有道理的。
本书是阿里·玛扎海里先生的代表作,也是作者二十多年心血之硕果。这部巨著于1983年由巴黎的斯巴格(巴比鲁斯)出版社出版,立即引起了很大反响,很快被作者自己译作波斯文准备出版。
本书内容共分三编。第一编是《波斯史料》。作者在这一编中译注了三种古代波斯文著作:《沙哈鲁遣使中国记》、阿克伯的《中国志》以及《纳迪尔王和乾隆在中亚的较量》。作者把这三种有关中国和波斯之历史关系,特别是以丝绸之路为纽带的文化关系的重要古波斯文著作译成法文并作了长篇注释。他在注释中提供的资料价值可贵,其诠释又多具新颖观点。他对中国文化(也包括印度及中国周边地区的文化)经丝绸之路传到波斯并在波斯得以发展,然后又传向西方(特别是罗马)的问题作了深入探讨,有许多观点是先人所未触及过的。第二编是《希腊—罗马史料》。作者对托勒密、普罗科波、泰奥法纳、科斯马、马尔塞林和梅南德著作中有关波斯的段落作了辑录和译注。第三编为《丝绸之路和中国物质文明的西传》。作者主要是介绍了中国的谷子、高梁、樟脑、桂皮、姜黄、生姜、水稻、麝香和大黄的栽培史、用途以及经波斯传向西方的过程。大家在阅读过程中一定会为书中丰富的资料及具有探讨性的观点所吸引,同时也会看到作者给予具有悠久历史的中国文化的高度评价和赞赏。法国一位著名的汉学家在与译者谈到本书时,称玛扎海里先生为“具有中国热的学者”,这是颇有道理的。
译者的话
中译本序
导论
第一编 波斯史料
一 沙哈鲁遣使中国记(盖耶速丁行纪)
1.导言
2.哈菲兹·阿不
3.阿伯特柴拉克序
4.沙哈鲁遣使中国记
二 赛义德·阿里—阿克伯·契达伊的《中国志
1.导言
2.时代背景和契达伊的生平
3.中国志
序文
导论
第1章 通向中国的道路
第2章 中国人的各种宗教
第3章 中国的城市和乡镇
第4章 中国的军队和军人
第5章 中国的国库
第6章 中国皇帝尼禄式的专制,他自称是天子,他那克谢尔克谢斯式的御座和皇冠
第7章 中国的监狱,真主保佑您
第8章 中国人的新年
第9章 中国的12个布政司
第10章 中国人的宴会、社交及其礼仪
第11章 中国的娼妓
第12章 中国人的神奇技艺
第13章 中国的立法者,其治国术的成因,临朝数年的女皇
第14章 中国人的学堂及其它
第15章 赴中国去的人员
第16章 与汉人通商的卡尔梅克人(蒙古人)
第17章 中国的农业
第18章 中国的银币、铜币及其代用品纸钞
第19章 遵纪守礼的中国人
第20章 中国的宝塔
三 纳迪尔王(沙)和乾隆在中亚的较量
1.导言
2.史学家穆罕默德—卡齐姆·马尔韦据莫扎法尔—阿里上校的日记而作的综述
第二编 希腊一罗马史料
一 托勒密《地理志》
二 普洛科波《哥特人的战争》
三 泰奥法纳
四 斯特拉波
五 科斯玛斯·因迪科普莱斯特《基督教国家风土记》
六 阿米安·马尔塞林(4世纪)一段记述的新释:《阿兰人》(奄蔡人)
七 梅南德·普洛特科尔(6世纪)有关突厥人的几段记述
第三编 丝绸之路和中国的物质文明的西传
一 中国的谷子和高梁与丝绸之路
二 中国的樟脑与丝绸之路
三 中国的肉桂与丝绸之路
四 中国的姜黄与丝绸之路
五 中国的生姜与丝绸之路
六 中国的谷子和水稻的种植与丝绸之路
七 中国的*香与丝绸之路
八 中国的大黄与丝绸之路
附录:阿里 玛扎海里小传
索引
使臣们从这第一套院子中又来到第二套院子。它宽三十步,对面是另一座比第一座更大的凯旋门。
当时就为皇帝搬来了一个约4腕尺高的台子。在座位周围有某种如同蒙古包架子一样的东西,但这种架子不是以毛毡覆盖,而铺着黄缎子。这一漂亮的用具完全被漆成了金色并绘有龙凤图案。大家在蒙古包下的台子上可以看到一个金座,在下部可以于左右两侧看到排成两队的达官贵人:公、侯、伯等,共有一万名之多,他们各自手执一块有l腕尺长和1/4腕尺宽的木板。在他们身后,可能有二十多万穿胸甲、使长矛的士兵和武装以无鞘刀的军官,所有人都立正。这些不计其数的不信真主的人保持着沉默,以至于可以使您把他们当成雕塑像。
突然,皇帝从其“后宫”出来了。有人就把一个包括五个台阶的巨大银梯推向高台。皇帝登上了高台并在一个金座位——御座上就座。
大明汗(永乐)为中等身材。他既不是一个大胡子,也绝不是无胡须的人。他的胡须有200~300根,长到可以绕卷成了几个圈。
在皇帝的左右侍立着两个美貌的姬妾。她们的头发都盘在颅顶,脖子和双耳完全裸露,每个人都佩带两个巨大的珍珠耳环。她们每个人都备有一枝毛笔,随时准备记录出自皇帝之口的任何金口玉言。这些姬妾们必须记录皇帝的所有言语。但当她们与皇帝返回“后宫”时,便把她们的记录呈奏皇帝以便让他在发表之前看一下是否有修改的地方。在官吏们的心目中看来,唯有这后一种修订稿才具有法律作用。
总而言之,一旦当皇帝就座之后,便有人同时把使臣和罪犯传到他面前!
他首先开始了解对违犯普遍法的囚犯的审讯记录。
那里共有囚犯七百多人,有的人脖子上带枷,其他人脖子和双手都带铁链。某些人完全被绑在木板上。其中甚至有五六个囚犯被束绑和固定在一种木架上,脖子被虎钳钳住了。但是,每种刑具都与其罪行相当。每个人都被一个行刑人抓着头发一直拖到皇帝脚下,以让皇帝按照其意愿宣判发落。皇帝把一部分人判下牢狱,其余人则被判绞刑。
在整个中国,连一名司法官吏也没有,无论是警官,还是有权宣判某人死刑的最高法官都一概没有。当他们抓获某一被告人、从事详细地调查、获得他的口供时,他们的作用仅限于将一切都登录在挂于其脖子上的木板(其中记载了他们根据异教徒的法律条款而对他的惩处)中以及脖子带枷和双手带链地押解往北京。
接着,他们又把使节们带到距御座有15腕尺的地方。这就是“可汗”(指哈里发沙哈鲁)陛下和王子殿下的使节。一位官吏跪着根据写在木板上的汉字而宣读。他简单扼要地呈奏说,他们携有其主致中国皇帝陛下的厚礼并前来在你们陛下的御座下叩首。
当他刚刚读完他的木板之后,推事哈只·玉速甫便走上前来。此人操波斯语、突厥语、蒙古语、阿拉伯语和汉语。此人官居“公”位,作为皇帝的谋士同样也在重要的时刻充任翻译。他主持皇帝的十二部之一。他率领其僚属迎上前来,这些人也是操波斯语和突厥语等语言的中国~穆斯林语言学家。这些翻译们围着使节们,提醒他们首先要上身参拜,然后再三次以前额触地。使节们当然依礼行事,但小心翼翼地注意不要认真地以前额触地。
接着,他们以双手把可汗陛下(愿真主赐给他长久临朝期)和贝孙忽儿殿下(愿真主永远让他留在其国内)的国书高高地举过头来,同时呈上的还有其他王子和诸公们的国书。这些文书装在黄缎套中,正如中国的仪礼所要求的那样。
推事大人于是向前走了几步,从他手中取过国书,然后再递给站在御座脚下的一名太监。太监再把这些国书呈奏皇帝,皇帝取过来,打开审视了一会儿又重新交给了太监。 皇帝于是便从御座上下来,前去坐在一个普通的座位上。有人向他献上三千件未经裁剪的衣料,其中有一千块是为裁制衬衣,两千块是为了做长袍。他将这一切分给了其官吏和孩子们。
只是到了这个时候,才把七位使节传到了他前面:沙的·火者和库克扎、沙哈鲁陛下的侍从算端·阿合马和盖耶速丁(作者)、贝孙忽儿殿下的仆人阿格答克、苏玉尔格特迷失殿下的使节火剌扎的沙蔑力克以及八答黑商沙的使者塔术丁。大家要求他们跪拜,所有人都依礼行事。
皇帝于是便询问沙哈鲁算端陛下(愿真主赐给他较长的执政期)的身体情况,询问西域诸邦的谷物是否便宜、那里是否有大量的牲畜等。他们回答说那里的粮食价格非常低廉、肉很丰富。他说:“是的,当国王对上天心诚时,上天就会使生活必需品丰富起来了。”
永乐于是便又了解波斯沙使节的情况。他说:“为什么波斯沙哈刺·玉速甫(1406一1420年)不向朕遣使以贡方物?”(哈刺·玉速甫是八答黑商君主的名字。——中译者)他们回答说:“陛下,他们曾向您派遣过一个使团,难道您的大臣未向您呈奏吗?他们未自边境向您呈奏一个携带贡品的波斯使节的来到吗?”他又询问道:“朕记得曾亲自向波斯沙遣一携带厚礼的使节,因为朕非常钟爱波斯马。在波斯有世界上最骏的马匹。”他接着又打听波斯通路的情况,随口问道:“此时道路安全可靠吗?”“道路绝对安全可靠,陛下。只要沙哈鲁算端衷心希望如此。”他又打断来人的话说:“朕对此毫不怀疑。既然你们由于旅行而非常疲劳,那就站起来并去用膳吧,现已为你们准备好膳食了。”
使臣们站立起来,有人把他们带到各自的位置上。在每个人面前都有一个高桌,上面摆满了食物。当他们按照上文已描述过的仪式用饭之后,又有人把他们领到分拨给他们的馆驿。大王兀鲁伯·曲烈干(愿真主保佑他长期任王子)的侍从算端——沙和巴合失·蔑力克下榻于附近的馆驿中。
在这些馆驿中,每个人都拥有一套上好的床,上面铺有缎面床垫、丝绸坐垫和用类似丝绸精制的拖鞋(尚不要忘记为进城而穿的绳底帆布鞋)、一套床帐、许多座位、一个火盆、一个火炉。此外还有其他十张床分排左右,这些床上同样也铺床垫以及丝绒坐垫。套间的地板上铺着普通的地毯(即条纹地毯)以及那些无法折断的精美席子(可以不加分别地横卷或竖卷)。
有关伙食问题。每个人都有一整套炊具:锅和长柄平底锅;一套瓷餐具:碗、盘、刀、匙。这尚且不包括用来就餐的一个高桌。有关食物供应问题:每十个人每天都可以得到一只鹅或两只鸡。同时,还要向他们每人提供两斛面、一大碗米、两张塞满果酱(突厥果仁糖)的饼、一杯蜂蜜、醋渍大蒜和大葱、盐巴,此外还有中国所特有的生拌绿菜。每人还有权得到两坛料酒和一个小冷拼盘。
他们每个人日夜都有数名年轻的、专心致志和惹人喜欢的仆人侍服,寸步不离地跟随他们。
P45-47
法国当代著名东方学家阿里·玛扎海里先生的名著《丝绸之路——中国一波斯文化交流史》在各有关方面的帮助下,终于译成中文而在中国出版了。我衷心地希望出现在中国书林中的这棵小草,既能为促进中法两国学者的学术交流,又能为进一步促进中国和伊朗以及丝绸之路沿途诸民族之间的友好关系,同时也能为促进我国在这一领域中的研究作出微薄的贡献。
阿里·玛扎海里(Aty Mazah6ri,1914~1991年)诞生于伊朗德黑兰,他早年在法国高等实验学院毕业后获得了文学学士的学位。后又于圣克卢高等师范学院毕业,获得了巴黎大学社会学博士的学位。他毕业后曾在巴黎国立图书馆工作,后又在法国国立科研中心和法国高等实验学院社会学系执教,退休后曾生活在巴黎郊区的夏尔特尔(Chartres)古堡。他是一名多产的中亚史和穆斯林史学家,著作颇多,而且影响很大。他的许多著作都被译成了多种西方文字并多次重版。他1951年在巴黎哈切特出版社出版的《中世纪穆斯林的日常生活》(为该社出版的一套近40种的各国和各个地区、各时代的日常生活丛书之一种)曾被翻译和再版了19次之多。他1938年出版的博士论文《前伊斯兰时代的伊朗家族》被他的业师巴黎大学文学系教授保罗·福科纳(Paul Fauconnet)誉为“远远超过了本系博士论文的一般水平”。他在1970年于《19世纪》杂志第5卷中发表的长文《伊斯兰世界》则对19世纪的伊斯兰社会史作了高度概括,成了研究这一内容时必读的参考书。玛扎海里1975年出版的《论算术起源于波斯的文化史问题》、1973年出版的《地下水的文明,论地下水的开发》等则表现了他在自然科学史领域中的造就。他于1960年在《社会和文化年鉴》第5期中发表的《论杆秤起源于中国》一文中认为古代罗马人使用的杆秤以及后来由此发展起来的衡具都应追溯到其中国起源。他1983年在《美术学报》新编第5期中发表的《中国雕塑的魔怪起源》一文中认为中国最早的造型艺术与鬼怪有关,这一作法很早就传到了西方。他1958年在《社会和文化年鉴》第4期中发表了《刀对剑,论炼钢炉的中国起源》一文。他认为中国人最早会铸剑,中国的坩埚和铁匠炉是最早的熔炉雏形,后经丝绸之路传向西方。1980年他在《交流杂志》中发表的《论中国壁画的空间》更是对于中西方艺术理论进行比较的名著。他认为虽然在当代的中国绘画中出现了西方影响,但丝毫没有改变中国人的笔墨技巧以及他们评价空间的方式。此外,他对于波斯文学以及东西方文化交流的论著也很多。由于他诞生和成长于“东方文化”的社会中,又深造和工作于典型的“西方文化”之背景中,所以他有关这方面的研究论著就更具新意,更为逼真,同时也就更为引人注目。《丝绸之路——中国一波斯文化交流史》一书是阿里·玛扎海里先生的代表作,也是作者二十多年心血之硕果。这部巨著于1983年由巴黎的斯巴格(巴比鲁斯)出版社出版,立即引起了很大反响,很快被作者自己译作波斯文准备出版。
本书内容共分四编。第一编是《波斯史料》。作者在这一编中译注了三种古代波斯文著作:《沙哈鲁遣使中国记》、阿克伯的《中国志》以及《纳迪尔王和乾隆在中亚的较量》。作者把这三种有关中国和波斯之历史关系,特别是以丝绸之路为纽带的文化关系的重要古波斯文著作译成法文并作了长篇注释。他在注释中提供的资料价值可贵,其诠释又多具新颖观点。他对中国文化(也包括印度及中国周边地区的文化)经丝绸之路传到波斯并在波斯得以发展,然后又传向西方(特别是罗马)的问题作了深入探讨,有许多观点是先人所未触及过的。原书的第二编为《汉文史料》,主要是对《汉书》、《后汉书》、《魏书》、《梁书》、《唐书》和《悟空行纪》中有关波斯的资料作了辑录和译注。考虑到本书篇幅很长,而且这一部分史料也是中国学者十分熟悉的。所以我在翻译时把这一编删去了。虽然作者自称他的诠释“与众不同”,对同时代的中国和波斯的历史、文化及社会作了深入比较。原书第三编即本书的第二编是《希腊一罗马史料》。作者对托勒密、普罗科波、泰奥法纳、科斯马、马尔塞林和梅南德著作中有关波斯的段落作了辑录和译注。原书的第四编即本书的第三编为《丝绸之路和中国物质文明的西传》。作者主要是介绍了中国的谷子、高梁、樟脑、桂皮、姜黄、生姜、水稻、麝香和大黄的栽培史、用途以及经波斯传向西方的过程。大家在阅读过程中一定会为书中丰富的资料及具有探讨性的观点所吸引,同时也会看到作者给予具有悠久历史的中国文化的高度评价和赞赏。法国一位著名的汉学家在与译者谈到本书时,称玛扎海里先生为“具有中国热的学者”,这是颇有道理的。
《丝绸之路——中国—波斯文化交流史》于1983年在巴黎出版之后,我们在很长时间只见到国外的书评和广告而未见原书。1985年春,法兰西学院的谢和耐(Jacques Gernet)教授来华访问期间,与我谈到了此书,立即引起了我的兴趣。谢和耐先生回国后热情地购买了此书并寄给了我。后来,我又通过法国国立科研中心的布尔努瓦(L Boulnois)教授而与玛扎海里先生建立了通讯关系。我提出想把该书译成中文并在中国出版,以加强中法两国学者的学术合作。玛扎海里先生获悉后非常高兴,于1986年6月15日来信,正式表示他已同意无偿向中国转让版权,允许中国翻译出版其书,仅仅希望在出版后能送他几本样书作为纪念。玛扎海里先生还应译者的要求,在百忙之中为本书的中译本写了一篇序言。他还将其书的勘误表及地图寄给了译者,并要求中译本为这本《丝绸之路》加一个副标题《中国—波斯文化交流史》。
1986年8~9月,译者在巴黎期间,阿里玛扎海里先生及其侄子皮埃·玛扎海里(PieiTe Mazaheri)先生多次招待我。玛扎海里先生反复谈到,西方古代、中世纪,甚至是近代文明中的许多内容都可以通过丝绸之路而追溯到波斯,进而从波斯追溯到中国。在14~15世纪之前,东方是各种文化的“创造者”,而“西方”在很大程度上是“模拟者”。但由于种种原因,近代的东方却落伍了。他一再表示自己对中国文化怀有深厚的感情,希望中国能发扬其有着悠久历史的文化,加强与外国学术界的联系和交流,互相取长补短,进一步发挥现已成为海、陆、空交通的“立体丝绸之路”的交流作用。这也是译者用了近一年的时间,不惧辛劳,不揣谫陋,把这部书译成中文时的初衷。
本书是我在1987年译完的,本打算能及早出版,将中译本回赠作者玛扎海里先生,以示谢意和对中法两国学者友好合作的真诚祝愿。但事与愿违,由于当时国内学术著作的出版遇到了困难,故此书的中译本一拖再拖而无法问世。后来,承蒙王炳华与樊锦诗两位美意,将本书列在由法国外交部资助的《法国西域敦煌学名著译丛》中。但正在此时,噩耗传来,本书的作者阿里·玛扎海里先生不幸于1991年11月24日去世了,享年77岁。我对于玛扎海里先生的音容笑貌依然记忆犹新,他虽然身材不算魁梧,但却显示出一种惊人的精明,思维敏锐,待人热诚,心胸坦荡。1986年,无论是在巴黎城内还是在夏尔特尔古堡,他谈吐不凡,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虽然他是一名法籍伊朗血统的学者,但开口闭口总是讲“我们东方人……”、“他们西方人……”。他对东方文化特别是对中国文化的酷爱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读者在本书中可以窥见一斑。据玛扎海里先生的侄子和版权继承人彼埃·玛扎海里来信说,他在生命的最后日子仍惦念此书中文版的出版情况。玛扎海里先生生前就答应向译者转让版权,他侄子于1992年2月19日的来信中再次确认。现在此书的出版,也算了结了译者的一桩心事。对于本书作者阿里·玛扎海里的生平与著述情况,读者可参阅本书末所附的作者的侄子彼埃·玛扎海里应译者的要求而写的《阿里·玛扎海里小传》。1992年5月,译者又高兴地获悉,在巴黎成立了“阿里·玛扎海里师友会”,出版刊物,重版和新发表玛扎海里先生的遗作,研究他的学术成果。译者有幸被邀请成为该会的名誉会员。
本书是在多方面的帮助下才翻译出版的。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的宋岘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的王家瑛先生为我解决了许多波斯文和阿拉伯文的名词术语。中华书局编辑部的同志又仔细审阅译稿,提出了许多宝贵意见,使本书避免了不少纰漏。值此书问世之际,特向他们以及法国的谢和耐、布尔努瓦、法国驻华使馆文化参赞郁白先生等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由于译者水平所限,译文中的欠妥和错误在所难免。欢迎广大读者批评指正,不胜感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