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主持人、小记者、小设计师总动员!校园先锋派,校园黑板报实用手册,校园小设计师实用手册,校园小记者实用手册,校园主题班会实用手册,校园小小全才宝典!
本书分校园小主持人大本营、校园小记者大本营和校园小设计师大本营三部分。在“校园小主持人大本营”中,笑笑姐姐将通过阅读、朗诵、绕口令等方法培养你的语言表达、现场组织、观察思考、沟通及应变能力,提高你的审美能力和艺术鉴赏力,使你成为一名优秀的小主持人;在“校园小记者大本营”中,笑笑姐姐将把最新鲜、最实用、最容易被吸收的新闻养分传送给同学们,让大家拿到新闻采访的“金钥匙”,掌握新闻写作的“武功秘籍”,体验当小记者的酸甜苦辣,激发自己无限的潜能,在“校园小设计师大本营”中,笑笑姐姐将为爱好设计的你提供更新、更快捷、更实用的校园设计资料,内容丰富、图文并茂,在实用的基础上强调设计,激发你的创作欲望,增强你设计的信心。
本书是一本帮助同学们实现梦想的实用手册。在第一章“校园小主持人大本营”中,笑笑姐姐将通过阅读、朗诵、绕口令等方法培养你的语言表达、现场组织、观察思考、沟通及应变能力,提高你的审美能力和艺术鉴赏力,使你成为一名优秀的小主持人;在第二章“校园小记者大本营”中,笑笑姐姐将把最新鲜、最实用、最容易被吸收的新闻养分传送给同学们,让大家拿到新闻采访的“金钥匙”,掌握新闻写作的“武功秘籍”,体验当小记者的酸甜苦辣,激发自己无限的潜能,在第三章“校园小设计师大本营”中,笑笑姐姐将为爱好设计的你提供更新、更快捷、更实用的校园设计资料,内容丰富、图文并茂,在实用的基础上强调设计,激发你的创作欲望,增强你设计的信心。
第八节 采访中的“注意事项”
一、消灭口拙“四大魔鬼”
不少小记者在小伙伴、亲朋好友面前都能有说有笑的,像个“话匣子”。可是,一到采访现场,就成了“闷葫芦”,脸红心跳不说,连说话都不连贯了。综合症状表现为紧张、恐惧、害羞和自卑,这“四大魔鬼”使整个采访活动大受影响,甚至导致采访失败。
有些小记者平时回答老师的提问结结巴巴,看到陌生人会脸红,遇到自己喜欢的偶像要紧张,采访优秀人才要自卑,这种胆怯的心理将影响我们的健康成长。作为一名新闻记者,必须拥有一张巧嘴,善于运用丰富多彩的语言技巧来和采访对象沟通,用通俗的语言、生动幽默的话语去打动采访对象,以便完成采访任务。
拥有一张巧嘴,和采访对象顺利交流,就要消灭口拙“四大魔鬼”。
(一)消灭紧张。紧张,满肚子的问题就是说不出来,嘴巴怎么变小了?紧张是因为情绪不稳导致的,我们不要把采访对象看得太神秘,暗暗给自己打气,告诉自己“不要紧张,没什么可紧张的”。
(二)消灭恐惧。有些小记者一到采访现场,就会浑身不自在,觉得大家的目光都在看自己,浑身像爬满小虫子,一句话也说不出来,这是莫名其妙的恐惧感在作怪。这个时候,我们不妨进行深呼吸,挺胸收腹,让狂跳的心安静一会儿,告诉自己:“我就要采访他了,他在等着我提问呢!”然后从容不迫地将事先准备好的问题提出来。
(三)消灭害羞。因为害羞,很多同学脸会涨得通红,头低着,说话声音像蚊子一样。害羞是我们采访的绊脚石,我们要经常对着镜子锻炼,给自己打分;多练习,从采访严厉的老爸开始;到人多的场合去锻炼,勇敢地说话。
(四)消灭自卑。有些小记者遇到比自己强的采访对象或者一些大腕名人时,显得忐忑不安,手都不知道往哪里放。害怕自己的提问遭到嘲笑,自尊心受到伤害。面对采访对象,就应该有“我来了,我征服,我发现”的气概。对准“自己不如别人”的不自信想法开炮,站直了,和“巨人”对话。
消灭了“四大魔鬼”,我们就往前跨越了一大步。心理准备就绪,马上就要上台正式“表演”了。登场之前怎么报幕呀?只有和被采访者彼此了解,才能得到最贴心、最真实的一手材料,那么小记者简单的自我介绍,就成了最关键的敲门声。
二、推销自己不害羞
与采访对象第一次见面时,有经验的记者都会马上出示记者证或者介绍信,说明采访目的,以求得到对方的信任。小记者见到采访对象时,也应该用最简洁的话语来表达自己最明确的意思,要以平和的语调、诚挚的态度、落落大方的气质去感染采访对象,甚至要注意自己的衣着、表情、坐姿和仪容。
初次见面给采访对象留下印象好坏与否,直接关系到采访能否成功。在这个时候,小记者不能羞羞答答、碍口识羞,而应该主动大方地推销自己,给采访对象留下想和你交流的美好意愿。
在向采访对象推销自己时,一定要注意:
(一)声音洪亮。声音小得自己都听不清楚,采访对象一定会觉得你不自信。
(二)恭敬谦虚。不要说大话空话,让人反感。
(三)简明扼要。如果自我介绍像“懒婆娘的裹脚布”又臭又长,相信谁都受不了。
(四)落落大方。衣着整洁、面带微笑、全身放松、坐姿端正、眼睛平视采访对象。
小记者在作自我介绍时一定要克服心理障碍,自信镇静地表达自己的采访意图。一般说来,自我推销时经常使用的语言如下:
1.“您好!我叫×××,是×××报小记者,感谢您接受我的采访。”
2.“请允许我自我介绍,我是×××学校的学生,也是×××报的小记者,很高兴能和您交流。”
3.“您能接受我的采访,我非常荣幸。”
4.“我想就××问题(本次采访主题)听听您的看法。”
三、善于提问事半功倍
当小记者向采访对象自我介绍,并被对方接受后,采访就该进入主题了。这时,提问水平的高低就反映了小记者的素质,如果提的问题恰如其分、让采访对象乐于回答,那么采访就会达到预期的目的;相反,如果小记者的提问让对方很不舒服,甚至反感的话,那对方就会拒绝回答,使采访搁浅。
采访之前,小记者们都要做案头准备,该提什么问题应该心中有数。《经济日报》资深记者艾丰爷爷总结了六种“不要提的问题”,我们不妨参考。
(一)不要提太大的问题。
(二)不要提过多的外行问题。
(三)不要提暗示性的问题。
(四)不要提过于轻率的问题。
(五)不要提太“硬”的问题。
(六)不要提审问式的问题。
越是经验不足的记者,提的问题越笼统,含糊不清。越是笼统的问题,越难回答。有些小记者喜欢这样问:“你有什么感想?”“你当时是怎样想的?”实际上,这种笼统的问题是最难回答的。既然是泛泛的提问,只能得到泛泛的回答,所以,有特点的提问,才能得到充满个性的材料。
四、用眼睛认真观察
大记者穆青说:“人身上最灵敏的器官是眼睛,十八般武器,眼睛是最锐利的武器。采访对象可以不回答记者的问题,但是却不能蒙住记者的眼睛。”
记者的眼睛是“最锐利的武器”,它帮助记者捕捉到丰富、生动的细节,使写出来的报道更实在、更有现场感。那么,小记者们应该怎样观察呢?
(一)到现场去。不经受现场的风雨,不吸收现场的营养,新闻就会变质,受到读者的唾弃。
(二)看不等于观察。西方有句俗语:“看的人不少,看见的人不多。”观察,是一种技巧,一门学问。它需要有明确的目的、高度的注意力和扎实的基本功。
(三)精细的辨别能力。观察是一门技巧,需要敏锐的观察能力,在短时间内能捕捉到关键的镜头,对于客观事物有精细的辨别能力。
(四)掌握观察的规律。无论是观察人,还是观察事态,一般的顺序是:先动后静、先大后小、先近后远、先上后下。有粗看,也有细察,以细为主。
P94-97
亲爱的同学们,我是你们的好朋友笑笑姐姐,多才多艺、聪明能干的我是校园里的小能人——我在校园里主持了许多不同类型的活动,是大家瞩目的小主持人;我深入现场采访,发表了很多有影响的新闻作品,是勤奋耕耘的小记者;我还是校园小设计师,设计的黑板报、海报和贺卡精关时尚,受到了大家称赞。
新时代的青少年,充满个性,喜欢自我表现。在社会竞争激烈的今天,青少年综合能力的培养越来越受到家长和社会的重视。为了能够从庞大的竞争人群中脱颖而出,在未来的道路上领先一步,开创自己与众不同的发展道路,许多有远见的家长鼓励孩子在学习之余,能够多掌握一些技能;青少年朋友们也希望能以自己的实力和才华赢得喝彩,成为校园里的小小全才。本书,就是帮助同学们实现梦想的一本实用手册。
在第一章“校园小主持人大本营”中,笑笑姐姐将通过阅读、朗诵、绕口令等方法培养你的语言表达、现场组织、观察思考、沟通及应变能力,提高你的审美能力和艺术鉴赏力,使你成为一名优秀的小主持人;在第二章“校园小记者大本营”中,笑笑姐姐将把最新鲜、最实用、最容易被吸收的新闻养分传送给同学们,让大家拿到新闻采访的“金钥匙”,掌握新闻写作的“武功秘籍”,体验当小记者的酸甜苦辣,激发自己无限的潜能,在第三章“校园小设计师大本营”中,笑笑姐姐将为爱好设计的你提供更新、更快捷、更实用的校园设计资料,内容丰富、图文并茂,在实用的基础上强调设计,激发你的创作欲望,增强你设计的信心。
亲爱的同学们,你想成为校园里的小能人吗?那就和笑笑姐姐一起,放飞希望,创造奇迹吧!梦想的天空任你翱翔,超越梦想,《校园小小全才宝典》是你梦想飞翔的起点!
四川文艺出版社编辑出版的“校园系列丛书”受到了青少年读者的喜爱。《校园小小全才宝典——小主持人、小记者、小设计师总动员》一书,除了新增“校园小主持人”这部分内容外,还编选了《校园黑板报实用手册》 《校园小设计师实用手册》《校园主题班会实用手册》和《校园小记者实用手册》等书的精华部分,希望这本内容更全面、更精彩、更实用的“小小全才宝典”,能给渴望提升自身综合素质、使自己更具竞争力的青少年朋友们更多的帮助。
本书“小主持人”一章中盼“艺术审美篇”、“心理健康篇”和“行为规范篇”编选了甘泉教授主编的《校园主题班会实用手册》的部分内容;“小设计师”一章中,编选了赵敏等老师编写的《校园小设计师实用手册》和《校园黑板报实用手册》的部分内容。在此,向甘泉、赵敏、李杰、栾慧、曾杰、秦春等老师表示感谢。在编写过程中,为了向读者提供学习与借鉴的范文,还引用了一些已在报刊、网站上发表的文章的有关段落,在此特予说明,并请版权人同编者联系,电子邮箱:iinwen6869@vahoo.com.cn。此外,编者还得到了四川文艺出版社朱兰等编辑的大力支持,在此谨向她们致以诚挚的敬意和谢意。
编者
2006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