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通过编辑记者的实地寻访,近百位双城影人口述历史为主线,游走在感性解读和理性探究之间,力求勾勒出双城电影之间遥遥相望、轻轻触碰而又交融共生的历史发展轮廓。它以气势磅礴的历史脉络为框架,以触碰心灵的电影情感为血肉,系统的记录了上海与香港电影之间的转承起合,独到地论述了上海与香港城市之间的文化定位。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电影双城记 |
分类 | 文学艺术-艺术-戏剧影视 |
作者 | 任仲伦 |
出版社 | 上海辞书出版社 |
下载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本书通过编辑记者的实地寻访,近百位双城影人口述历史为主线,游走在感性解读和理性探究之间,力求勾勒出双城电影之间遥遥相望、轻轻触碰而又交融共生的历史发展轮廓。它以气势磅礴的历史脉络为框架,以触碰心灵的电影情感为血肉,系统的记录了上海与香港电影之间的转承起合,独到地论述了上海与香港城市之间的文化定位。 内容推荐 中国的百年电影史洋洋洒洒,“双城”的透视点却折射了尘封岁月里的另一种全新解读。本书以时间为经,以影人为纬,连缀起了上海与香港两座城市的电影往事,生动讲述了沪港两地的文化渊源,尤其是第一次以较大篇幅,全面而翔实的反映了两地电影人和电影往事。该书为纪念香港回归十周年的欢庆之际增添了一抹属于胶片流转的华光溢彩。 目录 序 名家推荐 永远的双城,永远的光影记忆(叶辛) 好一首弦乐二重奏(汪天云) 谱写“电影双城记”的新乐章(王纪人) 感受双城(潘迪华) 光影话因缘——双城缘起 失败者之言——黎民伟 南北一家亲——双城影人南迁路 海上繁星梦——老上海电影明星 她从海上来——张爱玲的电影传奇 一浪一声叹——上海巔峰 东方好莱坞——邵氏电影王国 江湖侠客行——武侠电影 十八般武艺——香港功夫电影 奇幻光影梦——双城电影技术 最好的时光——电影院与午夜场 风云龙虎斗——双城影业百年争雄 汹涌的潮流——香港电影新浪潮 沧海一声笑——香港喜剧电影(上) 俊采星驰——香港喜剧电影(下) 明星摇篮曲——香港明星的崛起 枪火的岁月——舱战电影 忘不了的歌——电影文艺片与音乐 银幕的童话——动漫双城 花样的年华——香港导演的上海情结 巅峰与低谷——香港电影的沉浮 闪耀的光环——双城电影节 困惑与迷茫——香港电影新势力(上) 漫漫长征路——香港电影新势力(下) 双城新坐标——电影地图 后记:电影双城·魅力双城 双城电影大事记(1896-1949) 试读章节 在黄宗英的印象中,“赵丹就像一个大孩子,有一颗水晶透明的心”。然而一旦投入电影表演中,又入戏很深,十分忘我。“他拍摄《乌鸦与麻雀》,扮演里面的‘小广播’,就穿美军衣服回家来,成天坐在凳子上练习。”戏里“小广播”在摇椅上做着发财的梦,由于兴奋过度而从椅子上翻身跌落。这个简单动作的设计就来自赵丹对于生活细节的发现,从而演活了这一经典银幕角色。“那时筹拍《鲁迅》,他穿起鲁迅的衣裳,回家来演。他演什么,回家就是什么。而我就为难了,不知该如何演许广平。他有时沉浸在戏段里,我也不便跟他开玩笑。” 黄宗英印象最深的一次,是北京叫赵丹去演周恩来。赵丹试妆多次,反反复复。他既要求形似,也要求神似,很认真地对照镜子排练。后来他穿着总理的衣服,从化妆室走到排演厅。一路走来,北影的工作人员都看得目瞪口呆,觉得是总理再生了一样。但到了排演厅,赵丹自己蒙住眼睛,不敢看镜子,生恐自己扮演不合适。在旁人的劝说下,赵丹好容易移开手去,盯着镜子看了一阵,忽地惊叹说:“唉呀,小兔崽子怎么演得那么像呀!”方才松了一口气。 赵丹的目标是塑造中国历史上的一百位人物。他扮演过李时珍、林则徐、聂耳、许云峰……观众惊奇地发现,这一个个鲜活的、充满了激情的人物其实就是赵丹本人的再现。他所要表达的正是他自己对电影事业的满腔热情,只不过被赋予在了不同的人物身上。那些折射了时代变迁和社会各个层面的影像,望去光芒熠熠,犹如一座座岁月的丰碑。 赵丹是乡情很重的人,儿时的记忆在他心中挥之不去。他经常想起故乡,盼着重温童年的乐趣,但由于一直忙于各种演出与活动,他很少有机缘再回故乡。直到1962年8月,赵丹同著名电影演员王丹凤一起,专程回肥城探家。这时他已经功成名就、声名大振,很多人慕名前来拜访。于是赵丹在老城县机关大礼堂发表了演讲,赞扬肥城人民的勤劳淳朴,表达了自己浓浓的思乡之情。这次演讲很成功,多年后当地人还记得赵丹演讲时的风采。 鲜花和掌声中产生的是一个年代的明星,而对表演艺术的热爱和专注才能诞生一位在银幕上永放光彩的演技派大师。赵丹对于电影,是发自内心地去拥抱,去投入,去演绎;而电影对于赵丹,亦是生命的全部,在他身上的每个毛孔中,都流露出作为一个演员的天赋。 这样的明星演员,叫人如何不怀念! 若有知音见采 不辞遍唱阳春——周璇 1992年,一位香港导演以华丽的影调,带领观众细腻感受了《阮玲玉》的悲情人生。2001年拍摄完成的《新十字街头》让人们重新追溯64年前的银幕经典。而2006年,又一个昔日的电影明星被搬上了银幕,复原形象,揣测情绪,怀念气息,那就是一代歌影双栖明星——周璇。 周璇那嗓音甜美的《四季歌》和《天涯歌女》,至今都在很多人的耳边缭绕不去。然而揭开炫目的明星面纱,周璇不幸的身世和坎坷的遭逢,令人们怜之又怜,叹之又叹。她原名苏璞,江苏常州人。6岁以前在上海的一所莲花庵中度过的,后经人收养改姓周。12岁时经人介绍进入歌舞团学艺,在上海明月歌舞社主演歌舞《特別快车》而崭露头角。一次明月歌舞社演出抗日节目,让周璇演唱爱国歌曲《民族之光》。当周璇唱到“往前进,周旋于沙场之上”时,唱得特別动情,歌声似穿云裂石,铿锵有力。顿时,观众沸腾起来,鼓掌、喝彩之声经久不息。此情此景令社长黎锦晖灵机一动,对她说:“你的名字太普通了,应该改一改。你姓周,歌词里‘周旋于沙场之上’的‘周旋’二字不错,不如用作名字,正好是对你成功演唱这支曲子的纪念。”周璇闻言,欣然接受。不久,又有人建议她将“旋”字改为“璇”,两字同音,又含有纯洁如玉之意,这对她本人来说真是名副其实,从此,这个小姑娘正式更名为周璇。 1934年,上海《大晚报》举办“播音歌星竞选”,周璇脱颖而出,名列第二。电台称誉她的嗓子“如金笛沁人人心”,于是周璇获得了“金嗓子”的称号,从此唱红上海滩。歌优则演,很快电影公司找上门来。不出三年,一部《马路天使》使得这音符里的精灵最终从歌坛红人转变为影坛巨星。 提起周璇,人们现在都还津津乐道《马路天使》中天真可爱、活泼俏皮的小红。然而当初导演袁牧主找来周璇担纲主演,还颇费了一番周折。当时,周璇是上海艺华影业公司的签约演员,也是公司的台柱。而袁牧之在上海挑选演员良久,觉得小红一角非周璇莫属,但艺华公司不肯放人。最终袁牧之只得用明星公司的台柱演员白杨做交换,才说服对方。这“双星串换”也成为电影史上一段佳话。 在周璇短暂又曲折的电影生涯中,总共拍摄了黑白、彩色电影40余部,其代表作有《马路天使》、《孟姜女》、《孟丽君》、《红楼梦》、《天涯歌女》、《夜深沉》、《渔家女》、《各有千秋》、《忆江南》、《清宫秘史》等。她每片必歌,每歌必红,因此一生演唱的歌曲有两百余首。歌曲和电影一样家喻户晓,风靡了大半个世纪,影响了几代人。直至今日,她的名作《四季歌》、《天涯歌女》、《夜上海》、《何日君再来》等仍被无数海内外华人歌星翻唱。旧上海的明星多得如恒河沙星,而今人们鲜有在胶片里捕捉到他们的身影。惟有周璇,她的影像交织在曼妙歌声中,依旧萦绕在人们的耳畔心间。 下面这段1949年记者群访周璇的问答,可以看作她对自己演唱和表演的自述: 问:能不能告诉我们关于你的身世、籍贯及通信处? 答:早年失怙,萱堂健在。原籍广东,年近三旬。现在上海。 问:你的歌喉是天生或是苦练而成的?怎样保护?以你的意见,“金嗓子”还能保持多久的日子? 答:既非天生,也非苦练,我也不懂怎样去保护。“金嗓子”愧不敢当,反正能唱一天就多唱一天。 问:你从影以来,喜欢和哪一位男明星合演? 答:演员以服从为天职,怎容私见呢? 问:你的影坛生活有没有受到意外刺激,能不能告诉我们一些? 答:背一句古语作为答复吧:“不如意事常八九,可与人言无二三。” 问:你还没有拍电影之前的思想是怎么样的,拍了之后呢? 答:未上影坛之前,我还小,根本谈不上有什么思想;献身银幕后,越演就越害怕,因为凡事不进则退。 问:做一个明星在艺术上的成就,是否受年龄限制? 答:不一定这么说,我认为一个对事对人认真的人,是无可限制的。 问:做一个优秀的演员,应具有什么基本条件? 答:认真,认真,万事认真。尊意如何? 电影明星,无疑是电影工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通过一个个银幕形象,电影明星在潜移默化中对观众施以影响。事实上,他们已经不是个人而早巳成为电影工业的附属品,因电影而生,为电影而活。在电影的百年历程中,一个个电影明星光辉的身影翩翩流转,留下了无数让人难忘的银幕形象。而普通观众也随着这些形象在影片中的命运起伏或喜或悲,或笑或顰。可以说,电影的发展历史与电影明星机制的不断成熟是息息相关、不可分割的。(P42-46) 序言 思想是需要背景的。背景如同思想的十字坐标,标示着人们认识的方位与方向。《电影双城记》,就是把上海与香港的电影放在双城比较的思想背景中,加以观察,加以分析,加以解读,于是,新的视野就诞生了新的思想风景。 公元1896年,也就是世界电影诞生后的第二年,上海徐园就成为了中国第一次放映电影的地方。无论是茶馆的商业样式,还是市民最初的拥挤与惊讶,以及放映时闹出的笑话,都为中国电影的成长奠定了最原始的粗胚。同年,电影的创造者之一路易.卢米埃尔的助手飘洋过海来到香港,拍摄了几部街景短片,也让港人亲眼目睹了电影的神奇魅力。那时,整个中华大地几乎还处在农耕时代的悲苦与欢欣之中。只有像上海与香港这样具有初始工业文明与商业文明的城市,才可能有关注电影的兴趣,或者说,才有让电影落地生根的可能。中国电影的历史,一开始就在上海与香港这双子城市里绽放充满希望的绿色豆芽儿,一百年后回首,终于成就了它们在中国电影史上互相守望的岁月,以及矗立两端的重要桥头堡。 上海,毫无疑问是中国电影的发祥地。中国电影历史的许多开篇必然注明着上海的字样。第一批电影企业诞生在上海滩,明星、联华、天一等电影厂的牌子至今在人们的记忆中依旧灿烂。第一批电影明星诞生在上海滩,阮玲玉、胡蝶、周璇、陈云裳至今在泛黄的胶片中依旧迷人。人们很难想像或很少会去这样想像:如果没有老上海电影,中国电影历史该是什么模样?因为人们已经集体默认了历史铸就的上海电影的崇高地位。没有人怀疑。没有人质疑。 上海电影烙下城市生存与精神的印痕。追逐世界潮流的开放眼光,导致这座城市历来成为东西方思潮甚至时尚的交融之地。工业与商业在上海率先建立与蓬勃发展,导致它历来成为中国电影的重镇,即使政治与文明中心屡经迁徙。市民,如草根一样坚韧繁殖与繁衍,始终成为上海电影重要的支撑群体,他们用银角儿或纸币支持着上海电影的繁华。开放而多样的上海城市风情,影响着上海电影的历来面貌。从商业电影到艺术电影,从国产电影到外国电影,从故事影片到动画影片,从黑白电影到彩色电影,从无声电影到有声电影,没完没了的电影创新纪录,几乎都诞生在上海电影的历史进程之中,尽管社会历史有潮起潮落。 有人说,任凭世人如何评价,香港电影与上海电影确有伯仲之分。其实,上海与香港的电影在百年中国电影史上都有着无与伦比的辉煌。但香港电影的个性,特別是干练成熟的商业电影,以及它在近几十年迅速发达的产业经验,始终成为包括上海在内的中国电影学习的模范。香港电影高高举起商业大旗,曾经以一部电影只用几十天时间完成的劳动能量,五倍、十倍,甚至更多倍的商业效率一次又一次地启蒙着包括大陆在内的中国电影制作业。尤其是香港电影与电影人才定向世界市场的能力与影响,甚至一度引来好莱坞八大制片公司的集体好奇。世界曾苦苦思索香港电影生生不息、蓬勃发展的精神源泉。尽管香港电影同样难免潮起潮落。 上海电影与香港电影的缘分,体现在电影创作的交流上。在历史某个阶段,许多上海影人曾经集体性南迁,不约而同地选择丁香港作为他们新的立足之地。在香港,粤语长片依旧迅猛发展,国语电影同时异军突起,延续了上海电影的某种传统或血脉。在近年,香港电影与大陆电影的交往更是频繁.光是王家卫导演与上海电影集团合作的影片就有《2046》、《地下铁》与《蓝莓之夜》三部。这些电影都成为上海与香港电影的重要标识。但是,只要仔细研究,我们就会发现,上海与香港电影创作交流的最深刻的原因,在于这两座城市在精神上的契合与共鸣。发达的商业与发达的市民,开放的意识与开放的文化,及电影决策者和艺术家之间的平民心态与平等精神,都是两个城市电影交融的精神根基。 或许很多人并不了解,上海电影和香港电影之间,有着这么深厚的渊源.一个曾经是中国电影的发祥地,一个曾经是东方的好莱坞,两个城市里光影翻转的故事,一一见证了中国电影百年的沧桑历史,并且各自对中国电影贡献着实绩与光荣。无论是明星机制的诞生,还是商业本性的闪现;无论是武侠情怀的延续,还是技术发展的呼应,历史的接力棒总是在双城之间转移交接,一个个时间的断点构筑了中国电影史上的一次次惊喜。 时值香港回归祖国十周年之际,上影集团和香港英皇集团历时两年时间策划、拍摄制作了30集大型电视纪录片《电影双城记》,同时也出版了这本同名书籍。拍摄这部纪录片的是上影集团旗下平均年龄27岁的年轻团队,通过编辑、记者实地寻访,近百位双城影人口述历史为主线,游走在感性解读和理性探究之间,力求勾勒出双城电影之间遥遥相望、轻轻触碰而又交融共生的历史发展轮廓。二十多个篇章里,以气势磅礴的历史脉络为框架,以触碰心灵的电影情感为血肉,系统地记录了上海与香港电影之间的转承起合,独到地论述了上海与香港城市之间的文化定位。中国的百年电影史洋洋洒洒,“双城”的透视点却折射了尘封岁月里的另一种全新解读。 斗转星移。越来越多的中国电影人南来北往,在世界的电影职场上赢得越来越多的荣耀。这些在重要国际影节上高举奖杯的生动面孔,早已无所谓到底是上海人还是香港人了,我们都是黄皮肤黑眼睛,都是华语电影的真正英雄。早在四年前,我就著书立说,竭力倡导用“华语电影”来替代当时习用的大陆电影、香港电影与台湾电影等,因为中国电影不该是区域的分割,而应该是用一种母语共同表达的思想情感与信仰。我们已经拥有一大批成熟的制片人、导演、演员与其他影人,我们拥有五千年丰厚的人文资源,我们拥有十几亿最基本的华语观众群,我们开始拥有世界影响。“华语电影”表达的就是这样的认识。现在,“华语电影”已经成为一种习用概念,这个概念背后是华语电影日益团结的凝聚力,是日益增强的国际影响力!上海电影是华语电影的主力,香港电影是华语电影的主力,华语电影的繁荣与繁华,需要这双城的努力!双城的故事,永远不会落幕。 (作者为电影理论家、上海电影集团公司总裁) 后记 从1997年到2007年,五星红旗和金紫荆旗迎风飘扬在蔚蓝的维多利亚港,岁月的沙漏很不经意就走过了十个春秋。赶在香港回归祖国十周年的日子里,凝聚众人心血的三十集纪录片《电影双城记》终于拍摄完成,并出版了同名书籍,不由得让人欢欣鼓舞。 电影双城,魅力双城。从筹划到执行,经历了两年的时间.这两年的光阴,从徐家汇到铜锣湾,从湾仔到外滩,时空的交替往往让人产生错觉,参加《电影双城记》工作的年轻人告诉我:每次从飞机上俯瞰上海和香港两座城市的时候,都会渐渐模糊这一次旅程的起点和终点。 电影的故事太多,而关于上海和香港电影的故事更是浩瀚,洋洋洒洒贯穿一个世纪。这两座城市的前世今生,早已经和电影结下了不解之缘。能够通过电影,了解这两座充满传奇的城市,是幸运并且幸福的。《电影双城记》的创作初衷,现在想来或许就是如此的单纯。 回首《电影双城记》,从无到有,从一个简单的想法变成一个宏大的计划,是如此的奇妙和不可思议。好在上影集团资源丰富和集团领导鼎力支持,以及上海电视台纪实频道总监应启明先生,汪求实先生、下超先生等同仁,为本片多次出谋划策,予以指导。粗略一算,《电影双城记》从2006年6月开始启动,在短短的一年时间内摄制组两地奔波拍摄,足迹遍布了香港的大街小巷、上海的弄堂洋房,独家专访了沪港两地数百位电影人。在无数明星光彩闪耀的背后,是这个和时间赛跑的团队,克服了时间短、资料匮乏、拍摄工作量大等困难,用自己踏出的每一步抓住历史的机会。 同样,拍摄《电影双城记》过程中,最值得我们珍惜的还是结识了许多香港电影界的友人,并为同一个目标努力奋斗。首先要感谢香港英皇集团总裁杨受成先生,只用了短短十分钟就拍板支持《电影双城记》的拍摄,杨先生说:“第一次这么系统地整理上海和香港的电影发展史很有意义。2007年是香港回归祖国的十周年,电影是这两个城市最重要的文化名片之一,所以拍摄“双城”是件大好事。”陈欣建先生,这个曾经在上百部香港电影里扮演警察的优秀演员,如今告別影坛,成为上影英皇的总经理。他精力充沛,不辞辛劳,往返奔波于沪港两地,是这个项目的主要推动者,为了电影,更为了双城。而历史的暗喻居然如此的明显:上影英皇的两大投资方本来就是上海电影集团和香港英皇集团,可见双城之间,电影产业的新世纪融合已经是大势所趋。 当然还要感谢香港的许多友人,无论是曾志伟先生提供的采访地点,还是邵音音女士每次热情周到的接待;无论是香港金像奖办公室徐文才先生的细致联络,还是潘迪华女士由于错过了在香港的采访时间,特地自费从香港飞到上海,来到东方电影频道演播室接受我们采访后,当天再飞回香港。这样的热情和执著至今让我们感动不已。很多香港艺人的采访拍摄,还得到了香港浸会大学电影学院师生的大力支持。香港电影的辉煌、上海电影的骄傲从来都离不开敬业的精神,如今这些最优秀的精神特质都在沪港两地电影人身上——得到了传承。 还要感谢的是众多电影专家学者、文化名流为《电影双城记》出谋划策,每一次讨论、每一个意见都让人铭记在心。著名作家叶辛先生、上海图书馆研究员张伟先生、上海大学影视学博士石川先生都为本片提供了大量独到的历史观点和丰富的照片资料,感激之情难以言表,只是衷心希望《电影双城记》不会让你们失望。 作为一个上海本地人,每每在香港,总会不由自主地打量这个城市,心头暗暗比较:上海和香港,到底哪个城市好?可惜每一次心底疑问,都找不到合适的答案。三四十年代的上海人来到了香港,总会有“大上海”、“小香港”之类的说法,这大小之间的骄傲和不屑,早已成过眼烟云。上海不大,香港不小,这两个城市之间,早巳心无芥蒂。上海人的精明、香港人的实际,让两座城市发展得有声有色。就让我们一起穿行在上海和香港之间,相信所有的读者都会渐渐感悟,为什么这两座城市总能在电影里遥遥相望,携手共牵。 《电影双城记》一书的出版,是同名纪录片的延续,是很多人辛勤耕耘的果实。翻过这一张张书页,留下的都是无尽的回忆,字里行间流露的都是一群热爱电影的年轻人的真性情。我们都在和时间赛跑,在双城的故事里注定了只是匆匆的过客,胶片和齿轮不会停滞,光影的传奇还在续写,而我们所能做的,就是把它们真实地记录下来,留待评说。 谨以此书,献给香港回归祖国十周年的欢庆之际,用属于电影的方式。 (作者为《电影双城记》制片人) 书评(媒体评论) 香港的夜是美的.置身夜色下的香港,不禁有一种空间倒错的感觉,脑海中泛起的竟是周璇的老歌——《夜上海》,还有上海老电影中不止一次描述的繁华情形。 ——叶辛 比较而言,上海人对《花样年华》的认同,要远远超过内地非上海籍导演执导的以上海为背景的《摇啊摇,摇到外婆桥》和《苏州河》等电影,这多少说明了沪港地缘文化的相似性。 ——王纪人 上海和香港在电影里的民事纠纷已经纠缠了近一个世纪,成为了血脉相连的并蒂莲。如今漫漫的新征程再次起航,《电影双城记》纪录片和同名书籍的诞生,是一次历史的回望,更是对未来的展望。我也衷心希望双城之间,精彩的故事永远延续! ——潘迪华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