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虚大师是民国时代佛教革新运动的倡导者,是佛教新旧派对立时代的新派领袖,以至于中日战争胜利后的全国佛教领袖。太虚大师提倡“人生佛教”,根本宗旨是在于:以大乘佛教“舍己利人”、“饶益有情”的精神去改进社会和人类,建立完善的人格、僧格。大师学识广博、思想深邃,他兼通内学外学、旧学新学,融会唯识中观、法性法相,在佛学和世学理论上,都提出了不少精深的见解。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太虚大师说人生佛教(佛禅大家谈) |
分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宗教 |
作者 | 明立志//潘平 |
出版社 | 团结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太虚大师是民国时代佛教革新运动的倡导者,是佛教新旧派对立时代的新派领袖,以至于中日战争胜利后的全国佛教领袖。太虚大师提倡“人生佛教”,根本宗旨是在于:以大乘佛教“舍己利人”、“饶益有情”的精神去改进社会和人类,建立完善的人格、僧格。大师学识广博、思想深邃,他兼通内学外学、旧学新学,融会唯识中观、法性法相,在佛学和世学理论上,都提出了不少精深的见解。 内容推荐 中国近代佛教界的泰斗,新佛教运动的巨擘,民国以来佛教革新运动的倡导者——太虚大师。他融通内学外学、旧学新学、唯识中观、法性法相,在佛学理论上提出了许多独创的见解,他的“人生佛教”理论,成为现代中国佛教的指导思想。太虚大师提倡“人生佛教”的根本宗旨是在于:以大乘佛教“舍己利人”、 “浇益有情”的精神去改进社会和人类,建立完善的人格、僧格。他尝说:“末法期佛教之主潮,必在密切人间生活,而导善信男女向上增上,即人成佛之人生佛教”。因此,他提出了“即人成佛”、 “人圆佛即成”等口号,以鼓励僧众和信众从现实人生出发,由自身当下做起。这也就是说,成佛就在人的现实生活中,就在人的日常道德行为中。否则,人格尚亏,菩萨的地位便无处安置,更淡不上佛陀果成了。 目录 向太虚大师学习人生佛教(代序) 第一编 人生佛教 人生佛教开题 人生佛学的说明 人生的佛教 人生佛教之目的 佛学之人生道德 学佛先从做人起 怎样来建设人间佛教 告徒众书 现代人生对于佛学之需要 佛教与人生 宗教对于现代人类的贡献 佛学在今后人世之意义 佛法对于现代人类之贡献 发扬中国文化与佛教以救国救世界 佛教徒应参与中国和世界的新文化建设 寰游之动机与感想 幻住室随笔 论《时事新报》所谓经咒救国 救僧运动 对于郃爽秋庙产兴学运动的修正 澹宁明敏 俭勤诚公 论即身成佛 由职志的种种国际组织造成人世和乐国 革命当从革心起 新旧问题的根本解决 各人要在自己的岗位上努力 《海潮音》月刊出现世间的宣言 第二编 佛禅杂说 中国人口头上心头上的阿弥陀佛 从巴利语系佛教说到今菩萨行 会昌以前中华佛教之三大系 论中国佛教史 天台四教义与中国佛学 曹溪禅之新击节 为支那堪布翻案 唐代禅宗与现代思潮 三十年来之中国佛教 建设现代中国佛教谈 佛学源流及其新运动 听讲《现代中国佛教》之后 佛教对于中国文化之影响 原子时代的佛教 第三编 太虚自述 志行自述 我之学佛经过与宣传佛学 我的宗教经验 我怎样判摄一切佛法 新与融贯 我的佛教革命失败史 我的佛教改进运动略史 附录 太虚:中国近代佛教奠基人 试读章节 二、人格与公议之虚伪无实:人格是无定的,是指不出的,虽在假定之概念上有此人格,但是尊卑高下实无一定之对象以为标准,即亦无从尊重。公议者,大之如国家,小之如团体之决议,大概视为公共意思之表现;但细查之,决议不尽为多数之表现。故公议无真实性,即亦无绝对尊重之可能。譬如在代议政治盛行之时,崇拜者以为此制发明,可以从此不乱。梁启超尝谓:“天下一治一乱,有代议制则一治而不乱”,可见当时言论之一斑。然而反观中国历年之试行,与欧美今日之痛诋者,即此代议制之虚伪,亦可见公议之非有真实性存在。是故人格与公议,为近世惟一所尊重,兹既发现其虚伪无实,则使人徘徊歧途,其烦闷又何如? 三、劳工与社会之冲突无安:劳工以谋自身利益为出发点;社会之组织,则以结合目的相同者而谋共同之利益为出发点。夫各凭劳工之力以求利益,人孰得而非之?但即以各人之出发点,皆谋自身利益故,及至利害相反,则冲突以生,于是有社会起而代表共同者之利益。复以各社会利益之不同,更演进而为阶级之冲突,团体愈多,冲突愈甚。由是理论上之视为神圣者,事实上转互相侵犯。以故个人立在社会,社会立在世界,胥感不安,而成近日种种问题。贤哲之士,绞脑汁、用心血,谋所以处理此种种问题者至矣,而未有当也。最近如去年因经济之纷扰恐慌而呈全世界之不景气,要皆冲突无宁之暴露,是尤人生烦闷之大者! 由是言之,现代人生,在思想上、政治上、经济上已充满烦闷;而此等烦闷,皆由所注意、所尊重及所视为神圣者所产生,若必循是以为解决之方,不几扬汤以止沸!然则如之何而后可?今请一谈佛学。 四 佛学之要义 佛学泛广,非短时间可以详谈,兹提其要义述之: 一、事事皆法界,人人有佛性:事事二二字,略如常言之事事物物,其义概指凡事凡物,不论种种色色,连佛亦指说在内。法界乃统括一切事物之总名,即以统一切法为法界。譬如常言世界,则举凡世界上所有人物等等皆包括在内;故法界之义,与宇宙略似而较广。事事皆法界者,谓随举一事一物,即无论何事何物,皆为法界。常言“人各一宇宙”,其义与此略同而较狭。第何以知事事皆法界耶?以一切法皆众缘所生故,此众缘所生义,即是说任何事物皆借众多关系所合成,故一法提起时,此一切关系——众缘——同时提起;而此一切关系,复为众多关系所造成,如是推之乃至无穷。可见任何事物,无非为众缘所生之法,同时亦为能生其余一切法之缘。依此,则绝对否认任何特质能生起世界,如一神能创造世界而为世界之大本因等说。即此眼前一扇、一椅、一屋,切近如各个人,远之如日月星球,各各皆全法界,无始终,无边中,法法圆满,无待外求,此为事事皆法界之大义。 人人,非专言人类,乃就人以代表一切有情者。而佛性为最高尚最完全人格之表现,表现此最高尚最完全之人格者名佛。使佛非假设之对象或偶像,使人叩头崇拜者。以人人皆有此成佛之本能,即表现最高尚最完全人格之本能。故人人有成佛之可能性。一般人以为佛学为否定人生的,其实不然,盖佛学系于人生彻底革命的且最高发达的。以必须彻底革命,始能将各人内在的佛性充分发展表现,而达到人生最高程度。而此内在的佛性,人人具足,不待外求,在凡不减,在圣不增,是为人人有佛性之大义。 由前之说,人物一切皆法界性,即宇宙性,相互相遍,无不圆满。由后之说,人人都有能将此法界性开发之、表现之、充足之,极至于成佛之佛性,平等平等。故说事事皆法界,人人有佛性。 二、我为法王诸法无我:此二我字,取义略有分别。在佛学上,我之定义为主宰,即有主宰之实体方名为我。常言之我,都无实义,不能确指何者为我,无有对象,故无真义,但有假名。第假名我,亦为言说方便上所许。此上一我字,即取假名我。法,即无论色法心法,有情无情,而法性平等;第虽平等而能缘起变化,在种种缘起变化之中即有心法,因心法即一切法中之能转变化的力量,凡有心的——有情——皆能转变一切法,以其有转变力量故;故有心的,即为宇宙诸法之王。复次,转变云者,亦有因果规则不可破坏。所重者心,能创造某种之因,故得某种之果,各各有情皆有自由选择之力,故各各有情,均为宇宙诸法之王,故云我为法王。若至心能转物,即同如来。又即以诸法无非缘起变化故,即无论人、物、色、心,大之世界,小之微尘,无非众缘和合之团体,在时间上亦有相续之意义,依此和合相续之假相,成为概念,故一一法得有假立之名相而实无主宰,亦无实体,以无主宰无实体故,故说诸法无我。 三、自心众心唯心所造:唯识所变,唯心所造,乃佛学上重要义理。专阐此义之学说,灿然成为一大宗,即法相唯识宗。兹所谓自心众心,谓非仅自己之心,乃各个众生之心,包括心王及心所有法而言。依唯识宗一切众生各有八识:即一眼识、二耳识、三鼻识、四舌识、五身识、六意识、七末那识、八阿赖耶识,此八识谓之心王;与心王同起之作用为心所,各依心王而各成类聚,谓之心心所聚。于此有觉知之部分及被觉知之部分:觉知之部分谓之见分,被觉知之部分谓之相分。一人之心、心所、见分、相分如此,各各有情亦如此。故有一人独造者,谓之别业所感;众心互造者,谓之同业所现。譬如现见此屋之光,乃众灯所成,而一一灯亦不失各有其明。故世界一切自曰月之大至草木微尘之小,皆唯识所现,唯心所造。第所谓造者,非从空无所有突然造成,乃谓无始来心力为因,至今缘具则现。由是各人之心心所聚,固已繁复深邃,不可穷诘,众生心识,力更强赜,试举浅近者言之:家、国、社会之创造,固由若家、若国、若社会之人共同心理相互之力量而成,而在各个之吾人,要亦有一份之参加;推而至于世界,亦可知绝非离此世界之外,或超此世界之上,而别有创造者。借曰有之,亦即众生心共同力量,乃为创造的原动力而已。 佛学之要义既明,今得言归本题。夫以思想、政治、经济之与古异,而有现代人生之特点;又从此特点引生烦闷;则欲得出路以求离此烦闷,将毋人同此心。上来要义,即正对此烦闷而与以解脱者也。 五 现代人生对于佛学之需要 古昔宗教或圣哲之言,亦可以救脱一时代、一地域之人生苦痛;至于现代之人生烦闷,已呈特殊之症,则对治不能再用古方。佛学虽为一切时地之需要,而现代之需求尤急,兹以前说合而明之: 一、即丑恶无常而真常净善:夫以注意现实与人间,而复觉丑恶无常致生烦闷者,要因囿于平常的知识而来。若明佛学事事皆法界、人人有佛性之义,则此种烦闷当下解脱。详言之,则佛学可即依现实而观察到现实真相。譬如有杯于此,以吾人所见有此杯相,遂认为杯之现实止于此耳。但细究此杯,其关系乃遍一切,所谓水、火、土质、模型、色彩、人工,乃至遗传之文化, 自然之演变,缺一不可;而此现实之杯,遂即成无始终、无边中之全法界。故佛法绝非抛却现实,别寻真相,乃即此现实微细观察而明其真相,是故即无常而见真常。复次,以人生世界为丑恶,亦由束于习俗之谬见,若能以佛理透彻观察,即见人生亦为全法界关系之所现起,而最美善最圆满之佛性,固亦包含在中。譬以黄金造成毒蛇等形,现相虽恶,质地原美,故谓人生真相之净善,亦非离此现实人间,别于现实人间之外去求天国也。故云:即丑恶无常而真常净善。若深明斯义,实可为解脱现代烦闷之一服清凉散也。 二、即虚伪无实而圆融自在:人格与公议虽虚伪无实,然以诸法无我之例例之,则人格与公议乃世间事物之一,原无实性,以其本为众缘和合,乃有此事实表现,若无众缘,则事实不存,故欲求固定实体,实不可得。但以众缘所成即为真实,故诸法无我,此无我之性即为实性;诸法如幻如化,而此如幻如化之相,即为真相。人格与公议,亦复如是。且即以其如幻如化,故得有转换变动,以无实性,故得有活泼变化。而唯心之义,亦即以活泼变化,转换变动,而显现其圆融无碍。故云:即虚伪无实而圆融自在。如是观察,微特不生烦闷,且益见其光明。(P44-47) 序言 向太虚大师学习人生佛教(代序) 谈中国近代佛教而试图避开太虚大师者,实在是不可能的事。虽然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们对这个名字很是生疏,但随着1980年代,特别是1990年代,世界佛教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特别是海峡两岸佛教文化交流的频繁(当然包括世界的汉字文化圈的佛教文化交流),太虚大师这个名字越来越响亮,甚至成为中国佛教文化近代化的一个象征。 有关太虚大师的文字已经不多了,本书还特附了一篇编者十几年前为一本民国人物传所写的大师小传,俾使读者朋友了解这位大师生平行状。请读者留意! 太虚大师之所以有别于以往的佛教大师而名满天下, 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他使佛教走出了传统的寺庙,走向了社会大众,利己利人,也就是他所提倡的“人生佛教”(或曰人间佛教),此后中国佛教协会赵朴初,台湾佛光山的创始人星云法师,都可以说是他精神上的法裔。太虚大师不仅是人生佛教的倡导者,也是人生佛教的践行者,诸如向社会人士宣讲佛法,在抗战中为救国而远涉重洋,在广播电台中演讲佛法救国救世,倡导全世界佛教徒呼吁和平反对不义之战,在在显示出这位大师的不同凡响。 最后就本书的编辑略说一二,全部文章均选自印顺大师所编《太虚大师全书》,编者十分感谢台湾的昭慧法师、悟泓法师、海青法师、性广法师等馈赠的“全书”,也感谢团结出版社诸君使我们一遂多年来的一个心愿! 愿读者朋友跟随太虚大师进行一个难忘的人生佛教之旅。 编者 2007年元月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