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李叔同谈艺
分类 文学艺术-艺术-艺术概论
作者 李叔同
出版社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有限公司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半缘艺术半缘佛,一轮明月耀天心。本书用包含深情的笔墨对大师充满传奇经历和神秘色彩的一生进行了介绍,同时收有对李叔同诗歌文赋等艺术作品的评述文章。中国文化艺术先驱,一代高僧弘一法师以艺术为渡,领你赏析——世界艺术经典名家名作;讲谈——中西绘画、书法、篆刻、音乐与文学的艺术;传授——绘画和书写的技法心得,还你抵达人生精神追求的圆满。《李叔同谈艺》是一本讲谈艺术的极品收藏本。

内容推荐

李叔同先生,即后来的一代法师,是第一个将西洋绘画、音乐、话剧、广告图案设计、现代木刻和西洋术史带回中国的控文艺驱者,也是最早采用“人体写生教学法”,首倡改良中国画的艺术教育家,同时亦是我国著名的书画家、书法家、金石篆刻家,其书法、篆刻作品享誉中国,鲁迅、郭沫若等现代文化名人以得到先生的一幅字画为无尚荣耀。先生集诸多艺术门类大成于一身,登峰造极,空前绝后,并为世人留下了咀嚼不尽的精神财富。

本书辑录了李叔同先生对中西绘画、书法篆刻历代经典名作的赏析讲评(附有中西历代名作彩图)。同时,读者亦可通过本书,学到先生亲授的绘画与书法技法,倾听先生论述文学与音乐的艺术。凡有缘者,以此书为渡,定能抵达人生精神追求的圆满。

目录

代序一

 李叔同先生的文艺观——先器识而后文艺 文\\丰子恺

代序二

 近代艺术的先驱者李叔同 文\\行痴

绘画谈

 一、图画修得法

1.图画之效力

2.图画之种类

3.自在画概说

 二、中西绘画比较谈

 三、石膏模型用法

1.石膏模型为学图画者最良之范本

2.收藏法

3.教室之选定及室内之设备

4.图画之材料

 四、水彩画略论

1.水彩画材料

2.水彩画之临本

浅谈西画

 缘起

 一、文艺复兴时期欧洲绘画

1.波提切利

2.达·文西

3.拉斐尔

4.米开朗基罗

5.弗朗索瓦·克鲁埃

 二、17世纪欧洲绘画

1.卡拉瓦乔

2.鲁本斯

3.伦勃朗

4.委拉斯开兹

5.维米尔

 三、18世纪欧洲绘画

1.亚森特·里戈

2.弗朗索瓦·布歇

3.夏尔丹

4.弗拉格纳尔

5.戈雅

6.安格尔

7.德拉克罗瓦

8.米勒

浅谈国画

 缘起

 一、隋唐时期

1.展子虔

2.阎立本

3.周暗

4.李思训

5.王维

6.李昭道

 二、宋元时期

1.夏圭

2.米芾

3.米友仁

4.赵孟頫

 三、明代时期

1.戴进

2.唐寅

3.陈淳

4.仇英

5.董其昌

 四、清代时期

1.吴宏及国画之装裱

2.石涛

3.八大山人

4.邹喆及国画之技法

5.髡残

6.弘仁

浅谈书法

 缘起

 一、五大书体及其流派

1.古文

 (1)甲骨文

 (2)金文

 (3)篆书

 (4)大篆

 (5)小篆

2.隶书

 (1)秦隶

 (2)汉隶

3.楷书

 (1)欧体

 (2)虞体

 (3)褚体

 (4)薛体

 (5)颜体

 (6)榴体

 (7)赵体

4.草书

 (1)章草

 (2)今草

5.行书

 二、历代书法家及其作品

1.两汉时期

 (1)史游

 (2)钟繇

2.魏晋南北朝

 (1)王羲之

 (2)王献之

3.隋唐五代

 (1)欧阳询

 (2)真世南

 (3)褚遂良

 (4)颜真卿

 (5)柳公权

 (6)张旭

4.宋元时期

 (1)蔡襄

 (2)苏轼

 (3)米芾

 (4)赵孟颊

谈写字的方法

浅谈篆刻

 缘起

 一、明代篆刻

1.文彭

2.何震

3.苏宣

4.朱简

5.汪关

6.明代印谱

 二、清代篆刻

1.程邃

2.巴慰祖

3.丁敬

4.蒋仁

5.黄易

6.奚冈

7.陈豫钟

8.陈鸿寿

9.赵之琛

10.钱松

11.邓石如

12.吴熙载

13.徐三庚

14.清代印谱

 附录

《李庐印谱》序

《乐石社记》

浅谈音乐

 西洋乐器种类概况

第一章 弦乐器

第二章 管乐器

 乐圣比独芬传

 《音乐小杂志》序

 昨非录

浅谈文学

 近世欧洲文学之概观

关于弘一法师书法变化

 弘一法师书法欣赏

试读章节

在绘画上,无论山水、人物、花鸟、竹石、鞍马孟頫无所不能;工笔、写意、青绿、水墨,亦无所不精。据说他自五岁起学书,几无间日,直至临死前尚“观书作字”,对书法可谓“情有独钟”。其提出“作画贵有古意”、“云山为师”、“书画本来同”等法度,颇为后人所重。

他善篆、隶、真、行、草书,尤以楷、行书著称于世,《元史·本传》云:“孟頫襄、籀、分、隶、真、行、草无不冠绝古今,遂以书名天下”。元·鲜于枢《困学斋集》称:“子昂篆,隶、真、行、颠草为当代第一;小楷又为子昂诸书第一。”其书风遒媚俊秀、清雅飘逸,结体严整端庄,笔法圓熟妙丽,世称“赵体”。其与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并称为“楷书四大家”。

赵孟頫所书,尤其擅长楷书和行草。其小楷,书体备极楷则,墨迹如《道德经》等;其大楷,书体法度森严,如《胆巴碑》、《玄妙观重修三门记》等;其行草,书体优美洒脱,墨迹如《洛神赋》、《兰亭十三跋》等,时人有评云“花舞风中,云生眼低”。

我到闽南这边来,已经有十年之久了。

前几年冬天的时候,我也常到南普陀寺来,看到大殿、观音殿及两廊旁边的栏杆上,排列了很多很多的花。尤其正在过年的时候,更是多得很,多得很。

其中有一种名叫做“一品红”的(按,闽南人称为圣诞花,其顶端之叶均作红色,学名为Euphorbia Pulcherrima),颜色非常鲜明,非常好看,可以说是南国特有的一种风味,特有的色彩。每当残冬过去,春天快到来的时候,把它摆出来,好像是迎春的样子,而气象确也为之一新。

我于去年冬天到这里来,心中本来预料着,以为可以看到许多的“一品红”了。岂知一到的时候,空空洞洞,所看到的,尽是其他的花草,因而感到很伤心。为什么?以前那么多的“一品红”,现在到哪里去了呢?找来找去,找了很久,只在那新功德楼的地方,发现了三棵,都是憔悴不堪,颜色不大鲜明很怨惨的样子。也没有什么人要去赏玩了。于是使我联想到佛教养正院:过去的时候,也曾经有很光荣的历史,像那些“一品红”一样,欣欣向荣,有无限的生机。可是现在,则有些衰败的气象了。

养正院开办已经三年了,这期间,自然有很多可纪念的史迹。可是观察其未来,则很替它悲观,前途很不堪设想。我现在在南普陀这里,还可以看到养正院的招牌,下一次再来的时候,恐怕看不到了。这一次,也许可以说是我“最后的演讲”。

这一次所要讲的,是这里几位学生的意思——要我来讲关于写字的方法。

我想写字这一回事,是在家人的事;出家人讲究写字有什么意思呢?所以,这一次讲写字的方法,我觉得很不对。因为出家人假如只会写字,其他的学问一点不知道,尤其不懂得佛法,那可以说是佛门的败类。须知出家人不懂得佛法,只会写字,那是可耻的。出家人唯一的本分,就是要懂得佛法,要研究佛法。不过,出家人并不是绝对不可以讲究写字的,但不可用全副精神,去应付写字就对了。出家人固应对于佛法全力研究,而于有空的时候,写写字也未尝不可。写字如果写到了有个样子,能写对子、中堂来送与人,以作弘法的一种工具,也不是无益的。

倘然只能写得几个好字,若不专心学佛法,虽然人家赞美他字写得怎样的好,那不过是“人以字传”而已。我觉得:出家人字虽然写得不好,若是很有道德,那么他的字是很珍贵的,结果都是能够“字以人传”。如果对于佛法没有研究,而且没有道德,纵能写得很好的字,这种人在佛教中是无足轻重的了。他的人本来是不足传的。即能“人以字传”——这是一桩可耻的事,就是在家人也是很可耻的。

今天虽然名为讲写字的方法,其实我的本意是要劝诸位来学佛法的。因为大家有了行持,能够研究佛法,才可利用闲暇时间,来谈谈写字的法子。

关于写字的源流、派别,以及笔法、章法、用墨……古人已经讲得很清楚了。而且有很多的书可以参考,我不必多讲。现在只就我个人关于写字的心得及经验,随便来说一说。

诸位写字的成绩很不错。但是每天每个人只限定写一张,而且只有一个样子,这是不对的。每天练习写字的时候,应该将篆书、大楷、中楷、小楷四个样子,都要多多的写与练习。如果没有时间,关于中楷可以略掉;至于其他的字样,是缺一不可的。且要多多的练习才对。

我有一点意见,要贡献给诸位。下面所说的几种方法,我认为是很重要的。

我对于发心学字的人,总是劝他们先由篆字学起。为什么呢?有几种理由:

(一)可以顺便研究《说文》,对于文字学,便可以有一点常识了。因为一个字一个字都有它的来源,并不是凭空虚构的,关于一笔一划,都不能随随便便乱写的。若不学篆书,不研究《说文》,对于字学及文字的起源就不能明白——简直可以说是不认得字啊!所以写字若由篆书入手,不但写字会进步,而且也很有兴味的。

(二)能写篆字以后,再学楷书,写字时一笔一划,也就不会写错的了。我以前看到养正院几位学生所抄写的稿子,写错的字很多很多。要晓得:写错了字,是很可耻的——这正如学英文的人一样,不能把字母拼错一个。若拼错了字,人家怎么认识呢?写错了我们自己的汉文字,更是不可以的。我们若先学会了篆书,再写楷字时,那就可以免掉很多错误。此外,写篆字也可以为写隶书、楷书、行书的基础。学会了篆字之后,对于写隶书、楷书、行书就都很容易——因为篆书是各种写字的根本。

若要写篆字的话,可先参看《说文》这一类的书。有一部清人吴大潋的《说文部首》,那是不可缺少的。因为这部书很好,便于初学,如果要学写字的话,先研究这一部书最好。

既然要发心学写字的话,除了写篆字而外,还有大楷、中楷、小楷,这几样都应当写。我以前小孩子的时候,都通通写过的。至于要学一尺、二尺的字,有一个很简便的方法:那就可用大砖来写,平常把四块大砖拼合起来,做成桌子的样子,而且用架子架起来,也可当桌子用;要学写大字,却很方便,而且一物可供两用了。

大笔怎样得到呢?可用麻扎起来做大笔,要写时,就可以任意挥毫。大砖在南方也许不多,这里倒有一个方法可以替代:就是用水门汀拼起来成为桌子。而用麻来写字,都是一样的。这样一来,既可练习写字,而纸及笔,也就经济得多了。

篆书、隶书乃至行书都要写,样样都要学才好;一切碑帖也都要读,至少要浏览一下才可以。照以上的方法学了一个时期以后,才可专写一种或专写一体。这是由博而约的方法。

至于用笔呢?算起来有很多种,如羊毫、狼毫、兔毫……等。普通是用羊毫,紫毫及狼毫亦可用,并不限定那一种。最要注意的一点:就是写大字须用大笔,千万不可用小笔!用小的笔写大字,那是很错误的。宁可用大笔写小字,不可以用小笔写大字。

还有纸的问题。市上所售的油光纸是很便宜的,但太光滑很难写。若用本地所产的粗纸,就无此毛病的了。我的意思:高年级的同学可用粗纸,低年级的可用油光纸。(P191-195)

序言

李叔同先生,即后来在杭州虎跑寺出家为僧的弘一法师,是中国近代文艺的先驱者。早在五十年前,他首先留学日本,把现代的话剧、油画和钢琴音乐介绍到中国来。中国有话剧、油画和钢琴音乐,是从李先生开始的。他富有文艺才能,除上述三种艺术外,又精书法,工金石(现在西湖西泠印社石壁里有叔同印藏),长于文章诗词。文艺的园地,差不多被他走遍了。一般人因为他后来做和尚,不大注意他的文艺。今年(1957)是李先生逝世十五周年纪念,又是中国话剧五十周年纪念,我追慕他的文艺观,略谈如下:李先生出家之后,别的文艺都屏除,只有对书法和金石不能忘情。他常常用精妙的笔法来写经文佛号,盖上精妙的图章。有少数图章是自己刻的,有许多图章是他所赞善的金石家许霏(晦庐)刻的。他在致晦庐的信中说:

晦庐居士文席:惠书诵悉。诸荷护念,感谢无已。朽人剃染已来二十余年,于文艺不复措意。世典亦云:士先器识而后文艺,况乎出家离俗之侣;朽人昔尝诫人云:应使文艺以人传,不可人以文艺传,即此义也。承刊三印,古穆可喜,至用感谢。

这正是李先生文艺观的自述,先器识而后文艺,应使文艺以人传,不可人以文艺传,正是李先生的文艺观。

四十年前我是李先生在杭州师范任教时的学生,曾经在五年间受他的文艺教育,现在我要回忆往昔。李先生虽然是一个演话剧,画油画、弹钢琴、作文、吟诗、填词、写字、刻图章的人,但在杭州师范的宿舍(即今贡院杭州一中)里的案头,常常放着一册《人谱》(明·刘宗周著,书中列举古来许多贤人的嘉言懿行,凡数百条),这书的封面上,李先生亲手写着“身体力行”四个字,每个字旁加一个红圈,我每次到他房间里去,总看见案头的一角放着这册书。当时我年幼无知,心里觉得奇怪,李先生专精西洋艺术,为什么看这些陈猫古老鼠,而且把它放在座右,后来李先生当了我们的级任教师,有一次叫我们几个人到他房间里去谈话,他翻开这册《人谱》来指出一节给我们看。

唐初,王(勃)、杨、庐、骆皆以文章有盛名,人皆期许其贵显,裴行俭见之,曰:士之致远者,当先器识而后文艺。勃等虽有文章,而浮躁浅露,岂享爵禄之器耶(见《人谱》卷五,这一节是节录《唐书·裴行俭传》的。)

他红着脸,吃着口(李先生是不善讲话的),把先器识而后文艺的意义讲解给我们听,并且说明这里的显贵和享爵禄不可呆板地解释为做官,应该解释道德高尚,人格伟大的意思。先器识而后文艺,译为现代话,大约是首重人格修养,次重文艺学习,更具体地说:要做一个好文艺家,必先做一个好人。可见李先生平日致力于演剧、绘画、音乐、文学等文艺修养,同时更致力于器识修养。他认为一个文艺家倘没有器识,无论技术何等精通熟练,亦不足道,所以他常诫人应使文艺以人传,不可人以文艺传。我那时正热衷于油画和钢琴艺术,这一天听了他这番话,心里好比新开了一个明窗,真是胜读十年书。从此我对李先生更加崇敬了。后来李先生在出家前夕把这册《人谱》连同别的书送给我。我一直把它保藏在缘缘堂中,直到抗战时被炮火所毁。我避难入川,偶在成都旧摊上看到一部<人谱),我就买了,直到现在还保存在我的书架上,不过上面没有加红圈的“身体力行”四个字了。

李先生因为有这样的文艺观,所以他富有爱国心,一向关心祖国。孙中山先生辛亥革命成功的时候,李先生(那时已在杭州师范任教)填一曲慷慨激昂的《满江红》,以志庆喜:

皎皎昆仑山顶月,有人长啸。看囊底宝刀如雪,恩仇多少!双手裂开鼷鼠胆,寸金铸出民权脑。算此生不负是男儿,头颅好。荆轲墓,咸阳道。聂政死,尸骸暴。尽大江东去,余情还绕。魂魄化成精卫鸟,血花溅作红心草。看从今一担好河山,英雄造。(见《弘一大师年谱》第三十九页。)

李先生这样热烈地庆喜河山的光复,后来怎么舍得拋弃这一担好河山而遁入空门呢?我想,这也仿佛是屈原为了楚王无道而忧国自沉吧!假定李先生在灵山胜会上和屈原相见,我想一定拈花相视而笑。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20:5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