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庄子(上下白话美绘版)/中国古典文学名著
分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作者 庄子
出版社 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庄子》一书,精华与糟粕相参,有辩证思想,也有不少诡辩,有优美的文字技巧,也有晦涩难懂的词意,既讲了人生处世的哲理,也有不少虚无主义的东西。阅读这本书,必须采取批判继承的态度,取其精华,剔除糟粕,使它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服务。为了能使更多的人阅读,本书《庄子》全书译成白话。考虑原著份量较大,全书采取了选编原文的方法。对于《庄子》内篇七篇,除个别地方省略外,基本上全部选入。对于外、杂篇则选录一些有趣味、故事性强的段落。以便于读者更好地阅读和理解。

内容推荐

庄子的文学成就很高,对后世文学艺术的发展影响很大,受到了历代著名的作家学者的赞誉,现存《庄子》三十三篇,分内篇七、外篇十五、杂篇十一,本书采用选编原文的方法。对于《庄子》内篇七篇,除个别地方省略外,基本上全部选入。对于外、杂篇则选录一些有趣味、故事性强的段落。

目录

内篇

 逍遥游

 大哉鲲鹏

 小大之辨

 至人无己

 让位与辞让

 关于神仙的描述

 大葫芦的启示

 齐物论

 天籁之声

 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

 狙公赋芋与朝三暮四

 大道不称,大辩不言

 人之所美,鱼见之深入

 旦暮之遇

 罔两问影

 庄周梦蝶

 养生主

 缘督以为经

 庖丁解牛

 十步一啄,百步一饮

 安时处顺,哀乐不入于心

 人间世

 颜回见仲尼

 形莫若就,心莫若和

 栎杜树的自白

 支离其形与支离其德

 楚狂人之叹

 无用之用

 德充符

 兀者王骀

 兀者申徒嘉

 兀者叔山无趾

 且人哀骀它

 德有所长而形有所忘

 无以好恶内伤其身

 大宗师

 真人的世界

 藏天下于天下

 道为何物

 道的传承

 不祥之金

 离形去知,同于大通

 应帝王

 正而后行

 无私则天下治

 明王之治

 神巫看相

 浑沌之死

外篇

 骈拇

 滥用的聪明

 凫胫虽短,续之则忧

 圆者不以规,方者不以矩

 马蹄

 治天下之过

 至德之世,同与禽兽居

 胠箧

 圣者莫不为大盗守

 盗亦有道

 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

 在宥

 无为而治

 云将东游

 天地

 象罔得珠

 有机串者必有机心

 天道

 意之所随者不可以言传

 得之于乎而应于心

 天运

 古今之异

 刻意

 纯素之道,唯神是守

 缮性

 倒置之民

 秋水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

 夔怜蛀、炫怜蛇,蛇怜

 井底之蛙与邯郸学步

 曳尾涂申

 濠上之乐

 至乐

 鼓盆而歌

 鲁侯养乌

 达生

 病偻承蜩

 外重内拙

 呆若木鸡

 山木

 虚船触舟

 贫也非惫也

 螳螂捕蝉,异鹊在后

 美者自美

 田广方

 儒士与儒服

 解衣般礴

 不射之射

 知北游

 神奇与臭腐

 道在屎溺

杂篇

 庚桑楚(略)

 徐无鬼

 牧马童子

 运斤成风

 则阳(略)

 外物

 庄周家贫

 儒以《诗》《礼》发冢

 神龟落网

 得意忘言

 寓言

 寓言十九,重言十七

 让王

 不以人言受粟

 重生则轻利

 盗跖(略)

 说剑(略)

 渔父

 孔子问真

 列御寇

 所治愈下,得车愈多

 人心险于山川

 以天地为棺椁

 天下

 古之道术,无所不在

 独与天地精神往来

试读章节

内篇

现存《庄子》三十三篇,分内篇七、外篇十五、杂篇十一,这是后人的分类,并非原貌。内篇依据各篇主旨命题,在行文风格、思想意识和艺术手法等方面比较统一,学者多认为属于庄周自作。对此,除个别段落外,我们予以全录,并作为《庄子》书的重点予以介绍。

逍遥游

《庄子》首篇《逍遥游》,就是取其“悠闲自得、无拘无束的生活”来名篇的。篇中由若干个相对独立的故事组合而成。或无中生有,或借题发挥,创造了一系列寓言小品,展示了超越现实生活的那另一个世界景象。或正写或反写,或先抑后扬,或先扬后抑,或议中夹叙,或叙中央议,使用种种笔法,塑造了一系列超常的人物形象,抒发了作者对另一个世界的向往。

本书选取的《大哉鲲鹏》,描绘了一个广大无穷的世界。《小大之辨》则反映了面对这广大无穷的世界,却有着天壤之别的态度。《至人无己》一节,指出了只有达到了至人无己的精神世界,才算是跨入了绝对精神自由的境界。《让位与辞让》的对话,表达作者对功名的鄙视。《关于神仙的描述》,描述了自由世界的一些征验。《大葫芦的启示》,从大用讲到“无用之用”,归结到只有达到逍遥游之境界,才是最大的追求。

大哉鲲鹏

在这一则里,作者以丰富的想象力,运用浪漫主义的写作手法,叙述了鹏飞万里的飒爽英姿和宏大志向,是一首壮美的颂歌。赞颂大的同时,也通过形象的比喻,揭示了大志气、大事业的背后,需要相应的条件助力。

[原文]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

《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

[注释]

北冥:北海。冥,通“溟”,指海。下同。鲲:本指小鱼名,这里特指大鱼。怒:努力,振奋。海运:海水运动,如地震、海啸、台风等现象。《齐谐》:记载齐国谐趣怪异的书。抟:当是“搏”的形误字,搏,拍打。如依“抟”字,可释为盘旋。扶摇而上:今为成语,又作“扶摇直上”,形容上升极快。六月息:即六月的风。息,气息,指风。苍苍:深蓝色。其:还是,抑或。坳堂:读作“堂坳”,指室内低洼处。培风:凭风,乘风。培,通“凭”。夭阏:阻碍。夭,折。阏,止。

[译文]

北海有一条鱼,它的名字叫做鲲。鲲鱼的身子可大了,不知道有几千里。它变成鸟,名字叫做鹏。鹏鸟的背不知道有几千里,当它奋勇腾飞时,展开的翅膀就像天边的云。这只大鸟将会乘着海风迁移到南海。那南海是一个天然形成的大池。

《齐谐》是一本记载怪异事物的书。这本书里说过:“当大鹏迁往南海的时候,双翼击水,激起三千多里的浪花,随着强劲的旋风,直上九万里的高空,这是乘着六月的季风而飞去啊。”仰望那高空,野马般的云朵,尘埃般的游气,还有飘荡的各种生物,都是由于气息的吹拂而活动。深蓝的天空,这是它本来的颜色吗?还是由于遥远无边而看不到尽头所致呢?倘若大鹏从上往下看,大概也是这种情况吧。

如果水量积蓄不够深厚,那么它也就无力承载大船。把一杯水倒在堂屋的低洼处,一棵小草浮在水上可以当做一只小船,倘若放进一只杯子就如同被胶粘住一样,这是由于水浅而船大的缘故。同样的道理,风势的积聚如果不够强劲,那么它也无力承负大鹏的双翼。所以鹏飞九万里,那风就在它的下面,然后才凭借着风力,背靠青天,不会遇到阻碍,然后谋划飞往南海。

[漫谈]

甲:我知道寓言故事是可以凭空编造的,虚拟中的动物更是大小随其作者的设计而定,这则寓言中的鲲鹏为何偏好往大里形容呢?

乙:这与寓言故事的初衷和寓意有关。庄子向往自由,倡导自由,但在现实世界中,特别是在与自然界的关系上,人自身还处在很渺小的地位上,人的力量有限,特别是在时间与空间上往往受到很大的制约和束缚。经验告诉人们,巨大的东西往往力量也大,往往也能突破一定的限制,所以把鲲鹏作为理想的化身,极力塑造它庞大的身躯和高超的飞翔能力。从中张扬了作者的情愫,我们作为读者不也受到了一定的鼓舞吗?

甲:故事中插入了一段引自《齐谐》的文字,真有《齐谐》这本书吗?

乙:间得好!可见你已经注意到《庄子》行文的特色了。其实历史上有没有《齐谐》这本书并不重要,就像《庄子》书中大量引用标以“尧”、“舜”、“汤”、“孔子”、“曾子”等圣贤名字的话一样,不必考究其真伪出处,只要明白不过借此增强文字的分量、说服力和行文的变化效果就可以了。这种写作方法,《庄子·寓言》中有明确交待,也就是所谓的“重言”。这种笔法至今我们还在使用,诸如作文或写文章时,常常引经据典,引用名人名言,以此加强文章的分量。P1-6

序言

一、庄子与《庄子》一书。

庄子名周,大约生活在公元前369年至前286年,与孟子、屈原大致同时。庄子一生基本上生活在家乡宋国蒙地(今河南商丘东北),家境贫寒,曾蝙草鞋维持生计。据司马迁《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记载:“楚威王闻庄周贤,使使厚币迎之,许以为相。”庄子拒绝不受,笑着说:“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从中可见庄子的思想与个性。

《庄子》一书,《史记》已有记载,说“其学无所不窥,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故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当时司马迁所见《庄子》书未言篇数,《汉书。艺文志》载《庄子》五十篇,至晋代郭象注《庄子》时,所蝙已为三十三篇,即内篇七、外第十五、杂篇十一。我们今天所见到的各种《庄子》版本,都源于郭象的注本,《庄子》一书全靠郭象的《庄子注》保存下来。而后,唐代道士成玄英作《庄子疏》,对原文句意进行了疏通,于是郭注成疏成为后世注解《庄子》书中的佼佼者。到了清代,郭庆藩以郭象注、成玄英疏为主,又增加了陆德明《庄子音义》等各家有关成果,编成了《庄子集释》,成为旧注的集大成之柞。进入近代以来,特别是近二十年来,介绍、注释、研究《庄子》的著作一部接着一部,具备了大众阅读与研究《庄子》的良好环境。

关于《庄子》一书真伪问題的提出,始于宋代的苏轼,他从庄子助孔子的认识出发,认为《盗跖》、《渔父》、《说剑》、《让王》四篇非庄子之作,而后清代学者多同意他的观点。迄今为止,学界多认为《庄子》内篇为庄子自作无疑,而外、杂篇中某些篇章可能是庄子后学或他人的伪托。秦汉以前的典籍杂有他人的文字是个普遍的现象,《庄子》中个别的篇章掺入他人的作品亦不足为奇,也丝毫不影响《庄子》一书的价值和成就。

二、作为思想家的庄子。

庄子作为一个思想家,在哲学上继承了老子关于道的主要观念。老予讲道是天地万物的根源,天地万物无不由道所产生,庄子在《知北游》、《至乐》、《天下》等篇都有相类的阐述;老予讲道本无声无闻和不可称说,庄子则进一步发挥说“道不可闻”、“道不可见”、“道不可言”(《知北游》);老子讲自然无为,庄子更是贯穿在自己的思想体系之中。

庄子在继承和发展老子学说的过程中,创立了自己的独特的思想学说。这一学说主要表现在“相对主义”上。对于这一学说,过去多数学者都持批判的态度,陆永品先生的分析较为中肯,他说:“庄子认为,一切都是相对的。他说:‘物无非彼,物无非是。’‘彼出于是,是亦因彼。’‘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齐物论》篇)等等。庄子创立这一‘相对主义’学说,含有丰富的辩证思想,给人们观察自然和社会的许多现象提供了理论根据。事实证明,历史上和当今世界许多自然和社会问题,正是按照庄子的此种‘相对主义’学说在演变着。不过,庄子否定认识真理的可能性,自然也是错误的。”(《庄子通释·导读》)

除此之外,庄子思想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对绝对自由的追求。这一思想主要体现在《逍遥游》。池先是赞美大鹏扶摇直上九万里,后又赞美列子御风而行,最后一一否定,提出以“有待”“无待”来区分来判定是否达到绝对的自由。其实,主张相对论的庄子何以相信绝对自由的存在呢?这是因为绝对自由论是他的理想主义的追求所致,是对一种境界的无限追求。绝对的自由是不存在的,然而它却激活了庄子无限的想象空间。

其二,万物齐同的观点。这一思想主要体现在《齐物沦》、《天地》等篇。庄子认为万物都是齐同的、无差别的,因而对万物的议论也应是齐同的,否定了对立面的统一是有条件的,是相对的。这种观点片面地夸大了串物的同一性,而抹杀了事物间的差异性。

其三,无为而治的思想。这一思想在《庄子》书申较为普遍,以《应帝王》较为突出,其中“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的寓言故事,就形象地说明了治理天下带来的后果。老子也讲无为和无为而治,主要强调的是避免人为干预带来的弊病,而庄子却往更为消极的方向发展,否定了一切有为的行为。

其四,无用之用的观点。这种观点体现在《逍游游》、《人间世》等篇。“无用之用”命题,在哲学思维方面是很有意义的,它反映了事物的转化方面、在对立统一方面某些规律性的东西。但庄子更喜欢把它用在生活之中,这引起某些人的挑剔,批评庄子有滑头思想。其实批评者忽略了庄子所处的残酷险恶的社会环境。

其五,法天贵真,以“自然为宗”的思想。这种思想在《庄子》书中反映比较普遍,如《骈拇》、《天地》、《天道》、《缮性》、《秋水》、《山木》、《渔丈》等篇,都有明显的表现。关于“自然为宗”所蕴含的内容,陆永品先生亦有较完备的说明,他说:“有三层意思:一是含有恬淡无为,安时处顺的思想;二是含有反对人为的约束,恢复纯真的自然本性的思想;三是含有向往‘小国富民’的原始社会和‘混茫’世界的思想。”

三、作为文学家的庄子。

庄子不仅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更是一个卓越的文学家和美学家。他在审美观念与创作态度上有着独一无二的个性,其中最为突出的有两点:

其一,庄子对自然之美有着特殊的认识与追求。庄子从理论上反对艺术,反对雕琢情性,要求无为、无知和无欲,要求退到太古与禽兽为伍,恒当他以一个具有丰富情感而又别具慧眼,并对艺术有着精湛见解的人来观察自然,看待与有声有色相对的无声无色,看待与有乐相对的无乐、至乐时,他发现了更为深邃的境界,使他超越了儒者以人合天的层次,而达到了以天合天的物我与情景天然凑泊的境界。这样,庄子在否定人为造作之美的同时,发现和肯定了自然之美;在否定雕琢之美的同时,发现和肯定了素朴之美;在否定有声有色的声色之美的同时,发现和肯定了无声无色之美,这种认识突破了过去将自然和审美制约于伦理之下,以及只见有而不见无,只见实而不见虚,只见雕琢而不见素朴的见解。

其二,庄子表现在创作上的怨忿之情,艺术表现上的超常之法和风格上的瑰奇之志。庄子虽然企慕做逍遥游,但他在“斗升之水而活我”(《外物》)却很难得到的穷困潦倒的生活遭遇,以及目睹的“功成者毁,名成者亏”(《山木》)、“窃钩者诛,窍国者为诸侯”(《肤箧》)、“方今之时,仅免刑焉”的黑暗社会现实,使他不能忘怀,于是虽然在理性上斥责文害情性,但在感性上却不得不竭力运用艺术手段发泄怨忿,对当时的显学进行抨击。这样,就使他在创作上有了更多的真情实感,以一种纵情的不中节的非中和的姿态出现,嬉笑怒骂皆任其逸致,从而一反传统的儒家风格,从内容到形式形成了一种奇瑰多变的文体。

四、庄子散文的艺术风格及其成就。

《庄子》一书,除个别篇章可视为古代文言小说外,基本上属于古代文言散文。庄子的散文,语言生动优美,韵味悠长,富于想象的空间。大致有以下几个特点。

其一,气势宏大,景象壮观。如《逍遥游》中写大鹏,《田子方》申写列御寇为伯昏无人射箭等场面,充溢着浪漫主义的色彩,表现了极其丰富的想象力。

其二,讽刺辛辣,幽默谐趣,摹拟逼真。如《应帝王》中写神卫给壶子看相、《田子方》中写关于鲁国儒士多少的辩论、《列御寇》中写曹商得宠发财等寓言故事,可谓嬉笑怒骂,皆成文章;冷嘲热讽,环环入扣,具有永久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教育意义。

其三,意在言外,寓意深刻。庄子行文简约却不死板,叙事言情通俗却不直露,往往经过典型化的提炼之后再表现出来。所以庄子所写的人物事件或故事,在文字表面意思之后,有着更深层的含义,甚至多层的寓意,令人回味不已。这种写法在《庄子》书申很普遍,如《应帝王》中写“浑沌之死”、《骈拇》中写“凫胫虽短,续之则忧”、《胠箧>>中写“盗亦有道”、《天地》中写“象罔得珠”、《至乐》中写“鲁侯养鸟”等等。这种风格特色,往往使不同的读者、不同时间的阅读,有着不尽相同的感受。

其四,庄子行文笔法灵活多变,善于将多种手法熔于一炉。如《逍遥游》,将叙述、描写、引证、议论、譬喻穿插使用,显示了庄子纯熟的艺术技巧。

庄子的思想对后世影响很大,他的思想学说与老子并称为“老庄哲学”。虽然,老庄哲学中有消极的成分,但它所提倡的清心寡欲,淡泊名利,旷达超脱,特别是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将审美情趣从世俗的功名利禄中脱离出来,却对人生和社会大有裨益。

庄子的文学成就很高,对后世文学艺术的发展影响很大,受到了历代著名的作家学者的赞誉也是必然的。庄子确实是个“特异的存在”,庄子以自己独有的对大自然的深刻体悟,用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用常人难以企及的想象,用近于怪诞而玄妙的哲理,用自然万物都可拟人化的寓言,用上至三皇五帝,下至鸡鸣狗盗之徒都可信于拈来的虚构,创造了这部《庄子》,成就了古今一大奇书。

五、本书编选的意图和体例。

我们编写此书,其目的是给初读古籍、初读《庄子》的学友们一部便利的读本,借助于一些诸如题解、注释、译文一类的辅助文字,更好地理解原著。因此,我们拟定了这样的体例:

一、本编考虑原著份量较大,采取了选编原文的方法。对于《庄子》内篇七篇,除个别地方省略外,基本上全部选入。对于外、杂篇则选录一些有趣味、故事性强的段落。

二、所选章节、段落均自拟小标题,以便检索,也较醒目。

三、所选原篇,篇名下加以简介。原篇下所选文字,在拟题下设解题一项,对所选文字的内容要点,或写作特色,加以简介。

四、原文后设注释一项,注释后设译文一项。注释与译文力求简明、准确。

五、译文后,我们设置了“漫谈”一项内容。此项的设立,我们想对原文的理解起个复习的作用,一是与题解相互补充,二是读了原文后的即时感想,有个照应。

六、提醒读者注意,除了原文外,其他的文字都是辅助性的,不可本未倒置。原文看不懂没关系,多读,反复读,间隔一段时间再读,这样体会愈多,兴趣愈浓,理解愈深,收获愈大。

2007年1月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7 15:0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