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宋初风云人物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惜秋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尽管历史是大众的历史,但不可否认的是,历史更重要的是风云人物的历史。因此,要认识历史、了解历史,关键还是要认识人物历史。本书立足于宋初这个大环境,收罗了这个时期的风云人物几十个,通过对他们经历的介绍,我们不仅能够认识他们,更重要的是,还能了解他们所在时代的重要历史事件。

全书语言通俗,情节丰富,可读性、历史性、知识性、趣味性都很强,适合广大历史爱好者阅读。

内容推荐

历代风云人物,站在时代浪潮的顶端,乘风破浪,叱咤风云,建立起一桩桩英雄伟业,名垂青史。他们智勇兼备,运筹帏幄。他们掌控时代风云、旋转乾坤的霸气,破除艰险、纵横捭阖的大派风度,激荡在无数后来人的心胸,激起更大的猛志,更非凡的建树,历史由此而如大河奔流,吞吐日月,代代不已。 

本书为我们讲述的是宋初年间的历史风云人物。全书语言通俗,情节丰富,可读性、历史性、知识性、趣味性都很强,适合广大历史爱好者阅读。

目录

赵普

 附录 唐宋间的后五代之乱与宋的历史地位

石守信

王审琦

罗彦壤·王彦舁

范质

王溥

魏仁浦

高怀德

张令铎·韩重赞

张永德

符彦卿

韩令坤·慕容延钊

李处耘

王全斌

刘廷让

曹彬

潘美

杨业

田重进

米信

宋俚

曹翰

向拱

王彦超

郭从义

吴延祚

李崇矩

折德戾

药元福

袁继忠

张美

郭守文

尹崇珂

李防

张昭

宋琪

窦仪

沈伦

薛居正

李穆

试读章节

李穆

善治易学性行高洁

宋初,尹崇珂为淄州刺史,有惠政,百姓推代表请宋太祖赐文,立碑以为纪念,太祖命李穆为文授之。足证李穆在宋初是以能文著名,在政坛上也是位风云人物。

李穆是开封府阳武县人,父名咸秩,曾任陕州大都府司马,似乎是一位文官而在武职方面任事。穆自幼颖悟,好读书,尤有至善德行的信义。曾在路上得遗物,必访求其主而归之,乡里咸重其人。他的启蒙老师是酸枣宿儒王昭素,善治易学与老庄。李穆尽得其长,且多心得,过于其师。昭素称赞他说:“子所得皆精理,往往出吾意表。”有时候昭素还对他的朋友说:“李生异日必为廊庙器。”因以所著《易论》三十三篇授之。

周世宗显德初年,进士及第,授郢、汝二州从事,迁右拾遗。尚未发挥其才能,而周祚告终,宋政权建立,李穆遂为宋臣。

通判地方与出使南唐

宋太祖似乎早已知道李穆的才能,故即位之初,即授以殿中侍御史,派任洋州通判。五代以来,州县令积压公文,尤其是民间词讼之被久压者更为常事。李穆至任,首先清理积案,新案并无留狱,与今人所称的“到即办”相似,亦即古人所说的案无留牍,一时传为佳话。未几,移陕州通判。陕州有司,常调郡租输河南。李穆到任后,发现此事,以本镇军食尚不敷用,未即遵办,朝廷不察实情,竟免其职;又举官失当,削去资历,遂为一品老百姓,这是李穆宦途第一次的挫折。其弟李肃,时任博州从事。穆奉母赴弟处同住。肃薪有限,生活甚苦,但兄弟二人在闲时均以读书讲学为乐,过着清简淡泊的日子,其乐融融,毫无不愉快的样子出现于容貌之间。

好人是不会寂寞的,经过一段时间的考验,宋太祖终于省悟李穆是一个可靠的可用之材,于开宝五年(公元972年),召任太子中允,明年拜左拾遗、知制诰。大家都知道所谓“知制诰”是受皇帝命,起草诏书的职务,责任何等重大。李穆久贬于外为平民,经召回后,不过年余,竞为太祖的亲信,这真是特达之知遇了。制诰的文字,以意义显明为主,不以华丽为贵。但自后五代以来,诏诰多尚辞藻,或意义不肯定,或词旨不明显,遂多流弊,往复解释,又费时间。李穆知其弊害,独采雅正方式,弊端悉除,此在当时实为一大贡献。卢多逊是和李穆为同门生,一日,太祖对多逊说:“李穆性仁善,辞学之外无所豫。”多逊对日:“穆操行端直,临事不以生死易节,仁而有勇者也。”太祖至此,才认识了李穆整个的品德与学术在政治上运用,决定重用李穆。

其时,太祖对江南的南唐,已有并吞之意,作了许多军事部署,但是还没有发兵的借口。乃以李穆为特使,召李后主煜进汴京人觐。穆衔命至升州,宣布宋帝谕旨,这分明是制造南征的理由。李煜虽沉迷于酒色歌词之间,但“会无好会”的危险,他是懂得的;所以,他以足疾发牛。不良于行作辞谢。而且他还进一步说:“事大朝以望全济,今若此,有死而已。”李穆带有警告性而词意却甚婉转地说:“朝与否?国王自处之;然朝廷甲兵精锐,物力雄富,恐不易当其锋,宜熟思之,无自贻后悔!”李穆还京,自述其与李煜的对答之词,太祖以为深得体要。江南人对李穆之言,也认为说得很实在。从这一段史实来看,李穆也是一位外交家。不过处于以强凌弱的地位,措辞自属比较容易多了。自此四五年间,李穆的官职,似乎没有什么变化,他和太祖之间,处理得很融洽。

改知史馆侍驾北征

太祖去世,太宗继位,李穆的官职,始有大调动,原来知制诰一职,非任亲信者担任不可。李穆是先朝的知制诰,其职务非调动不可。太平兴国初年,他被调任左补阙。三年冬,本职不变,加史馆修撰,兼判馆事,面赐金紫,那就是他已是五品以上的中央官员了。

太平兴国四年(公元979年),太宗亲征北汉,同年下太原,李穆从行,太宗自作《平晋记》,是他的得意杰作。李穆文人,在军事方面,过去并无表现,而命其同行,当是在纪念性文字有所准备。按,是役胜利后,太宗即亲率大军,由太行东下征辽,初期军事颇为顺利,及攻幽州,契丹援军大至,宋军大败于高梁河,太宗狼狈南遁。是为宋军第一次主动出击辽国。自此,宋辽之间,兵戈不息者二十余年。

太宗还京以后,拜李穆为中书舍人,命参加《太祖实录》的修撰,特赐衣带、银器、缯彩等,以示对李穆的荣宠。实际上征服太原,李穆并无功绩可言,高梁河之败,李穆亦无责任可负,而太宗在还京后对李穆赏赉之厚如此,李穆当在太宗《平晋记》的文辞方面或有若干贡献耳。

卢多逊并不是正人君子,而且是太祖旧人,李穆以多逊一言而被太祖所重用,二人之间,往来不免较多,为太宗所不悦。又秦王廷美是太宗的亲兄弟,依照杜太后的金匮密旨,太祖之位由太宗继,太宗之位由廷美继,廷美之位则由太祖长子继。但这个遗旨,前半段是太宗乐于奉行的,以下一段便不愿奉行,而欲传位于其子真宗。李穆更不知太宗此项心事,秦王廷美在受朝笏后草辞谢文,李穆竟代为草拟,这真是文名之高害人。这两件事为言官所劾,太宗怒,降为司封员外郎,这是太平兴国七年的事。太宗还算对他念旧,翌年,仍命他与宋白等同知贡举。这个时候的李穆与博州时候判若两人,他自觉这次左迁,他没有罪过,内心怏怏,弄得面目憔悴,形容枯瘦,在侍太宗上崇政殿亲试进士时,为太宗发现,怜悯之心,油然而生,即日复其中书舍人、史馆修撰兼判馆事的原职。他的自损健康,总算得到了代价,而且由此而更高升一级。是年五月,召为翰林学士,六月知开封府事。他的宦途生涯,又呈一帆风顺的趋势。官场如戏场,伴君如伴虎,李穆莫名其妙而左迁,一阵苦肉计而重振仕途,比屈原侥幸得太多了。

知开封府一项官职,使李穆发挥了另一项才能,那就是审判诉讼的才能。原来,大家只知道他精研《易经》和老庄之学,并善属文,而不知道他兼通法律,精于剖判事理,善于运用法律条文。知开封府是要兼理民间的民刑案件的。当时风气,已盛行通关节、打招呼。自缙绅先生以至达官贵人,都受辗转之托,为当事人说项,而置事实与法律于不顾。李穆到任后,一切以事实与法律为根据,凭他敏锐的观察,勤求实据的认真心,使奸猾之徒,无所遁形,悉受法律制裁,任何人关说,他都严拒之,因而使豪右屏迹,虽权要亦不敢向他有所饶舌,或以私相干。开封府之弊绝风清,盖自李穆创之。宋仁宗时的包拯,不过步其后尘而已。他在开封的治绩,远较宋太宗任开封府尹时为高明。因此,太宗更欣赏其才能。是年十一月,擢左谏议大夫、参知政事,那就是副宰相了。

体贴母亲身心的大孝子

李穆在新职不过月余,以丁母忧,再三上表,请求终制,也就是要实行守孝三年古礼,这是周官之制,实际上是戴孝二年四个月。李穆是一个大孝子,他因母丧而哀毁逾恒,形销骨立,是人所共知的。他母亲病中,他亲自侍奉,凡有动止或转侧,都亲扶掖,务求母亲的舒适与称心,体贴入微,克尽人子孝亲之至意。李穆因为秦王廷美草谢书而遭革职处分,受吏鞫讯,穆恐母知其情而伤心,乃将此一消息隐瞒起来,每隔日佯作上朝人值,实际上是访问亲友,或在寺院游玩,以消磨时间,免除母亲的疑心,真是煞费苦心。及复官,照常上朝理事,亦绝不言及此事,故其受谴情形,其母始终毫无所知。  及母卒,他的哀痛思母之深,几至欲随母于地下。太宗以皇帝之尊,下诏夺情,穆虽不得已从之,但仍屡请终礼,言辞哀痛感人,太宗不许,其志不遂,更为哀毁而有伤健康,不及一年,于太平兴国九年(公元984年)正月,在晨起将入朝时,忽患风眩,暴卒,享年仅五十七岁。太宗闻其卒,哭之痛,曾对近臣说:“穆国之良臣,朕方倚用,遽兹沦没,非斯人之不幸,乃朕之不幸也。”乃赠工部尚书。

李穆为人,质厚忠恪,谨言慎行,纯正而无矫饰。他除文词外,兼擅书法艺术,篆书、隶书、图画均工,但皆晦言之,故知者极少,不知有留于世者否?深信释典,好言名理,盖一佛学家也。最喜吸引后进,多所选拔,虽曾受谴,不顾也。对家人最称宽大,愠喜不形于色。撰文甚多,随手毁之,均不留稿。古人凡有谏言或献计,形诸政令,皆归美于皇帝,故不留底稿,唐相房玄龄就是这样的。魏徵与玄龄名位相当,但徵有谏言皆留稿,并以示褚遂良,遂致为人所讥。李穆谏言甚多,而留传者仅数篇,大概还是从档案中录出来的。

李肃与李惟简

李穆有一兄弟名肃,就是前面说过他在被革职后奉母同往依赖的博州从事。肃字季雍,幼年聪颖异常儿,七岁时已能读书通大义,十岁能诗,常有警语,为人所称。未几即登进士第,科第实较乃兄为早。历任濮、博二州从事,嗣迁保静军节度推官。此人嗜酒如命,常在醉梦中过生活。朝命既下,即将赴任,亲友不免要为他送行,他又不免多饮了几杯,是夜酩酊大醉,翌晨不起,盖已醉中仙去了,年仅三十三岁耳。但是他的文名,不亚于乃兄李穆,他当时的名作有《大宋乐章》九首,取九成、九夏之义,所以歌颂国家的盛德,文之工整,为世所称。他又《代周颐答北山移文》,《吊幽忧子文》及《病鸡赋》等,皆有名于世。

李穆有一子名惟简,以李穆得太宗信任之深,岂有不荫其子之理,唯惟简在其父死之后,却未荫官,这是什么因素呢?原来,惟简淡于功名,只在其父生前做过短时期的将作监丞,即以多才多艺著称。但他的性格,恬淡之至,不乐于仕进,不久即辞官家居,闲住了二十多年,过着隐士的生活,不因父故而求飞黄腾达,因此,朝野多称其贤。太宗也不违其志,不以父荫而强其为官。及真宗继位,素闻李惟简之贤德而有才能,不能强其出仕,乃征其子进入仕途。景德三年(公元1006年),特别下诏,授其子郯任将作监主簿。大中祥符七年(公元1014年),特召惟简入朝,问对之后,以太子中允任之,致仕后,加太常丞。天禧四年(公元1020年)卒,赐其钱十万,仍给郯月奉。郯终制后,仍拜太子中舍。真宗待李氏及孙不薄,仍是李穆的余荫。惟简与郯,虽未荫官,实际上等于荫官。

P320-324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3/30 15:36: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