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文化名人传记丛书”共为一百部,其中古代五十部,20世纪五十部。本书为该丛书中的一本。本书主要为你讲述了浙江名人张宗祥,张宗祥(1882-1965),出身书香门第,他与诗人徐志摩都是从海宁硖石镇走出来的名人。他少年不幸,三岁才能说话,两足患足疾,几成残废。但以勤补拙,十分好学。21岁中举,29岁赴京殿试,获一等成绩,即任大理院推事兼清华学堂教员。
想知道更多关于张宗祥先生的事迹吗?那就请你打开本书吧!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国学巨匠--张宗祥传/浙江文化名人传记丛书/浙江名人研究大系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郑绍昌//徐洁 |
出版社 | 浙江人民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浙江文化名人传记丛书”共为一百部,其中古代五十部,20世纪五十部。本书为该丛书中的一本。本书主要为你讲述了浙江名人张宗祥,张宗祥(1882-1965),出身书香门第,他与诗人徐志摩都是从海宁硖石镇走出来的名人。他少年不幸,三岁才能说话,两足患足疾,几成残废。但以勤补拙,十分好学。21岁中举,29岁赴京殿试,获一等成绩,即任大理院推事兼清华学堂教员。 想知道更多关于张宗祥先生的事迹吗?那就请你打开本书吧! 内容推荐 本书为“浙江文化名人传记丛书”之一。张宗祥,浙江海宁硖石人,谱名思曾,字阆声,晚号冷僧,自署铁如意馆主,是我国著名的学者,书法家,曾先后担任过浙江高等学堂及两浙师范学堂教员,北京大理院推事兼清华学堂教员,教育部视学、京师图书馆主任、浙江教育厅长、瓯海道尹、文澜阁《四库全书》保管委员会主任等职。解放后,历任浙江图书馆馆长、省文史馆副馆长、西泠印社社长、省政协常委、民革浙江省委常委、美协浙江分会副主席等职。他爱党爱国,热爱社会主义,对我国民族文化的继承、发扬和光大,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在17岁那年,正值戊许戌变法失败,六君子英勇就义,先生因敬仰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英雄气概和高尚品质,就把自己改名为宗祥。 目录 第一章 夫子三绝得名早 第二章 一代名师育俊彦 第三章 千元醑宋皆经眼 第四章 服官浙江行德政 第五章 雪抄露纂笑书呆 第六章 壮年奔走乱离中 第七章 盼煞晨曦一线光 第八章 耄耋春回见大同 第九章 重振印社长西泠 第十章 书筠高与阆风齐 第十一章 病榻遗愿付后人 第十二章 国学巨匠张宗祥 张宗祥大事年表 张宗祥著作目录 张宗祥手抄、校、注书目录 交游录(叙略) 参考文献 后记 试读章节 一家生儿,两房添丁 公元1882年4月3日零点,也就是清光绪八年农历二月十六日子时,即月半子午“十万军声半夜潮”时分,久惯潮声的海宁硖石镇西仓基张家祖宅里的男男女女,心思完全不在潮声上,而是被一声划破夜空、仿佛能压倒潮声的婴儿啼哭激奋得奔走相告:是个男的!是个男的!原来此时的张家是一家生儿、两房添丁,故宅中灯火通明、喜气洋溢。 据张氏家谱记载,硖石张氏的先世,可远溯至1000多年前的陆宣公陆贽。陆贽是唐代宗大历时的进士,唐德宗建中时的翰林、贞元朝的宰相。他正直、谏诤,是唐朝卓越的政论家。陆贽是能自如运用骈体韵文叙事说理的第一人,所著《陆宣公奏议》多用排偶,条理精密,文笔流畅。有这样一位道德文章、名垂青史的祖宗,当然是海宁张家的骄傲。 陆宣公传至十四世孙陆辅,自魏塘(今嘉善县城)迁横山(今属海宁狮岭、原属海盐县),于洪武年间出赘张氏,而袭外家之姓,遂名张辅,字均甫。均甫公选拔贡生,诰授奉政大夫、四川盐运使司提举。至今,两家谱牒未毁,世系分明。张氏世居浙江海盐横山头(今海宁狮岭)。十世祖北湖公,曾禁焚纸钱,丧事不用僧道,不回煞。在那时,具此特达之知而不事迷信者,确实难能可贵者也。清初,均甫公后人之一支,迁居硖石河西街。至本生祖秋樵公,因旧宅毁于火,始购仓基以西之宅。祖柳乡公,本生父礼和公张绍基、母沈太夫人。外祖父沈公韵楼。 张宗祥之所以出继四房,事出有因。张的曾祖父谓璜公有六个儿子。第六子秋樵公,便是宗祥的本生祖。第四子柳乡公,有妾悍虐,遂使前妻之子锡龄公郁郁不能堪,终于饮毒药自尽。其妻吴氏(尚未过门)闻耗,必欲奔丧成服,诸舅氏不能阻;叩棺出血,持笄刺喉,诸亲戚竭力护持,方得免于一死。由于悍婆母不能相容,吴氏只得在娘家为丈夫守节。张宗祥的本生祖秋樵公,怜其志,与吴氏约日:“俟我有孙,当为立后,迎贞女归。”所以,当张家男丁降生之刻,即为身世不幸的吴太夫人最大希望实现之时。在《冷僧自撰年谱简编》中张宗祥说:“故予生,即继锡龄公之后,迎吴太夫人;蓝衣蓝帽,扶木主庙见,归于张氏。” 张宗祥的本生父张绍基是前清举人,但生性淡泊,隐居乡里,从未出仕。张宗祥的外祖父沈韵楼,是有名的书法家。生长在这样的书香门第,他从小就得到良好的教育。然而,幼年所患的足疾,几乎毁了他的一生。 病足难行,幼年困学 1885年,张宗祥4岁,患足疾。当时不知,实际上得的是骨结核。1886年5岁,长兄张未,殇。姐张仪8岁,弟宗成2岁。姐弟三人冬春之问,手足冻裂成疮,必春末始痂退。是年春,张在厅堂独行椅上跨扶手为戏,不慎右足入扶手中,强拔之,伤甚,在关节处形成一疮。大家都以为是瘃疮,然历春夏而不愈,始知非冻瘃。从此张宗祥不能行走,需人提抱。 1887年,张宗祥6岁,由父亲张绍基做主,聘同邑世家王氏女为妻。 1888年,张宗祥7岁,七姑母出嫁蒋家。婚礼之日,宾客满堂。张宗祥因不能走路,独自一人在楼上,欲便,勉强就虎子(旧式便器)。然而小手无力,不能举盖。盖子掉下,压伤右足。足背肿,又生一疮。于是,右足几乎残废;身体亦日见衰赢。父母日夜忧虑,打算将来让他学画、学医,这样可以坐而谋生。张宗祥晚年在《本草经新疏》中说:“予四岁冬,右趾关节患结核症,生二疮当骱(关节)间,历年不愈,人赢瘦不堪。亲戚见者均谓如能长大,亦必坐废;学医、学画,或能自食其力。”吴太夫人茹苦含辛,勤劳刺绣,夜半始眠;以其所得,助请舅氏授书宗祥,日夜望儿自立。 1890年,张宗祥9岁,善良而不幸的嫡母吴太夫人带着对病足体赢的儿子的不舍离开了人世。 这一年,七姑母患半身不遂。于是,张宗祥得随七姑母,雇船前往沙渚高桥就医。经过名医曹绿村的认真诊断,对张宗祥两足施以针灸,复又饮用党参、乌梢白花蛇等处方所煎药,疮疾减轻。半个月后,曹医生再次为张宗祥针灸,并制药丸,使常年服用。经过半年的精心治疗,足上的疮口竞愈合了。虽然他一时尚不能行走,但自己的感觉已经好多了。 1891年,张宗祥已10岁,能拄杖而行,始读《诗品》,练习书法,临颜鲁公《多宝塔》。1892年,张宗祥11岁,能离开拐杖而跛行,读《鉴略》、《圣谕广训》、《孝经》等。他在《本草经新疏》中说:“十一岁得曹绿村先生处方、针灸,疮始收口,杖而能行。五六年中,仅诵《诗品》、《鉴略》二书,暇则爱阅《本草纲目图》及《花镜》二书。” 1893年,张宗祥12岁跛而就学,从姑夫费景韩先生读《四书》,学作诗文。因家贫,每年仅送束侑六金。当时,同邑的蒋百里丧父,正跟随母亲读书,两人相交甚好。因皆喜小说,故时常互相借阅。这是张宗祥第一次走出家门,因此对周围的一切都感到新鲜。每次经过州署,那署前立着的木楔上,刻着“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难欺”,给张宗祥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多年以后,他才知道,这是后蜀国主孟昶在广政四年(941)五月所著的《官箴》,不过已被宋太宗节写成四句。P2-P5 序言 浙江这块并不算太广阔然而深厚的土地,哺育了众多的文化名人。他们为文化的传承,更为文化的创新,竭尽了他们的才智,取得了伟大的成果。据我们的粗略统计,元明清三代中,浙江一省的文学家皆占全国总数的五分之一。而现代史上,浙江文化名人之多、涵盖领域之广更使人瞠目结舌!面对这么一块丰厚的文化宝藏,今天如果不做点什么,岂不愧对先人! 开辟鸿蒙,旧事难具论。但据新的研究成果,可知约在十万年前,“建德人”已在浙江大地上活动。马家浜文化、河姆渡文化是六七千年前的胜景,四千多年前的良渚文化则透出了文明时代的曙光,充分证明了中华民族的多中心起源说。不过,与后来得到迅猛发展又逐渐被确认为华夏文化核心的中原文化相比,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早期的浙江文化弱势地位明显,良渚文化的神秘消失,也许就是这种弱势地位的原因或者结果。 尽管到西汉,浙江一带仍被视为“方外之地”,但是,即便从较狭窄的中原文化的角度看,浙江文化也已经能够成为那曲多声部合唱中的一个声部了。春秋时期的范蠡是一个成功的政治家和企业家,同时也是一个洞明世事的经济学家。而王充,则以他的《论衡》震动了汉末的京兆。 魏晋南北朝时期与两宋时期的两次从北到南的人口大迁徙,以及吴越钱氏保境安民,是浙江文化后来得以繁茂的关键。这其间的安史之乱,也是北南文化彼消此长的关节点。自此,浙江这块美丽的土地开始得到大规模和深层次的开发,优美的山水给了艺术家、诗人,乃至高士高僧无尽的灵感。浙江人才迭出,各展其技,已然引起全国的注意。艺术家王羲之、王献之、曹不兴、智永、虞世南、褚遂良、燕文贵,文学家谢灵运、沈约、骆宾王、孟郊、寒山、拾得、罗隐、周邦彦,宗教界的智凯、杜光庭,科技界的沈括、毕异、朱肱,都是对中国文化卓有贡献的人物。 南宋政权定都杭州后,浙江文化旋即在中国文化的舞台中心进行了令人崇敬的表演。这一表演一直延续到了清代。也就是说,在中国传统社会的后半期,浙江素领风骚,对中国文化贡献卓著:在思想学术领域,涌现出永康学派陈亮、永嘉学派叶适等重事功、重现实的思想巨擘,他们的主张在今天仍然成为浙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思想资源;王阳明的心学独树一帜,弓l领了明代思想解放的滔滔洪流;黄宗羲对政治社会的深刻反思,击中了传统中国的根本弊病。而黄氏与章学诚,则为中国史学的重镇。文学领域,则有陆游、朱彝尊、龚自珍等大诗人,更有高明、徐渭、李渔、袁枚等与市民阶层有深刻联系能道时代之先声者,亦有刘基、宋濂、于谦等在政治领域大有建树且文学亦可观者。艺术大师也极多,如马远、夏珪、赵孟頫、黄公望、吴镇、王蒙、陈洪绶等,不仅为一代名家,亦可为后世垂范。诸多的藏书家、刻书家和文献大家如范钦、严可均等为文化之邦增添了浓郁的文化气氛。在与海外文化的交流沟通上,浙江也处于领先地位:陈元赟、朱舜水为中国文化远流日本作出了重要的贡献,而李之藻、杨廷筠、李善兰等则师法西方科技,开中国文化近代化之先声。 西风东渐,古老的中华从沿海泛起新浪。这一次在文化史上几可媲美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使浙江有幸再一次位居中国的发展前沿,浙江文化在20世纪再次放射出异彩。转型期的文化大师,浙江有了王国维、章太炎、蔡元培。而鲁迅更以其超凡的艺术感受力和深邃的历史洞察力,成为世界级的文化巨人。举凡文学、艺术、教育、出版、学术、新闻,浙江无不人才济济,傲视全国,如茅盾、夏衍、郁达夫、吴昌硕、潘天寿、夏丐尊、张元济、胡愈之、钱玄同、陈望道、邵飘萍、曹聚仁等等,皆可谓自成一家的文化巨擘。在新兴的科学技术界,浙江亦出类拔萃,有竺可桢、金宝善、姜立夫、严济慈、童第周、赵忠尧等著名科学家。20世纪已经逝去,但我们完全可以期望浙江的文化在新千年发扬光大,再放异彩。因为时代需要,因为中国需要,我们更希望因为世界需要! 浙江省社会科学院为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综合学术机构,一方面以现实问题为主攻方向,另一方面也要秉承浙江文化的传统优势,总结浙江文化发展的宝贵经验,为文化的创新发展竭尽绵薄。在浙江省委、省政府建设文化大省的号召下,我们毅然启动“浙江文化名人传记”系列丛书一百部这个我院建院以来最大的科研项目。通过为浙江文化名人立传,既可借以反映浙江文化发展的总体面貌,也有利于今人见贤思齐,努力进取。目前丛书正在陆续面世,我们一定团结各方力量,坚持学术标准,争取近年内完成这个浩大的学术工程。 本丛书共为一百部,其中古代五十部,20世纪五十部。本丛书中之文化名人,我们一般采取以下准则选取:(1)生在浙江,或其主要文化成就在浙江完成者;(2)卒年在2000年底前者;(3)在某一文化领域作出巨大贡献,在全国有重大影响者。另外,丧失民族气节者不入选,个别资料奇缺者亦暂不入选。其中选目,若有不甚恰当者,希社会各界批评指正。 本丛书从创意始,就得到了中共浙江省委、浙江省人民政府、中共浙江省委宣传部、浙江省财政厅的正确指导和真诚帮助,得到了诸多学术界前辈的支持,得到了各兄弟单位和社会各界的关心,更值得一提的是,得到了众多文化名人的亲属及有关人士的无私协助。在此良好氛围下,我们唯有在今后几年焚膏继晷,埋头苦干,将这项工作尽可能做好,庶几不负社会之公望! 是为序。 2003年春于杭州 后记 我因早已退居在家,院中事均无闻问。浙江省社科院组织编写“浙江文化名人传记丛书”的消息,是浙江省诗词学会常务副会长、之江诗社社长王漱居告诉我的。为张宗祥先生写传记,我当然要积极争取。40多年前,由三舅公张行简引见,我与王健(漱居)曾向张宗祥先生学习书法、诗词。事先我两人各写一张大字请张老看。那时王健在临《九成宫》兼习“二王”,我则专学《龙门二十品》,张老给王健批了“笔势颇佳”,给我批了“有笔力,转折处用心,可以学”。从此,我们就常往余打枝巷张宅请益。两年后,1965年我毕业分配,离开了杭州,张老也不久去世。漱居与张家仍保持联系。 2006年夏,我向万斌院长提出写《张宗祥传》的要求,获得支持。其后,在卢敦基副主编和科研处同人帮助下,是项申请获得成功。于是,漱居又陪我去张家、浙江图书馆和海宁张宗祥纪念馆,搜集资料和实地考察。书稿初成,漱居又帮我通阅一过,提出了一些有益的意见和建议。 张宗祥先生的女公子张玖和她的先生徐祖鹏,虽然都已八十高龄,但还是体健神清多次接待我,给我提供宝贵资料,对我讲述张老一生的种种事迹。 姜昆武先生为我审稿,赐教良多;特别是如何处理传主生平事迹和学术成就的时空差异,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并嘱我增列参考书目,以明学术渊源。 在此向所有帮助过此书的人,表示诚挚的谢意! 郑绍昌(少梅) 2007年1月17日于杭州俊豪阁 书评(媒体评论) 余年十七始入吾校,从张先生习本国地理。……其叙疆域沿革、人物盛衰,则讲历史也;考山川、制度、郡县因应,则讲政治也;言历朝兵争、胜败进退,则讲军事也;究食货、盐铁、产物分布,则讲经济也;又益之以胜迹名贤、著述题咏,俾发思古之幽情,则授文学与音乐也。 ——陈布雷 酒盏宽于春水满,书筠高与阆风齐。 ——马一浮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