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昇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中国古代戏曲史上伟大的传奇作家和戏曲家。他出生于“累叶清华”的仕宦之家,“少负英绝之才”,早擅文名,但终身是一个布衣才子。洪异命运多舛,一生坎坷。在多灾多难的一生中,洪昇留下了颇为丰富的文学作品。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曲中巨擘--洪昇传/浙江文化名人传记丛书/浙江名人研究大系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王丽梅 |
出版社 | 浙江人民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洪昇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中国古代戏曲史上伟大的传奇作家和戏曲家。他出生于“累叶清华”的仕宦之家,“少负英绝之才”,早擅文名,但终身是一个布衣才子。洪异命运多舛,一生坎坷。在多灾多难的一生中,洪昇留下了颇为丰富的文学作品。 内容推荐 洪昇才华横溢,博涉多能,其诗文词曲均有传世之作。洪昇一生创作了千余首诗歌,在其诗歌结集时,因以流传久远为念而痛加删削,仅有500余首流传下来。其诗“高超闲淡,不落凡境”,自成一家,受到当世硕学王士禛、朱彝尊等人推崇。《诗骚韵注》是其早年“性近韵学”的成果,其书对韵学“穷其原委”,虽未能在韵学理论上有所突破,但颇具学术研究性质。洪昇尤其钟情于词曲的创作,惜其词作并未有文集流传,多散见于各家词选及友人的文集之中。洪昇一生的主要成就在于戏曲创作,戏曲创作虽小道末技,但是洪昇却因之不假良史之词而声名自传于后世。 目录 引言 第一章 累叶清华 第二章 山水诗情 第三章 早慧少年 第四章 弱冠狂吟 第五章 闻名钱塘 第六章 同生奇缘 第七章 国子监生 第八章 天伦之难 第九章 诗鸣长安 第十章 流寓武康 第十一章 落拓京师 第十二章 祸断功名 第十三章 放浪西湖 第十四章 曲中第一 第十五章 千古流芳 洪昇大事年表 参考文献 试读章节 杭州旧称钱塘,自古繁华,地居钱塘江下游北岸,当京杭大运河之终点,南倚吴山,西临西湖。南宋以降,杭州历经元、明、清前后700多年的修建成为歌舞升平的“销金锅”,其地风俗侈靡相尚,“不论贫富,游玩琳宫梵宇,竞日不绝。家家饮宴,笑语喧哗”,文人雅士巨贾名宦慕名来游者终年不绝。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称赞杭州“庄严和秀丽,堪称世界其他城市之冠”。杭州之山水秀甲天下,三面云山一面城,一城山色半城湖,杭人之英俊,乃一方水土之孕育。西湖是杭州的一颗明珠,水波潋滟,游船点点,山色空濛,青黛含翠,如诗如画的美景让人沉醉.和西湖并称的一处胜景是西溪。明朝张岱曾云“西湖真江南锦绣之地,人其中者,目餍绮丽,耳餍笙歌,欲寻深溪盘古,可以避世如桃源、菊水者,当以西溪为最”。西溪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非常具有特色的隐逸文化,自古人文荟萃,至明清易代之际,这里最有名的家族是洪家。 洪家是历经宋元明数百年的文化望族,声势显赫,直至明清易代之际受到了较大的打击才骤然衰落。清顺治二年乙酉(1645)六月,西溪内百年望族的洪家此刻正陷入慌乱。清兵已经渡过钱塘江,杭州往日羌管弄晴、菱歌泛夜的繁华景象被阵阵的铁蹄声踏破。清军略地攻城横行无忌,参差十万人家的杭州城一片混乱,市列的珠玑、户盈的罗绮顷刻之间就成了烟尘。烟柳画桥、风帘翠幕曾给予江南士子怎样美妙的感受,其三秋的桂子和十里的荷花引发了多少人的眷恋难舍啊,如今也被寒云惨雾和愁织了。 公元1644年,明崇祯十七年甲申三月,李白成农民军攻人北京,寄托了大明王朝希望的崇祯皇帝在亲手杀掉自己的妻儿后自缢于万岁山(今北京景山)。吋隔不到两个月的时间,清军铁骑就在明朝山海关守将吴三桂的带领下,长驱直人进人大明朝的政治中心——北京。第二年亦即乙酉年,清兵深入江南之地。骁勇骠悍凶残蛮横的八旗军队,从四月到六月间占领了扬州、南京、苏州、浙江等地,其所过之处血肉横飞,廊庙成尘。四月间清军铁骑占领扬州,进行了长达10日的屠城,死难人口“查簿载数共八十余万,其落井投河、闭门焚缢者不与焉”。七月间清兵对江阴、嘉定进行了灭绝全城的残酷屠杀。江阴、嘉定两个小县城,士人和义民斩木揭竿,明知以卵投石,却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清兵报以毒燎虐焰,两城平民惨遭屠戮,玉石俱焚,汉人死伤无数。顾炎武在他的《秋山》诗里记载了当时景象,“一朝长平败,伏尸遍岗峦”、“可怜壮者县,一旦生荆杞”。在这场改朝换代的民族灾难中,自古繁华的钱塘也未能幸免。 清兵攻陷杭州后,其将士率皆满洲勋旧,不通汉人语言文字,“狰骄可畏”,杭州城内“民畏兵如虎,纷纷保抱,携厥妇子,四乡逃避。或渡江而东,或藏匿外县之深山”。洪家一族也扶老携幼弃家逃人西溪荆山中。山中漆黑一片,看不到月亮只听到一阵阵猿猴的哀号声,山中蓬蒿萧艾与人等长,洪家主仆踉踉跄跄地在荒山野岭奔走,奔波风尘,颜面憔悴。洪夫人更是憔悴不堪,她肚中的婴儿即将分娩,然而清兵的破城而人使得洪家人不得不逃于山中避难。甲申之难的血流成河还让人们余悸未消,今日灾祸就又横在了眼前。不知道走了多久,也不知道摔了几个跟头,洪家遇到一个费姓田户,得其收留,洪家老少才暂时安顿下来。在这个缺门少床的费姓之家,洪夫人产下一子,即洪昇。关于洪昇的出生时间,郑振铎《中国文学年表》中曾定为顺治十六年己亥(1659),后陈友琴、陈光汉、熊德基等人根据姚礼《郭西小志》、陆繁■《同生曲序》、洪昇《燕京客舍生日作》等材料,断定洪昇出生于顺治二年(1645),此论得到学术界的普遍认同,至此,洪昇的生年时间得以确证。虽刘辉有“顺治十四年”说,但不足为证。 在这个天崩地裂的时刻,洪昇的出生并没有给洪家带来多少快慰,也没有消释弥漫在洪家人心头的亡国之痛。在凄凄惶惶的乱世之中,夫妻两个望着眼前的这个小人儿,生出了无尽怜惜之情。若不是乱世,赫赫洪家的长子怎能在这种贫寒简陋的地方降生,豪门望族的奢华和眼前的破败刺激着洪氏夫妇。这段生活经历太刻骨铭心了,以至于多年以后,洪夫人还常常对儿子提起当年他出生时的惨痛情形,“一度荒山几度奔,哀猿乱啼月未午。鬼火青青照大旗,溪风飒飒喧金鼓。费家田妇留我居,破屋覆茅少完堵。板扉作床席作门,赤日黄云梁上吐。是吋生汝啼呱呱,欲衣无裳食无乳”。洪昇人生最初的一个月是在溽暑炎热、无衣无食的困境中度过的,而后在他成长的过程中,母亲又一遍遍地向他重复那个苦不堪言的人生场景,洪昇那种乱世中凄惶无助的心态进一步得到了强化。洪昇满月后,洪家一家人返回城里。此时,杭城内已经是满人的天下,八旗士兵凶神恶煞地站在城门口,看见襁褓中的小洪昇试图抢走,小洪昇的母亲既惊且惧,紧紧地把儿子抱在怀里。洪昇虽然还没有能力体会母亲的惶恐,但母子连心的本能却把母亲的不安与惊恐传递给他,这种凄凄惶惶的心态潜在地塑造了洪昇易感多愁的性格。遍观洪昇的诗集哀鸣惨痛之情触目皆然,这种哀痛之情固然有人生经历的艰难所致之因素,然而全民族普遍的哀鸣之音却在小洪昇还没有认知能力的时候就在其心灵之中留下了痕迹。 人情惶惑、每日数惊的易代氛围,使洪家长子的弥月庆典也不得不仓促草率了。在人生的历程中,每个人都要经历许多重要的礼仪,如诞生礼、成年礼、婚礼、寿礼与丧礼,其中满月是诞生礼中的一个重要仪式。一般说来,孩子生下一个月左右家中都要为他举行满月仪式,满月在古吋又称弥月。满月仪式是所有出生礼仪中最为重要的,届时本家成员以及亲朋好友都会前来祝贺,最为隆重的莫过于头生长子或中年得子。亲朋好友会以真挚的热情给婴儿送上食物、衣物、玩具和金钱等等来为之祝福满月,主人则以酒饭相待,婴儿弥月之重要远胜于生日,民间有“穷生日,富满月”的俗语。对于一个世族大家来说,长子的弥月更是一项非常隆重的仪式,要摆酒席宴请宾朋,邀请戏班助兴,以此证明其家中长男的地位,其中还有一项重要的事情,即给这个孩子起名字。在中国人的观念中,定名即定命,一个人名字的好坏往往决定其终身的运数,因此,中国人非常重视个人的名字。姓名原本只是一种符号,与本人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但是恰恰因为名字是本人的代号,人们往往会在名字当中赋予些特殊的含义,比如父母的祝福、家族的期望等。洪氏夫妇希望这个乱世中出生的儿子能够一生平安,摆脱出生之时的不吉利,他们给儿子取名昇,字防思。昇,日上也;防,始也。夫妻俩希望以名字为儿子寄寓好运,以摆脱儿子乱世出生的厄运。但事与愿违,美好的名字也未能为其子艰难的人生增添一点幸运。也许这艰危的出生环境就注定了这个婴孩一生的多灾多难,洪昇的有生之年充满了艰辛与坎坷,即使曾经显赫的家世也未能改变他的人生历程。P3-7 序言 浙江这块并不算太广阔然而深厚的土地,哺育了众多的文化名人。他们为文化的传承,更为文化的创新,竭尽了他们的才智,取得了伟大的成果。据我们的粗略统计,元明清三代中,浙江一省的文学家皆占全国总数的五分之一。而现代史上,浙江文化名人之多、涵盖领域之广更使人瞠目结舌!面对这么一块丰厚的文化宝藏,今天如果不做点什么,岂不愧对先人! 开辟鸿蒙,旧事难具论。但据新的研究成果,可知约在十万年前,“建德人”已在浙江大地上活动。马家浜文化、河姆渡文化是六七千年前的胜景,四千多年前的良渚文化则透出了文明时代的曙光,充分证明了中华民族的多中心起源说。不过,与后来得到迅猛发展又逐渐被确认为华夏文化核心的中原文化相比,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早期的浙江文化弱势地位明显,良渚文化的神秘消失,也许就是这种弱势地位的原因或者结果。 尽管到西汉,浙江一带仍被视为“方外之地”,但是,即便从较狭窄的中原文化的角度看,浙江文化也已经能够成为那曲多声部合唱中的一个声部了。春秋时期的范蠡是一个成功的政治家和企业家,同时也是一个洞明世事的经济学家。而王充,则以他的《论衡》震动了汉末的京兆。 魏晋南北朝时期与两宋时期的两次从北到南的人口大迁徙,以及吴越钱氏保境安民,是浙江文化后来得以繁茂的关键。这其间的安史之乱,也是北南文化彼消此长的关节点。自此,浙江这块美丽的土地开始得到大规模和深层次的开发,优美的山水给了艺术家、诗人,乃至高士高僧无尽的灵感。浙江人才迭出,各展其技,已然引起全国的注意。艺术家王羲之、王献之、曹不兴、智永、虞世南、褚遂良、燕文贵,文学家谢灵运、沈约、骆宾王、孟郊、寒山、拾得、罗隐、周邦彦,宗教界的智颉、杜光庭,科技界的沈括、毕昇、朱肱,都是对中国文化卓有贡献的人物。 南宋政权定都杭州后,浙江文化旋即在中国文化的舞台中心进行了令人崇敬的表演。这一表演一直延续到了清代。也就是说,在中国传统社会的后半期,浙江素领风骚,对中国文化贡献卓著:在思想学术领域,涌现出永康学派陈亮、永嘉学派叶适等重事功、重现实的思想巨擘,他们的主张在今天仍然成为浙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思想资源;王阳明的心学独树一帜,引领了明代思想解放的滔滔洪流;黄宗羲对政治社会的深刻反思,击中了传统中国的根本弊病。而黄氏与章学诚,则为中国史学的重镇。文学领域,则有陆游、朱彝尊、龚自珍等大诗人,更有高明、徐渭、李渔、袁枚等与市民阶层有深刻联系能道时代之先声者,亦有刘基、宋濂、于谦等在政治领域大有建树且文学亦可观者。艺术大师也极多,如马远、夏珪、赵孟頫、黄公望、吴镇、王蒙、陈洪绶等,不仅为一代名家,亦可为后世垂范。诸多的藏书家、刻书家和文献大家如范钦、严可均等为文化之邦增添了浓郁的文化气氛。在与海外文化的交流沟通上,浙江也处于领先地位:陈元赞、朱舜水为中国文化远流日本作出了重要的贡献,而李之藻、杨廷筠、李善兰等则师法西方科技,开中国文化近代化之先声。 西风东渐,古老的中华从沿海泛起新浪。这一次在文化史上几可媲美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使浙江有幸再一次位居中国的发展前沿,浙江文化在20世纪再次放射出异彩。转型期的文化大师,浙江有了王国维、章太炎、蔡元培。而鲁迅更以其超凡的艺术感受力和深邃的历史洞察力,成为世界级的文化巨人。举凡文学、艺术、教育、出版、学术、新闻,浙江无不人才济济,傲视全国,如茅盾、夏衍、郁达夫、吴昌硕、潘天寿、夏丐尊、张元济、胡愈之、钱玄同、陈望道、邵飘萍、曹聚仁等等,皆可谓自成一家的文化巨擘。在新兴的科学技术界,浙江亦出类拔萃,有竺可桢、金宝善、姜立夫、严济慈、童第周、赵忠尧等著名科学家。20世纪已经逝去,但我们完全可以期望浙江的文化在新千年发扬光大,再放异彩。因为时代需要,因为中国需要,我们更希望因为世界需要! 浙江省社会科学院为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综合学术机构,一方面以现实问题为主攻方向,另一方面也要秉承浙江文化的传统优势,总结浙江文化发展的宝贵经验,为文化的创新发展竭尽绵薄。在浙江省委、省政府建设文化大省的号召下,我们毅然启动“浙江文化名人传记”系列丛书一百部这个我院建院以来最大的科研项目。通过为浙江文化名人立传,既可借以反映浙江文化发展的总体面貌,也有利于今人见贤思齐,努力进取。目前丛书正在陆续面世,我们一定团结各方力量,坚持学术标准,争取近年内完成这个浩大的学术工程。 本丛书共为一百部,其中古代五十部,20世纪五十部。本丛书中之文化名人,我们一般采取以下准则选取:(1)生在浙江,或其主要文化成就在浙江完成者;(2)卒年在2000年底前者;(3)在某一文化领域作出巨大贡献,在全国有重大影响者。另外,丧失民族气节者不入选,个别资料奇缺者亦暂不入选。其中选目,若有不甚恰当者,希社会各界批评指正。 本丛书从创意始,就得到了中共浙江省委、浙江省人民政府、中共浙江省委宣传部、浙江省财政厅的正确指导和真诚帮助,得到了诸多学术界前辈的支持,得到了各兄弟单位和社会各界的关心,更值得一提的是,得到了众多文化名人的亲属及有关人士的无私协助。在此良好氛围下,我们唯有在今后几年焚膏继晷,埋头苦干,将这项工作尽可能做好,庶几不负社会之公望! 是为序。 后记 当历经两年的辛苦,《曲中巨擘——洪昇传》终于杀青的时候,我不禁长长出了一口气。从接受这项课题的研究开始,这两年来,我被这个课题压得喘不过气来,每每食不甘味。回想当初因为热爱昆曲、钟情《长生殿》,我对洪昇有了较多的了解,当浙江省社科院推出“浙江文化名人传记丛书”项目时,看到《洪昇传》选题后,我不禁眼前一亮。通过撰写《洪昇传》的方式来亲近《长生殿》,我深有得其所哉的欣喜,因此毫不犹豫地接下了这个课题。 在为洪昇作传的过程中,我深深地感受到写作传记的艰难。传记的写作不同于我以往所从事的理论研究,理论研究只需要把一个问题有理有据地论述清楚即可,而写作传记需要在对传主全面了解的情况下,把他还原到他所生活的那个时代中,感受他的情感、性情和追求,从而描绘出他的人生历程。在表达上既要注重史料的真实性和准确性,还要讲究可读性和生动性,这对于从未写作过传记的我来说无疑是一项非常具有挑战性的艰难工作。在搜集与洪昇相关的史料过程中,面对浩如烟海的典籍,我常常有大海捞针无处下手之感。写作的过程中我更是步履维艰,易代问题、文化传承问题、遗民问题等等背景方面的解读,洪昇个人的交游问题、家难问题、创作问题都让我费了很多心思去考证。虽然我已经竭尽全力,但是因学识关系,本书还存有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只能待来日时间充裕、学力长进后再进一步完善了。 如今,《曲中巨擘——洪昇传》一书即将付梓,回首看看,写作时辛苦与惶惑、欣喜与不安都留在了写作的过程中,只有对那些曾给予我无私帮助和热情鼓励的师友的感激之情充盈于心。初稿始成之时,许多挚友给了我最无私的帮助和最热切的鼓励,让我每每于灰心失望之际重新寻找到自信。可以说,这本书是在大家的合力帮助下才得以完成的。 首先感谢本丛书编委会推荐的匿名审稿专家给予本书的巨大帮助。本书稿初成,编委会即请先生为我的稿子进行审阅。经过近一个月的时间,当我拿到申阅后的稿子后,我被深深地感动了。看到书稿上留下的字字句句,我一方面感到惭愧于书稿的漏洞百出,另一方面又被先生极高的学术水平和严谨的治学态度所深深地震撼。从章节的命名到行文中的遣词造句,从史料的运用到知识性的问题,从全书的结构到具体问题的分析,甚至标点符号的使用,先生均进行了非常细致的修改,先生所提供的意见使本书最大程度地避免了瑕疵与疏漏。书稿中那些我自己无力论述清楚而企图含糊略过的问题,也没有逃过先生的火眼金睛,先生全都一一指出,这真让我是又怕又喜。怕的是自己再不能偷懒,喜的是有了问学之所。若来日有缘一见,定当从师而学。先生与我素昧平生,无缘当面致谢,只好借此书出版之际向他表达我深深的谢意。 感谢我的博士后合作教授厦门大学马良怀教授,良怀先生帮我成功从文学转向史学,使我能够从史学的层面构建此书。感谢浙江工商大学徐斌教授,从课题的申请、资料的运用到全书的布局,徐教授给予了我非常全面的指导,他的《论衡之人——王充传》是我写作中时时翻看参照的课本。感谢我的畏友、诤友和挚友王重迁、张迪夫妇,感谢他们细致地帮我审阅本书初稿,提出了很多中肯的意见。他们虽不属于任何一个学术机构,但是他们作为民间知识分子对真理和对学术的执著时时激励我更上一层楼。感谢远在美国的唐镇凯先生的帮助和支持,唐先生中西文俱佳,与之订交我受益良多。本书初成之际得到了唐先生热情的鼓励,他对本书“亦古亦今,亦雅亦俗”等评语,虽属于朋友间的溢美之词,但真真切切地让我感受到了唐先生奖掖后学的苦心,有友如此,何其幸也!洪氏后人大根先生为本书提供了相当多的洪氏家族史料,许多史料都是我苦心搜求而不得的,大根先生秉洪氏家族遗风,慷慨助我,让我深为感动!借此书出版之际,向这些真诚帮助过我的师友、我的家人表达我最衷心的感谢,感谢他们为本书顺利完成付出的辛苦! 书评(媒体评论) 钱塘洪防思昇撰《长生殿》,为干百年来曲中巨擘,以绝好题目,作绝大文章,学士才人,一齐俯首。自有此曲,毋论《惊鸿》、《彩毫》空惭形秽,即白仁甫《秋夜梧桐雨》亦不能稳占元人词坛一席矣,……笔墨之妙,其感人一至如此,真观止矣! ——梁廷楠 南洪北孔,名震一时,而律以词范,则稗畦能集大成,非东塘所及也。 ——吴梅 余谓古今传奇,词采、结构、排场并胜,而又宮调合律、宾白工整,众美悉具,一无可议者,莫过于《长生殿》。 ——王季烈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