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中国高端访问(8直面重量级科学家18人)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余玮//吴志菲
出版社 经济日报出版社
下载
简介
试读章节

朱光亚酷爱欧洲古典音乐,尤其喜欢交响乐。然而,在1964年10月的一天。朱光亚的音乐细胞受到了另一番更深刻的洗礼,空中的轰鸣声和长时间翻滚着的隆隆声,地上人们忘情的欢呼雀跃声和自己心中压不住的畅想,那才是真正的传世交响曲。今天,朱光亚甚至有点懊悔自己不能将那种感受用音乐表达出来……

在技术“碎片”的基础上攻关,终归梦想成真。在西部荒漠里的庆功宴上,他喝得酩酊大醉。首颗原子弹试验成功的瞬间,今天已成为老人永恒的记忆

1964年10月16日。在我国西部上空爆炸了一颗中国人自己研制的原子弹。全中国都沸腾了。著名物理学家、钱三强的老师严济慈来到他的好友许德珩家。话题当然是谈原子弹。许德珩悄声问:“是谁有这么大本事,把原子弹搞出来了?”“嘿。你还问我。问你的女婿呀!”严济慈笑小不停。“我的女婿——邓稼先?”许德珩惊愕不已。

由于事关国家机密,当时的科学家们即使对自己的亲属也守口如瓶。今天,40多年过去了,健在的知情人都是耄耋老人了。朱光亚就是当年“两弹一星”研制工作的参与者。回忆起这段科学的秘密历程感慨不已。

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正处于帝国主义和反动派的包围和威胁之中。面对帝国主义的战争叫嚣和核威胁的严峻形势。1955年1月,毛泽东向全党发出了发展我国原子能事业的号召。中央决定利用苏联提供的援助发展新中国自己的原子能工业,研制自己的核武器。这一年,朱光亚被召回北京大学,参与组建原子能专业。担负起为新中国培养第一批原子能专业人才的重任。

1957年。朱光亚被调到原子能研究所任副主任。参与了由苏联援建的研究反应堆的建设和启动工作,并从事中子物理、反应堆物理研究。完成了《研究性重水反应堆物理参数的测定》等研究工作。随后,在苏联专家指导下,他领导设计、建成了轻水零功率装置并开展堆物理实验,跨出了我国自行设计、建造核反应堆的第一步。

1957年10月15日。中苏签订“国防新技术协定”后不到两年时间。苏联就背信弃义,于1959年6月20日单方面撕毁协议,撤走专家。我国原子弹的科研项目停顿了,正在试生产的企业瘫痪了,凛冽的寒潮席卷着中国大地。

“自己动手,从头做起,准备用8年时间,拿出自己的原子弹!”开国领袖毛泽东发出了向国防尖端技术进军的动员令。于是,一个凝聚着屈辱和愤怒的“596'’工程(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研制工程代号)开始了,一个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集中兵力打歼灭战的新战役打响了。

这年7月1日,35岁的朱光亚奉调来到二机部,担任核武器研究所副所长,担负起中国核武器研制攻关的技术领导重担和中子点火等主要技术课题的攻关指导工作。当时,一些科学家奉召前来助战,一大批优秀科技骨干投身于这一神圣的事业,一支中国核武器研制大军诞生了。

“由于工作关系。我在参与原子弹研制中有较多的机会聆听周总理的教诲,感受他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工作作风的熏陶。”朱光亚回忆说,“我第一次受到周总理当面教导,是在1962年12月4日的专委会上。二机部副部长刘杰、钱三强等同志汇报原子能工业生产、建设情况和‘两年规划’、原子弹研制等问题,我列席了会议并作了补充汇报。”

这次专委会上,当朱光亚汇报实现原子弹研制“两年规划”的两个纲领性文件——《原子弹装置科研、设计制造与试验计划纲要及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与《原子弹装置国家试验项目与准备工作的初步建议与原子弹装置塔上爆炸试验大纲》的具体情况时,周恩来亲切地招呼他:“请坐到前边来!”在总理对面坐下,朱光亚显得有些激动。当时他尽管只有38岁,但身材高大,精力充沛,思维敏捷,谈吐清晰,给周恩来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讲得很好,很好!”周恩来赞赏地对朱光亚说,“核武器研究所的同志们做了艰苦的努力,党和人民是清楚的。”由于“两年规划”几乎牵动全国各条战线,许多问题需要在会上商定。会议从上午开到下午,周恩来便留与会人员吃午饭。朱光亚回忆说:“每桌都是一大盆肉丸子熬白菜、豆腐。四周摆几小碟咸菜和烧饼。周总理及其他中央领导同志和我们同桌就餐,吃同样的饭菜。好几年后,余秋里同志曾告诉我们:这种大盆菜是周总理创导的国务院的传统饭菜,既有营养。又很方便。”

下午汇报完后,中央专委会讨论和批准了“两年规划”。并很快化成全国人民的行动。期间,朱光亚对原子弹装置的科研、制造与试验以及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做出了全面安排,还参与了中子点火等技术课题的攻关指导工作。

值得一提的是,在我国争分夺秒实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试验前,朱光亚还做了一件特殊的工作。那是1963年7月,美、英、苏三国代表在莫斯科准备签订《关于禁止在大气层、外层空间和水下进行核试验条约》。很显然,他们想扼制中国的核试验。在条约且口将签订前,周恩来总理派刘杰找科技人员讨论并征求意见。为我国政府的严正声明提供资料。并且一定要在7月23日条约签订前拿出来。朱光亚具体负责这项工作,组织人员查阅资料、进行讨论,自己连夜起草,及时提供了有理有据、义正词严的提纲。

通过全所同志的不懈努力和全国有关部门、单位的大力协同,我国实现了在1964年秋成功进行第一颗原子弹爆炸试验的目标。

当时,随着起爆的命令,新疆罗布泊大漠中骤然闪出一道强光,一朵巨大的蘑菇云伴随着一声天崩地裂的巨响。成功了!看到那惊心动魄的壮景,看到整个试验的圆满成功,指挥所里的人们欣喜若狂。老成持重的朱光亚激动了,中国的原子弹在经历了十余载的、艰难的寻觅之后,终于在伟大的祖国、伟大的时代、世界的东方爆炸成功了!

当晚,在试验基地的庆功“宴会”上,朱光亚喝醉了,喝得酩酊大醉……P2-4

目录

朱光亚:星与心的交响

 在技术“碎片”的基础上攻关,终归梦想成真。在西部荒漠里的庆功宴上,他喝得酩酊大醉。首颗原子弹试验成功的瞬间,今天已成为老人永恒的记忆

 当年科技界的“中”字辈挑大梁,在两年零八个月之内创造了“三级跳”。谁会想到,这位“两弹”元勋早年曾以外文秘书的身份参加过举世瞩目的板门店谈判

 领衔中国最高工程技术机构,并以科学家身份进入国家领导人行列。高瞻远瞩,从容决策。用敏锐目光将一件重大战略性问题纳入科学研究和科学史的范畴

 从事的事业是严肃的。生活却是充满情趣的。书柜中除了专业书籍和文学名著外。珍存着大量的世界名曲唱片。不张扬的科技帅才成为世人心中闪烁的“星”

王大珩:牺牲光阴逐光华

 辉煌永远定格在光影里

 家庭的熏陶定下他人生的基调

 攀登之中播下光华一路

 做学问重要做人更重要

 比翼双飞情相依

王希季:志在飞天铸神剑

 永争“第一”图报国

 “星(胸)怀”太空“放卫星”

 “星河”灿烂绘长空

 “另类”人生夕阳红

戚发轫:梦随神舟一起飞

 爱梦:侵朝美军“炸”出的飞机梦

 入梦:没有“洋拐杖”照样攻顶尖

 追梦:“追星赶月”为叩太空之门

 解梦:悲壮绝唱中共画“同心圆”

 圆梦:“公共汽车”往返于天地间

袁家军:神舟放飞航天梦

 “东方”升起航天梦

 “怀疑”声中挑重担

 “如履薄冰”精求精

 工作狂也“发烧”

 摆渡天河有“神舟”

欧阳自远:“嫦娥”是我的梦中情人

 为了人类的一大步“跳”出地球研究地球

 把科研视野由“地底”移至“天上”

 “孩子他叔叔”和“天外来客”的亲密接触

 与“嫦娥姐姐”结下不解之缘

 建立“月球城市”并不是梦

 敬重居里夫人的“探月计划第一人”爱看金庸小说

张立同:擅攻关的复合型巾帼院士

 国家大奖得主:20多万元的投入、一年约10个亿的回报

 课题组长:科学有险阻,苦战能过关

 团队领头人:给年轻人让路,建世界级实验室

 巾帼院士:做学问先做人,成功背后有内疚

师昌绪:特殊“材料”制成的“年轻”长者

 为了回国向美国总统叫板

 “材料医生”破解“无头案”

 “聪明到顶”的科学战略帅才

 第二青春从80岁开始

侯祥麟:给中国科技“加油”和“争气”

 总理亲自点将,退居二线却开始了另一个“黄金时代”;一向舍小家顾大家的老人却第一次对女儿大发雷霆

 “决不能把石科院的牌子倒过来!”引“狼”入室破怪圈,盛开的“金花”结束国人用“洋油”的历史

 少年萌生救国志,一堂普通的化学课竟改变一个人的一生——当年的“红色战士”终成“黑石油”的提炼大师

 视“美差”为政治任务,身处异乡的他那颗火热的心无时无刻不牵挂着祖国,“红色科学家”将生命与祖国石化事业紧相连

 好下“闲棋”的他发起成立我国首个工程技术国家队学术机构,主倡节约型社会的建立——石化史册上重大决策后面都有同一个名字

 其实,有憾无悔的他,自己的人生就是一篇绝好的大论文;“大手大脚”的他对自己却“抠”得要命,一生追求奉献的他也欠“债”不少

王恒升:让燃“煤”之急不再燃眉的“寿星院士”

 “大囚徒”成为顿解燃“煤”之急的“大宝贝”

 踏着月色找回心爱的宝物

 “探边、摸底”的足迹几乎踏遍大半个中国

何祚庥:爱管“闲事”的“两栖院士”

 一篇小文章引发震惊中外的事件

 望族之后胸怀科学报国之志

 红色学子与中共大秀才共事

 在尖端前沿的“爱情长跑”

 “不屈不挠”的伪科学“克星”参与“真理标准”讨论

 “不务正业”的“双栖院士”还是位“铁杆戏迷”

查全性:“建议恢复高考第一人”

 当面向小平同志谏言“恢复高考”

 “几句真话”让教育的春天回归

 名门之后的科研成就同样名不虚传

 恢复高考首倡者同样反对“一考定终生”

叶培大:枝繁叶茂培大材

 走出父亲的书塾,在战火中辗转求学

 他是风筝,飘得再远却把自己的线牢牢系在祖国的土地上

 互联网只是驿站,信息高速公路才是目的地

 忧虑于“名师”效应,建设“名校”才是更高理想

 一生获奖无数,最看重的是教育得奖

 生活简朴、兴趣多多的温和长者

顾心怿:他有一个别名叫“奉献”

 第一次真切感受到科学技术的巨大威力

 迫于生活压力差点辍学

 发誓把中国贫油的帽子甩到太平洋

 “胜利”昂首阔步迈向大海

 不通“世故”难尽孝心的本色院士

 情系“民生”直面“能源危机”

张开济:透过建筑品味设计苦乐

 经历:建筑是今生无愧的选择

 作品:实而不华是设计的真谛

 观点:建筑师须要对得起人民

 生活:一半是爱好一半是睿智

贝聿铭:展示华夏文化魅力

 在美国的建筑界初露头角

 在非议之中屡创建筑奇迹

 多变的设计不变的中国心

陈省身:“微分几何之父”的圆满句号

 充实的生活冲淡晚年心中的悲伤

 只上过一天小学却在中学跳过两级

 同嘉当、爱因斯坦、华罗庚等大师的因缘

 第5位伟大的几何学家难了的故国情怀

 数学王国永恒闪耀的星座

丁肇中:中国情物理志

 40岁物理学家结束诺贝尔奖设立76年来不用汉语演讲的历史

 与大师打赌赢了20美元也赢得前辈信任

 12岁才接受正规教育却立志要当科学家

 实验物理巨匠最爱对物质世界说“不知道”

 一年365天只有圣诞节才是休息日

 他的实验组是中国与西方大型科学合作的第一个对象

内容推荐

该书是央视品牌栏目《高端访问》的书面表现形式。在这里,它采访了我国做出特殊贡献的朱光亚、王大珩、戚发轫、师昌绪、侯祥麟等18位重量级科学家。通过本书,你将知道这些科学家的科学理念,人生际遇、科研经历、生活情趣。

编辑推荐

原子弹——朱光亚、光学仪器——王大珩、“神舟”飞船——戚发轫、合金材料——师昌绪、石油化工——侯祥麟……一项项高科技,一项项与国计民生息息相关的高科技,同一位位重磅科学家的名字紧紧相连。这一位位科学巨擘历经无数的坎坷与磨难,创造了许多震惊中外的奇迹。他们的成就有目共睹,但他们的生活鲜为人知。他们所从事的事业是严肃的,他们的生活却是充满情趣的。在这里,让我们一起随着两位资深记者型作家所指引的路径去感悟吧……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8 3:09: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