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由赵本山本人亲自授权,是国内独家出版并亲自作序的一本自传。
书本记录了赵本山、高秀敏、李静、范伟、潘长江等巨星成功光环背后鲜为人知的点滴辛酸,解读了二人转文化现象的心理密码,讲述了转王催人泪下的童年记忆,成长经历、情感之旅、艺术之源。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转王赵本山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李东旭//李兴华 |
出版社 | 学林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这是由赵本山本人亲自授权,是国内独家出版并亲自作序的一本自传。 书本记录了赵本山、高秀敏、李静、范伟、潘长江等巨星成功光环背后鲜为人知的点滴辛酸,解读了二人转文化现象的心理密码,讲述了转王催人泪下的童年记忆,成长经历、情感之旅、艺术之源。 内容推荐 一门大俗通雅的民间艺术,一段坎坷辛酸的心路历程。 本书解读了二人转文化现象的心理密码,讲述了转王催人泪下的童年记忆,成长经历、情感之旅、艺术之源,记录了赵本山、高秀敏、李静、范伟、潘长江等巨星成功光环背后鲜为人知的点滴辛酸。 目录 家乡的二人转(代序)/赵本山 第一部分 转童梦 1.转乡神韵 2.生死之间 3.丧母血泪 4.家庭变故 5.流浪生活 6.寒酸的“皇叔” 7.戏迷血泪 8.土乐器“培训班” 9.“武大郎”打擂 第二部分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 10.“祝九红”醉酒 11.上学了 12.野趣 13.口技大师 14.语言功夫 15.自立门户 16.特殊学生 17.冬储 18.假日“社员” 19.慈母情怀 第三部分 鱼水情深 20.山外有山 21.幽默的天分 22.惜别同学 23.十年磨一剑 24.刑拘“污点” 25.家在哪里 第四部分 求索之路 26.走戏“江湖” 27.最“牛”的光棍 28.百里赶戏 29.“家”不留人 30.艺术之根 31.一夜走红 32.土老冒“触电” 33.主角“失踪” 34.好戏连台 35.“瞎帮帮主” 第五部分 最高殿堂 36.品尝茅台酒 37.伯乐识马 38.“大神”失灵 39.“国家队”代表 40.夺瓜之战 41.缘分 42.转戏为“媒” 43.三搏央视 44.修成“正果” 45.大胡子“护驾” 46.峨眉“武侠” 47.婚变秘闻 48.藏女认爹 49.救灾义演 50.心灵之约 51.群星祝寿 52.江城喋血 53.红颜知己 第六部分 转星擂台 54.小班唱大戏 55.渔城“地震” 56.全家“转” 57.小芳“回家” 58.高团长“择偶” 59.赵“机长” 60.赵光腚同学 61.雪夜探母 62.“情敌”牵手 63.“潘大郎”算命 64.辣姐相亲 65.老蔫“偷艺” 66.回家 67.辣姐“退隐” 68.停电大“戏” 69.哥俩好 70.惧内的“伙夫” 71.“赵本二” 72.千年之吻 73.“转王”大战 74.形象大使 75.暗送“秋波” 后记——关于二人转文化现象的思索 试读章节 说起“转乡”开原来那可不含糊,全市城乡六十万人口,二人转表演那是村村有,人人会。转乡、转村、转户多的是。无论是男的还是女的,是大人还是小孩,人人都有两下子,可以随便拿出一个来,比划一下大伙瞧,并且唱得有板有眼。 开原何以有如此深厚的文化底蕴?何以有如此的民风民俗?又何以有如此的歌舞习俗?随着思绪我走进了这个令人神往的世界。 开原市位于辽宁北部,地处长白山哈达岭下,历史悠久,文化积蕴深厚,是春秋战国时期辽北古国韩国的都城襄平。以后又成为燕国末期都城及东汉夫余国都城。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公孙氏在东北建辽东属国,再次定都襄平,下设玄菟等郡。公元238年魏将司马懿灭辽东属国,设平州下辖夫余国,此时夫余城仍为夫余国都城。1115年完颜阿骨打在咸州称帝,建立大金国,开原又成为国都。1215年后,开原又成为东夏国国都和东辽国国都,并成为后期几个朝代的郡治。 有着数千年传承的萨满文化在辽北地区影响深远。而萨满文化的根基是崇尚自然。萨满文明又被称为“自然宗教”或“原始宗教”。经考证发现:早在距现在两千两百年的公元前2世纪,史学家司马迁就已经用文字对萨满文化的一个侧面进行了记载。他在《史记·匈奴列传》中首次将古匈奴民族在进行生产、生活和作战等各项活动时祭祀天地山川、拜日月星辰、祈祷鬼神的情况收入史册。 萨满文化发源于长白山,分布在东起长白山西经内蒙古高原到塔里木河的北方广大疆土上。在清代以前,东北地区还是一个蛮荒之地,狩猎、渔牧、农耕、开矿、手工业是人们生产生活全部活动的主体。在这个神奇的世界里,他们创造了萨满文化的长篇巨著,塑造出具有地域特色的英雄形象。在萨满文化的神话史诗和流传的故事中,有造福人类的英雄神,有与恶魔战斗取得胜利的斗士,有为氏族部落生存而与邪恶战斗的萨满首领。 多少个世纪以来,萨满世界的人们都在调动自己征服大自然的能力,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萨满文化源流,形成了拥有自己鲜明特色的放山民俗、祭祀民俗、婚庆民俗、歌舞民俗、衣饰民俗、礼仪民俗、农耕民俗、渔猎民俗、饮食民俗、节日民俗、交易民俗、钱币民俗、灯饰民俗等独特的民风民俗。而萨满歌舞则是当地土著民族主要的娱乐形式。人们熟知的二人转和大秧歌便是从传统的萨满歌舞逐步演化而来的。这些独特的民俗文化被历史学家和民俗学家们称为历史文化积层中的“活化石”。现在原萨满文化信仰民族的后裔满族、锡伯族、赫哲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蒙古族、达斡尔族等众多的民族就生活在这片土地上,又把萨满文化传播给了混居的汉族和其他民族,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 雄踞于东北的长白山则是这一文化的发源地,在漫长的历史年代中,这里一直是一个未被人们认识开发的蛮荒之地,令历代帝王将相望而生畏,将其视为不可触犯的神山,无人敢越雷池一步攀登此山。仅有当地的几个猎户、放山采药的药农冒着生命危险攀过此山。因此这一名山长期无人问津。直至1677年,也就是清代康熙十六年,为考证清代满人祖籍源流,康熙皇帝派内务大臣武默纳前往探山。武默纳系满族正黄旗人,皇室宗亲,乃景祖翼皇帝第三兄索长阿之元孙,武默纳顺治四年(1647年)授云骑尉,康熙六年晋升为内务大臣。1677年4月4日,武默纳率兵甲从北京出发,4月23日到达吉林。为探询登山路径,他召集猎户、药农商议登山线路,由猎户喀喇做向导,向长白山进发。“因一路林莽迷不得路”,武默纳虽派先锋官萨布素率兵甲两百人伐木开道,一路逢山开岩,遇水架桥,匍匐而行,一行三百余人整整用了四十多天时间才登上长白山天池河口,武默纳和随行的安图县令刘建封在天池边上的补天石旁立碑一块,上书“众山皆小”四个大字。这是人类有记载以来第一次登上长白山。武默纳一行完成探测任务后,回到北京奏明康熙皇帝,康熙皇帝当即颁诏:“长白山乃辽东干山和泰山之祖山,高于五岳,每年享受祭祀大礼。”于是,当年大兴土木,在吉林北山筑庙设坛,每年春秋举行遥祭大礼,以行对祖山的祭奠,祈祷龙脉兴旺。 长白山主峰白云峰高达两干六百九十一米,天池水面海拔两干一百九十四米,水面比泰山主峰玉皇顶高出有五百米之多。天池平均水深两百二十米,最深处达三百一十三米,十六座海拔两千五百米以上的高峰将其围在中间,众山捧镜,高悬天宇,实不愧天池之称了。被称做天河的乘槎河从天池边的补天石流出,在两千一百九十米高的高山峡谷中流淌,流经约三华里,便声撼五岳地从六十八米高的悬崖峭壁上落下,勇猛地冲向幽谷中的巨石,飞溅起数十丈高的水雾,雷霆万钧,十几里外,便可听见涛声阵阵,真可谓“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长白山有泰山之雄,有黄山之奇,有华山之险,有峨眉之秀,无怪来到这里的游客们无一不发出“黄山归来不看岳,五岳归来看白山”的由衷感叹。 这山的雄奇,水的灵秀,孕育出一方独特的民风民俗,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勤劳、质朴、豁达、勇敢、善良,世世代代生息繁衍在这片土地上。 清康熙十年(1671年),康熙皇帝率众东巡,开历代帝王东巡之先河。康熙一行经盛京、铁岭、开原、叶赫等地后到达吉林,拜祭长白山后,看到数千里荒原无人耕种,返京后,便传下圣谕,迁山东、河北百姓到关东开垦荒原。于是山东、河北大批百姓被强行迁往东北垦荒。山东济南府历城县河套赵家庄,宋代皇室后裔赵天龙兄弟三人被征为垦荒移民,经过两千多里的长途跋涉,到达辽河时,因洪水暴涨,老三不幸失散。两兄弟携家来到开原莲花霍罗驿站落户。赵氏兄弟辛勤耕耘收获,成为一方富贾。两兄弟百年后,其后裔选风水宝地择吉日建祖墓,大宴宾客四十五天,赵氏家族便在这里世代生息繁衍下来。 时光荏苒,星移斗转,古都开原几经变迁,世道几度兴衰。时光转眼进入20世纪50年代,公元1958年8月18日,赵氏后裔赵德仁成为古驿站莲花村石嘴沟的生产队长,而此时他的妻子张淑琴即将分娩。农村的女人生孩子,没进过城,上过什么医院。按老家的习俗,不外乎找几个岁数大的长辈老太太壮壮胆,应对一些突发的棘手事情以免发生什么意外。赵德仁叫大儿子赵长久请来几个本家的老太太坐镇,叫二儿子本权和女儿本香出去躲躲。生孩子是女人的关口,接生婆已烧好了一锅开水,洗了手。老太太们帮着找来了割脐带的秫秸秆、止血的炕席土。赵德仁家的屋里挤满了赵氏家族的女人们。岁数大的坐在炕上指挥,岁数小的在地下跑腿打杂。经历了几次剧烈的阵痛,帮产妇助力的接生婆已累得满头大汗。赵德仁在院子里焦急地来回走着,等待着屋里的消息,他默默地祈祷妻子和孩子平安无事。 不知过了多长时间,院子里传来了婴儿的哭声,赵德仁悬着的一颗心终于落了地。 八婶跑出门告诉赵德仁说:“大侄子,给你道喜了,是个大胖小子。”赵德仁走进屋里,望着五婶怀里抱着的孩子,望着躺在炕上脸色蜡黄的妻子,低下头不知在想着什么。这时,躺在床上被折磨得精疲力竭没有一丝血色的张淑琴慢慢地睁开眼睛,有气无力地说:“给孩子起个名吧。” 赵德仁没有说话,他呆杲地望着窗外,一座座莽莽苍苍的大山进入了他的视线。这个世世代代生活在大山里的汉子,对山有着一种说不出的感情。半晌,他回过头来,对张淑琴,也是对满屋子的老太太说:“这孩子在男娃里排行老三,他们这辈犯本字,我看就叫本山吧。” 听到父亲的声音,不知是巧合,还是刚出生的孩子似乎有第六感应,抑或是孩子真的听懂了父亲的话,躺在五婶怀里的婴儿突然“啊”了一声,这可把屋里的人都吓了一跳,一个个惊得不知所措。人们互相观望着,又都看了看躺在炕上的张淑琴,谁也弄不明白怎么会突然“啊”了一声。 这时,抱着孩子的五婶似有所悟地说:“这个名字好哇!就叫本山,这‘啊’了一声不就是答应了吗?” 赵德仁、本山父子这一应一答,使屋内的接生婆和各位老太太还有张淑琴的妯娌们都啧啧称奇。 五十三岁的接生婆张大妈缓过神来说:“我接了大半辈子生,头一回遇着这样的怪事,妈呀,给我吓一跳,这可真奇了。” 八婶接过话茬说:“你头一回遇着,谁不是头一回遇着,咱本山是神童,以后说不定能干什么大事呢。” 五婶说:“这孩子刚出生就和别人不一样,这可是一个好兆头,这是咱老赵家的福分。” 人们七嘴八舌地议论着。 可自打本山出生后,并没有像人们议论的那样多吉多福。贫穷、饥饿、灾难和不幸几乎一刻也没有离开过他,没有离开过这个多灾多难的家。张淑琴用发呆的眼神望着躺在身边的婴儿,有气无力地用手给孩子掖了掖被子,对屋里的人们说:“是福也好,是祸也好,就叫本山吧,这个名好养活。” 本山出生了,在农村的亲戚朋友们你拿几个鸡蛋,他拿二斤面的都要来看看,这在辽北也叫“下奶”,可第一个跑来“看,,热闹的可不是来下奶的,是长他十六岁的盲人赵德明。赵德仁的父辈兄弟八人,赵德明是五叔的儿子,排行老二,是赵本山的二叔。在农村有个令,谁家生孩子,第一个来看到新生儿的人叫“采生”,只要谁采了生,这孩子长大就随他。见赵德明采了生,赵德仁、张淑琴夫妇都非常高兴。要是一个懒蛋、二流子采了生,全家都会不高兴。可别小看赵德明这个盲人,他虽什么也看不到,可心灵手巧,干啥像啥,有些巧活,他比明眼人干得还好,还有一手拉二胡的绝活。赵德仁、张淑琴夫妻二人心想要是本山随他二叔那可错不了。但此时他们并不知道赵德明在本山日后的成长中真的会起到什么重要作用,只希望本山长大后像他二叔那样做啥像啥就心满意足了。 P6-11 序言 家乡的二人转 二人转是一种什么样的艺术?它为什么拥有全国最庞大的观众群?它为什么拥有其他戏种所不具备的最庞大的演员队伍?它为什么会成为当今最受广大观众欢迎的休闲娱乐的戏种?二人转产生的文化根基是什么?对于这些,只有当你走进转乡,走进二人转赖以成长的这片土地,了解一下二人转产生、成长、发展的历史,你才算真正地了解了二人转,弄懂了二人转。 二人转是咱东北民间的戏,说的是老百姓掏心窝子的话,演的是老百姓喜闻乐见的事,牵系的是老百姓的喜怒哀乐,哼的是乡间小曲,唱的是山野小调,唠的是乡音俚语,侃的是家长里短。二人转不在舞台上,在老百姓的生活里,在劳动者的生产作坊里。你想领略转乡的神韵吗?你想了解二人转产生的地域文化吗?你想领悟二人转艺术的真谛吗?你想走进二人转多姿多彩的世界吗?你想欣赏二人转的不凡风采吗?请到我们转乡来,在这里,这些问题的答案你都能找到。 只有真善美的艺术,才能被人们所接受,所喜爱。美是人类追求的最高境界,美是至真至善的美,是朴素自然的美,是清纯如水的美。伪善的不是美,虚假的不是美,丑恶肮脏的更不是美。 二人转的美首先表现在它的音乐上。《月牙五更》的音乐美不美?《大姑娘美》的音乐美不美?《送情郎》的音乐美不美?二人转的曲调有一百多种,不用一一列举,请细品一品,唱没唱到你的心里去? 二人转美在它的舞蹈上。它是边唱边舞,唱舞结合,唱中有舞,舞中有唱。它的舞蹈从步法、身法、腰法、肩法、头法到臂法、腕法都有非常严格的要求,无论哪一样都至少有十几种或几十种的功法。 二人转又美在它的说口上。光形式就有数十种。这几十种说口各不相同,幽默风趣,包袱连串,说中有唱,唱中有说。说口的内容更是丰富多彩。 二人转又美在它的形式上。“千军万马,全靠咱俩。”它的表演灵活多样,说、学、逗、唱,舞、做、念、打,诸功俱全。 二人转还美在它的扇子和手帕上。扇子和手帕的手法就有几十种,两块手帕上下翻飞,或绕身旋转,或在空中飞转,或在指尖飘动,像飞碟一样在空中飞旋,像彩云一样随风飘舞,让人目不暇接,眼花缭乱…… 世界上有哪一种艺术如此奇妙,如此形式多样,如此多姿多彩?它似相声,又比相声的表演形式多上几十样;它似杂技,有杂技的功夫,却又有和杂技完全不同的演唱形式;它似京剧,有京剧的严谨,却又有大众的通俗……如此种种,不需一一列举,您也已经能够领略到二人转风采之一二了。 有人曾这样比喻二人转:二人转是没有走出庄稼院的泼辣的乡下妹子,是土生土长的民间艺术,它未经现代文明的深度加工,具有脱缰野马般的桀骜与狂放。 二人转纯真、泼辣、火爆、热烈,直抒胸臆。它的曲调婉转悠扬,优美流畅。它不掩饰什么,不伪装什么,不包装什么,从没有故弄玄虚的装腔作势。它把纯真自然朴素的美献给这片土地,只有自然流畅,只有酣畅淋漓,只有情真意切。它没有文人墨客的精雕细琢,没有阳春白雪的浓妆艳抹,有的只是淳朴自然。它是生活的激情火爆,是乡里乡音的家长里短,是原汁原味的黑土地情话。它的根深扎在广袤的东北黑土地上,它的体肤散发着黑土地夺人的芳香。它是荒野上的草,数百年来,没有人为它耕耘播种、浇水施肥,生生死死无人管。它在人们的眼中不屑一顾,饱经践踏蹂躏,饱受白眼、冷遇和蔑视。可当酷雪严霜过后,它又蓬蓬勃勃、漫山遍野地疯长起来。它以顽强的生命力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它是老百姓自己的艺术。辽北有一种草,叫抓根子草,二人转就是田埂上的抓根子草,有土就能存活,有地就能自由自在地生长。它为什么普及得这么快?演得这么火?会得到广大观众如此的喜爱?因为,黑土地需要这样的艺术,人民大众需要这样的艺术,在黑土地上世代繁衍生息的广大人民群体是它赖以存活和生长的土壤。它诞生在黑土地上。它的情怀离不开黑土地。它的生命紧紧地系于这片生它养,芭的土地。它是黑土地的骄子,用自己生命跃动的音符为黑土地歌唱。东北的老百姓说:“这样的歌听起来入耳,这样的小调唱起来有味,这样的戏扭起来有劲儿。”“宁舍一顿饭,不舍二人转。”在这片黑土地上,你说别的什么东西不好都行,听者或许不加理睬,或许漠然置之,但倘若有谁说二人转不好,就会有人脸红脖子粗地和你“急”。这便是二人转在东北黑土地上特有的魅力。 记得有这样一句名言:“艺术只有是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二人转得到广大人民群众这样的喜爱,得到国外这么多观众和艺术家的青睐,正是最好的印证。 诚然,二人转是俗艺术,也有其糟粕的一面。因为其产生的空间不同,所处的环境不同,居住的人群不同,所遭遇的事件不同,因而,二人转也就有了不同的内容。但这些,对任何一个戏种来说都是在所难免的,需要我们搞艺术工作的进行加工、提炼、整理、提高,使其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成为健康的、美好的、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 在二人转的行当里,数百年来,有很多知名的前辈艺术家,为二人转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们搜集、整理、创作、加工、编撰了那么多优秀的动听的曲调,创造了那么多的演唱方式和舞蹈形式、那么多的说口方式,才使二人转有了今天的辉煌。这一点可能是其他任何戏曲都无法比拟的,这是二人转区别于其他戏曲的一个主要方面,也是它存在和发展的原因和基础。曾有人问过我:你表演的这些东西教科书里没有,戏剧大全里没有,表演理论里没有论述,你是从哪弄来的?我坦率地回答:“我是二人转演员,我是从二人转里学会的,是从家乡的黑土地上学来的。”对二人转艺术,我们现在所做的是继承,是弘扬,是发展,只有人民群众才是艺术的根。“树高千尺,落叶归根”,离开人民群众,离开生我们养我们的这片土地,再好的艺术也会失去存活的土壤和空间,失去存在的价值。如果我们丢了老祖宗的东西,失去了民族的东西,我们就丢了根,就没有了立足之地。丢了根的我们将会愧对前人,也更无颜面对后人。愿我们为后人做一点事,把宝贵的民族文化遗产继承和发扬下去,使二人转这一古老而又年轻的艺术不断弘扬光大,让它在我们民族的艺术百花园里长盛不衰,成为一枝光彩夺目的奇葩。 2007年8月 后记 关于二人转文化现象的思索 在漫长的历史年代里,东北地区远离中原,远离历代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一处未被开发的蛮荒之地。同时,这里还是有着千余年传承的萨满文化的发祥地。长期生息繁衍在这里的满族、锡伯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赫哲族等各族人民,看不到京城那些所谓“阳春白雪”的贵族歌舞,也没有京城和中原地区的那种悠闲的歌舞娱乐场所。他们以征服大自然为生产生活的主体,逐渐地形成了自己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生活方式、宗教习俗和自娱自乐的地方歌舞文化,二人转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 二人转是东北地区土生土长的民间戏曲,距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并广泛流传于河北、内蒙和京、津等地区。二人转是一种独特的演唱形式。就二人转的音乐这一点来说,演唱的曲调就有一百多种,是东北人民在长期的劳动生产中总结、发现、创作出来的,有悠扬婉转的抒情调,有火爆热烈的喜庆调,有直抒胸臆的豪壮调,有低沉悲怆的哭丧调,林林总总,百味俱全。这些曲调大都是东北民歌经过长时间的演化而成的地方音乐,其中不乏广泛流传于全国的一些精品民歌曲调。二人转之所以能生生不息,在民间得到广泛的流传,其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它是广大人民群众自娱自乐的一种演唱形式。二人转的表演不分场合,不分年龄,不分职业,不分人群,谁都可以唱,谁都可以舞,因而它有最广泛的普及性。并且,它被逐渐演化成民间的一种专门职业,出现了众多的民间专业二人转演员,他们广泛地活跃于村镇、林区、厂矿、渔村、猎村等各个不同的场所,这个习俗一直沿袭至今。直到现在,广泛活跃在全国几十个大、中城市二人转剧场和浴场、酒吧间演唱二人转的,有百分之九十以上都是民间演员,而很少有正规文艺团体的演员。你也不要小看民间的这些二人转演员,他们中不乏一些出类拔萃的著名转星和高手,因为二人转本身就是来自民间的戏曲。目前东北的一些地方,仍有很多身怀绝技的民间老艺人在传道授业。由于演员演出是民间行为,演员的表演水平自然也就参差不齐,有良有莠,且良莠混杂。在这种情况下,演出时什么情况都可能出现,也就不足为奇了。所以,不要因为几个人演得不好就彻底否定了二人转,否定了二人转艺术,这是错误的,也是不懂二人转的外行表现。 2003年3月,应观众的要求,由赵本山亲自提议并张罗的“刘老根二人转大舞台”在沈阳成立。紧接着,北京、天津和南方的一些大、中城市陆续出现了众多的二人转剧场。茶余饭后,或朋友来了,去看一场二人转,已成为当今社会的一种流行时尚。全国各地迅速掀起了一股二人转热,二人转越演越火。众所周知,在20世纪60年代,一部《天仙配》把黄梅戏推向全国,使妇孺皆知;一部《刘三姐》让壮族民歌传遍世界。由赵本山自演自导的二十集电视连续剧《刘老根》,2003年初在国内热播后,二人转开始被国人所认识和喜爱,获得了广大的生存和发展空间,二人转剧场似雨后春笋般在全国陆续建立。虽然南方有些地区的观众听不懂唱词,但精彩的说口逗哏和滑稽的表演,足以让所有观看的人捧腹不止。有的人明明不懂剧情,但为了赶时髦也要看上几场,以开眼界。赵本山是二人转表演的杰出代表,人们提到赵本山,就会想起二人转;反之,人们提到二人转,也就想起了赵本山。赵本山为二人转的推广立下了汗马功劳,他在国内率先扛起了二人转发展的大旗,成了二人转表演的形象代言人。并且,无论在什么场合,只要一有空闲,他都要大讲二人转的神奇表演功力,或动情地哼上几句二人转小曲小调,展示一下二人转的风采,仿佛天下第一剧种,非二人转莫属,俨然有打遍天下无敌手之势。 二人转真正引起人们的重视,并且得到大面积的推广,是电视连续剧《刘老根》在中央电视台热播,以及“刘老根二人转大舞台”在北京、天津、沈阳等几个大城市建立之后,开始热起来的。文化学者余秋雨在发现了二人转并且几次观看了二人转表演之后,好似发现了一个戏曲的新大陆。他是这样评价二人转的:“我发现我以前写的《中国戏剧文化史》有重大的缺漏,我为这一点感到遗憾。像二人转这样天天都在生活中演的戏却从没有出现在讲台上,没有出现在任何文字教科书上,这对我们文化学者而言是个耻辱。”余秋雨接着说,“好多艺术家都是由民间产生的。赵本山是一个优秀艺术家,在他刚刚出名的时候就有这个感觉。我真希望中国能有更多的文化名人,由一个一个文化的起点出发,不断地提升,然后,他和他生存的那片土地上的文化都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正如余秋雨所说的,二人转的生命力就表现在它的生活性上,二人转是老百姓生活中的戏。在东北的土地上,二人转的演出不是只在舞台上,而是在老百姓的生活里,在田间地头的劳动里,在工作生产的场所里,在茶余饭后的院子里。在这片土地上,几乎是有人群的地方就有二人转,这种戏曲形式和那些仅限于舞台上、脱离了老百姓生活的剧种相比,表演空间和参与的观众不知要大了多少倍。而在电视没有普及的一些偏远地区,这种情况尤以为甚。所以,二人转的生命力是无限的,它永远都有最大的舞台,永远都有最鲜活的生命。 关于什么是文化似乎迄今还没有一个统一的答案。有的人认为在文章里引用几句艰涩难懂的古文就是文化,照搬几篇国外的洋文章就是文化,岂不知,这恰恰是文化发展的最大悲哀。 什么是文化?文化是一种思想,是一种传承,是一种观念,是一种精神,是人类的思维境界。它是一种地方风土民俗,是一种思想的传承,是一种社会文明的标志。文化之所以称之为文化,就是因为它是精品,不是精品就不能称之为文化。只有是精品的东西,它才能被流传,被继承,被弘扬,被发展,才具有永恒的生命力,才能在历史上留下任何时代、任何人都抹杀不了的足迹,才能代表一个民族或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如果认为只要照抄几句古诗文,或搬弄炫耀几个人们不多用的古文字,甚至把一些古代的糟粕当作精品来大做文章,以为这样就是有学问有文化了,或搬来一些洋的东西硬往文化上套,那就不仅是浅薄牵强而是根本不懂文化。民间艺术,经过数百年、甚至千余年的进化和发展,其精华的东西不断地被汲取,被吸收,被传承;而糟粕的东西,不断地被摈弃,被淘汰。无论古的或洋的,莫不如此。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我们才能前进,才能发展,才能超越过去,才能弘扬光大真正属于我们民族的有生命力的精品。《李杜诗选》是精品,张继的《枫桥夜泊》是精品,苏州城外的寒山寺因为张继的一首诗而名垂千古,尽人皆知。这就是文化的魅力,是文化赋予了它永恒的生命力。它过去存在,现在存在,五百年、一千年、两千年后依然存在,还会被人们所熟知,没有人能诋毁它的存在。为什么?因为文化是超越时空、超越生命、超越地域的,否则就不会称之为文化。如果一个作家的一篇文章、一首诗、一部小说或戏剧,老百姓从没有记住一句,更没有谁知道他写了什么的,那他就失掉了存在的价值。把他抬得再高吹得再悬,这个世界上也不会留下他的任何踪迹,因为他缺乏有生命的文化。北方有一种草,老百姓把它叫做抓根子草,它的蔓不论伸展到哪里,伸展多长,只要遇到土就能扎根,即使蔓与主根断了也能存活,有土地就能生长蔓延。二人转就是黑土地上的抓根子草,没有人能阻止它的流传,没有人能消除和封禁它的曲调,没有人能扼杀它的存在。二人转生存的土壤是人民群众,这就是二人转文化的魅力所在。 继2002年和2003年《东方笑神赵本山》、《赵本山外传》出版后,先后有《作家文摘》、《北京青年报》、《金陵晚报》、《齐鲁晚报》、《燕赵晚报》及上海人民广播电台和网站等两百三十余家媒体连载联播,在国内获得了相当的发行量和传播量。我想,这就是乡土文化的魅力所在。 经过三个多月的紧张写作,《转王赵本山》终于完稿了,我总算松了一口气。《转王赵本山》是我对全国读者交出的又一份答卷,这既是第一部通过人物故事系统展示东北二人转的通俗读物,也是一部人文学者了解二人转文化的入门读物。同时,它还是一部了解东北民风民俗的集成之作,是一幅白山黑水的绚丽风情画卷。通过它,可窥视黑土地朴素的民风民情,了解这片土地上的人民的美好情操和博大情怀。让黑土地的文明走进您的生活,让这片承载着幸福和笑声的土地,为您的生活世界增添更多的精彩,为您送去黑土地人民最真诚的祝福! 在本书的创作与出版过程中,先后得到了红孩、王晶、娄荫池、霍林杰等朋友的帮忙和协助,值本书出版之际,一并表示诚挚的谢意。 李东旭 2007年8月于清河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