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家训,是在中国传统社会里形成和繁盛起来的关于治家教子的训诫,是一种家庭传统形式,同时具有巨大的文化功能和突出的文化特点。本书作者将历代家训进行了细致的收集、整理、加工,变成可供令人批判地鉴戒、吸收的时代文化精华,具有积极的文化传播、引导、教育意义。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家训辑览/中华智慧集萃丛书 |
分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伦理学 |
作者 | 张艳国 |
出版社 | 武汉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传统家训,是在中国传统社会里形成和繁盛起来的关于治家教子的训诫,是一种家庭传统形式,同时具有巨大的文化功能和突出的文化特点。本书作者将历代家训进行了细致的收集、整理、加工,变成可供令人批判地鉴戒、吸收的时代文化精华,具有积极的文化传播、引导、教育意义。 内容推荐 《家训辑览》被列为著名历史学家冯天瑜教授主编的“中国智慧集萃丛书”之一,本书适合喜爱中国传统文化的读者和青少年读者。本书作者将历代家训进行了细致的收集、整理、加工,变成可供令人批判地鉴戒、吸收的时代文化精华,具有积极的文化传播、引导、教育意义。 目录 目 录 前言中国传统家训的文化学意义 第一章家庭 1.夫妻观 夫夫妇妇,所谓顺也 夫不义,则妇不顺 纳少者,谓之淫 为人妻者,其德有六 夫妇之际,以敬为美 2.兄弟观 兄弟者,分形连气之人也 兄友弟恭,兄弟僖僖 兄弟不睦,则行路皆腧其面而蹈其心 3.长少观 长少有序 孝有三,不孝有三 父慈子孝 为子之道 第二章家政 1.齐家之道 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立家之本也 和睦仁厚,以礼待下 谨守礼法 赏罚严明,宽猛相济 持家之要 2.理财之道 节俭持家 勤劳务本 取之有道 3.教子之道 继承父志 爱子之道,教也 尊师重教 教子必以义方 第三章修身养性 1.立志 人须要立志 志当存高远 2.修身 立身之本 不亏志节 谦逊忍让,忠信笃敬 慎独修心,刻苦自励 3.养生 治身,太上养神 知足常乐 第四章勉学 1.学习志趣 人不学,不知道 读书志在圣贤 学以修身济世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2.学习内容 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 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篇 学习内容的扩大与生命内容的扩大成正比 3.学习之道 诗书乃勤有,不勤腹中空 学贵有门,学贵有恒 熟读精思,循序渐进 读书先要刻苦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当躬行【268] 幼而学者,如日出之光;老而学者,如秉烛夜行 读书要诀 第五章经世应务 1.为政 亲贤任能,尽忠职守 清正廉洁,勤政爱民 严于律己,宽猛相济 2.交友 交友之美,在于得贤 欲做好人,须求好友 择友慎交 3.涉世 谦下诚实,以礼相待 雅量容人 是为人处,即为己处 凡事留有余地 智圆行方 修订版后记 试读章节 家庭,是传统社会的基本单位,又是整个社会组织放大的模板。在家庭诸关系中,夫妻关系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因此,中国古代思想家十分看重夫妻关系对于维系一个家庭的重要性,并对夫妻关系作了严格界定。 在中国古代思想家看来,夫妻是靠情义结合在一起的,这种关系,是人类伦理关系中最重要的规范,礼制的使用,只有婚姻之礼才是认认真真,小心谨慎的;做丈夫的,要像个丈夫的样子,而做妻子的就要有个妻子的德行,这样,夫妻关系才和顺;如果双方对自己没有约束,夫妻感情就没有了,譬如,丈夫不节义,或者妻子不尽自己的义务,那么,夫妻关系就要瓦解了。这种看法,是很有见地的,直至今天,仍然有较高的价值。 中国古代思想家除了对夫妻关系进行探讨外,还对夫、妻双方各自的道德规范进行了探讨:如夫要节义,包括见色而不忘义,处富贵而不失伦;如妻子要守六德:柔顺,清洁,勿妒,俭约,恭谨,勤劳。认为,只有双方遵循了各自的道德原则,才能相敬如宾,治理好家庭。他们的这些看法,是有一定的合理性的。 夫夫妇妇,所谓顺也 郑徐吾犯之妹美,公孙楚聘之矣,公孙黑又使强委禽④焉。犯惧,告子产。子产日:“是国无政,非子之患也。唯所欲与。”犯请于二子,请使女择焉。皆许之。子皙盛饰②人,布币⑧而出。子南戎服人,左右射,超乘而出。女自房观之,日:“子皙信美④矣,抑子南,夫也。夫夫妇妇,所谓顺也。”适子南氏。 《左传·昭公元年》 注:(委禽:古代婚礼,第一件事为纳采。纳采用雁,故亦言委禽。②盛饰:装扮华丽。③布币:陈设财礼。④信:确实。 译:郑国徐吾犯的妹妹长得很漂亮,公孙楚(子南)已经聘她为妻,公孙黑(子皙)又派人硬送去聘礼。徐吾犯很为难,于是向子产讨教。子产说:“这是国家政事混乱,不是您的忧患。她愿意嫁给谁就嫁给谁。”徐吾犯请求这二位求婚者允许妹妹选择。他们都答应了。公孙黑打扮得非常华丽,进来,陈设财礼后走了。公孙楚穿着军服进来,左右开弓,一跃登车而出过。徐吾犯的妹妹在房间里观看他们,说:“子皙确实是漂亮,不过子南是个真正的男子汉。丈夫要像丈夫,妻子要像妻子。这就是所谓的顺。”于是,就嫁给了公孙楚。 伯宗朝,以喜归。其妻日:“子貌有喜,何也?”日:“吾言于朝,诸大夫皆谓我智似阳子”。对日:“阳子华而不实,主①言而无谋,是以难及其身。子何喜焉?”伯宗日:“吾饮诸大夫酒,而与之语,尔试听之。”日:“诺。”既饮,其妻日:“诸大夫莫子若也。然而民不能戴②其上③久矣,难必及子乎!盍亟④索士整庇⑤州犁焉。”得毕阳。及栾弗忌之难,诸大夫害伯宗,将谋而杀之。毕阳实送州犁于荆。 《国语·晋语五》 注:①主:尚。②戴:奉。③上:贤,才能在人之上。④亟:疾。⑤整庇:整,整顿;庇,覆。 译:伯宗上朝,归来有喜色。他的妻子问道:“看你样子像有什么喜事,是什么让你这么高兴?”他回答说:“我在朝廷上发表意见,大夫们都说我智辩似阳处父。”他的妻子回答说:“阳子华而不实,喜欢言谈但没有什么计谋,因此大难临头。你高兴什么呢?”伯宗说:“我把大夫们请来喝酒,借此和他们交谈,你听一下。”妻子说:“好。”饮过酒后,他的妻子说:“这些大夫都比不上你。但是老百姓不崇奉有才能的人已经很长时间了,灾难必定降临到你的头上!为什么不马上去找一位勇士来保护儿子州犁呢?”伯宗马上找来一位名叫毕阳的勇士。等到栾弗忌作难,大夫们害怕伯宗,密谋并杀掉他。毕阳把州犁护送到了楚国。 夫妇以义合,义绝而离之。今士大夫有出妻者,众则非之,以为无行,故士大夫难之。按礼有七出,顾所以出之,用何事耳。若妻实犯礼而出之,乃义也。昔孔氏三世出其妻,其余贤士以义出妻者众矣,奚亏于行哉!若室有悍妻而不出,则家道何日而宁乎? (北宋)司马光:《家范·夫》p1-3 序言 时代的步履已跨越21世纪的门槛,现代文明不断创造出辉煌成就,上天入地,呼风唤雨,世界统一市场建立、全息式信息迅速传递等昔日的遐想,都渐次演为活生生的现实。然而,现代化带来的并非单向式的进步,而是善恶并举、苦乐同行、创生与毁灭双至的“俱分进化”过程,正所谓:“省忧喜之共门兮,察吉凶之同域。”(扬雄《太玄赋》)在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诸层面,今人都患着不轻的“现代病”,面临着若干不易突破的困局。此间的人类尤需反思,神交古人,听取历史这位导师的谆谆教诲,借重昔时积淀的智慧。 作为人类智慧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华智慧,不仅是中国人的财富,而且也为域外所借重:《易经》成为德人莱布尼茨创立二进位制数学的启示,而二进制正是电子计算机的运作原理;《老子》的“有生于无”哲言为西方建筑大师提供了灵感源泉;《三国演义》是日本企业家从事商战的教材;美军将帅在海湾战争中星夜披阅《孙子兵法》,“声东击西”是其赢得胜算的谋略……外人研习中华智慧并取得实绩,使国人闻之而怦然心动——难道我们不应当以双倍的热情、更高的灵性,继承、发扬先辈智慧,以推动现代化事业健康发展,并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创造新的业绩吗! 出于以上思考,本丛书试图介绍“中华智慧之集萃”,以为时贤提供参考。 何谓“智慧”?狭义的“智誊’约指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聪明、才智,与“贤德”相对称,故有“智性之知”与“德性之知”的分野。有些思想史家把西方文化的源头希腊文化称之为“智性文化”,把中国文化称之为“德性文化”。这当然是从东西文化关注的侧重点之异而立论的,并非说希腊不讲德性,中国不讲智性。我以为,区分“智性之知”与“德性之知”确有必要,如果两相混淆,则知识论与道德论便混为一谈,然而,强作两分,把二者割裂开来,又有悖人类精神的整体性。本丛书所介绍的“智慧”,并不全然限于狭义智慧,而涉及广义智慧,或曰“大智慧”,包举才与德,兼容智与贤。如此议“智慧”,或许更切近中华文化的本真面貌:中华智慧不限于“智性之知”,还包含“德性之知”,追求二者的统一,偏执一面、陷入偏锋者则每遭诟病——多智而无德者(如曹操)被斥为“狡智”的“奸雄”;有德性追求却丧失智性者(如宋襄公)则被视为不足取的蠢才,这两类人都不是中华智慧的代表。中国人所推崇的文化英雄(如周公、姜子牙、诸葛亮)都是智者与贤人的整合,是仁、智、勇的统一体。从此种“大智慧”视角方可逼近中华智慧的真髓。 何谓“集萃”?本丛书并非论著的集成,而是编者从“中华智慧”涉及的各个侧面(如立身做人的德行准则、处世创业的韬略谋划、莘莘学子的学规、官吏奉守的箴言,乃至生态平衡、家训要义、养生之道,等等),分别纂集中华古典的相关精粹,并加以条贯、诠释。读者诸君手持一卷,春诵夏弦,即可获得中华智慧某一方面的概要;若通览诸册,则可观照中华智慧的大貌。当然,如欲升堂人室,摘取智慧之果,则不仅需要“读万卷书”,还得“行万里路”,因为大智慧的获得,是人生践履的结果,需要从知、行两方面潜心努力。编者愿与读者诸君共同循流探源,寻觅中华智慧的真谛,并虚心汲纳各种异域智慧,相互比较、彼此观摩,以求得在现代文明地基上的整合与涵化,达成中华智慧的创造性发挥。 后记 《家训辑览》被列为著名历史学家冯天瑜教授主编的“中国智慧集萃丛书”之一,在1994年9月由湖北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此后又曾重印。本书出版后,受到了一些读者,特别是喜爱中国传统文化的读者和青少年读者的欢迎。特别高兴的是,因为本书的缘故,我还结识了一批新朋友。 本书是一项合作研究成果。张艳国(湖北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博士后)任主编,主持全书的编著工作,负责全书的篇章结构设计、统稿、定稿工作,并承担前言、各部分导言以及东汉、魏晋南北朝和隋代内容的撰写;黄长义(华中科技大学政教系副主任、教授、博士)任副主编,对全书的布局结构提出了很好的建议,协助定稿工作,并负责明、清代部分。其他各位作者依次是:万全文同志(湖北省博物馆常务副馆长、研究员)负责先秦部分,康凤云同志(武汉科技学院人文社科学院教授)负责秦、西汉部分,雷家宏同志(华中科技大学历史研究所副所长、教授)负责唐、宋、元部分。在合作中,大家相互鼓励,相互切磋。充满热情和友情,十分愉快。虽然在不知不觉中,这次合作相去十年有余,我们都已经步人中年,但是,岁月更能增添人们的沧桑感和幸福感。因此,现在回想起当年密切合作的一个个片段,依旧觉得新鲜和甜美。这正应了我儿时在老家农村的一句民谚:友谊经过岁月的打磨,更加光亮和珍贵。我们为友谊祈祷,愿友谊为我们加油鼓劲! 此次全书的修订,由我完成。我主要做了四个方面的工作:第一,逐一对照原书,订正由于抄录、校对和印刷的原因而产生的错讹,使辑录的内容更加准确和可靠。第二,缘于不少读者朋友的提醒,增加了数百条注释,使阅读更加方便,同时也顺便加强中国文化知识的普及工作。第三,重新通篇斟酌译文,并对若干处读起来拗口,甚至是有失原意的文字进行修缮,增强文字的准确性和流畅性。第四,得益于同行专家的提醒,增加了不同时期中有代表性、有启迪意义的若干条家训,新增补的内容,同已有的一样,对读者具有吸引力和文化穿透力。 “温故而知新。”这是中国文化之父孔夫子的教诲。我在修订本书的过程中,自始至终都严肃而轻松,紧张而愉快,求知的好奇和知新的愉悦奇妙地聚合在一起,使我心旷神怡,不知疲劳:欲罢不能。我再一次深深地为中国传统家训的文化魅力所感动、所折服!我相信,无论是新读者,还是老读者,只要摄人本书的内容,并细予咀嚼,一定会如我一样感同身受,心向往之。 值此之际,我要感谢业师冯天瑜教授对本书修订的指导,感谢武汉大学出版社社长陈庆辉先生和责任编辑王雅红女士的支持和鼓励。 常言道:“挂一漏万。”虽有求全之心,但不免遗珠之失。此之谓也。对于本书还可能存在的不足,甚至是还没有发现的错谬,恳请读者朋友、同行专家不吝赐正,以便下次再版重印时及时补正,使之臻于成熟。我坚信:读者永远比作者高明,作者永远有不足,当然更不能有理由满足。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