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法国的重要抒情诗人,超现实主义运动的创始人之一的艾吕雅,他的诗,质朴自然、节奏明快、用词简练、不事雕琢,完全是真情流露,或似“自然的流水”,或似“汹涌的波涛”。他的诗,或给人以美的享受,心灵的抚慰,或给人以生存的希望、战斗的鼓舞。可以说,他的诗,总的来说是乐观向上、明朗欢快、色彩亮丽的,与无病呻吟、孤芳自赏、消极颓废是毫不相干的。其作品源于其人生经历、两次世界大战、西班牙内战等,以及日常生活中所发生的种种事件和其人生遭遇。本书以他的诗为脚注讲述诗人激荡的生活,四位女性贯穿其中,客观真实地展现了诗人激情伟大的一生。
艾吕雅身逢乱世,作为两次世界大战的亲历者和见证者,他以诗歌为武器,痛斥战争的暴行,抚慰和鼓舞人心,深受民众爱戴。他又是“超现实主义”流派的一员,与查拉、阿拉贡、布勒东、达利、毕加索等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他激荡的生活中,四位女性贯穿其中:她们给他带去的,不仅是抚慰,还有幸福和痛苦的交织……本书最大的特色在于,涉及诗人内心情感的部分,作者均引用诗人当时的文字,代替了主观评断,客观真实地展现了诗人激情伟大的一生。
中译本序
第一章 一位裁缝和一位会计生了一个将是无与伦比的儿子(1895年-1912年7月)
第二章 保罗·欧仁体验生病和恋爱(1912年7月-1914年4月)
第三章 二等兵格兰德尔发现了战争的暴行(1914年4月-1916年12月)
第四章 成了丈夫、父亲和仓库管理员的诗人,发现了谚语的趣味所在(1916年12月-1919年3月)
第五章 一位年轻的达达派发现在平民生活中并非一切都是美好的(1919年3月-1921年11月)
第六章 保罗和加拉与马克斯见面及随后发生的事(1921年11月-1923年12月)
第七章 诗人去了岛国回来时却没有变得更博学(1924年1-9月)
第八章 超现实主义日益强大(1924年年底-1926年)
第九章 父亲之死(1927年-1929年3月)
第十章 苹果的路过,加拉的出走,努什的交通闯入(1929年3月-1930年5月)
第十一章 效忠于革命(1930年5月-1933年5月)
第十二章 几位诗人遇见牛头怪人及随后发生的事(1933年5月-1953年3月)
第十三章 超现实主义的国际化(1935年3月-1936年4月)
第十四章 以大屠杀为背景的田园诗(1936年5月-1938年1月)
第十五章 艾吕雅最终和布勒东决裂并随了共同的命运(1938年2月-1940年8月)
第十六章 占领时期的巴黎(1940年7月-1944年8月)
第十七章 未来在歌唱(1944年8月-1946年11月)
第十八章 头颅和青草(1946年11月-1948年8月)
第十九章 从灰烬到火焰(1948年9月-1950年6月)
第二十章 对人间黑暗视而不见你将死不瞑目(1950年6月-1952年11月)
艾吕雅生平和创作年表
20日,艾吕雅被派往驻守在克雷伊的工业镇蒙塔泰尔的第二十二军团。翌日,他借了一辆自行车,去看望在几公里以外的博朗瓦兹的父亲。父亲请他下了饭馆,并对他母亲讲,他对这次临时安排的重逢感到很激动:“我们聊了婚礼,尤其是他。他拟订了美好的计划。昨天我在邮局寄了一封他给加拉的信。我和他在一起度过了半天的时光,而且真的感到很幸福。”
艾吕雅请高侬当他的证婚人,并激情洋溢地委托其母亲:“还有一件重要的事,那就是给我们找一个安静的房问,里面要摆上一张出色的床。……我想要一张又宽、又高、又柔软的双人床,它厚实、坚固、温暖,我们生生死死都将在那上面。”(保罗·艾吕雅:《青春书简》,第136—137页)1月27日,加拉放弃俄国教会。2月初,艾吕雅向第二十二步兵团的上校指挥官请假。他本想让语气显得优雅一点,可是一激动,却犯了一个主谓搭配的大错:“我未婚妻(俄国人)的国籍不允许我附上所要求的生活状况良好的证明,可是允许用她来战时法国的许多手续做结婚担保。”
战争是吝啬的:艾吕雅将只有3天的时间用来娶加拉,在1917年2月21日,在朱尔·若弗兰广场。面对第18区区政府的人们,面对“在场并表示赞成的”格兰德尔的父母,区长助手莫里斯·莫克使“大学生”欧仁和“小学教师”艾莱娜结为伉俪。艾莱娜乃为“职员伊凡·迪亚科诺夫和无职业的安东尼娜·德苏丽娜之长女,他们因居住在莫斯科,无法前来表示同意”。双方没有签订结婚合同。面对上帝,在圣但尼一德一拉一夏佩尔教堂(著名的圣女贞德教堂,由于1914年9月13日为拯救祖国所作的宣誓,打算把它变成一个天主教教堂),无职衔的神父当着证人的面,给婚礼以祝福:新郎的证人是49岁的精装书装订工高侬以及24岁的堂姐吕西安娜‘德斯古莱尔。她居住在奥尔德内街3号——大概自从她不幸寡居后,便寄住在格兰德尔家中。新娘方面没有任何同胞。证人是亨利.格兰德尔叔叔(吕西安娜之父)。这位50多岁的机械师住在塞纳一马恩省的谢弗利·高西涅。还有一位是保罗的堂妹、鞋匠之女克莱芒斯·加尼,她住在圣但尼的巴黎街98号。至少对保罗来说——而不是对加拉来说——宗教婚礼是非常正式的。他的宗教感情的旺火已经熄灭了,他重又恢复了格兰德尔家族的彻底的无神论,而且终生如此。
从1917年起,他就可以签写他在1925年签写的这句话了:“在我的思想上,在那么多形象中,上帝只是一个卑微的形象,当我居高临下地来看待他,并使用我语言中最平庸、最粗俗的话来形容他时。”(《艾吕雅全集Ⅱ》,第796页)
婚礼之后,他将有48小时度蜜月,然后便回到宿营地的草垫子上去。然而,这对年轻夫妇渴望这头对头、身体对身体的状况已有那么长时间了! “我一直在想着我们亲密相处的日子(微不足道的、可怜巴巴的两天)——绝对只有整个白天加上夜间。我们根本不出门,或仅在凉爽的早晨出去散一小时步,那可是很舒适宜人的。”(保罗·艾吕雅:《给加拉的信》,第399页)很久以后,加拉会向他们的女儿赛西尔吐露隐情:他俩结婚时都是贞洁的。这对加拉来说好像是这么回事,可对保罗来说就很可能不是了。因为大家已经可以看到,在他身上,欲念的强烈发作和对玷污的悔恨互相交替,而对放纵的迷恋和对保持贞洁的决心又是相互更迭的。
加拉在信中对组织未来的生活充满信心:“我们将花很少的钱,就能把居住环境布置得非常漂亮。因为我们俩都懂得把东西摆放得大方别致。”“我们将会很幸福,尽管很少有人能做得到。我们的生活将十分美好。”她激动地列出了一对优秀的现代夫妇的生活计划:给“我们的书房”买一张古老的带雕刻的红木扶手椅;自己做家务,要把屋子打扫得纤尘不染,却绝不让丈夫看见她干活;拥有大量的书籍和少量的朋友……
艾吕雅已于1917年2月24日回到第二十二军团。两星期后他向高侬吐露:“在壕沟里已经待了几天几夜了,简直疲惫不堪。我们很快就要出发去宿营地(走40公里)。德国鬼子真折磨人。”事实上,新郎因为发烧、四肢酸痛,并患有神经痛和胸膜炎,在3月20日左右已被撤往亚眠的临时医院:“我目前的疲劳是很自然的。连身体最强壮的人都在倒下。我们已前进了50公里,却没有给养,我们已有3天没有面包和酒了。”(保罗·艾吕雅:《青春书简》,第145页)他要求家人去看望他。加拉来了,她住进了金马克旅馆,每天下午都去陪在丈夫的床边。一次为期20天的病后假,使得他们远离战斗和父母,来到杜尔省的莱克杜尔: “我们觉得复活节是美好的。我们在这里是如此宁静,如此受宠。加拉找到了炼乳,那是在复活节送到家里来的。这儿没有战争。”(保罗·艾吕雅:《青春书简》,第47页)4月24日他回到军团,咳嗽咳得好苦。3月10日,重新被撤离。艾吕雅又回到了巴黎海滨医院。5月12日,医生来查房,诊断出他患有严重的支气管炎和全身性虚弱。
病人到海边和枞林区疗养,加拉又赶来陪伴他:
一首嘹亮的歌的节奏
带走了我们相似的心
同时也带走了海鸥。
梦想被实现的快乐,以喜气洋洋的祝婚诗的形式,进发了出来:
哦!多变的季节的女儿,
你的双脚依恋大地
而我全年都爱你。
我们的爱情因为春天而欢笑
一如因为你全部的善良,
和你全部的美丽。
——《艾吕雅全集I》,第5页
1917年6月5日,滨海布劳涅残疾军人提前退役委员会把艾吕雅又重新安排在后勤部门,因为他有支气管炎。术语中所指的战争,对他来说到此为止。他将去后勤部门结束战争,而且将不再接触枪支和伤员。6月9日,他进了拘留所。
可以假定,他当时又享有了一次病后假。在巴黎度完假后,他于6月1日去新单位报到,即去第二十二军团的后方基地。该基地位于伊泽尔省的布尔古安。,可是,因为乘车不买票,或发生了误会,他到布尔古安时晚了36个小时。他落到了一个老顽固手里,此人把他扔进了监狱,关了他6天,并咆哮道,要把他马上送到武装部门去,而且连身体都不给他检查。这番威胁使艾吕雅整整痛苦了一周。
从7月2日起,他对自己的命运放心了。里昂军政府的将军把他派到了C.O.A的第十四排,这个排驻守在里昂的蒙吕克要塞。他于6日去那里报了到。
他尤其牵挂他的“小书”,继《责任》和《焦虑》之后,是另一本:《欢笑》。这居然已经是他发表的第三本书了!他是在巴黎滨海医院完成手稿的,并从安德烈·德里涅尔那里得到了一幅木刻扉画,画上是战壕里的一名昏昏欲睡的步兵。他觉得这幅画“棒极了”。印好的书注明的日期是7月31日,可是直到8月,高侬还没弄到检验章,便建议等到10月份再在书店里发行那200本普通版的小册子。9月初,艾吕雅和加拉收到了他们的6本样书,书是用古老的日本纸印的。他们喜出望外:“一切都好,除了我的诗。”……P
说实在的,我译了相当的篇幅后,仍未对艾吕雅产生特殊的好感。这未免有些让我焦急,因为,对主人公感情平淡,显然是译不好本书的。而之所以感情平淡,首先是因为,我一向并不怎么喜欢诗人。在我眼里,诗人们都是些无理性、非逻辑之人,他们思维怪异,行为反常,用他们自己的话来说,其实他们与疯子无异,只不过疯子是“被贬的诗人”而已。总之,他们是难以捉摸、不可理喻的一族。其次,用实际的眼光来看,艾吕雅的种种经历和行为,都证明了他是个“无用之人”。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他毅然从军,甚至坚决要求上前线,然而因为身体孱弱,在整个服兵役期间,他其实是不断地在一家家医院进进出出。由于不堪忍受爱情的痛苦和日常工作、生活的平庸乏味,他曾离家出走。但是这一惊人之举很快便草草收场了,因为他在一些岛国转了一圈后,变得身无分文,又回来了,又回到了原来的生活轨道中。其父去世后,他所接手的公司,由于经营不善,很快便被卖掉;而留给他的大笔财产,又由于理财不善,竞在4年之内被他挥霍殆尽!他所钟爱的妻子加拉,也在和他经历了一段山盟海誓、刻骨铭心的爱情后离他而去……至此,我们真可以用“没出息的儿子”、“窝囊的丈夫”等来给他下定义。
然而,凡事都有其另一面。当我译到他在勃朗峰疗养期间给加拉写的一封信时,我被其中的几句话深深地打动了:“我爱了你20年。我们是不可分离的。假如有一天你孤独而又忧伤,那就再来找我吧。如果我们非得老去,那我们也要在一起老去。”从此,艾吕雅正直、善良、仁慈、宽容、深情的人格魅力开始在我面前凸现。他的第一任妻子加拉,是个迷人的、能给艺术家以灵感的女子。她几次三番地移情别恋,最后终于与他分手,嫁给了比她小10岁的西班牙画家达利。艾吕雅所受到的伤害是难以言表的。可他仍然一往情深地爱着她,源源不断地用书信的形式向她倾诉自己的心里话,始终把她当成心爱的知己。就是对达利,艾吕雅也丝毫没有恶意,并在关键的时刻维护他,为他辩护,这既是出于对他的才华的欣赏,也是为了人类艺术的未来。艾吕雅对周围的人也都像这样充满真爱:他真诚地帮助过西班牙诗人马努埃尔和智利诗人聂鲁达;当他旅居法国的好友,德国画家马克斯·恩斯特,二战时在有可能被法国政府拘留的情况下,他挺身而出,给总统写了一封情深意切、优美动人的信,并终于使马克斯摆脱了困境;他对自己的第二任妻子努什,一位社会地位低下却淳朴美丽的女子,更是深情款款。当努什突然去世时,艾吕雅久久地沉浸在悲痛之中,无法自拔,如幽灵般地活着,若没有朋友们和法国共产党的帮助,他恐怕很难有生活下去的勇气。
艾吕雅不仅对自己的爱人、朋友充满爱,而且对人民,尤其是对苦难中的人民更是充满爱。他认为自己和被压迫者们是休戚相关的,他们的痛苦和愿望,也就是他自己的痛苦和愿望。他觉得,自己在感情上是贴近卑贱者的,在肉体上则是和人间的受苦者连成一体的。他这种感情同样是非理性的,并不是思索和领悟的结果,而是与生俱来的。由于父亲和母亲的家族背景,他的血管里流淌着劳动人民的血,流淌着苦难者的血。所以,他那颗敏感的心,特别容易被人世间的苦难打动。他不仅参加了两次世界大战,而且对西班牙内战和希腊游击战都十分关注,对战争给这两个国家和他们的人民所造成的灾难感到无比愤慨和痛惜。他不仅以诗为武器声援他们,甚至还冒着生命危险亲临希腊游击区,鼓舞游击队员们的斗志,与他们一起度过了他一生中难以忘怀的一段日子。
正是因为胸中有爱,正是因为对现实的关注,艾吕雅才写出了那么多脍炙人口的诗。可以说,他的诗是以现实为基础,而以爱为源泉的。他不仅写浪漫动人的爱情诗,如:
轻盈如清水脆弱如细雨
抚摸目光和言语
遮住了清新和纯真 这爱情啊淡化了我的爱。
他还写铿锵有力的政治诗、战斗诗,如:
假如希腊摆脱
昕有人的仇敌
假如珍珠去除
牢房般的外壳
灰色的不透明的裹尸布
假如颜色展示它的内部
假如我们享有共同的娱乐
人类将会复苏。
又如:
我当然恨资产阶级的统治
恨警察和神父的统治
可我更恨不像我那样
全力恨他们的人。
他的诗,质朴自然、节奏明快、用词简练、不事雕琢,完全是真情流露,或似“自然的流水”,或似“汹涌的波涛”。他的诗,或给人以美的享受,心灵的抚慰,或给人以生存的希望、战斗的鼓舞。可以说,他的诗,总的来说是乐观向上、明朗欢快、色彩亮丽的,与无病呻吟、孤芳自赏、消极颓废是毫不相干的。
艾吕雅仅度过了57个春秋,便离开了人世。因为失去了一个自己心声的代言人,法国人民感到无限悲痛,他们甚至有点觉得自己成了孤儿。尽管由于法国当局的干预没能为他举行国葬,但在法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他们还是自发地为艾吕雅举行了隆重、盛大的葬礼,以表达自己的崇敬和悼念之情。艾吕雅的早逝,完全是因为他酷爱自己的事业,为了诗歌的创作和繁荣,而过度使用自己的感隋。他最终死于心绞痛,也恰恰证明了这一点。正如他的好友布勒东所说,他那颗心的运动是“大量的、奇特的、猛烈的、深刻的、壮观的、令人心碎的”。而作为一个真正的诗人、艺术家,又怎能吝惜自己的感情,自己的心呢?
艾吕雅短短的一生,是在一个充满突变的历史时期中度过的。让我们在与艾吕雅共同经历这一时期的同时,步入他用生命为我们创造的激隋洋溢、多姿多彩、充满爱意的独特而美妙的诗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