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客体关系心理治疗(理论实务与案例)/心理治疗前沿译丛
分类 人文社科-心理-变态/病态心理学
作者 (美)谢尔登·卡什丹
出版社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本书作者谢尔登·卡什丹博士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和敏锐的观察力,并且是一位非常善于思考的人。基于对细微变化的洞察力以及坚决果断的应对风格,他向我们展现了大量真实而鲜活的临床案例,使我们通过案例不仅审视了个案,也审视了自己,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个案,了解自己,分析自己,从而更好地从事心理治疗的助人工作。

内容推荐

本书系统梳理客体关系理论,全面呈现其历史起源和发展现状。

作者基于其大量临床实践,归纳出客体关系心理治疗四阶段,对不同取向的心理治疗师都具有实践指导价值。

针对不同类型的个案,分别详述个案病理在人际关系中的表现、心理治疗师采取的不同干预手段。

本书不仅是心理治疗师的专业指导手册,而且能帮助心理学爱好者和普通读者从客体关系这一全新视角,审视自我、生活、人际关系、文艺作品等,洞察生活中的心理学,建陶良好的人际关系,实现健康的自我成长。

目录

译者序

序言

理论篇

第1章 客体关系理论:概论

梅兰妮·克莱因

费尔贝恩

玛格丽特·马勒

奥图·肯柏格

海因兹·寇哈特

捆绑的结

客体关系理论和心理治疗

客体关系心理治疗

第2章 客体关系的发展

分裂与个体的发展

第一阶段:母性分裂

第二阶段:想像分裂

第三阶段:自体分裂

第四阶段:认同分裂

第3章 客体关系病理学

投射性认同

投射性认同与客体关系病理

实务篇

第4章 第一阶段:允诺参与

治疗关系:改变的基础

如何使个案允诺参与

治疗联结与过早结束

情绪联结

建议和忠告

第5章 第二阶段:投射性认同

依赖

权力

情欲

迎合

结语

第6章 第三阶段:面质

治疗师的反应

个案的反应

关系的转变

第7章 第四阶段:结束

反馈

解释

解放

分离

成长篇

第8章 客体关系心理治疗师必须考虑的四个问题

如何处理治疗中的负面情绪

如何辨别反移情感受

如何渡过“面质”难关

客体关系心理治疗为治疗师带来什么

第9章 文艺作品中的客体关系心理治疗素材

儿童童话中的分裂

成人童话中的分裂

电影中的分裂

童话故事、双重自体与心理治疗

试读章节

如果用一个维度将所有不同的客体关系理论聚集起来的话,那么这个维度就是人际关系所承担的主要角色。对他人的需要有助于个体的其他需要的满足,因此它本身就是有动机性的。正如克莱因和崔碧屈(Tribich)所说:“客体关系理论是针对弗洛伊德本能驱力的动机概念做出的第一个也是最重要的反应。”格林柏格和米歇尔在他们的观点中也回应了这种思想:“关系模型将关系构象建构成存在的基础;所有人类的行为和体验都是关系的衍生物。”虽然一些客体关系学家在他们的理论中仍继续使用张力降低和原欲冲突的概念,但是大多数学者已经或明显地、或不明显地转向了关系的视角上。

这是人类研究道路上的一个重大转折,因为这不仅说明了人类行为是被与关系有关之物推动着,而且说明了人类精神本质上基本是关系的。心灵的构成“材料”多与关系的内化有关,而与原欲冲动和精神能量没什么关系。要理解人类行为的动机以及他们对自己的看法,我们需要了解关系是如何被内化的,以及它们是如何被转变成自体感的。

在人类生活领域的各种不同关系中,最重要的或许便是与早期抚养者的关系了。客体关系理论家独特的、重要的且单一的论述是:基于适宜的早期人际关系,可以预测最佳发展和个体化。在多数情况下,这种早期抚养关系是与母亲建立的。因为这种关系占据了儿童早期生活的大部分时间,并且它与情感的满足(和剥夺)密切联系,因此客体关系学家认为它构成了所有后续关系的模板。

将重点放在作为儿童心理构成的重要发展力量的母亲身上,是与传统精神分析在强调点上的一个主要转变。在精神分析理论中,父亲占据了核心地位。通过使幼小男孩心理上产生阉割焦虑、使幼小女孩心理上产生阴茎嫉妒,父亲强有力地影响了儿童是否能成功地度过恋母期。而在客体关系理论中,儿童与母亲的关系则占据了主导地位。

将重点从父亲身上转到母亲身上,这意味着在重要概念上的重新定位。首先,它叙述了正常发展过程中的一些重要体验和冲突类型。例如,亲密和抚养的问题逐渐使权力和控制的问题黯然失色。其次,在另一个层次上,它又提出了一些有关恋母冲突的重要性的颇具创新性的内容。对客体关系理论学家来说,前恋母期发生的事件对个性发展的影响比恋母期发生的事件更为重要。

这正击中了精神分析学说的核心。传统精神分析理论将促成最佳心理发展的关键点放在一个人在五岁或六岁时发生的事情上,但客体关系学家却将此关键点放在更早的时间点上。马勒、肯柏格、寇哈特和其他学者皆认为生命第一年内发生的事情会指引一个人发展的历程。根据客体关系理论所说,塑造人们生活的关键事件并非发生在五岁或六岁时,而是发生在五个月或六个月大的时候!

如果这是事实的话,那么我们需要有一套系统的方法来描述生命最初几个月中发生的事情。所有的理论学家——从克莱因到寇哈特——都努力地描述在这个早期阶段中母亲与儿童之间发生的事情。在我们调查的学者当中,马勒或许是最成功的。基于分离一个体化的概念,她不仅显示了每一阶段在整个成熟过程中的作用,并且考证了区分不同阶段的显著行为标志。所有的理论学家都试图以各种方式来解释前恋母期所发生的人际关系事件,这一事实显示了他们对儿童早期生活中的关系现象的重视程度。

大多数的理论学家(或许除了克莱因之外)都将婴儿心理视为关系的“白纸状态”(tabularasa)。早期与母亲的互动被内化成关系构象,这种关系构象随着时间的进展会转变成存在的感觉。这种内化过程连同它聚集的投射和认同一起构成了最终被体验为“自体”的事物的基本成分。

梅兰妮·克莱因的贡献在于她最先从临床的角度记录了这一过程。基于对情绪困扰儿童的工作,她将儿童的内在世界描绘成由儿童与他人的关系而展开的复杂幻想关系网。她的理论为肯柏格的“自体一客体表象”、寇哈特的“转变内化作用”、马勒的“情感客体恒定”奠定了基础。所有的客体关系学者都应感激克莱因,因为她不仅是第一个将内在世界想像成表象世界的分析家,而且她还描述出表象世界的运作。

最后,所有的客体关系学者似乎都注意到在自体内部深层运作的好与坏的动力。在最原始的表达中,这种动力可见于克莱因对于奶水通畅的“好乳房”和奶水缺乏的“坏乳房”的描述中。寇哈特认为,在更为高级的发展水平上,这种动力是以“好的”和“坏的”自体一客体表象来表达的;在费尔贝恩的理论中,这种动力是以中心自我、原欲自我和反原欲自我来表达的。这种动力的重要性在于它形成了“分裂”的基础。婴儿的世界充满了坏(令人受挫的)体验和好(令人满足的)体验这一事实导致了内在世界的分离,这一分离对后来的功能运作有重要意义。

22-25

序言

精神分析理论自20世纪初由弗洛伊德创立以来,已经走过了两个阶段,内驱力理论阶段和客体关系理论阶段。在精神分析学术界中,客体关系理论是一门比较新的理论。在临床实践中,该理论得到了广大心理治疗师的认同。

在心理咨询与治疗领域,目前一个比较热门的观点是,关注治疗过程的“此时此地”,利用“此时此地”的关系来更好地认识和理解个案,从而更好地帮助个案。这也正是客体关系心理治疗的治疗关键所在,即在治疗过程中,个案一定会把儿童期内射的“自我一对象客体”关系投射成自己与治疗师的关系;一名优秀的心理治疗师在此时可以通过自己的感受(反移情)来觉察个案在童年和日常人际生活中形成的“自我一对象客体”关系,然后通过理解、分析或者抵御其存在不良问题的“自我一对象客体”关系,来帮助个案获得领悟,实现发展。

由于“客体关系”这一术语在不同的情景中,有着不同的内涵和外延,因此有关客体关系理论的研究也变得越发复杂,要将客体关系心理治疗讲清楚更并非易事。《客体关系心理治疗:理论、实务与案例》,正是一本深入浅出地全面解读客体关系心理治疗的实操指导手册。

本书作者谢尔登·卡什丹博士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和敏锐的观察力,并且是一位非常善于思考的人。基于对细微变化的洞察力以及坚决果断的应对风格,他向我们展现了大量真实而鲜活的临床案例,使我们通过案例不仅审视了个案,也审视了自己,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个案,了解自己,分析自己,从而更好地从事心理治疗的助人工作。

本书框架清晰。第一部分对客体关系理论进行了系统梳理,介绍了克莱因、费尔贝恩、马勒、肯柏格、寇哈特等主要客体关系学者的研究成果,对分裂、投射性认同等概念进行了阐述,使读者对客体关系理论有一个整体概观。

心理治疗是一个系统过程。一个有效的治疗系统必须包含相对不变的“实施原则”,以便心理治疗师可遵循并依靠。本书的第二部分在操作层面上向心理治疗师提供了一个明确的可行程序,总结出客体关系心理治疗的四个阶段:允诺参与、投射性认同、面质、结束。

第三部分介绍了治疗师的个人层面以及文艺作品中涉及的分裂内容,以及它们对治疗的作用。整本书读下来,让人感觉好像在旁观一场大师的现场咨询,又好似在与身边的一位督导不时地对话,使你在平实中获得启示和指导。

如果你是一位心理咨询师或治疗师,本书不仅向你展示了客体关系心理治疗的独特魅力,更为你应用该疗法进行临床治疗提供了系统而全面的指导。

如果你是一位教育工作者,本书会使你了解如何更好地与学生进行沟通。

如果你初为人母或初为人父,本书则有助于你更真切地了解如何才能成为称职的抚养者,深刻认识儿童心理成长的过程,了解儿童在0至3岁期间与抚养者的互动如何被孩子内化为人生体验,进而影响其成人后在人际交往中的表现。

所有关注人际关系建构的人,所有希望建构良好的人际关系的人,阅读本书都会有所收获。

最后,真诚感谢所有参与本书翻译和校对工作的人。感谢张小平、王红和潭永红,他们一丝不苟的翻译作风令我肃然起敬;感谢蔡红建、刘燕、田宝伟、牛勇和张驰,正是在与他们的探讨过程中,我才能够更准确地传达作者的本意;感谢我的同事王凤英、何玉珍、刘黎明和高翠香,在本书的翻译过程中,她们提供了很多理论素材;感谢我的学生焦继珍、黄晖、燕铁艳和吴雨珊,她们对本书的校对工作做出了很大贡献。  

                     鲁小华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13:2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