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任先生对中华民族最重要的经典——《老子》的注解和阐释。
作者在《老子》原文的每章前,撰写了高度概括性的内容提要和中心思想;对原文中的重点和难懂词句,逐一校注,并附有历代名家的校勘成果;译文精确、流畅、规范、易懂。作者译注《老子》始于1956年,先后出版过三部《老子》注译著作,深受几代学人的推崇和喜爱。本书集作者半个多世纪研究《老子》的大成,也是《老子》问世2000多年来的最新研究成果。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老子绎读 |
分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
作者 | 任继愈 |
出版社 | 国家图书馆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本书是任先生对中华民族最重要的经典——《老子》的注解和阐释。 作者在《老子》原文的每章前,撰写了高度概括性的内容提要和中心思想;对原文中的重点和难懂词句,逐一校注,并附有历代名家的校勘成果;译文精确、流畅、规范、易懂。作者译注《老子》始于1956年,先后出版过三部《老子》注译著作,深受几代学人的推崇和喜爱。本书集作者半个多世纪研究《老子》的大成,也是《老子》问世2000多年来的最新研究成果。 内容推荐 本书译本不是根据古本、善本,而是以社会流行广、影响大的王弼本为底本。作者认为,战国时期的《老子》、汉初的《老子》的基本思想已定型、成熟。因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著作,并不是那些善本、古本等稀见的版本,而是通行本。参照马王堆帛书《老子》甲、乙本,郭店楚墓竹简《老子》甲、乙、丙本原文进行注释、翻译。每个章节以作者对本章提纲挈领性的导读为开始;原文与脚注采用原书的繁体样式,脚注对原文中的重点和难懂词句,逐一校注,并附有历代名家的校勘成果,充分体现其学术性的一面;在原文的右边附有简体的翻译文字,译文精确、流畅、规范、易懂,显示其普及性、大众化的一面;书后附重要名词索引与内容分类索引,便于读者更易领略老子的博大精深;图书最后附有马王堆帛书《老子》甲、乙本,郭店楚墓竹简《老子》甲、乙、丙本释文,以及作者多年来对于《老子》的研究成果与心得。全书内文疏朗,易于展阅,文约而义丰,相信能为浮躁的当今社会注入一缕清泉。 目录 前言 译例 译文 索引 重要名词索引 内容分类索引 附录 一、马王堆汉墓帛书《老子》释文 甲本 乙本 二、郭店楚墓竹简《老子》 甲本 乙本 丙本 三、老学源流 四、我对《老子》认识的转变 五、寿命最短的黄老学派效应长久的黄老思想 后记 试读章节 寿命最短的黄老学派 效应长久的黄老思想 黄老之学,兴于汉初也消亡于汉初。从兴起到消亡,只有七十年左右。我国自古以来学术流派众多,但在同一时期遍及全国各地区,并得到政府认同支持的并不多。只有黄老学派的势力曾推广到全国各地,覆盖黄河长江两大流域的广大地区,上自中央政府下及地方官吏,共同贯彻。老子学派的社会基础是个体农民,老子哲学的中心思想是维护农民的利益。比如反对城市繁华奢侈,歌颂农村的自然生活。使农民“甘其食,美其服,乐其居”。“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反对战争,认为战争使人民受害。战后的创伤也一时难以恢复,“大兵之后,必有凶年”。反对重税,“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这些表述都出自小农的内心企求。秦朝无法实现的这些愿望,在汉初,都不同程度地满足了。汉文帝时期农民赋税为三十税一,在中国历史上算是最轻的。 还要看到汉代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多民族大国。统辖的范围几乎包括黄河长江两大流域的广大地区,南到岭南北临大漠,全国范围内民族众多,风俗语言各异。为了统治这样的大国,政府要权力高度集中,行政效率要坚决有力,否则,无法进行有效的管理。治国思想是法家思想体系,强化君主的绝对统治权力。在全国设置郡县,郡县长官直接由皇帝任命,不能世袭。地方行政只是代中央执行政令,而不能自行立法。 小农经济是个体的、分散的、自然经济的模式,而中央政府则要求高度集中的有效管理。如果按照农民的愿望,完全满足农民的利益,势必削弱中央的权力;同时,还要看到分散的个体农民需要有一个强有力的政府保护。有了统一的政府,对内可以免于内战,对外能有效地抵抗外来入侵,遇到灾害年景,可以得到政府统筹救济。农民希望政府减轻劳役,强有力而不过分的严苛。 先秦法家主要为君主设计富国强兵的理论。秦朝用暴力统一天下之后,仍然用暴力的办法治理天下,却失败了。因为统一以前秦国管辖范围只限于今天陕西、川陇为中心部分地区。民工自带口粮应召服劳役,行程不太远,工程量也不太大。参加战争,因军功还可能有改善处境的可能。统一六国以后,辖区扩大到长江、黄河两大流域,东到东海,北到大漠以南。征募全国劳役修长城,修驰道,建宫殿,建陵墓,每项工程调动几十万民工。农民出工,自带口粮,从几千里外到指定地服劳役,完全超过了个体农民承受的能力。秦朝灭亡,不是外面的力量,而是内部揭竿而起的农民。 汉代第一代皇帝刘邦就是亲身参加农民起义的一位领导者。刘邦取得天下后,认识到用武力可取得天下,但管理天下不能专靠武力。黄老思想应运而生。 黄老思想的两大基本原则是既要维护中央集权的有效统治,又要照顾到广大农民的利益,使他们安居乐业,吃饱肚子。汉朝初期黄老思想的主旋律,在于轻徭薄赋与民休息。这一政策实行了七十年,收到实效,国家粮库的旧粮用不完又加入新粮。几十年下来,以致“太仓之粟陈腐不可食”。国家经过七十年几代皇帝的治理,国力充实了,为汉武帝创造了施展其雄才大略,建立文治武功的条件。黄老思想最活跃的时期也正是汉建国后到文帝、景帝及武帝初期。武帝壮年以后,放弃黄老,推尊儒术,儒学(后来演变为儒教)兴起,“黄老学派”从此消失。 黄老学派的“老”是老子,“黄”指的是炎黄民族信奉的始祖黄帝。在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争鸣,未发现“黄老学派”,它想在思想界争得一席之地,才抬出黄帝以壮声势。黄帝是中华民族公认的领袖。古代思想家为了增加本学派的声望,儒家孔子尊周公,墨家尊禹,孟子尊尧舜。“黄老学派”自称继承黄帝、老子的思想,实质上是老子加秦朝的法家。汉初人对秦朝的暴政记忆犹新,对法家反感。但是,为了全国统一的有效管理,又必须树立一种强制型的治国理论。汉朝有意回避它与秦朝的继承关系,于是出现了“黄老学派”。 实际上,《老子》思想中也有统治人民的愚民思想。国君不使百姓有知识,但要保证老百姓吃饭、穿衣、居住等生活的基本条件。韩非把百姓看成耕田作战工具。老子与韩非看似互不相干的两家,却有一条暗流互相沟通。司马迁的《史记》把老子与韩非合在一起,写成《老子韩非列传》。古人曾指责司马迁分类不当,认为老子不应与韩非摆在一起,其实两家有相融相通处,《史记》的安排并不能算错,而且是可以理解的。 黄老学派退出历史舞台,它的著作没有机会流传,长期湮没,人们已不知道黄老学派有哪些文献著作。1973年长沙出土帛书《经法》、《十六经》等四种佚书,第一次提供了黄老学派的哲学著作。提出“道”的概念,认为道有规律可循,“合于道者谓之理,理之所在谓之顺;物之不合于道者谓之失理,失理之所者谓之逆”。《黄帝四经》认为天下事物即使最细小如秋毫,也都有它的“形”和“名”,所以循名察实。这是先秦韩非思想中经常提及的君主用以考察臣下的方法。黄老思想经常把“道”与“天地”看作同义语,但不及老子的深刻。也主张虚无生有,有生于无,与老子相同,也讲到对立事物如顺逆、生死、文武、刑德、祸福等,可以互相转化,善于利用可以得益,不懂得利用即受害,与老子相同。“刑”与“德”也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主张文武并用,“因天之生也以养生,谓之文;因天之杀也以伐死,谓之武。文武并行,则天下从矣”。两者虽同样重要,但应学习天道,多用生,少用杀,多用德,少用刑。天有四时,春夏秋为生,冬为杀。生为文,杀为武,文武结合,三分文,一分武,四时中,三季(春、夏、秋)为生,一季(冬)为杀,是顺乎天意的。《黄帝四经》重视平衡和调和,提出了“度”、“极”、“当”、“宜”等概念,反对过分,提倡适度。 黄老学派还强调老子贵柔守雌的思想,提出“雌节”这个概念,刚柔、阴阳、雌雄矛盾的主导一方是柔、阴、雌,而刚强的一方居从属地位。这相同于老子的思想。《十六经》中说“立于不敢,行于不能”,“重柔者吉,重刚者灭”。这些理论在汉初十分流行,这些思想老子思想都有,并不新鲜。因此,汉初黄老学派的哲学部分,有的被后来的更有力的学派所吸收,如董仲舒的天人合一思想;有一部分本来是老子思想的重复。老子学派早于黄老学派,而且影响深远,黄老学派中与老子哲学重复的部分,老子讲过的,没有重复的必要,自然消亡。 唯一能代表黄老思想特色的是其中的无为而治的政治思想。随着汉代经济的恢复,由“无为而治”转向儒家的“刚健进取”,后来儒家成为主流、正统,黄老无为精神完成它的历史使命,退出历史舞台。 汉以后,儒家发展成儒教,其他流派没有登台表现的机会,只有在儒教大旗下,夹带一些非儒教的内容。学术台面上能公开亮出的旗帜的有孔子、老子两家。孟子为孔子的辅翼。其他学派游离孔、老两家之间,说到底只有孔孟与老庄四派两家而已。 P255-259 序言 研究老子的文献资料,全国解放后,长沙马王堆发现了帛书《老子》甲、乙本,湖北荆门发现了战国楚墓竹简《老子》,为研究提供了新的材料,可以解决过去某些争论的问题,如《老子》成书年代等。但影响中国文化的并不是帛书和竹简本《老子》,而是长期广泛流行的河上古本和王弼本。因此,古书的译文依据还是王弼本。 《道德经》是老子的代表作,是先秦诸子传统文化的主要经典之一。另一部经典是《论语》。这两部著作,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老子、孔子的思想传播影响到全世界。这里只谈《道德经》。 关于老子这个人学术界有不同看法,(1)老子生卒年及活动范围。(2)老子的这部书是否老子所著。(3)《道德经》讲的是什么。 先谈老子其人。老子与孔子同时,略早。《史记》记载,孔子曾问礼于老聃。估计老聃比孔子大10~20岁,孔子比释迦牟尼大10岁。五四时期也有人根据思想内容推测,认为老子时代晚于孔子,还有人说老子比庄子还迟。也有人从世袭上推算老子的八代孙,与孔子十二代孙同时,断定老子晚于孔子。 从思想内容来推算时代,有时会出现不同的结果,过硬的根据还是文献、实物。自从湖北荆门出土战国楚墓竹简《老子》,老子的时代已有了比较明朗的轮廓。我在四十多年前所提出的观点有了更有力的实证的支持。老子应是春秋时代的人。 老子对中华文化的贡献在那些方面? Ⅰ 哲学上,提出“天道观”。这是春秋时代的热门话题。先秦诸子及其著作中,没有不讲到“天”的。春秋时代老子、孔子、墨子,到战国时代的庄子、荀子、韩非,都讲到“天”及天道。各家从不同的角度来提出问题和解释,得出不同的结论,创立了不同的学派。只有老子的《道德经》把“道”作为最高范畴,集中阐发,提高到中国哲学史的重要地位,老子是第一人。老子的天道观,有以下特点: “天”是无为的,自然的,没有意志。开始对天神上帝的崇高地位提出了怀疑。 “天道”是循环的。老子是周朝的史官,与古代天文、占星术有关,“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从天象运行规律得到启发,天道在变化,不是静止的。 他提出这种思想有它的社会背景。当时周王朝对全国失去控制,失去政治中心(天下大乱),贵族世袭制度没落,出了富而不贵的新兴阶级。社会上下尊卑、贵贱的旧秩序遭到挑战,君臣、父子关系已打乱,新秩序尚未形成。对上帝不那么迷信了,上帝的崇高地位动摇了。这种变化影响到每一个成员,敏感的知识界学术界更有深切感受。 老子的《道德经》这部哲学著作讲了些什么? 哲学不同于其他科学,哲学不负责解决一个一个的局部具体问题。哲学的全局观点是从老子开始的,后来不断发展丰富,才有今天的哲学。 道——混沌的,是朴素的。 道——自然的,本来就存在。 道——构成万物的原始材料。 道——无形象,肉眼看不见,感官不可触摸。 道——事物的规律。人、物、自然、社会都离不开道。 “道”是老子第一次提出的新概念,表达起来有困难,它不好描述,它是“无名”、“朴”、“无象”、“无形”、“无状之状”、“无物之象”。 “道”是精神性的还是物质性的,老子本身没有深说。老子的认识已经是处在当时中国古代人类认识的最前沿。后人可以用现代人的认识来解释老子,代替老子作进一步的阐发。当年老子自己没讲清楚的问题,后代研究者注释者替老子讲得再清楚,也不能认为是老子的思想。 老子的哲学,使人从宗教、神学中初步摆脱出来,在当时是了不起的贡献。 Ⅱ 老子另一个贡献是第一个提出了“无”的概念,这是中国哲学史第一座里程碑。这个问题,过去的研究者讲得不够,这里要多说几句。人类认识外界的过程,总是由外向内,由具体到抽象。近半个世纪以来,儿童心理学专门研究儿童认识外界的过程及其发展轨迹。经过观察、实验、比较,得出大致可靠、比较接近儿童思维成长的实际状况。一个民族思维成长的过程、与儿童成长的过程,与儿童的心理发展的过程大体相似,至少可以从中得到相关的昭示。 儿童认识外部世界,总是先从身边周围的事物开始,由近及远。先认识母亲及其家人,然后扩大到身外的食物、玩具,再扩大到鸟兽、草木、鱼虫等目力所及更大的范围。如高山、大河、天空、气象、风雷等外界虽在视听范围之内,并不能引起儿童足够的关注。日月星辰先被认识,日月星辰所依附着更大的“太空”,则较迟才会引起注意。朱熹(中国宋代的大哲学家)两三岁时,他父亲抱着他指天空说“天”!朱熹问其父:“天之上有何物?”这被视作特异儿童的表现,所以古人对这种事特别记上一笔。古今中外千千万万儿童,很少关心“天之上有何物”的。 近代中外儿童教育家还发现,小学生春游虽然喜欢爬山涉水,但不懂得欣赏山水风景,不关心朝晖夕照之美。人类认识过程总是由具体事物开始,由微细到宏大。儿童学习数字计算,先计算一个一个的实物,然后形成“1、2……”数的概念。先认识自然的实数。据中外数学史上的记载,“零”的概念形成较迟。因为“零”没有形象,也找不到与“零”相当的实体对象可供对照。 我们回顾中华民族的认识史,与儿童的认识成长过程居然有惊人的相似之处。 人类认识从有形开始,由具体到抽象,才形成了“有”的概念,西方谓之“存在”。“存在”的原始意义本来是“在这里”,是给你看得见的东西,是具体的有。“有”有大小、形象、颜色等,“有”有软硬、轻重、香臭等性质,“有”能得到也可能失去,各种“有”都可见闻、可感知,可推得结果,这都属于人类认识的幼年期。 人类生活实践、社会实践的不断深化,从“有”认识到“有”的对立面“没有”。“没有”是生活中经常遇到的现实。原始人打猎捕鱼,可能“有”,也可能“没有”,两者出现的频率都很高,把“没有”抽象到概念的高度,作为认识的客体对待,达到这个认识水平,只有具有先进文化的民族,才有这种可能。“没有”在未曾上升到概念时,只是一次性的客观描述,人类千百万年早已重复了无数次。老子提出了“无”,是一次飞跃。 “无”这个概念具有“有”所不具备的“实际存在”,总称为“无”。“无”并非空无一物,它与“有”都具有总括万有的品格。老子称之为“无状之状,无物之象”。它不同于“有”,所以“视之不可见,听之不可闻,搏之不可得,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对这个“负概念”给以特殊的名称,有时称之为“无”;因为它具有规律性,也称为“道”。“无”也是“道”,“道”也是“无”。 老子的“无”不是停留在描述性的“没有”的阶段,“无”并不是存在消极面的,而有它实际多样性肯定的涵义,有现实作用,有可以预测的后果,在日常生活、政治生活中一刻也离不开它。“无”的发现,为人类认识史上开了新生面,非同寻常。楚墓竹简书写的“无”,同一部竹简上,前部简作“亡”,后部简作“无”。这个书写的改变,并非偶然。因为“亡”涵义为“没有”,后起的“无”字,则表示哲学抽象概念的出现。 《老子》一书,经过历代传人的补充完善,它从各个方面提醒人们重视“无”的地位和作用。不但要认识“无”,而且从“无”的原则来指导政治生活、日常生活及社会生活。 把“无”的原则用到政治生活,概括为治国原则: “取天下常以为无事” 。 “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 “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道常无为”。 “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 “不言之教,无为之政,天下希及之”。 日常生活认识“无”的功用: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数不用筹策; 善闭,无关键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 政治生活也离不开“无”的指导: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 “爱民治国,能无知乎”;“明白四达,能无为乎”? 老子由“无”衍生出一系列否定概念的积极涵义: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处理人际关系,要遵循“无”的原则,以退让、收敛为原则: “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老子思想深刻可贵处在于从纷乱多样的现象中概括出“无”这一负概念,把负概念给予积极肯定的内容。老子的“无为”,不是一无所为,而是用“无”的原则去“为”。所以能做到有若无,实若虚,以退为进,以守为攻,以屈为伸,以弱为强,以不争为争,从而丰富了中国古代辩证法思想,建立了中国古代贵柔的辩证法体系,与儒家《易传》尚刚健为体的辩证法体系并列。儒道两家这两大体系优势互补,和而不同,丰富了中华民族辩证法文化宝库。 人类认识总是从旧的认识的基础上提出新见解。新见解对旧知识来说是进步。还应指出,死守此新见解不变,往往妨碍更新见解的出现。《荀子?天论》指出“老子有见于屈,无见于伸”。老子发现了“无”的价值,把它提高到应有的地位,是老子的贡献。如果把“无”的作用无限夸大,超过极限会走向荒谬。比如老子指出建房屋供人使用的地方是墙壁中间的空虚部分,房屋的实用价值在于它的空间部分。如果把墙壁、梁柱、砖、木看成无足轻重,毫无使用价值,这所屋子就建不成,成了无墙无柱的一片开阔地,房子也就不存在了。 总之,老子发现、提出了“无”是一大贡献,功不可没。他的贵无,是肯定生活而不是消极避世,不是怀疑论。战国末期,出现了黄老学派,讲治道,重刑名,在战国后期民生凋敝的时期,起了安定社会恢复生产的效用,形成黄老无为思想,汉初实行了几十年,“文景之治”,古称盛世。无为思想对恢复生产,安定社会,医治战争创伤,效益至为明显。黄老派不同于老子,讲无为之外同时讲刑名,刑名之学是法家思想。司马迁把老子与法家并列,撰写老子与韩非同传,遭到后人的批评,认为分类不当,但也事出有因,二者确有内在的联系。 Ⅲ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言善信,与善仁,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老子认为水最接近“道”。他列举生活中与水的品格相近或相似的多种现象作比喻。 居住要像水那样安于卑下;存心要像水那样深沉;交友要像水那样相亲;说话要像水那样真诚;为政要像水那样有条有理;办事要像水那样无所不能;行为要像水那样待机而动。正因为他能像水那样与物无争,才不犯过失。 水向人们启示柔弱胜刚强的道理:“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谓天下王。正言若反。” 天下没有比水更柔弱的东西。而攻击坚强的力量没有能胜过它的,因为它的力量无可取代。弱之所以能胜强,柔之所以能胜刚,天下没有人不懂,就是没有人能照着做。因此,圣人说承受全国的误解,才算得上国家的主宰;承担全国的灾殃,才能担当国家的君王,正话像是反话。 道的功能表现在柔弱,其运行规律是向反的方向运动,贵柔弱的辩证法是弱势群体的辩证哲学。 老子贵柔原则指导用兵,则后发制人;用于作战,则以逸待劳;对强大敌人,则避实就虚。这种深刻的辩证法充分体现了我国古代农民求生存的经验总结。老子取的例子也多来自农业生产实践,经常以草木、农作物作比喻,特别是南方水稻产区的农民经验。把水的种种品格予以抽象提高到哲学思维的高度。指出水的品格,性格趋下,说它弱,它最弱;说它强,它又最强,冲决堤坝,冲倒大树,洪水夹带泥石流的巨大破坏力,可以带来灾难性破坏。 我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发明游击战,用劣势兵力战胜强敌,逐渐壮大。后来大规模的抗日敌后战争,抗美援朝战争,都曾继续发挥以弱胜强的战略思想,仍可看到老子的柔弱辩证法的影响。这种军事辩证法思想在八路军、新四军以及后来的人民解放军中得到普遍推行。高明的理论在文化不高的士兵中容易理解和运用,主要在于我们当年的士兵是穿上军装的农民,一听就懂,一学就会。 Ⅳ 老子《道德经》是一部讲伦理道德的著作吗?我们说,基本上不是,这是一部空前的哲学著作,而不是伦理学。它是从生活实践为切入点,引导人们进入高度抽象思维境界,告诉人们天道变化、万物发展变化的总道理。老子的“道”是天地万物普遍遵循的总原则,而不是教人做一个循规蹈矩的顺民。老子也讲到治理国家的问题,那就是“无为而治”的方针政策,要点是不扰民,与民休息,减轻人民负担。民之难治,“以其上食税之多”。老子指出用刑罚治国,不是好办法。“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他希望百姓都能做到“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他描绘出的农村百姓过的是一种宁静、自给自足、安适的田园生活。从这里也可以看出老子反映我国古代小农生活的理想画卷。老子说的“小国寡民”不是主张回到原始公社社会,他说的“国”不是现代的“国家”。春秋战国时,“国”指城镇居民区。孟子说齐国一个乞讨为生的人,早上出门,“遍国中无与语者”,这显然不是指齐国全境的国。老子讲到“圣人治天下”的“天下”,才是后来人们理解的国家。“小国寡民”,是说基层单位要小。古人的“天下”不是今天的“世界”或“全球”的概念。 老子的《道德经》,把治天下看作头等大事,伦理学放在第二位,所以说: “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这是说,失去了道而后才有德,失去了德而后才有仁,失去了仁而后才有礼。礼这个东西,它是忠信的缺失,是大乱的祸首。 老子反对“仁”,认为“仁”并不是最高境界,这一点恰恰与孔子相反。他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无所谓仁慈,听任万物自生自灭。圣人无所谓仁慈,听任百姓自生自灭。 又说“大道废,有仁义”,“绝仁弃义,民复孝慈”。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治国的良方就是让百姓自由自在地在此生活,君主不干涉。所以《老子》不是一部讲道德,说仁义,有关伦理修养的书,而是讲世界观的书。所以他说“大道废,有仁义”,仁义不是最高追求的目标。 老子说: “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 “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意思是说,高明的统治者,人们仅仅知道他的存在;其次的统治者,人们亲近他,称赞他;更次的统治者,人们畏惧他;最次的统治者,人们轻蔑他。 老子思想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中华高度文明起源春秋战国时期。这个时期正是全人类发现了自我,运用高度抽象思维,走向高度文明的时期。西方的古希腊文化,出现了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古印度次大陆出现了释迦牟尼,创立了佛教;中国出现了老子和孔子。欧洲、印度和中国三支文化是在相互隔绝的状态下,各自成长起来的。东方西方的前进的步伐不约而同,历史证明文化起源的“多元化”这一事实。宣扬文化源头只能出自西方的言论,不是出于无知,就是别有用心,因为这不符合事实。 《老子》文约而义丰,有很多精到的见解,值得很好钻研。 有五千年文明的中国,流传广泛的哲学流派不少,号称百家,其实只有两家,一个是儒家,一个是道家。儒家受到朝廷的重视,后来成为指导人民政治生活的国家宗教(儒教),孔子被尊为儒教的教主,皇帝到孔庙也要参拜。另一流派的老子,它的社会基础是农民。道家成为在野派的主流。老子后来也被道教推奉为教主,或称为太上老君。老子一派以广大小自耕农为其社会基础。 自秦汉到今天,二千来年,中国一直是一个多民族的统一大国。这个多民族的统一大国,必须把千千万万农民的生活安排妥当。农民平时老实、驯服,听从政府的支配,为国家负担租税及劳役。一旦逼得活不下去时,也会揭竿而起,把王朝推翻,成为改朝换代的主力军。汉朝、明朝、洪秀全都是农民起义直接当上皇帝。东汉、唐朝、清朝,是利用农民起义打倒前朝后,乘机当上皇帝建立新王朝的。总之维持一个统一大国,既要保持中央政府的有效统治,又要安抚个体小农的生计。中央政府及农民的关系调整得适当,就会出现历史上所谓的“太平盛世”。 因此了解中国的文化、历史、经济、政治,离不开孔、老两家。 直到建国后五十多年的今天,仍然要用全力来解决“三农问题”。三农问题解决不好,社会的基础就不牢固。中国建设现代化就难以实现。 迄今为止,老子所提出的为政不要过多的干扰,乱出点子,让农民自然生生发育,在稳定中进步。喜欢多出主意,老百姓不欢迎,社会主义建设就会受阻。 老子提出无为,少生事,不要自高自大,柔弱谦下的处事处人的方式,仍有参考借鉴之处。 老子用诗的语言表达深邃的思想,善于正话反说,善于用浅显比喻说明深奥的道理。老子文风有诗意,文体也常用诗的语言。《老子》在全世界有多种语言的译本,每一种语言又有多种译本。从1956年第一次译成现代汉语出版以来,已出版不下十几种译本。这几十年间,我自己仍然不断修改研究,现在这个译本是我九十岁时修订本。如果再过几年学有长进,也许还要再行修订。 我们以一个穷国,取得现代科学和军事的成就。在外国靠资本的原始积累。资本原始积累,外国靠掠夺殖民地,从对外战争中勒索赔款。前者如英、法等国,后者如沙俄、日本。我们走向现代化,靠的是自己的积累,出自广大农民无偿的奉献,出钱出力,甚至付出生命。 有名的英雄可爱可敬,是学习的榜样。还有更多的默默奉献者也是英雄,他们就是几亿农民,值得永远纪念。 反映农民呼声最早、最系统的是《老子》。 “生也有涯,学无止境”,这是我的座右铭。《老子》译文不断修改,是我对待生活的态度。学无止境,永远不知足。 后记 1956年,接受为东欧保加利亚到北大读书的留学生讲授中国的“老子”哲学的任务。首先要有适当的教材。当时北大图书馆的外文译本有英译本十来种。我看了,都不大满意,有的把原文理解错了,有的不知所云。于是只好自己先把它译成现代汉语。外文译本也都是译成现代外语的。 在讲义的基础上,修改、参照历代注释,整理出版,称为《老子今译》。最先由古籍出版社出版。 后来,在中国哲学史教学中,发现《老子》哲学的重要性,非同寻常,对《今译》有所修订,在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了《老子新译》。这时在湖南长沙发现了帛书《老子》甲、乙本。文字上有所差异,有助于理解《老子》。 又过了几年,四川巴蜀书社约我主编一套“哲学古籍全译”,计划从先秦到明清,选出一系列的重要典籍译为现代汉语(可惜由于各种原因,这套书未能全部完成)。我又把《老子》重译了一次,书名为《老子全译》。 马王堆帛书本,体现了汉初《老子》书的面貌,后来湖北荆门楚墓出土竹简本《老子》甲、乙、丙本,写成约在公元前300年,它体现了战国时期的《老子》面貌。我决定对《老子》作第四次翻译。 凡是翻译,必然加进译者的解释或阐发,古文今译,中外文互译,译文经常比原文的字数要多出约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 “绎”,有阐发、注解、引伸的涵义,每一次关于《老子》的翻译都伴着我的理解和阐释,因此,这第四次译《老子》称《老子绎读》。 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各民族文化都丰富了人类文化宝库。但不是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哲学,没有文字的民族产生不了哲学。地球上人类存在了200万年,有哲学才不过3000年。 现在有世界影响的哲学思想共有三个原型体系,一个在欧洲,两个在亚洲(印度次大陆和中国大陆)。三个哲学原型体系,分别孳生出众多的哲学体系和流派。 西汉版本的《老子》和战国时期的《老子》,字句以至段落与今流行本有差别。这些差别,是研究老子必须关注的。比如《老子》的“大器晚成”,马王堆本作“免”成。按《老子》原义及上下文“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联系起来看,应“免成”更符合《老子》原义。魏晋时期王弼所注《老子》按“大器晚成”作注,“大器晚成”已在社会上流行了1000多年。 曹雪芹的《红楼梦》,生前只写完了前80回。高鹗后续40回,即今天流行的120回的世界名著。这一悲剧结构的小说,震惊了中国文坛,也震惊了世界文坛。有些研究者专家们指出后40回文学修养和语言文字运用比前80回逊色得多。红学家的研究成果斐然,有目共睹。《红楼梦》之所以成为文学史的丰碑,并不是只靠前80回,而是通行的120回本。《老子》的研究,也有类似的情况。 我的译本不是根据古本、善本,而是以社会流行广,影响大的王弼本为底本。战国时期的《老子》,汉初的《老子》的基本思想已定型、成熟。因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著作,并不是那些善本、古本等稀见的版本,而是通行本。 哲学包罗万象,哲学的理论是高度抽象思维的精神产品,好像与现实生活不那么密切。但是越是高度抽象的哲学,它的根基却深深地札在中华大地的泥土之中。 研究老子哲学,不能脱离中华大地,离不了中国的十三亿人民,也离不开全世界六十亿人民共存的现实世界。 为了适于不同读者的需要,书中《老子》原文和注释采用繁体汉字,每章的内容提要和译文则采用简体汉字。 作者 二00六年七月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