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爱创造奇迹,而母子沟通正是这一奇迹的起点;每个孩子都是一本无字的书,这书能否成为好书或传世之作,全看做母亲的怎样去沟通。
本书立足中国家庭教育现状,根据母亲的类型特点以及孩子的性格特征和成长阶段全景式展现了母子沟通的诸多方面,并富有针对性地指出了孩子教育关键期的有效对策和母子互动方式,一改过去复杂晦涩的说教形式,富超前的教育理念于现实的案例和简单的理论之中,完全可以称得上是一本拿来即可运用的实用性新概念家教用书。从此书中,你可以接受一个全新的概念——母子沟通;可以感受一种无形的力理——母子沟通的力量。
本书立足中国家庭教育现状,根据母亲的类型特点以及孩子的性格特征和成长阶段全景式展现了母子沟通的诸多方面,并富有针对性地指出了孩子教育关键期的有效对策和母子互动方式,一改过去复杂晦涩的说教形式,富超前的教育理念于现实的案例和简单的理论之中,完全可以称得上是一本拿来即可运用的实用性新概念家教用书。
聪明的妈妈用沟通保护孩子
有一种妈妈很善于用长远的眼光来做事,在对待孩子的问题上,她亦如此,这种眼光在很多人看来是最明智的保护。
事实上,这种妈妈很容易将对孩子的保护上升为强制性执行。比如,当妈妈为孩子精心策划好一个目标之后,孩子未必觉得可行,于是矛盾就产生了。因此,这类妈妈在管束孩子的过程中要尽量保持自己冷静的判断力、自制力,注意控制自己并经常反省自己,不要流于到过分的保护中去。
有些过分保护孩子的妈妈很担心孩子吃苦、受累,在这种思想的支配下,她们往往非常小心,不让孩子干这做那,时间长了孩子就可能会逐渐养成胆小怕事的性格。
怎样保护孩子才是合理的?过分保护孩子的妈妈们应该从哪些方面来改进呢?
首先,要将孩子从家庭的小圈子里解放出来,经常带他到公园和其他公共场所去,让他们接触、认识、熟悉更广阔的世界。比如:带孩子去走亲访友或去外地旅行,开阔他们的视野,并让孩子和小伙伴们一起做游戏、和大家一起参加文娱表演活动等。
然后,有目的地交给孩子一些可以独立完成的任务,并限定时间。在执行任务中遇到困难时,可以给他鼓励、指导和帮助。当孩子完成任务时,应进行表扬,帮助他树立信心。
同时,还要经常给孩子讲一些歌颂、赞美勇敢的故事和童话,对孩子进行“勇敢者光荣”和“只有勇敢才会成功”的教育。告诉孩子,胆小鬼是什么大事也做不成的,让他鄙视胆小怕事的行为。
糊涂的妈妈用沟通来改善
孩子的生存能力
有些妈妈对待孩子如同保姆一般,往往围着孩子转,在和孩子的沟通过程中缺乏甄别意识。同时,她们还喜欢做家务,并把孩子的学习看成是最重要的一件事情。这样的妈妈很容易成为好主妇,却会忽视孩子生存能力的培养。而时间长了,她们就会发现孩子有了这样的苗头:
第一,因为妈妈什么都给打理好了,孩子就不再去做和想了,无形中就剥夺了孩子经受挫折和困难的机会。
第二,如果哪天孩子尝试去做某件事情,此类妈妈就会觉得孩子做得不够好,而拒绝让孩子自己做,或者在孩子做的时候指手画脚。这样的结果是:不给孩子自我尝试的机会,孩子也会在遭受失败的时候抱有“我是照妈妈的话去做的,失败了是妈妈的原因”的想法。时间一长,孩子就会养成不检讨自己,反而一味把责任推卸给别人的毛病。
那么,此类妈妈通过怎样的沟通才能避免这些弊端呢?
当妈妈的为孩子想得越多,孩子就感觉越幸福。但是过犹不及的道理却明白地告诉妈妈们,要给孩子留出时间和空间来,让他们独自去处理一些事情。
对此类妈妈的忠告是:对孩子的牵挂和体贴是非常必要的,但是任何事情都要讲究“度”,在和孩子的沟通过程中,要注意培养他们承受挫折、克服苦难的意识,帮助他们摆脱过分依赖的习惯,培养他们自主自立的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沟通小贴士
妈妈们在和孩子的沟通过程中要注意提醒自己:孩子需要的是生活的幸福和快乐,以及自由、自主的感觉,只有在这样的条件下,孩子才能健康成长。
学会利用自己的个性来培养孩子
每种类型性格的妈妈都能培养出具有优良品行的好孩子,但是同时也存在很多的不足。很多妈妈会觉得奇怪:自己不管从社会地位,还是文化水平来看,都不算低,但是为什么就教育不好自己的孩子呢?那么,到底是什么在影响着她们的教育质量呢?
通过专家鉴定和对比发现:影响妈妈教育水平的不是妈妈自身的知识水平,而是内在的素质水平。所谓育人者必须先律己,要提高孩子的素质必须先提高妈妈们的素质。现代教育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尊重孩子的选择,以孩子的真正幸福为妈妈的奋斗目标。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妈妈的心理健康水平直接影响着孩子的心理健康状况。心理健康有多重标准,从自我意识的角度可概括为:认识自己、接纳自己和控制自己。妈妈在把握好自己的同时,孩子也能得到启发,并受到感染。
从生活环境上来分析,妈妈的良好生活习惯对培养孩子的文明习惯有着非常好的作用。可以说,对于孩子良好习惯的培养过程就是教育的过程。
孩子是一个有权利的主体,他们拥有生存、发展、参与和受保护的四项基本权利,且在这一点上和成年人是平等的。因此,妈妈首先要保护和尊重孩子的这些权利,才能保证孩子健康成长。
学会利用自己的个性来培养自己的孩子,同时也要参考其他性格类型妈妈的沟通经验。在和孩子沟通的过程中要告诉自己这样一句话:我自信,所以我的孩子也自信!而且,还要注意妈妈提供给孩子的不仅是好的生活环境,还要告诉孩子怎样做人。同时,不论哪种类型的妈妈都必须树立必要的“权威”地位,因为孩子要听妈妈的教导,就必须承认妈妈的权威。还要让孩子学会克制、学会自己约束自己。
除了以上几点之外,妈妈自己也要保证有充沛的精力。事实上,每个人都很辛苦,特别是当今的白领妈妈们。工作、家务、孩子……这些已经让她们不堪重负,如果外在的压力一时无法缓解,想拥有充沛的精力是很难的。这就要求妈妈能自我调节、学会自我保养,这样对妈妈和孩子成长都有好处。 P17-20
孩子给我们提出的问题
《新京报》曾经刊登过一则消息,讲的是武汉举行了一次国际中小学生作文比赛。在这次比赛中,共有3000多名小学生不约而同地在递交的参赛作文中将妈妈刻画成“变色龙”、“母老虎”、“河东狮吼”等形象。
这件事情让很多人迷惑不解:为什么孩子们会将最爱他们的母亲比喻成这样的形象呢?
让我们来看看这些孩子天真无邪的表述吧:
妈妈是“变色龙”,我考了满分她睡着了都会笑醒,考差了就会大发雷霆;妈妈是“母老虎”,我每次出去玩总会被堵回来;妈妈是“河东狮吼”,我看一会儿电视她就会发作……
上述事例让我们明白,当孩子和妈妈之间产生了距离时,身为母亲应该首先学会检讨自己:是不是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对孩子过于苛刻?是不是没有给孩子民主?是不是对孩子吹毛求疵?对于妈妈的教育,孩子为什么不能理解和接受?妈妈了解孩子的真实感受吗?妈妈和孩子沟通交流过吗?
当妈妈像这样扪心自问之后,是不是会发现和孩子沟通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呢?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妈妈应该给他们自由发展的空间,因为只有他们充分感觉到了自由,才能更健康地长大。及时进行全面、正确而有效的沟通是非常重要的,这样不仅能使孩子理解和体会妈妈的良苦用心,同时还能让妈妈知晓孩子的真正需要。只有相互加强沟通,母子关系才能更融洽。
美国著名诗人惠特曼说:“全世界的母亲是多么地相像!她们的心始终一样,每一位母亲都有一颗极为纯真的赤子之心。”法国绘画大师夏加尔称:“母亲对我的爱之伟大,让我不得不用我的努力工作,去验证这种爱是值得的。”
曾经有过这样的一个例子: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时候,德国出现了很多孤儿,当时的政府把这些孤儿收容在一起,给他们提供了最好的生活和教育条件,包括一流的设施、优秀的大夫和老师,希望给这些失去亲人的孩子创造最有利的成长环境。但是这些孩子的精神状态和在学习、工作上的积极性,明显地比那些生活在母爱之中,但是物质条件相对并不优越的孩子少了许多。政府对此百思不解,经过反复比较终于发现孩子们缺少比设施更重要的东西——和母亲的沟通。
孩子从孕育的那天起,就需要母爱,就需要和母亲以各种方式进行沟通。他们需要母亲的怀抱、亲吻,需要与母亲有皮肤上的接触,离开母亲几个钟头就像离开了很久一样,一见面总是要让妈妈抱抱、亲亲。等上了幼儿园、小学,还是渴望妈妈能来接送自己上、下学,希望得到她的肯定和表扬。
因此,和母亲沟通是孩子成长过程中非常重要的精神食粮。妈妈培养孩子是一项循序渐进的工作,就像给孩子断奶一样,要逐步地用其他食物来代替母乳,而不是一下子就把它断掉。
母亲需要在孩子的成长中逐渐培养孩子的个性、兴趣,以及生存的各种能力。大人的乐趣可以自己获得,而孩子却不能,他们是在得到大人的关注后才会体会到快乐。但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他们对父母的依赖会逐渐减少。比如:以前孩子上小学时会贪玩儿,放学后很少惦记早点儿回家;后来孩子上了初中,就不大愿意跟着甚至要躲着父母了;再后来,母子关系往往能因为一件小事而发生恶化,诸如:上网、球游戏、早恋等,这些都有可能使孩子对母亲的态度突然变得非常恶劣!
有一个14岁的男生放暑假期间迷恋上上网,妈妈每天看着自己的孩子在网上玩游戏,心里非常担心。眼看就要开学了,妈妈实在按捺不住,劝儿子说:“快开学了,你就收一下心,别再玩了,做点功课吧!”没有想到孩子一下恼怒了:“关你屁事,以后我的事情你少管!”妈妈也很生气:“你是我的儿子,我养了你14年,你的事情,我不管谁管?”说着就要强行给儿子关机。此时,儿子正玩得兴奋,哪容得下妈妈如此做法,便随手操起一只啤酒瓶向妈妈的脑袋砸去。妈妈头上顿时鲜血直流,她一边捂着正在流血的脑袋,一边眼泪忍不住流了出来,这是自己的亲儿子吗?
为什么孩子会发生这样的变化呢?做妈妈的不免有点伤心了。看着孩子渐渐长大,是父母最大的喜悦和乐趣。但是,随着孩子自我意识和独立性的发展,他们逐渐有了自己的主意和想法,和妈妈的冲突也越来越多,让人感觉越来越不听话。虽然教育家们都不主张体罚孩子,但是做妈妈的气极了,有时难免要用武力“教训”一下孩子。
伦敦大学以及英国儿童健康研究中心对此进行了研究。研究指出:12~14岁的青少年在解读信息和情绪上与成人有很大的差距,正是因为这种差距,造成了他们在特别生气或悲伤的时候一些能力会下降。研究小组的行为科学教授史库斯认为这和大脑的发展有关!接着,他对6~16岁之间的孩子分别进行了测试,并发现在6岁时,女孩在发泄情绪和分辨社会讯息等很多方面都比男孩要好;但是到了青春期,不管男孩还是女孩都会出现这两方面能力下降的状况。因此,他们就会经常处于躁动不安、老是和母亲吵架的状态中,其表现就是和父母怒目相视,甚至似仇人一般……
孩子如同一块洁白的布,不知不觉就染上了色彩。但是,不管怎样,孩子是妈妈的一面镜子,他总会受妈妈的影响,因此母子问的沟通就变得非常重要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