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俗中医药丛书”融知识性、趣味性、群众性于一体,把深奥的中医药知识用趣闻轶事、典故、传奇等生动活泼的形式表现出来,通俗易懂,使读者既能从中了解中医药的知识,感悟中医药的历史文化,又能从中获得读书的乐趣。本书为丛书之一,主要内容为方药奥秘,本书的内容对普及中医药知识,让中医药深入人心,形成全社会信中医、用中医的良好社会氛围,将发挥积极的作用。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方药奥秘/通俗中医药丛书 |
分类 | 科学技术-医学-中医 |
作者 | 刘步平//冼建春 |
出版社 | 羊城晚报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通俗中医药丛书”融知识性、趣味性、群众性于一体,把深奥的中医药知识用趣闻轶事、典故、传奇等生动活泼的形式表现出来,通俗易懂,使读者既能从中了解中医药的知识,感悟中医药的历史文化,又能从中获得读书的乐趣。本书为丛书之一,主要内容为方药奥秘,本书的内容对普及中医药知识,让中医药深入人心,形成全社会信中医、用中医的良好社会氛围,将发挥积极的作用。 内容推荐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的国粹。中医药学既是中华文化的产物,同时又从医药学方面体现了中华文化。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博大精深的文化,影响和造就了中医药学。中医药文化吸取了儒、道、释、法、阴阳、兵、农等丰富的思想营养,交织着天、地、人之间的和谐,与传统哲学、历法、天文、礼仪等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特别是提出“与天地相参、与日月相应、与四射相副、天地万物为一”的“天人合一”理念,以及整体思维模式,无不闪耀着东文文化的璀璨光芒。从古代的经史子集,到历代的诗词歌赋,乃至《红楼梦》等文学巨著,无不充溢着中医药文化。中医药与中华文化融为一体,不可分离,成为中华优秀文化的宝贵财富。 目录 开篇:神奇的方药 1 中药从哪来 身世之谜:千年难解 药名来历:妙趣横生 社会地位:明星众多 道地药材:末代贵族 引种药材:家花不香? 2 中药种植与加工 根正未必出好苗 采收中药讲时节 贮藏药材要注意 炮制修出好身手 假药需要辨分明 3 组方用药 四气五味容易懂 毒药有颗浪子心 治病如同烹佳肴 八法活用好效应 君臣佐使要分清 相辅相制巧配药 确定用量讲规律 4 煎药服药 抓药有故事 熬药有传说 煎药有讲究 制剂有定例 服药有法度 药渣有价值 前瞻:中药现代化任重道远 后记 试读章节 虽然《黄帝内经》记载了“四气”、“五味”等解释中药作用机理的理论和汤、丸、膏、丹、散、酒等中药剂型,还收录了13条中药方,但是多数人认为,黄帝只是发现了中医这座大宝库,中药的发明权应该授予神农。 神农发现了中药? 神农又叫炎帝,比黄帝年纪小,生活的时代也比黄帝要晚。传说他是天上的神龙转世,识天时,明地利,教人们制作农具,耕种谷物,解决了人们的吃饭问题,引导人们走上了发展农业的道路。 但是,在神农生活的年代,粮食的产量不是很高,还不能满足人类生存的需要。为了充饥,人类到处寻找食物,经常进食一些损害身体的物质,患上了多种疾病。 为了改变这种状况,神农四处奔走,努力寻找能充饥的食物和防病保健的药物,留下了许多美丽的传说。 有人说神农有一条红色的神鞭,只要轻轻地挥鞭一打,任何物质都会“显出原形”,有毒无毒、是寒是热一清二楚。神农拿着这条鞭子走东窜西,不断地鞭打能看到的物质,日积月累,就找到了不少可以食用的物质,也运用一些物质治好了不少人的病。 也有人说神农的肚皮像玻璃一样清澈透明,能够看到肚子里面的五脏六腑,吃的物质从什么位置运行到了什么位置、能引起哪些变化、最后又停留在哪个部位,都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因此知道中药有没有作用和对哪些部位有作用。 还有人说神农有一天吃了有毒的物质,感觉口干舌麻、头晕目眩、四肢无力,就近躺在了灌木丛边。突然刮起一阵微风,落下几片树叶,其中两片恰好掉在了神农的嘴里。神农将掉在嘴里的叶子嚼碎,吞进了肚子里。他想,反正已经中毒了,再中毒一次也无妨,说不定还能找到一种解毒的物质。没想到奇迹出现了。神农吞下树叶后,慢慢地感觉舒服了很多。于是,他认为这种树叶有检查是否中毒的作用,就给他取了个名字,叫做“查叶”。此后,神农每次感觉自己可能中了毒,都用这种叶子泡水喝。慢慢地,这种叶子能解毒的消息在民间广泛流传,越来越多的人知道了“查叶”。由于谐音,久而久之,这种树叶就被人们叫做了“茶叶”。 关于神农在寻找药物时中毒的传说有很多,其中流传最广的是古书《淮南子》中的一段记载。这段记载说他为了识别各种药物的性味和功效,经常在自己身上做试验,有一天居然中了70多种毒,幸好都化险为夷。但是,“常在河边走,哪能不湿鞋?”就在168岁的时候,神农在现今湖南茶陵县某处误食了一种叫做断肠草的剧毒物质,因为来不及解毒,结果肚穿肠烂而死。 神农死后,人们非常怀念这位敢想敢干、勤于实践的老祖宗,纷纷在中药铺里挂上他的奇特画像:身高八尺,浓眉大眼,龙颜宽嘴,头生两角,身长黑毛,腹大如盘,腰围树叶,右手握鞭,左手拿药,光着脚板。 关于神农的传说和记载确实非常感人。但是,《淮南子》中关于他一天中70种毒的记载并不可信。古书记载,远在1 000多年前,我国的西周就设有“医师”,他们的职责是“聚毒药以供医事”。显然,这些医师们收集的不可能都是毒药,只能是现在所说的中药。当然,这些中药可能有毒,也可能无毒。因此,我们推断,神农很可能是广大劳动人民的杰出代表,说他某一天中了70种毒,多是为了强调,人类在发现中药的过程中曾经付出过巨大的代价。 中药源于“吃” 既然黄帝和神农可能都不是中药的发现者,那么中药是谁发现的呢?要准确回答这个问题,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下古人的生存状况。 在远古时代,人类没有多少药物学知识,还不懂得区分有毒的物质和无毒的物质,他们四处迁移,无拘无束,经常走到哪里就吃到哪里,拿到什么就吃进什么,由于饥不择食,误食了一些有毒甚至是剧毒的物质,引发了呕吐、腹泻、昏迷甚至死亡等许多种不好的现象。如吃了藜芦导致呕吐,误食大黄引起腹泻,吞进马钱子导致昏迷等等。当然,他们也可能偶然进食某些物质,如止呕的生姜、止泻的山楂等,使原来的病痛得到缓解,甚至完全消除。人们总结这些反复出现的情况,就掌握了一些植物的形态和功能,并认识到进食某些物质能够减轻某种病痛,食用另外一些物质会加重病痛、引起中毒和副作用。 进入氏族社会以后,这种状况又有了变化。这时候的人类不再散乱地杂居在一起,而是有血缘关系的表亲子侄等住在一起,聚成一个个部落。为了争夺条件相对好一些的居住地,更主要的是为了获取充足的食物,部落之间经常发生争斗,负伤流血的事情时有发生。在止血疗伤的过程中,出于本能反应,人类用苔藓、树皮、草茎、泥土、唾液等涂抹伤口,久而久之,便发现用某些物质外敷也能减轻疼痛,阻止出血,甚至加快创伤愈合,进而发现了一些可以外用的中药。当然,外用中药的发现也可能是为了满足治疗劳动创伤的需要,如围猎动物时被猛兽击打、抓咬或被蚊虫叮咬等。 P12-15 序言 说起中医,人们并不陌生,它的不少术语早已深深烙入了我们的日常用语之中。像“上火”、“中风”、“湿热”,一说大家都知道;常用中药,像大枣、生姜,也是饮食中常用的佐料,药食两用。这都说明,中医中药来源于生活,是非常生活化的医学,“百姓日用而不知”。更重要的是,中医中药始终保持着良好的临床疗效,能解决问题,这是它立足的根本。人们记忆犹新的是,在2003年抗击“非典”中,中医药取得很好的疗效,得到世界卫生组织的肯定,也给老百姓温习了一次生动的中医实践课。 但是现在一般的老百姓,讲起中医理论会觉得非常深奥难懂。原因之一,恐怕与近代以来,我们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不足有关。自从鸦片战争后,有些人对本民族文化失去了自信心,对传统文化的批判过了头。缺乏了传统文化的根基,对中医理论也就难以很好地理解。像“阴阳”、“气”、“风”等等生理病理概念,离开其临床基础和文化背景,就不好体会了。 中医理论“难懂”的另一个原因,是人们习惯于用西医的观念来看问题。中小学的常识课、生理卫生课,教的都是西医的知识。这些知识当然很有用,但对中医的理论绝口不提,反映的仍然是民族自信心缺失的问题。中西医是不同理论体系的医学,用西医的思维来看中医,就不容易理解。要知道中医某些貌似“不科学”的说法背后,其实有着大科学的内涵,我们不能用西医的标准作为“科学”的标准。 在21世纪,我们必须重新对我们优秀的中华文化树立起信心并加以发扬,以造福于世界和人类。广东省建设“中医药强省”,除了医疗、科研、教学和药业等各条战线的努力外,向老百姓宣传和普及中医,更是必不可少的一项工作。普及并不是要求人人都能完全学懂中医,但是希望能够通过普及让人们可以了解中医理论的特点,知道中医的整体观和辨证论治,学会一些中医的养生防病原则,这对健康生活和防病治病是很有好处的。 应该说,中医的科普工作很有必要,但要做好却不容易。难就难在怎样把中医的高深理论,用现代的语言很好地表达清楚,既要有科学性,也要力求通俗性。所以我认为,科普也应该属于科研工作。《通俗中医药丛书》的作者在这些方面下了很大的工夫。丛书既介绍趣闻轶事与医史源流,又讲述医药原理与人文传统,语言明白晓畅,图文并茂,我作为一名医学工作者读起来也觉得趣味盎然,广大读者一定可以从中得到有益的知识。 中医中药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也是世界文化的精华。人类不能没有中医。希望通过这套丛书,让更多的中国人,甚至世界各国人民,能够领略到中医药的独特魅力,更加了解和珍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是为序。 后记 中医学是中华文化的伟大遗产。但是,中医学在普通群众的心目中一直有一种神秘色彩,真正了解中医学的人并不多。造成这种神秘感的主要原因并非中医学理论的深奥,而是中医学所使用的中国传统哲学的思维方式和语言同现代人习惯的思维方式和语言有一定的隔阂,当然,关键还是中医学知识普及得不够。因此,创作一系列中医学科普读物,让更多的人对中医学有更多的了解,这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一个难得的历史机缘终于出现了。2006年1月,广东省委、省政府作出了建设广东中医药强省的重大决策,并隆重召开广东建设中医药强省大会。这对于推动广东中医药事业发展无疑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张德江同志在大会讲话中明确提出,加强中医学的普及工作也是建设中医药强省的重要任务之一。张德江书记还专门提议,由广东省委政策研究室牵头,编辑出版通俗中医药丛书。为贯彻落实建设中医药强省会议和张德江书记的讲话精神,广东省委政策研究室与广东省科技厅、广东省中医药局和广州中医药大学等单位,经过认真讨论,决定组织编写一套中医药学科普读物,并把具体编写任务交给了广州中医药大学。 这是一个无比光荣的任务,但完成起来却相当艰巨。最大的困难在于中医学的理论和术语都属古奥,用科普的方法表达非常不易,这对于并非科普作家的各位作者们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因此,整个写作过程可谓历尽曲折。先后换了几班人马,进行了五次封闭创作,书稿经过了几次脱胎换骨才最终宣告完成。 这套丛书很多人付出了心血。 广东省委政策研究室关则文主任、吴茂芹副主任,广东省科技厅谢明权厅长、马宪民副厅长,广东省中医药局彭炜局长等领导高度重视,多次召集会议,研究方案,明确思路,为丛书的成功策划出版作出了决定性的贡献。顾幸伟、钟小平、张英哲、曹礼忠、李平、谢健民、李梓廉、黎锦城、王玉龙、邓文海、赵鹏飞等,为丛书的出版做了大量的工作。 广州市科技局长期支持广州中医药大学的科普工作,2002年专门立项资助科普写作,如果没有他们的经济资助和精神鼓励而打下的基础,本丛书要在短时间内完成是不可想象的。 我国中医学界的泰斗邓铁涛教授非常关心本丛书的出版,他以近九旬的高龄之躯认真阅读了全部书稿并亲笔作序,他的精神让我们无比感动。 广州中医药大学徐志伟校长高度重视,将本丛书的编写工作作为学校参与建设广东中医药强省事业的一项重要任务来抓,对本丛书的编写工作给予了大力支持。 原任广州中医药大学党委副书记、现任广东省卫生厅党组书记的黄小玲为广州中医药大学的科普工作做了许多开创性的探索,也为本丛书的诞生付出了心血,并一直关心着本丛书的创作进展。 作为执行主编,广州中医药大学陈英华副校长从制订编写计划、组建创作团队、审订书稿,到联系协调各方面关系、处理编写过程中碰到的各种问题,认真细致,殚精竭虑,成功地领导了丛书创作工作。 广州中医药大学的刘小斌教授、吴弥漫教授、严灿教授、全世健教授、徐良教授都是一流的学者,他们为本丛书的学术理论指导和最早阶段的编写付出了辛勤的劳动。 本丛书的各位作者都是广州中医药大学教学、科研和管理的一线工作者,他们为了创作本丛书牺牲了大量的业余时间。 本丛书的图片是相当重要的一个部分,它们大都来自于广州中医药大学医史馆和中药标本馆的馆藏资料和郑洪、冼建春、蓝韶清等老师的私人创作和积累,少部分来自于互联网的公共图片资料和一些教材、教参资料,陈燕、杨琳、邹源等也为本丛书图片资料付出了很多劳动。 科学出版社的方霞编辑、广东人民出版社的张竹媛编辑为本丛书的编写提供过很多宝贵意见。 此外,还有邱鸿钟教授、张正老师、胡延滨老师、张秋镇老师、吴趋凡老师以及许多研究生也为本丛书提供了很多帮助。 当然,为本丛书的出版作出最直接贡献的是羊城晚报出版社的社长、总编辑罗贻乐和羊城晚报出版社的编辑人员。 我们对上述所有单位和人员表示衷心的感谢。 本丛书的价值是和对它付出的心血成正比的,因此我们相信它会得到广大读者的认可,为普及中医学作出应有的贡献。我们为此感到欣慰,并将再接再厉,继续创作更多更优秀的中医学科普读物。 当然,本丛书肯定存在一些错漏和不足之处,那是由于编写者学术水平和写作水平所限造成的,也请学界同仁和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通俗中医药丛书》编委会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