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日报文艺副刊《朝花》创办50年了。半个世纪以来,《朝花》作为解放日报的一方文学园地,始终展现着生机,也同步记载了社会的发展和时代变迁。在历任报社领导的指导和关心下,在一代一代编辑的悉心努力下,以及在作者和读者的支持下,《朝花》出版了6000多期,并得到了各界人士和广大读者的充分肯定。今后将在《朝花》文章的思想、文化和情感的含量上,在对文化思潮和社会热点的敏锐关注上,以及在内容形式上的生动活泼上,不断改进,努力提高。
翻开这本《朝花》五十年作品精选集,我们可以看到,现当代中国文坛的知名作家,大多都在《朝花》发表过他们的文章。
《朝花》是《解放日报》的文艺副刊,努力以社会关注,作为自己的主要职责;努力以思想内涵,形成自己的主要风格;努力以真挚情感,作为自己的主要形象;努力以专题论述,作为自己的重要特色。
《朝花》五十年,群贤毕至,名家荟萃。《朝花》作为一个知名的文艺副刊,始终以博采众长、兼容并蓄、多元共存、以诚相待的态度,邀集了一批全国知名的作者学者常来常往,并且始终保持了相对领先的名家作品的刊载率。翻开这本《朝花》五十年作品精选集,我们可以看到,现当代中国文坛的知名作家,大多都在《朝花》发表过他们的文章。
贺绿汀
《游击队歌》创作经过
一九三七年八月十三日,日本强盗在上海正式发动战争,上海文化界为了配合全国抗日救亡宣传工作,组织了很多宣传队到内地及华北前线去,称为“上海文化界救亡演剧队”。我参加了第一队,于八月二十一日在炮火声中从上海南站出发,经当时的苏嘉路到南京。那时南京已是兵荒马乱,白天各式各样的飞机满天飞,可是晚上敌机来袭时毫无办法。数日后乘船到武汉去,在船上积极准备到武汉后的演出工作,创作《歌八百壮士》、《黄浦江》等上海题材的剧本及《全面抗战》、《为祖国战争》等歌曲。在武汉演出后即北上到开封,住在一所由冯玉祥西北军用木头修建的很大的剧场里。当时我们的队伍有崔嵬、丁里、王震之、欧阳山尊、李丽莲、陈默、潘奇、张林籍、王贵、宋之的、王苹、刘白羽、塞克、马彦祥等同志,总共不到二十人,从音乐、戏剧的创作、排练到演出,包括布景、灯光、音响效果、卖票、开座谈会,一直到打前站、搬行李、办交涉什么都得干。所以我除了做在音乐方面应做的事情以外,还得跑龙套及在台后作音响效果等,我们还帮助当地的学生组织演剧队,教他们唱歌演戏,等我们离开开封时,当地的宣传队也一队队下乡演出去了。
到了实际工作中才发现我们根据上海生活搞的一套节目与客观实际有很大的距离,因此我们在各地演出中不断修改并创作新节目,当我们在郑州、洛阳、西安等地演出后,在风陵渡过黄河到山西临汾时,我们的节目已丰富得多了。那时阎锡山的总部设在临汾城,八路军办事处设在城的西郊刘村。我们这些从上海亭子问出来的“文化界人士”在国民党地区闯了几个月,虽然也作了一些工作,不过是全凭一时的爱国热情,到了这里才算正式受到了党的教育,我们也就不客气地请求在办事处休整半个月,并且在那里过新年,同志们利用这个时间看文件、听报告、学习、讨论并排演新创作,这样,我们的创作也就有了更明确的方向了,《游击队歌》就是在学习了当时关于游击战争的文件之后写的。
应该说战争是残酷的,但是我们整个民族是处在生死存亡的关头,必须动员全体人民为自己的生存而战斗,因此一首群众歌曲中如何通过艺术形象来感染和激动群众,在群众中起积极的教育作用,就必须从各种不同的角度来考虑问题。当时我写了三首歌,每一首都是根据不同的对象写的,《上战场》的对象是老百姓,歌词内容重点在用事实说明除了和敌人战斗外没有别的活路。另一首《日本兄弟》用日文唱,目的是瓦解敌军,内容说明中国、日本的士兵都是被压迫的同阶级兄弟,真正的共同敌人是日本军阀与日本资本家。《游击队歌》在创作以前我也从各种角度考虑了很久,游击战争的战略战术是一回事情,如何把这些战略战术的方针体现在具体的群众歌曲中,那又是另一回事情,它必须通过生活形象,赋予一定感情趣味,才能使唱和听的人有兴趣。但是游击队的生活与游击队员的思想感情也是很复杂的,多方面的,必须有所选择与集中才能生动而又有积极的教育意义。因此在歌词方面强调英勇、顽强、机智、乐观的一面,在音乐处理方面则侧重愉快、活泼的军队行进的节奏。
歌词与曲调几乎可以说是同时考虑的,可是最先完成的还是曲调,在这方面我考虑到为了使唱的人容易记忆,容易上口又要有兴趣;就必须既要有一定丰富的变化,同时又要照顾到全曲的统一,因此采用了西欧民歌的A,A,B,A,的形式,这种形式也完全符合我国唐诗绝句“起承转合”的布局原则。第一、二、四句基本上相同,仅在结尾时第一句是半结束,第二、四句是完全结束;但是这三句的本身在节奏上都有极其丰富的变化,从音符的时值来看,从二分音符、四分音符、八分音符到十六分音符都有,而这些音符的组织原则是按照军队行进时军鼓的节奏组成的。因此它既有丰富的节奏变化,又能合上部队行进时的脚步,再加上旋律在这个节奏基础上的上下旋转,就可以产生愉快活泼的感情。由于第一、二、四句在节奏上几乎完全相同,假如第三句仍旧是同样的节奏的话,势必使全曲显得单调贫乏,因之第三句在节奏与音调处理上采取了与一、二、四句完全相反的手法,因而产生强烈的对比,而造成全曲的高潮,这恰恰就是唐诗起承转合中的“转”字的作用,然后再唱第四句时才能使人感到完满结束。
由于首先完成曲调,所以有可能写成相当整齐的结构,每句四小节共十六小节,这种句法好处在比较完整,但也不是值得推广的办法,因为假如处理得不好就可能变得很单调贫乏。同时还有一个困难就是在既成曲调的基础上配歌词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特别是在一、二、四这三句上节奏变化相当复杂,既要使歌词的节奏完全符合曲调的节奏变化,又要使歌词的句法语调完全符合旋律的音调变化,这中间不单是有语势问题,还有那些比较重要的单字的平仄音韵的问题。这些方面如果处理得不好唱起来就会很别扭,不单是歌词的形式与音调问题,更重要的还在于歌词的内容,必须从游击队的具体生活出发,在已有的音乐结构与音调的基础上塑造形象,抒发感情,使音乐与歌词成为不可分割的整体。因此不得不花很多的时间反复推敲。在歌词的内容、结构以及选词等方面,既要考虑到整首歌词的完整又要考虑到每一句歌词的精炼、通俗、有力,必须通过歌词塑造有关游击队生活的生动而鲜明的形象,才有可能有感染力。所以它既要有精炼而丰富的内容,又要有简洁而严整的词句,每一句都要既有煽动力又有教育意义。譬如“我们都是神枪手,每一颗子弹消灭一个敌人”是全歌曲创作的出发点;全歌词的内容是从这两句发展起来的,音乐的构思也是根据这两句语势节奏而形成的。这两句不但一开始给人以游击队员的英雄形象,同时也暗示游击队员,勤学苦练以达到节省子弹大量消灭敌人,是在敌后与敌人作战的所有游击队员头等重要的任务。
在创作过程中得到同队的同志们很多的帮助,才得以完成的,但也还存在一些缺点。譬如曲调中有“4”字,唱起来很易唱成“5”字;又如“没有枪,没有炮,敌人给我们造”,当时听到刘白羽同志唱起来把“给”字放在强拍上成为“敌人给我们造”,其实他唱得比较更合理一些,可是这曲子已经唱开了,同时还要能合上第二首词,所以也就没有办法再改了。
这首歌我们是在一九三八年春八路军总司令部在临汾附近乡下开高干会议时,以上海文化界救亡演剧队第一队献给英勇的全体八路军将士的名义在会议的晚会上第一次演出,当我们出发到八路军各部队演出时,这首歌已在我们到达以前就传开了,因此我们只好去放马后炮,可想见当时革命歌曲传播之快。
二十几年的时间变化真大。当时的队员,现在都成了著名的演员、作家、艺术家。上海文化界救亡演剧队有很多队,在抗战中都做了不少的工作,假如有人把它记录下来,对以后文艺工作者是有教育意义的。
1961.8.13
P29-31
《朝花》依然是朝花
裘新
《朝花》是《解放日报》的文艺副刊,创刊至今已经五十年,出版了六千多期。但是,《朝花》依然是朝花,它枝枝叶叶上的晨曦和露珠,始终透露出蓬勃的生机。
在信息传播的报纸属性中,人们对于报纸阅读的多元要求,使报纸在以新闻为主题的同时,又使副刊构成了它的五彩羽翼。文艺类副刊在感悟人生、陶冶性情、交流情感上,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即时的平台。因此它从一开始就成为报纸的有机组成部分。无论是《申报》的《自由谈》,还是延安时期《解放日报》的“小副刊”,都为以后的《朝花》带来了可贵的精神承传。
在报业发展的态势中,报纸副刊总是以更多的个性特色,形成并展现着它们的文化影响力和竞争力。经过五十年来各届报社领导的关心指导,以及几代编辑的悉心努力,《朝花》始终秉持着自己的追求。
《朝花》努力以社会关注,作为自己的主要职责。报纸的文艺副刊,以自己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风采,构成报纸的有机配置。同时,报纸的文艺副刊,又不能局限于闲人闲笔;它需要从文学的视角、以文采的形式,对时代的脉动和各种社会议题,具有敏锐的感应,并予及时的反映。人文关怀以及社会责任,是《朝花》基本主旨。
《朝花》努力以思想内涵,形成自己的主要风格。报纸的文艺副刊,同样是先进文化及其思想舆论的阵地,然而除了理论的形态,“思想”恰恰能够在文艺副刊的叙事园地里,绽放美丽的花朵。在整体的思想含量的要求中,《朝花》还开设了《半千时文》的栏目,着重刊载对生活有感而发的言说。
《朝花》努力以真挚情感,作为自己的主要形象。报纸的文艺副刊,需要以文艺的魅力,营造情感的世界。而这样的文章,总是最能够引起读者眼光和心灵的交结。在寻求感动的过程中,《朝花》还开设了专载情感故事和人生感悟的栏目《意味故事》,在2005年的全国报纸副刊评选中,它被评为一等奖。
《朝花》努力以专题论述,作为自己的重要特色。报纸的文艺副刊,在常规的版面形式之外,又需要通过对社会热点的关注,以突出编辑主体的方式,适时组织各方面的人士,就某一专题进行集中论述,并以专版的形式刊出,从而形成更大的社会影响力,这是《朝花》近年来的一个重要做法。
《朝花》五十年,群贤毕至,名家荟萃。《朝花》作为一个知名的文艺副刊,始终以博采众长、兼容并蓄、多元共存、以诚相待的态度,邀集了一批全国知名的作者学者常来常往,并且始终保持了相对领先的名家作品的刊载率。翻开这本《朝花》五十年作品精选集,我们可以看到,现当代中国文坛的知名作家,大多都在《朝花》发表过他们的文章。
《朝花》五十年,老少咸宜,新人辈出,《朝花》作为一个常办常新的文艺副刊,不断培育着时代的新人。当今文坛上的知名作家,就有从《朝花》上迈出文学道路的第一步的;而更多的人们,则在《朝花》这块园地上,栽下过自己的花草,留下了自己人生的足迹。
几代人的努力,使《朝花》获得了各界的赞誉。在《朝花》出版五千期的时候,中宣部新闻局指出:“《朝花》副刊出刊五千期坚持高品位,《解放日报》精心办高品位副刊的经验值得重视。”
二00五年十月,《解放日报》《朝花》副刊,获得了首批“上海市媒体优秀品牌”称号。在近年来的中国报纸副刊和华东六省一市报纸副刊的评选中,《朝花》获奖名列前茅。
然而,荣誉就意味着更高的要求,品牌就意味着新的压力。随着时代的演进和报业的发展,《朝花》在既定的内容形式及其风格特色下,需要再接再厉,与时俱进,不断创新,进一步增强自身的竞争力。 从某种意义来说,报纸天天出版、天天更新的规定性,决定了报纸的文艺副刊要与报纸的新闻性,建立起某种有机的关联;同时,我们希望《朝花》能够在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上,更加敏锐和自觉,从而使《朝花》赢得更大的受众面。
我们希望《朝花》在历经五十年以后,仍然年轻,这就需要我们在保持名家阵容的同时,建立起作者队伍的梯度结构,同时在目标读者的设定和选题把握上,具有更多的时代活力,从而使《朝花》赢得读者的更多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