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是一个伟大的寓言家,他就像是一位世外高人在融入青山绿水之前给我们留下的一个浅浅的背影;他就像是一幅若隐若现的仙人画轴,他就像是峻峭的山岩上留下的一块古朴而隽永的石刻;他就像是住在我们隔壁的一位老者……
本书对庄子的生平、地位和影响作了简要介绍,重点阐述了庄子的哲学思想,揭示了庄子思想齐生死、等物我、泯有无的哲学魅力,并对《庄子》一书中的成语典故,逐一作了诠释。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庄子的生命智慧/益人文丛 |
分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
作者 | 张京华 |
出版社 | 湖南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庄子是一个伟大的寓言家,他就像是一位世外高人在融入青山绿水之前给我们留下的一个浅浅的背影;他就像是一幅若隐若现的仙人画轴,他就像是峻峭的山岩上留下的一块古朴而隽永的石刻;他就像是住在我们隔壁的一位老者…… 本书对庄子的生平、地位和影响作了简要介绍,重点阐述了庄子的哲学思想,揭示了庄子思想齐生死、等物我、泯有无的哲学魅力,并对《庄子》一书中的成语典故,逐一作了诠释。 内容推荐 本书对庄子的生平、地位和影响作了简要介绍,重点阐述了庄子的哲学思想,揭示了庄子思想齐生死、等物我、泯有无的哲学魅力,以及庄子散文汪洋自恣、放笔诙谐、諔诡诱人的趟逸神采,并摘取了《庄子》一书中的成语典故,逐一作了诠释。 目录 一 庄子其人其书及其时代 (一)庄子及其著作 (二)庄子的时代 (三)庄子的学识 (四)庄子的境界 (五)庄子的文化地位 (六)庄子对后世的影响 二 对于人生与幸福的最高追求 (一)更多、更大、更强——“小大之辩” (二)对更多、更大、更强的否定——“逍遥” (三)彼此平等——“彼是方生之说” (四)万物平等——“齐物” 三 人娄属于大自然所有 (一)对于物性的充分关注——庄子论“物” (二)突破时空框架的思维模式——庄子的“宇宙”概念 (三)关注天地目月的运动——“天运” (四)“神秘”的宇宙起源——“浑沌” (五)天地万物如何变化——“白化” (六)与人文相反的概念——“自然” 四 如何突破生与死的局限 (一)珍重自己的身体——“养生” (二)懂得生命的意义——“达生” (三)领悟生死的变化——“生死一体” (四)形体不全而道德达于内心——“德充符” (五)遵循自然的生灭法则——“安时处顺” (六)恬淡无为是最大的快乐——“至乐” (七)超越形体和感官的局限——“心斋” (八)遗忘仁义和礼乐——“坐忘” (九)忘记了自身的存在——“身如槁木,心如死灰” (十)生不闻道,不如不生——“哀莫大于心死” 五 对人类任意妄为和社会不平等现象的批评 (一)人情的恶性膨胀——性情分离 (二)人性的异化失真——“人道” (三)天人合一的畅想——“真人” (四)政教合一的寄托——“圣人” (五)上古纯真的追忆——“至德之世” (六)社会文明的弊端——“倒置之民” (七)个人的处境与对策——“与世同波”和“安之若命” (八)由绝对的“无”达到无限的“有”——“无用之用” (九)与世偕行,与时俱化——“处乎材与不材之间” 六 抽象思辨的纯理性殿堂 (一)天地万物产生的本原与现实世界存在的理由——“道” (二)养育、成就天地万物的功用体现——“德” (三)将存在的事物可以区分为抽象与具象两类——“形而上”与“形而下” (四)绝对同一的抽象概念——“有”与“无” (五)“无”可以成为“有”,“有”可以成为“无”——“有生于无” (六)只有人类的无为,才有天道的无限作为——“无为而无不为” 七 天下文章大手笔 (一)放笔诙谐——天下不可与庄语 (二)矛盾永远——擅长设问的技巧 (三)梦中世界——亦真亦幻的奇思 (四)梁濠之辩——由直觉直接判断 (五)浑沌之死——使寓言成为一种文艺 (六)精彩纷呈——思想的“绕口令” (七)说不可说——谁能道破天机? 八 神州哲学第一宗 (一)用特殊的语言作特殊的阐述——“三言” (二)依赖“道”而不依赖语言——“言如风波” (三)“道”不能通过语言加以描述——“得意忘言” (四)超然洒脱——生死不足以挂怀,利禄不足以羁绊 (五)諔诡幻怪——游于形骸之内,而不游于形骸之外 (六)出神入化——技兼于道,道进乎技 (七)飘然远引——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 (八)在境界中获得永恒——不足以丧存与不足以存存 (九)见识之高与体道之妙——儒家对庄子的评价 九 成语典故撷英 (一)东施效颦 (二)朝三暮四 (三)以管窥天 (四)邯郸学步 (五)望洋兴叹 (六)贻笑大方 (七)坎井之蛙 (八)庄周梦蝶 (九)大而无当 (十)大有径庭 (十一)大惑不解 (十二)虚与委蛇 (十三)超轶绝尘 (十四)空谷足音 (十五)越俎代庖 (十六)捉衿见肘 (十七)呆若木鸡 (十八)相濡以沫 (十九)蒿目时艰 (二十)薪尽火传 (二十一)运斤成风 (二十二)游刃有余 (二十三)踌躇满志 (二十四)莫逆之交 (二十五)内圣外王 (二十六)尘垢秕糠 (二十七)盗亦有道 (二十八)白驹过隙 (二十九)人生如寄 (三十)失之交臂 (三十一)万世一遇 (三十二)曳尾涂中 (三十三)凤栖碧梧 (三十四)人世难逢开口笑 (三十五)偃鼠饮河,不过满腹 (三十六)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 (三十七)神奇化为臭腐,臭腐化为神奇 后记 试读章节 (三)庄子的学识 庄子的学识极为渊博,历史上以“老庄”并称,但庄子并非老子的嫡传弟子,他只是在追求真理的探求中最终选择了老子。司马迁说庄子“其要本归于老子”,在此之前他曾经“学无所主”、“无所不窥”。他因此不仅继承了老子,而且极大地发展了老子。 《庄子》一书中记载有上古容成氏等十二君的历史,书中许多“寓言”也以上古“人神杂糅”时期的历史背景为依托,学者多认为是无稽之谈,而2002年公布的上海博物馆藏新出土战国楚竹书《容成氏》篇,记载了自容成氏以下历代上古君王的名号以及“皆不授其子而授贤”的制度,从考古学和文献学上印证了庄子的记述。 《庄子》书中记载过很多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其中一些描述比儒家自己的叙述更为恰当,更加传神,从而有学者猜测他是孔门弟子。 《庄子》书中还记载有很多工匠以及他们的技艺故事,借以说明“道进乎技”和“技兼于道”的境界。 书中又说到赵文王喜剑,庄子以剑道进谏。庄子身着剑眼去见他,说剑士的服饰是“蓬头突鬓垂冠,曼胡之缨,短后之衣”,剑士的样子是“嗔目而语难”,说剑术是“相击于前,上斩颈领,下决肝肺”,说剑道是“示之以虚,开之以利,后之以发,先之以至”。唐代李白的《侠客行》诗说:“赵客缦胡缨,吴钩霜雪明”、“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完全取典于庄子。“示之以虚,开之以利,后之以发,先之以至”,这十六个字简直可以说是对天下武学最为简洁也最为精微的概括。 由此可见庄子涉猎的范围之宽之广,几乎可以说是不可限量。宋代大儒朱熹称道说:“庄周是个大秀才,他都理会得”,“比邵子见较高,气较豪”,“其才高如老子”。(《朱子语类》)闻一多说:“朱熹说庄子‘是他见得方说到’,一句极平淡极敷泛的断语,严格的讲,古今有几个人当得起?”(闻一多《庄子》) 如果说现代人对待古人的态度是应当“信而好古”,那么庄子无疑应该赢得最多的尊重。 (四)庄子的境界 庄子的内心究竟怎样? 在《天下篇》中,庄子自己说,他是“以天下为沈浊不可与庄语”(“庄语”意为端正、严肃的话语)、“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敖倪于万物”、“上与造物者游,而下与外死生、无终始者为友”。 “以天下为沈浊”的意思,和屈原的名句“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相近。较庄子为早的孔子,周游列国十四年,向人们推行他的仁政理想而得不到认可,有隐者讥笑他,他回答说:“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他作为人群的一分子,即使人们不认同他,他也要和人们在一起,总不能和鸟兽在一起吧?但是现在,庄子真的不再和人们在一起了,他用自己的精神与天地往来,与万物为友。 司马迁在他的《史记》中,引用了老子“天道无亲,常与善人”和庄子“窃钩者诛,窃国者侯,侯之门仁义存”这样含义悲愤的话,说明他了解、同情道家一派。在《老子列传》的庄子附传中,他承认庄子是“其学无所不窥”和“其言洗洋自恣以适己”的人。“无所不窥”是说庄子的学问广博,在百家竞起的时代,这句话可以说是对学者的最高评价。 《庄子·天下》中说到儒家《五经》是:“《诗》以道志,《书》以道事,《礼》以道行,《乐》以道和,《易》以道阴阳,《春秋》以道名分。”对《五经》的精确概括就连儒家学者也叹为观止,表明他对儒家经典非常熟悉。 《天下》篇中还一一评价了墨翟、禽滑离、彭蒙、田骈、慎到、关尹、老聃、惠施、桓团、公孙龙的思想,表明庄子对当时各家学说有充分的了解。 《庄子·知北游》中说到求道之士被衣,一路行走一路作歌说:“形若槁骸,心若死灰,彼何人哉!”其中“形若槁骸,心若死灰”一句,表面看来与人们常说的生命活力恰好相反,实际上却是得道之人的一种极高境界。因为道家认为生命的存在不仅体现在人的形体和感觉层面,形体健全生命也许已经死了,形体不全生命仍然可以旺盛,所以虽然“形若槁骸,心若死灰”,却可以达到与天合一、纯真无我的境地。庄子这样描述被衣,表明他有同样的体验。 《庄子·应帝王》中说到郑国有位神巫名叫季咸,能预知道人的死生祸福,他去见修道之人壶子,看见壶子面似“湿灰”,预言他不能活过旬日。壶子说:“我刚刚示之以地文。”季咸又去见壶子,看来壶子面有生气,预言他可以痊愈。壶子说:“我刚刚示之以天壤。”季咸又去见壶子,“立未定,自失而走”。壶子说:“我刚刚示之以太冲、无始,他不知道我是谁,故逃也。”《国语·楚语》中曾经说到“巫觋”、“祝宗”的职业,“其圣能光远宣朗,其明能光照之,其聪能听彻之,如是则明神降之”。庄子所描述的修道之人,与之近似。壶子的面容可以体现出大地、天壤和太冲、无始的状态,表明庄子对此应有体悟。 清人林云铭评价说:“庄子似个绝不近情的人,任他先圣帝王,矢口便骂,眼大如许;又似个最近情的人,世间里港,家室之常,工技屠宰之末,离合悲欢之态,笔笔写出。心细如许。”(《庄子因》) 清人胡文英评价说:“庄子最是深情,人第知三闾(屈原来)之哀怨,而不知漆园之哀怨有甚于三间也。盖三闾之哀怨在一国,而漆园之哀怨在天下;三闾之哀怨在一时,而漆原之哀怨在万世。”又说:“庄子眼极冷,心肠极热。眼冷,故是非不管。心肠热,故感慨万端。虽知无用,而未能忘情。到底是热肠挂肚。虽不能忘情,而终不下手,到底是冷眼看穿。”(《庄子独见》) 庄子在世上,他的职位只是一名小吏,然而他的内心究竟怎样?他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呢?P4-P8 序言 随着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和日益创新,该领域的研究成果已成为当代社会不可或缺的知识宝库,对世界文化的进步与变革产生着重大影响。毫无疑问,社会科学的普及和运用,对提高全民族的理论思维能力、管理水平、思想道德境界和科学文化素质,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面对日益繁复庞杂的知识系统,怎样用最平实易懂的文字符号,通过最精练活泼的语言媒介,去传递思想、传播知识,是每一位社会科学工作者的责任与使命,在《中共湖南省委、湖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哲学社会科学普及工作的意见》文件精神的鼓舞和中共湖南省委宣传部的直接领导下,湖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于2006年正式启动了每年一次的“湖南省优秀社会科学普及著作出版资助”活动。获得立项的优秀选题均予以资助出版,形成有社会价值的系列图书。 这批图书被称为“益人文丛”,体现了社科研究与普及工作以人为本的精神。科学是一个知识体系。也是一个认知体系。社会科学的普及既要着重于科学知识的普及,更要着力于人的精神的提升,尤其要把满足个人和社会需要的终极关怀问题作为不断追问和探讨的方向。我们开展社会科学普及著作出版资助活动,提倡专家动笔,鼓励大师写小册子,力求普及而不普通、平易而不平庸的研究境界。希望“益人文丛”能够对每一位读者都有所帮助,对塑造我们的精致生活有所裨益。同时,也希望“益人文丛”越走越远。 湖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湖南大学出版社 2007年5月 后记 余自十年前得沪上高峰先生手札,谓老庄道家之学其归指仍在“生生”。方其时余得意于“形上”之义,务尽“有无”之辨者有年,闻此胜义,颇知宝贵。盖庄子其书每言技兼于道,而所载匠人行迹较他书犹多,余自近数年方知诸子皆晚周之学,而三代之宗主固惟王官,其匠器之精绝,其道义亦无所不在。今有人于此,欲以治学为事,阶梯晚周诸子,而上溯三代王官,庄子其必不可舍乎哉! 小稿原题“庄子入门”,今既改称“庄子的生命智慧”,亦得稍近“生生”之义,因之感念沪上友朋,聊识数言云。 张京华 于湖南科技学院 2007年6月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