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中医中药轶事珍闻
分类 科学技术-医学-中医
作者 杨晓光//赵春媛
出版社 人民军医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本书共分四部分,主要介绍了古今名人与中医药的轶事珍闻,中草药的动人传说以及中医中药与文学艺术的不解之缘。全书语言通俗,故事情节生动,考证有据,口口相传,读来饶有兴味,可谓老少皆宜。相信读者朋友一定会喜欢。

内容推荐

本书分为“源远流长中医药”、“名人与中医药”、“中药的故事与传说”、“中医药与文学艺术”四部分,考证中医中药的起源,介绍古今名人与中医药的轶事珍闻,中草药的动人传说以及中医中药与文学艺术的不解之缘。所有篇什考证有据,或口口相传,或见之于典籍,或流传于坊间来饶有兴味,可谓老少咸宜。一卷于手,品味咀嚼,不啻于一顿精神美餐。

目录

源远流长中医药

简释“医”字 2

我国古代十大医学之祖 2

我国古代的女医学家 3

我国第一位提倡晚婚的医学家 5

我国古代医生的称谓 6

大夫·医生  6

“郎中”名称的由来 7

有趣的医生“外号” 7

我国古代名医别称 8

有趣的中医别名 9

古代医家美称 9

葫芦——中医行医的招牌 10

“悬壶”悬的什么壶 11

太医起于汉代 11

我国御医点滴 12

我国历史上的走方医 12

“铃医”与“卖嘴郎中” 13

中医切脉趣闻 13

我国古代名医纪念地 14

中医与“三” 15

中医中的十个数字 16

我国的医药之最 16

我国妇科之最 18

中医古籍的“世界第一” 18

我国古代医院 19

我国古代医院的分类 19

清代的御医与御药房 20

我国最早的医疗制度 20

我国最早的病历 21

中药的起源 21

中药一词的由来 22

我国最早的药匠 23

中药龙骨与甲骨文 23

我国官办药店的由来 24

中药店称“堂”的由来 25

中药店门前挂葫芦的由来 26

鹿血药用史话 26

中草药的命名 26

中药取名趣味多 27

似是而非的中药名 28

与12生肖有关的中药 29

中成药命名拾趣 30

几种中药方名的来历 31

被迫“改名换姓”的中药 31

中药材之乡 32

中药之最 33

中药的“仁” 34

我国名花及其药用 35

话“马”药 36

话“猴”药 37

话“鸡”药 38

话“狗”药 39

话“猪”药 40

新中国邮票中的中药材 40

中药缘何称“本草” 41

《本草》小史 41

《本草纲目》的由来 42

民间秘方的由来 42

阿是穴的由来 43

汤药诞生记 44

抓药的传说 45

倒药渣习俗的由来 45

虎撑的传说 46

古代毒药指的啥 47

仵作与古代的法医 47

名人与中医药

黄帝与《黄帝内经》的传说 50

《黄帝内经》的由来 50

皇帝与中药 51

皇帝与名医 52

楚王传旨改药名 52

秦始皇薏苡仁治疝疾 53

汉武帝——预防医学的开拓者 53

汉和帝召名医谈医贵人病“四难” 55

曹操考华佗 55

诸葛亮与“行军散” 56

隋炀帝“望冰止渴” 56

隋炀帝看画疗燥热 57

唐太宗与“泥丸收神” 58

唐太宗如何治“屁” 58

唐高宗头痛与血刺疗法 59

李后主死于何药 60

赵匡胤与“地龙” 60

宋高宗与中医养生 61

元世祖纳“良药”和“忠言” 61

朱元璋玉佩做药引 62

朱棣与绞股蓝 63

康熙资助“同仁堂” 63

康熙戒补药 64

康熙与“坐汤疗法” 64

康熙与黄瓜 65

雍正与人参汤 65

康熙、乾隆对人参的不同认识 66

乾隆与龟龄集 66

乾隆与胎盘 67

乾隆健身与枸杞 68

鹿血害死咸丰帝 68

慈禧太后的长寿药 69

慈禧为何酷爱白菜汤 69

扁鹊称谓的由来 69

扁鹊故里的传说 70

扁鹊的医术 71

扁鹊的回答 71

扁鹊实施换心术的传说 72

张仲景襄阳拜师 72

张仲景诊疾料如神 74

张仲景用羊肉饺子治冻耳 74

张仲景察脉捉贼 75

神医华佗 76

华佗拜师 77

华佗妙艺救关羽 77

华佗论健身 78

华佗与茵陈 79

华佗与四大亳药 80

华佗妙法治喉疾 81

华佗用耳诊病 81

华佗妙方解婆媳矛盾 82

华佗妙方“医”贪官 83

张飞诱敌巧用淡竹叶 84

姜维送药表忠心 84

仙风道骨陶弘景 85

药王孙思邈 85

孙思邈与唐高宗谈长寿秘诀 86

孙思邈以嚏治病 86

卢照邻问医 87

杜甫与白头翁 88

何首乌与长寿县 88

天际大师的妙方 89

白居易与中医药 89

白居易与荔枝核 90

刘禹锡与《传信方》 91

刘禹锡的教训 92

苏辙茯苓疗顽疾 93

苏东坡与中药材 93

苏东坡行医的故事 95

苏东坡论长寿药食 96

苏东坡与庞安常的文医缘 97

观画治病集趣 97

一味黄土救太子 98

精通中草药的官吏 99

名医刘完素的故事 99

入死狱“神偷”献秘方 止吐血白及显奇功 100

游方僧巧用桑叶治顽疾 101

魏徽与梨膏糖 101

蒲虔贯与药枕 102

王怀隐与枸杞 102

陆游吟诗治病 103

陆游与菊花枕 103

雷公歪打正着制乌头 104

张子和击木治惊吓 105

元代名医朱丹溪疗心疾 105

施耐庵巧治心病 106

唐伯虎题诗治尿闭 107

黄芩成全李时珍 107

李时珍晒“书” 108

李时珍治心病 108

李时珍妙法治泄泻 109

李时珍猜谜识中药 110

李时珍解开“仙果”之谜 110

李时珍和《蕲蛇传》 111

李时珍送礼 112

李时珍戏昏官 112

李时珍巧施“白虎汤” 113

李时珍巧破案 113

李中梓治病趣闻 114

杨继洲二治腿痛 115

李在躬巧开药方 116

戴思恭慧眼识药 116

蒲松龄与中医药 117

蒲松龄医诗戏儒生 117

蒲松龄养生轶事 118

叶天士拜师 119

叶天士的“疗贫方” 119

叶天士巧取鱼钩 120

叶天士与黄连 120

叶天士诊病轶事 121

蟹治漆毒 122

扫叶庄与踏雪斋 122

李渔的保健“怪招” 123

李掌柜苦寻药引 傅大夫妙起沉疴 124

煮软石头慰病妻 124

人参元肉救危儿 125

曹雪芹与医药 125

曾国藩推崇慎药而医 126

三钱莱菔子 换个红顶子 126

毛泽东相信中医中药 127

鲁迅与《本草纲目》 128

自古名医重医德 130

历代名流与阿胶 131

曲焕章与云南白药   132

中药的故事与传说

金银花的传说(一) 135

金银花的传说(二) 136

芙蓉花的传说 136

牵牛花的传说 137

车前草的传说(一) 137

车前草的传说(二) 138

甘草的传说 139

仙鹤草的传说 139

老鹳草的传说 140

夏枯草的传说(一) 140

夏枯草的故事传说(二) 141

韩信草的传说 142

接骨草的传说 142

金钱草的传说 142

益母草的传说 143

白花蛇舌草的传说 144

枸杞的传说 144

肉桂的传说 145

山药的传说 145

辛夷的传说 146

半夏的传说 147

芦根的传说 148

柴胡的传说 148

川芎的传说 149

杜仲的传说(一) 150

杜仲的传说(二) 151

杜仲的传说(三) 152

蒲黄的传说 152

药墨的传说 153

黄精的传说 153

当归的传说 154

三七的传说 154

薏苡的传说 155

牛膝的传说 155

生姜的传说 156

槟榔的传说 157

牛黄的传说 157

乌药的传说 158

阿胶的传说 159

水蛭的传说 159

芦荟的传说 160

白芍的传说 161

紫苏的传说 161

何首乌的传说 162

墓头回的传说 163

胖大海的传说 163

马齿苋的传说 164

相思子的传说 165

沙苑子的传说 165

丁公藤的传说 166

蒲公英的传说 167

决明子的传说 167

人参的传说 168

越婢汤的传说 169

王不留行的传说 169

桑寄生的传说 170

女贞子的传说 170

蛇床子的传说 171

佛手柑的传说 172

白头翁的传说 173

淫羊藿的传说 174

白齿乌发散的传说 174

铁皮石斛的传说 175

“都梁丸”的传说 176

二至丸的传说 176

六神丸与仁丹的传说 177

漫话槟榔 178

漫话灵芝草 179

中医药与文学艺术

《诗经》中的医药知识 181

《红楼梦》中的“医药” 182

《西游记》里药飘香 182

名人与药名诗词 184

皮日休和陆龟蒙的药名诗 186

明代老中医的“药名四季诗” 187

中医疗疾谐趣诗 188

药名诗与《牡丹亭》 188

蒲松龄妙写“药剧” 189

苏东坡妙对中药联 189

施耐庵对联治病 190

李时珍妙对药名联 191

黄遵宪药名联抒怀 191

药联展才华 192

一副药联选中两人 192

文官武将巧对药联 192

王维巧对结良缘 193

药联招婿 194

中药妙联趣味多 194

古今药铺对联 195

对联颂医德 196

药联讽权贵 198

药联戏昏官 199

嘲讽庸医的对联 199

冯梦龙的药名情书 200

妙趣横生的药名家书 201

中药谚语 202

妙趣横生的中药对联 203

试读章节

越婢汤的传说

春秋末年,一天清晨,越王勾践突患头昏目眩、浑身乏力、全身水肿、下腹胀满、小便不利之疾。召来太医会诊,切脉服药,但一连十几天,病情丝毫没有减轻,反有加重之势。满朝文武大臣急得无计可施,太医更犹如热锅之蚁,一再会诊商讨,仍束手无策。越王烦躁大怒,大斥太医无能,下旨要斩,并在全国张贴告示:谁能治好越王之病,重重有赏!可是,一连数日,无人应诊。

这时,伺侯越千的一个婢女自告奋勇,愿给越王冶病,并说如果治好了越王的病,不求奖赏,只要越王赦免众太医就行。大臣们深感惊讶,太医更是惊奇不已,谁都不相信这个婢女有什么医术。可是越王被疾病折磨得甚苦,且目前又无人敢来应诊,也只好抱着一线希望勉强同意婢女下药。说来也奇,越王服下婢女下的一碗汤药之后,不多时全身轻快,水肿渐退,病已去了一大半。服用3剂后病竟痊愈。

越王大喜,对这个婢女大加赞赏,并封为妃子。被赦免的太医们个个自觉惭愧,同时满腹狐疑,暗暗惊叹:一个婢女,哪来这等高超医术?于是结伴向这个婢女谢救命之恩,并讨教她到底用的是什么灵丹妙药。婢女听后,微笑谦恭道:“我哪有什么高超医术、灵丹妙药,其实都是平常向你们学的呢。我经常熬药服侍王宫上下,久而久之,熟悉了什么药治什么病。这次大王患病,你们处方不验,是因为你们畏惧大王,认为大王是龙身玉体,不敢用平时常用的这些峻猛廉贱的药物,岂能奏效?”一席话,太医们佩服得五体投地。

事后,太医们将婢女所用之方剂,取名为“越婢汤”,并载入医书。

王不留行的侉说

相传西晋文学家左思的妻子产后乳汁不下,婴儿饿得哇哇叫,左思正欲外出寻求催乳良方,忽然听到山外传来歌声:“穿山甲,王不留,妇人服后乳长流……”左思急忙来到山上,原来歌者是位民间医生,他告诉左思,这两昧中药是他家的祖传秘方,凡产妇无乳,服之非常灵验。

左思带上医生所配的药粉,赶回家中,用甜酒给妻子冲服,果然很快见效,乳汁源源不断。左思感慨万分,便吟诗咏药,使灵验的药方广为流传。他在诗中写道:“产后乳少听我言,山甲留行不用煎。研细为末甜酒服,畅通乳道如井泉。”

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也引用了“穿山甲,王不留,妇人服后乳长流”这首歌谣。并说王小留行的特性就是“行而不住也”。还有人强调说,之所以叫王不留行,是因为此药使产妇乳汁长流。

桑寄生的传说

从前,有个财主的儿子得了风湿病,腰酸膝痛,行动不便,后来瘫痪在床。请了许多医生也没有治好。财主听说20里外南山有个药农,善治此病,就指派一名小长工,每隔2天进山取1次药,但连服了多种草药,仍不见效。

这年冬天,天气特别冷,又连降了几天大雪。这天小长工刚上路,由于衣着单簿,冻得浑身打颤,实在无法进山,使徘徊村外。他想,反正吃什么药也不见好,于是就把老桑树枝叉上长的一种小枝条折下来,冒充草药送给东家,财主照常煎给儿子喝。小长工见瞒过了财主,便每天去摘那枝条充药。时间一天天过去了,财主儿子的病却一天天地好了起来。药农得知消息后,觉得奇怪。心想,整整一个冬天没来取药,他到底吃了什么药治好了病呢?于是亲自下山来探问究竟。药农刚迈进财主家的院门,刚好碰到小长工。小长工怕露了“馅儿”挨打,只好将事情经过告诉了药农,并央求约农为其保密,药农回去用这些小枝条,先后治愈了不少风湿病患者。因为这些小枝条寄生在桑树上,药农就给它取名为“桑寄生”。

桑寄生有降血压、镇静和利尿作用。既能祛风湿、舒筋络而利关节,又能补肝、肾、强筋骨而增强抗病能力,还有养血安胎作用,故可治肝、肾虚弱的风湿痹痛、高血压、冠心病及妇女胎动不安等。《药性歌括四百味》中说:“桑上寄生,风湿腰痛,止漏安胎,疮疡亦用。”

女贞子的传说

从前有个善良的姑娘叫贞子,嫁给一个老实的农夫。两人都没了爹娘,同命相怜,十分恩爱地过日子,哪知婚后小到3个月,丈夫便被抓去当兵,任凭贞子哭闹求情,丈夫还是一步三回头地被强行带走了。

丈夫一走就是3年,音信全无。贞子一人整日里哭泣不已,总盼着丈夫能早日归来。有一天,同村一个当兵的逃了回来,带来她丈夫已战死的噩耗,贞子当即昏死过去。乡亲们把她救过来后,她还是一连几天不吃、不喝,寻死觅活。最后有个邻居二姐劝慰她,说那捎来的信也许不真,才使她勉强挺过来了,但这一打击却让她本来赢瘦的身体更加虚弱,这样过了半年,她最终病例了。

临死前,贞子睁开眼拉着二姐的手说:“好姐姐,我没父母没儿女,求你给我办件事。”二姐含泪点头。“我死后,在我坟前栽棵冬青树吧。万一他活着回来,这树就证明我永远不变的心意。”贞子死后,二姐按她的遗言做了,几年后冬青枝繁叶茂。

果然有一天,贞子的丈夫回来了。__=姐把贞子生前的情形讲了,并带他到坟前,他扑在坟上哭了3天3夜,泪水洒遍了冬青树。此后,他因伤心过度,患上了浑身烦热、头晕目眩的病。也怪,或许受了泪水的淋洒,贞子坟前的冬青树不久竞开花了,还结了许多豆粒大的果子。乡亲们都很惊奇这树能开花结果,议论纷纷,有的说树成仙了,吃了果子人也能成仙;有的说贞子死后成了仙等等。贞子的丈夫听了怦然动心:“我吃了果子如果成仙,还可以和爱妻见面。”于是摘下果子就吃,可吃了几天,他没成仙,也没见到贞子,病却慢慢好了。

就这样,冬青树果子的药性被发现,它能补阴益肝、肾,人们纷纷拿种子去栽,并给取名叫“女贞子”。

其实,药用女贞子取自木犀科植物女贞的果实,因该植物与冬青科植物冬青的外形相似,四季常绿,因而古时某些地区也称为“冬青”。女贞子入药首载于《神农本草经》,又名女贞实、冬青子,其性味甘、苦而凉,能补肝益肾,乌须明目,治疗由于肝、肾阴虚所致的阴虚内热、头晕耳鸣、腰、膝酸软、须发早白、视力减退等。

蛇床子的传说

传说秦朝时,有一年在浙江南部的一个小村庄里突然流行一种怪病,患这种病的人,全身皮肤长出米粒大小的疙瘩,奇痒难忍,抓破后,流出腥臭的黄水,许多郎中都说这种怪病无药可治。一天,从外地来了个年过半百的草药郎中,他住在一个叫王福的年轻人家里。他看到村上的人生了这种病,便对王福说:“这种病其实可以治,但缺少一味对症的药。”王福一听,十分高兴,急忙问是什么药,郎中说:“五百里外的瓯江上有个小岛,这味药就长在这个岛上,叶子像羽毛似的,开的花像小伞一样,用它的籽煎水洗,可治这种怪病。但岛上毒蛇遍地,无人敢去,而这味药又被毒蛇压在身下,实在无法采到。曾有许多热血青年先后去蛇岛采药,均有去无回。”王福听罢,忙问:“用什么办法可以采到这味药呢?”那郎中说:“要采此药,只有一个办法,须有一个胆大、心细的人,带上雄黄酒,在五月初五端午节那天上岛,将雄黄酒洒在毒蛇的周围,毒蛇闻到雄黄酒后,会纷纷躲避,这时迅速将药采下,离开蛇岛。”  王福决心为全村的人解除病苦,于是准备了雄黄酒,辞别了母亲和妻子,在端午节那天登上了小岛。面对遍地的毒蛇,他毫无惧色,走一步,将雄黄酒洒一圈,最后,终于在毒蛇下面找到了那味药,王福割了一大箩筐,然后离开了蛇岛。回到村里他将此药煎水给村民们洗用,全村人的怪病都治愈了。大家向王福打听这种药的名字,王福想了想后说:“此药是从蛇身下面采来的,就叫‘蛇床子’吧!”此后,蛇床子这味药就流传下来,被李时珍收入了《本草纲目》中。

P169-172

序言

我国的中医中药源远流长,为三大国粹之一。中医的足迹遍布全球各地;中药的品种雄居世界之最。数千年来,中医中药在以其独特的功效救死扶伤、祛病延年,为人类的健康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的同时,也为世上留下了许许多多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其中既有对中医中药起源的考证,又有古今名人与中医药的轶事珍闻,还有关于中草药的动人传说以及中医中药与文学艺术的不解之缘……如果说,所有这些,如同杏林中绽放的一朵朵美丽的鲜花,散发着缕缕幽香,令人心旷神怡,那么,把这些花朵分门别类地呈现在大众面前,让人们在赏心悦目的同时,有所感悟、有所收益就是我们的初衷。因此,才有了本书的编辑和推出。

本书分为“源远流长中医药”、“名人与中医药”、“中药的故事与传说”、“中医药与文学艺术”四部分。所有篇什,或考证有据,或口口相传,或见之于典籍,或流传于坊间,读来饶有兴味,可谓老少咸宜。一卷于手,品味咀嚼,不啻于一顿精神美餐。

本书在编辑过程中,参阅和利用了若干相关资料,在此一并向原作者致谢并希望与我们取得联系,以便酬答。

编 者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12:10: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