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的海拔带会孕育出风格不同的文化。新疆的低地平原和绿洲中有着成熟的农耕文明,前山和半山草原有着历史悠久的游牧文明,高山寒冷地带有着独特的半农半牧文明。新疆的地域文化呈现多样性。新疆人种和语系的多元性,是中国各省和自治区中少有的。本书为你介绍中国分布最广的少数民族——回族。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回族民俗文化/中国新疆民族民俗文化系列丛书 |
分类 | 人文社科-文化-民族/民俗文化 |
作者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对外文化交流协会 |
出版社 | 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不同的海拔带会孕育出风格不同的文化。新疆的低地平原和绿洲中有着成熟的农耕文明,前山和半山草原有着历史悠久的游牧文明,高山寒冷地带有着独特的半农半牧文明。新疆的地域文化呈现多样性。新疆人种和语系的多元性,是中国各省和自治区中少有的。本书为你介绍中国分布最广的少数民族——回族。 内容推荐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位于中国的西北部,其面积相当于中国陆地国土面积的六分之一。 不同的海拔带会孕育出风格不同的文化。新疆的低地平原和绿洲中有着成熟的农耕文明,前山和半山草原有着历史悠久的游牧文明,高山寒冷地带有着独特的半农半牧文明。新疆的地域文化呈现多样性。 新疆人种和语系的多元性,是中国各省和自治区中少有的。 我们乐意把我们所生活的新疆呈现给全世界的人,使这片广阔的土地成为所有人的一个新的多彩空间。这就是我们编撰《中国新疆民族民俗文化系列丛书》的缘由。 目录 在中国分布最广的少数民族——回族 千里迢迢来到中国的回族先辈 迁徙西陲边疆 生产习俗 娴熟精湛的耕作技术 独具特色的商业经济 生活习俗 品种繁多的饮食 绚丽多彩的穿戴 居住 婚姻家庭 其乐融融的大家庭 遗产继承 子女教育 人生礼仪 见面礼 待客礼 婚姻礼仪 婴儿降生礼仪 割礼 葬礼 禁忌 信仰民俗 伊斯兰教的信仰 教派及门宦制度 礼拜寺 节日习俗 开斋节(肉孜节) 宰牲节(古尔邦节: 其他宗教节日 文学艺术 故事或散文体羹 民歌或诗歌类 谚语及歇后语 民间舞蹈 当代文学艺术 语言艺术 词汇 语法 经堂语 体育娱乐 绊跤 方连 武术 放风筝 碰鸡蛋 赛走马 荡秋千 踢毽子 试读章节 回族伊斯兰教派及门宦制度,是随着回族的形成和发展而产生的。回族形成初期,实行单一的教坊制度,通常在一个穆斯林居住点或农业区建立一座清真寺,形成一个教坊。教坊小则一二十户,大则两三百户不等,期问没有隶属关系,这是回族伊斯兰教的一种普遍形式。随着回族的发展,农业经济的扩大,以教坊制度为基础,产生了门宦制度。门宦制度是一种更集中更扩大的教坊.它不仅是教主兼地主的制度,而且是一种世袭罔替的封建特权制度。 随着回族迁徙新疆并在此繁衍,各教派、门宦传入新疆则是必然之事。各门宦中,除西道堂及灵明堂等少数地区的门宦进入新疆的较少或没有外,其余各主要的教派门宦在新疆几乎都有所分布。新疆回族伊斯兰教教派主要有格迪木、伊赫瓦尼和门宦。从教派归属上说,格迪木和伊赫瓦尼属于逊尼派,门宦属于苏非派。回族伊斯兰教又有老教、新教、新新教之分。此种区分是在哲合仁耶和伊赫瓦尼产生以后出现的。哲合仁耶产生后,为了将其与在此之前产生的格迪木和虎夫耶门宦相区别,哲合仁耶遂被称“新教”,后者称为“老教”。在哲合仁耶之后出现的伊赫瓦尼,则被称为“新新教”或“新兴教”。回族伊斯兰教还有大坊、小坊之区分。格迪木和虎夫耶门宦称为“大坊”,哲合仁耶门宦称为“小坊”。 “大”与“小”并无褒贬的涵义,只不过是指寺坊和教民的多少而言。 格迪木派“格迪木”系阿拉伯语的音译,又译为“格底木”、“阁底木”等,意为“老教”、“古行”、“遵古教”。该派属无门宦教派,较为宽容,在坚持逊尼派教义和仪规的同时,也接受了什叶派的一些影响,把苏非派的道乘修持视为副功,不朝拜圣徒、圣墓,但也不断然反对,在礼俗上也接受了汉族的一些影响。格迪木派传人新疆的时间无法考定,应当说自元明时期回族形成以来新疆就有了格油太派。格迪木派广泛分布于新疆回族聚居地区,阜康一带主要是元朝在新疆“屯田、牧养”后留居下来的回族格迪木;玛纳斯、吉木萨尔、乌鲁木齐则是清代从陕甘迁至新疆参加屯垦的,有很多是该派的回族;白彦虎、刘四伏带进新疆的数千名残存回民队伍中,很多也是属格迪木派,他们有一部分逃往沙俄,大部分都落脚于开都河两岸。新疆回族格迪木派具体人数不详,各地名为“陕西寺”的清真寺,均为格迪木派的清真寺,这是因为陕西回族穆斯林多为格迪木派之故。 伊赫瓦尼派 “伊赫瓦尼”系阿拉伯语的音译,原意为“兄弟”。清光绪年间由河州(今甘肃临夏)东乡族阿訇马万福(又称马果园)创立。该派受瓦哈比派影响较大,主张“凭经立教”、 “遵经革俗”,故又称“遵经派”、“圣行派”。因创立时间晚,又有“新兴教”之称。伊赫瓦尼派于民国初年由马万福传人新疆。目前伊赫瓦尼派信徒主要分布在乌鲁木齐、昌吉和伊犁地区。信仰伊赫瓦尼派的除一些回族穆斯林外,主要是东乡族。乌鲁木齐的河州寺,是该派在新疆具有代表性的清真寺。后来,伊赫瓦尼派分裂为两支,一支以尕苏哈只为首,奉行原宗旨,称为“苏派”,因主张礼拜时一抬手,俗称“一抬派”;一支以尕白庄马得宝哈只为首,改革原宗旨,称“白派”,主张礼拜时三抬手,俗称“三抬派”。三抬派主要分布在伊犁地区。 18世纪中后期,内地门宦随着回族大量迁入而相继传人新疆。目前,新疆门宦主要有虎夫耶、哲合仁耶、嘎得林耶和灵明堂。 虎夫耶门宦虎夫耶系阿拉伯语的音译,原意为“低声的”、“隐藏的”,该派主张低声默念迪克尔词(苏非派赞词),故又称“低念派”。虎夫耶与新疆白山派均源于伊斯兰教著名苏非派教团纳合西班底耶。其支系多达20多个。虎夫耶在新疆的分支主要有妥明所传一支,主要分布在乌鲁木齐、昌吉等地。P71-73 序言 新疆位于中国的西北部,其面积相当于中国陆地国土面积的六分之一。在这片广阔的地域里,有世界第二高峰乔戈里峰(8611米),有中国最低的凹地吐鲁番的艾丁湖(-155米),有世界第二大、中国第一大流动沙漠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有中国最长的内陆河塔里木河,有中国惟一流入北冰洋的河流额尔齐斯河。新疆西南部的帕米尔高原是天山山脉、昆仑山脉、兴都库什山脉的巨大山结,是真正的世界屋脊。这种多海拔带、多种地形地貌集中于一个行政区划之内的情况,在中国只有新疆才有。 文化人类学家早就发现,不同的海拔带会孕育出风格不同的文化。新疆的低地平原和绿洲中有着成熟的农耕文明,前山和半山草原有着历史悠久的游牧文明,高山寒冷地带有着独特的半农半牧文明。新疆的地域文化呈现多样性。 在新疆农业占有较大比重,新疆的农业是灌溉农业,不像中国内地一些地区那样靠天上的降水来维持作物的种植与收获,农田上所落下的雨雪对庄稼当然会有影响,但对新疆农作物的收获并不具有决定性的影响;新疆各地种植业所依赖的水源是人工水渠,而水渠所引来的是地面河流的水。吐鲁番和哈密两个地区被称为“东疆”,那里的农民们至今还使用着古人发明的名叫“坎儿井”的地下暗渠,把天山山脉融化了的雪水引进农田进行灌溉。新疆农区地域广阔,农田四周有着大片的天然草滩,包括汉族在内的新疆各个农业民族都有着饲养马、牛、羊等家畜的传统。新疆的农区畜牧业比较发达,因而新疆农民的饮食特点以及与此有关的风俗与中国内地不同。新疆南部的居民生活在“绿洲”,里,所谓的绿洲就类似于大海上的岛屿,不过这“海洋”是沙漠和戈壁。在过去很长的时间,各个绿洲之间的交流非常困难,每个绿洲都是一个自成体系的生态系统。这些生存特点对新疆各民族独特习俗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 首先,新疆的古代城市大都建在低地平原上,这些城市是当年农耕经济的中心。其次,是历史上的军事或政治中心,比如新疆的首府乌鲁木齐就是建在一片不宜于耕作的山中河滩边上的,在冷兵器时代这样的地方是建立军事据点的理想地点,而当时的军事据点也往往是行政中心。再次,是商业城市,如喀什、和田、库车、吐鲁番、伊犁等等,这些城市大都是由农业中心、集镇或军事要塞发展而来,有着浓郁的农业色彩,但又是声名显赫的商业中心。新疆人喜欢用“陆路码头”来形容这些城市。 新疆是古代东西方文化的荟萃之地。新疆深藏于亚洲大陆的腹地,与沿海地区相比显得偏僻。但是在过去,新疆是亚洲大陆上最繁忙的交通要道,穿梭于亚欧大陆的世界各地的商人、僧侣、军人、官吏、不走运的文化人、寻找新牧场的游牧人、寻找土地的拓荒者和那些无法归类的行者们,都要路过新疆并留下他们的痕迹。他们带来了东方的或者西方的文化,特别是信仰文化和宗教。 人类各个族群文化的形成,离不开宗教的影响。原始宗教、萨满教、摩尼教、景教、祆教、佛教、伊斯兰教、东正教,还有中国的道教与儒教,这些在人类文化史上产生过重大影响的宗教都曾活跃于新疆,这些宗教对新疆各民族传统习俗的影响,至今仍清晰可见。 新疆的13个世居民族中,维吾尔、哈萨克、回、柯尔克孜、乌孜别克、塔吉克、塔塔尔七个民族信奉着伊斯兰教,蒙古族信仰着藏传佛教,俄罗斯族信仰东正教,锡伯、满、达斡尔族信仰萨满教。萨满教是亚洲大陆上传播最广的古老宗教,祆教(也称“拜火教”)也曾在亚洲的腹地广为传播,至今还可以在新疆不少民族中找到这些宗教的遗风。不同的宗教信仰和宗教遗风,形成了不同族群独特的文化心理,在日常生活习惯甚至在不经意的习惯性动作上都可以找到宗教的印记。对这些风俗习惯的尊重或轻慢,往往会触及民族文化心理的敏感神经。 在古代,欧罗巴人种以及蒙古利亚人种的各个民族,就来往于天山南北、大漠周缘的广袤大地上。在罗布泊周围出土的具有古希腊风格的艺术品,曾令斯坦因、斯文·赫定等考古探险家大为惊叹,但是在那些欧罗巴人墓葬中出土的中国江南丝绸也同样令他们惊叹。最有趣的是在罗布泊西南方四百多千米外的尼雅古遗址中出土的锦缎织品,赫然绣着“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的古老吉祥语。这些古物往往是伴着塞种人的怯卢文官方或民问文件一起出土的。现在,黄头发蓝眼晴白皮肤高个子的西方人与东方人相距甚远,但在古代,那些人的先辈们却曾生活在新疆。 新疆人种和语系的多元性,是中国各省和自治区中少有的。 新疆原居民族的数量比云南省要少,但是民族文化的多元化程度却比云南省要高。新疆各原居民族都是古老的民族,他们所承袭的文化却集中了东西方文化的精华,各民族文化的差异较大,民族之间的传统观念和习惯也不相同。汉族妇女缝纫衣服的时候针尖朝外,剃头匠在为顾客剃头发的时候刀刃朝里,而南疆的维吾尔族却恰恰相反。人们的文明程度越高,越懂得通过相互合作来取得自己族群的最大利益。新疆各族人民早就懂得了这个道理。在共同开发新疆这片热土中,在长期的共同生活中,形成了互相依存、互相借鉴、互相补充、共同提高的民族关系和民族文化互渗系统。而当历史把新疆带进现代文明以后,相互依存、共同繁荣的民族关系又有了新的内容。中国内地有些人喜欢用“新疆人”来称呼新疆各个民族的人,因为在他们的眼里,新疆的人无论是什么民族,都有着相似的喜好、性格、做派、讲究,甚至连相貌都有些相似。这就是新疆常常被一些人简单笼统地归纳为一个文化单元的原因。 但是,民族文化的特异性早已深深地植根于各民族的文化心理之中,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阶段中,民族还会以一个个富有个性的文化实体存在于这个世界。承认并尊重这种特异性,是民族平等的理念基础。但仅仅承认和尊重还是不够的,要达到各共生民族问真正的和睦,还需要对友邻民族的文化进行比较深入的了解,达到文化层面的沟通。无论专家学者、企业家、文化人、旅游者,只要他对新疆感兴趣,也需要这种了解和沟通。顺便提示一下,各民族富有个性的文化,初步了解的时候似乎是异质文化,但在深入到各个文化内部之后就会发现,在异质的外表下是同质的精神内涵,人类美好的心灵是相通的。 “地球村”概念的提出已经有若干年了,如今在全世界范围内形成了经济与文化大交流、大循环的趋势,经济一体化、文化多元化、政治多极化成为世界的潮流,似乎每天早晨一打开窗子,整个世界就会涌进房间。文化的趋同与文化个性的保持之间矛盾是存在的,维护、实现和发展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利益是我们的工作,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和谐社会是我们努力的目标,为此既要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文明的一切有益成果,又要坚持用科学态度对待民族传统和外来文化。 正是因为整个世界已经涌到了门外,我们乐意把我们的房门打开,了解世界、走向世界。也希望世界走近我们、了解我们,了解我们的过去和现在,了解我们的文化个性,了解与我们沟通的方式,了解与我们合作的方式和途径,通过了解达成共识,共同面对这个丰富多彩的世界。 我们乐意把我们所生活的新疆呈现给全世界的人,使这片广阔的土地成为所有人的一个新的多彩空间。这就是我们编撰《中国新疆民族民俗文化系列丛书》的缘由。 这套丛书将分册系统地介绍新疆13个世居民族的民俗文化,著作者都是本民族的专家学者,并参考和引用了其他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文字经过专业作家的润色加工。限于篇幅,恕不在此一一列名致谢。 《中国新疆民族民俗文化系列丛书》编委会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