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代文化,深邃广博,无比光辉灿烂。本书是一本将中国古代文化史与文化知识糅合一体,能释名解物的古代文化读物。以物质文化类为主,根据大学的中国古代文化课多年的教学实践,遴选出古代典籍中最常见而重要的9类,包括天时、农事、礼俗、服饰、饮食、建筑、交通、什物、体育等,以文化知识为纲,分述诸名物及其史变。本书深入浅出、清晰平易,图文并茂,既可以作高校中国古代文化课的教材,也可以作为传统文化爱好者的知识读物。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中国古代文化会要(上下) |
分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
作者 | 黄金贵 |
出版社 | 西泠印社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我国古代文化,深邃广博,无比光辉灿烂。本书是一本将中国古代文化史与文化知识糅合一体,能释名解物的古代文化读物。以物质文化类为主,根据大学的中国古代文化课多年的教学实践,遴选出古代典籍中最常见而重要的9类,包括天时、农事、礼俗、服饰、饮食、建筑、交通、什物、体育等,以文化知识为纲,分述诸名物及其史变。本书深入浅出、清晰平易,图文并茂,既可以作高校中国古代文化课的教材,也可以作为传统文化爱好者的知识读物。 内容推荐 本书是将中国古代文化史和文化知识结合、能释名解物、图文并茂、认真朴质的介绍传统文化的图书。以物质文化类为主,根据大学的中国古代文化课多年的教学实践,遴选出古代典籍中最常见而重要的9类。它们是:天时、农事、礼俗、服饰、饮食、建筑、交通、什物、体育等常见门类,每类10万字、150幅左右插图。本书具知识性、学术性,可读性,可以作高校中国古代文化课的教材,也可以作为传统文化爱好者的知识读物。 目录 天时篇 第一章 天及天说/3 第一节 天/3 第二节 天说/4 第二章 七政/6 第一节 日月/6 第二节 五行星/10 第三章 三垣/12 第一节 紫微垣/12 第二节 太微垣/15 第三节 天市垣/16 第四章 二十八宿/18 第一节 二十八宿/18 第二节 演禽术/31 第三节 四象/31 第四节 十二次、分野、银河/33 第五章 杂星气/36 第一节 瑞星/36 第二节 妖星/37 第三节 客星、流星/39 第四节 瑞气、妖气/40 第六章 天文观测/42 第一节 圭表/43 第二节 仪象/46 第三节 漏刻/48 第七章 天体的状态及运行/52 第八章 星占学/56 第一节 星占学的出现/56 第二节 星占学的政治和社会效应/58 第九章 历法原理及简史/61 第一节 历法原理/61 第二节 历法简史/63 第十章 纪时方法/65 第一节 纪年/65 第二节 纪月/68 第三节 纪日/71 第四节 纪时段/72 第十一章 节日/74 农事篇 第一章 原始农事/87 第一节 采集和渔猎/87 第二节 刀耕火种/89 第三节 稻作起源/90 第二章 大田作物/93 第一节 粮食作物/93 第二节 经济作物/98 第三章 耕作技术和园艺/104 第一节 从休闲耕作到连作/104 第二节 “火耕水耨”,代田和区田/105 第三节 间作、混作和套作/107 第四节 精耕细作/108 第五节 多熟种植/113 第六节 园艺/115 第四章 农具/121 第一节 原始农具/121 第二节 青铜农具/122 第三节 铁农具和畜力的初步使用/124 第四节 犁与牛耕及其他耕具/126 第五章 农田水利/131 第一节 大禹治水与农田沟洫/131 第二节 北方渠系灌溉/132 第三节 南方陂塘灌溉/134 第四节 梯田、架田和涂田/135 第五节 水利工具/137 第六章 畜牧、蚕桑和渔业/140 第一节 家畜的驯化和饲养/140 第二节 蚕桑/142 第三节 渔业/146 第七章 储藏和加工/149 第一节 窖储和仓储/149 第二节 豆类加工/153 第三节 酿造/154 第四节 制糖和榨油/156 第五节 农产品加工工具/158 第八章 农书/161 第一节 《汜胜之书》和《四民月令》/161 第二节 《齐民要术》/162 第三节 《四时纂要》/162 第四节 《茶经》和《耒耜经》/163 第五节 《农书》和《农桑辑要》/163 第六节 《农政全书》、《授时通考》和《补农书》/164 礼俗篇 第一章 信仰礼俗/176 第一节 禁忌/176 第二节 巫术/180 第三节 祭祀/185 第四节 知命/190 第二章 人生礼俗/195 第一节 生育/195 第二节 成人/198 第三节 婚嫁/202 第四节 丧葬/206 第三章 节日礼俗/212 第一节 生命节饰/212 第二节 生存节饰/217 第三节 合神节饰/219 第四章 生活礼俗/225 第一节 服饰/225 第二节 饮食/229 第三节 居住/232 第四节 行止/236 第五章 群体礼俗/241 第一节 家庭/241 第二节 结盟/246 第三节 庙会/249 第四节 行业/252 服饰篇 第一章 服饰的形成/273 第一节 服饰起源说/273 第二节 原始的服饰/275 第二章 纺织及面料/277 第一节 纺织原料及工具/277 第二节 面料及纹样/280 第三章 ‘冠帽的制度/284 第一节 冠冕堂皇/284 第二节 幅巾与幞头/288 第三节 帽子与盖头/292 第四章 服装的演变/295 第一节 礼服/295 第二节 便服/300 第五章 妆容及配饰/307 第一节 发式/307 第二节 妆容/311 第三节 配饰/314 第六章 鞋子和袜子/321 第一节 礼服鞋/321 第二节 便服鞋/323 第三节 罗袜蹑蹀/325 第七章 古代的军服/327 第一节 甲胄的兴起/327 第二节 铠甲的发展/329 第三节 盔甲的衰亡/330 饮食篇 第一章 饮食原始/335 第一节 “茹毛饮血”时代/335 第二节 火与熟食/336 第三节 陶器与烹饪/338 第二章 主食/342 第一节 谷米/342 第二节 饭和粥/346 第三节 面点与糕团,/348 第三章 副食(上)/354 第一节 肉食/354 第二节 素食/358 第三节 果食/367 第四节 干食/372 第四章 副食(下)/375 第一节 羹汤/375 第二节 饮料/377 第三节 调料/382 第四节 烹调方法/386 第五章 饮食器具/391 第一节 加工用具/391 第二节 炊具/392 第三节 食具/395 第四节 饮具/398 第五节 贮藏设施/402 第六章 饮食方式/406 第一节 餐制/406 第二节 分食与共食/408 第三节 筵宴/409 第七章 饮食差异与风味/414 第一节 宫廷贵族饮食/414 第二节 平民饮食/416 第三节 地方风味/41 7 第四节 节令风味/420 第五节 民族风味/429 第六节 宗教风味/431 第七节 药疗风味/433 第八章 饮食市场/435 第一节 业市/435 第二节 食肆饭庄/439 第三节 茶馆酒楼/441 第四节 流动摊贩/443 建筑篇 第一章 建筑特点/451 第一节 结构方式/451 第二节 组群布局/453 第三节 艺术造型/454 第四节 建筑色彩/456 第五节 雕塑装饰/457 第六节 建筑环境/458 第二章 住宅/460 第一节 原始聚落/460 第二节 北京四合院/462 第三节 西南干阑/464 第四节 闽西南土楼/465 第五节 青藏碉房/406 第六节 华北窑洞/467 第七节 蒙古包/469 第三章 城市/470 第一节 殷墟/470 第二节 长安/472 第三节 洛阳/475 第四节 东京/477 第五节 南京/479 第六节 北京/481 第四章 宫殿/484 第一节 西亳宫殿/484 第二节 汉三宫/486 第三节 大明宫/488 第四节 北京故宫/490 第五节 沈阳故宫/494 第五章 陵园/496 第一节 小屯贵族墓地/496 第二节 秦始皇陵/498 第三节 汉武帝茂陵/501 第四节 唐高宗乾陵/502 第五节 巩县八陵/504 第六节 成吉思汗陵/506 第七节 十三陵/508 第八节 慈禧陵/510 第六章 寺庙祠坛/513 第一节 洛阳白马寺/51 3 第二节 五台佛光寺大殿/515 第三节 西藏布达拉宫/516 第四节 青海塔尔寺/519 第五节 山西芮城永乐宫/520 第六节 泉州圣友寺/521 第七节 太原晋祠/523 第八节 北京天坛/525 第七章 古塔/530 第一节 历城四门塔/531 第二节 登封嵩岳寺塔/533 第三节 西安大雁塔/534 第四节 应县木塔/535 第五节 北京妙应寺白塔/537 第六节 北京大正觉寺金刚宝座塔/538 第八章 园林/539 第一节 沙丘之囿/539 第二节 上林苑/540 第三节 华清池/542 第四节 北海公园/543 第五节 避暑山庄/545 第六节 颐和园/548 第七节 北邙园/550 第八节 豫园/551 第九节 拙政园/552 第九章 桥梁/555 第一节 早期的桥梁/555 第二节 西安古灞桥/557 第三节 泉州洛阳桥/558 第四节 晋江安平桥/560 第五节 河北赵州桥/561 第六节 苏州宝带桥/563 第七节 北京卢沟桥/565 第八节 四川泸定桥/567 第九节 潮州广济桥/568 第一节 早期商运/610 第二节 商运的发展/613 第五章 漕运/616 第一节 漕运制度/616 第二节 历代漕运/618 第六章 邮驿/623 第一节 邮驿起源/623 第二节 历代邮驿/624 第七章 兵车与战舰/629 第一节 先秦战车/629 第二节 战车的衰落/631 第三节 早期战船/632 第四节 战船的发展/633 第八章 对外交通/636 第一节 早期对外交通/637 第二节 陆上丝绸之路/640 第三节 海上丝绸之路/644 余论/646 什物篇 第一章 钱币/655 第一节 早期的货币形式——贝/655 第二节 货币的主要形式——铜币/656 第三节 其他金属币与纸币/659 第二章 度量衡器,/664 第一节 度量衡的取法标准/664 第二节 度器/665 第三节 量器,/668 第四节 衡器/673 第三章 陶瓷//678 第一节 陶瓷的发明与制作/678 第二节 早期陶系与后世品类/680 第三节 瓷器的类别与工艺/683 第四章 铜镜/687 第一节 中国铜镜的起源/687 第二节 铜镜的形制与工艺/688 第三节 铜镜的纹饰与铭文/692 第五章 文房四宝/696 第一节 纸/697 第二节 笔/700 第三节 墨与砚/702 第六章 印章 /704 第一节 印章 的溯源/704 第二节 官印制度与体例/705 第三节 姓名印等其他印章 /709 第七章 灯烛/713 第一节 火烛/713 第二节 灯具/717 第三节 宫灯和灯彩/723 第八章 扇子/725 第一节 扇子溯源725 第二节 扇子形制和材料/728 第三节 扇子的功用/731 体育篇 第一章 球戏/742 第一节 蹴鞠/742 第二节 击鞠与驴鞠/750 第三节 步打毯与捶丸/754 第四节 木射/756 第二章 武术/757 第一节 角力/757 第二节 技击/762 第三节 角抵/767 第四节 剑术/770 第五节 扛鼎/773 第三章 射与礼射/775 第一节 射/775 第二节 投石/781 第三节 礼射/781 第四节 射柳及其他/783 第五节 投壶/785 第四章 传统养生/790 第一节 以和养生/791 第二节 儒、佛、道养生十六字诀/796 第三节 硬气功与外气/803 第五章 百戏/806 第一节 寻檀/806 第二节 走索(高縆履索、绳技) 第三节 中狭燕濯与叠案/810 第四节 弄丸与蹋毯/812 第五节 乐舞/814 第六章 时令活动/820 第一节 放风筝/820 第二节 踏青与登高/823 第三节 打秋千/825 第四节 竞渡/828 第五节 拔河/831 第七章 博弈/833 第一节 围棋/833 第二节 象棋/838 第三节 博戏/841 第八章 其他娱乐活动/847 第一节 击壤/847 第二节 跑与跳/848 第三节 游泳弄潮与冰戏/851 第四节 钓鱼/856 第五节 弹棋/861 后记 试读章节 第一章天及天说 第一节 天 自古以来,人类对地球之外这虚无缥缈的世界产生了各种各样的遐想,表述天空的词语记载了古人对天空的各种认识。 从甲骨文字形看,“天”本义是头顶,在古人的意识中,天空就是人头顶以上的世界。 天上虽然繁星灿烂,然而古人还是感到那是多么的遥不可及,不可琢磨。《列子·天瑞》:“夫天地,空中之一细物。有中之最巨者,难终难穷,此固然矣;难测难识,此固然矣。”它给人一种虚空的感觉,于是可称“天空、空宇、虚空、太空、苍空、碧空、空明、空浮、虚空、虚无、虚亡、虚廓、玄虚、太虚”等。李白《古风五十九首》之五十八:“我行巫山渚,寻古登阳台。天空彩云灭,地远清风来。”司空图《二十四诗品·雄浑》:“具备万物,横绝太空。”白居易《泛太湖书事,寄微之》诗:“烟渚云帆处处通,飘然舟似人虚空。”宋代邹浩《登岳阳楼》诗:“岳阳楼上望重湖,混合乾坤入太虚。” 古人也认为这虚无的天空辽阔无边、高不可攀,于是称天空为“寥天、寥廓、高冥、高穹、高碧”。李白《大庭库》:“我来寻梓慎,观化入寥天。”宋代李纲(《榕木赋》:“南有巨木,其名日榕。下蟠据于厚地,上荡摩于高穹。” 仰望那神秘莫测、渺茫空旷、高不可及的天空,人类感到了自身的渺小,认为天上有上帝,天是人的主宰,于是尊称天为“上天、上苍、皇天、太皇、皇穹”等。李白((远别离》诗:“我纵言之将何补,皇穹窃恐不照余之忠诚。”杜甫《夏日叹》诗:“上苍久无雷,无乃号令乖。雨降不濡物,良田起黄埃。” 由于有了对天上世界的幻想,人们又不再认为天是虚空的,于是把天分成九重。明方以智《通雅》卷十一:“按《太玄经》九天:一中天,二羡天,三从天,四更天,五啐天,六廓天,七咸天,八沈天,九成天。此虚立九名耳。吴草庐澄,始论天之体实九层。至利西江(按,指利玛窦)人中国而畅言之:自地而上,为月天、水天、金天、日天、火天、木天、土天、恒星天……此九层相包如葱头,日月星辰定在其体内,如木节在枝,因天而动,而天体本明通透如琉璃,毫无限隔也。”九重天的前一种说法比较抽象,想象的成分更多,后一种说法则主要以天体为依托,反映了天体分成不同层次的宇宙观。为什么认为天有九重呢?因为“九”为最大的个位数,被认为是阳数之极。《孙子·军形》:“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杜牧注:“九者,高深数之极。”与此相关,表天空的词有“九重天、九重霄、九天、九重、九玄、九旻、九冥、九乾、九宸、九极、九闾、九阍、九阙”等。李白《赠宣城宇文太守兼呈崔侍御》诗:“何言一水浅,似隔九重天。”宋代宋祁《八月望夜不见月有感》:“九曼含爽助清辉,万里重阴误赏期。” 由于天圆地方说、浑天说、盖天说等天文学说的出现,古人认为天是圆的,或如穹庐对或如车盖,或如圆球,罩在大地之上,《敕勒歌》:“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于是“天空”可称“圆天、圆空、圆苍、圆象、圆精、圆灵、幽圆、圆宰、上穹、玄穹、玄盖、苍穹、穹窿、圆盖”等。李白《短歌行》:“苍穹浩茫茫,万劫太极长。”唐郑磻隐《风赋》:“尔乃下振方舆,上飞圆盖。”黄滔((融结为河岳赋》:“翻雪浪与霜涛,下吞方厚;拔重峰兼叠嶂,上列圆空。”李贺《吕将军歌》:“圆苍低迷盖张地,九州人事皆如此。” 古人还认为天是围绕地旋转的,故天也称“璇盖、璇穹、璇霄、大均、。洪均”。南朝宋颜延之《车驾幸京口三月三日侍游曲阿后湖作》:“雕云丽璇盖,祥飚被彩旃。”宋刘敞《观永叔五代史》诗:“大均运元和,万物分一气。”同时,又有古人认为清气上升为天,浊气下沉为地,所以古人又称天空为“太清、玉清、九清、清灵、清穹、清昊、清冥”等。白居易《送毛仙翁》诗:“所憩九清外,所游五岳巅。”张说《奉和圣制途中经华岳应制》:“西岳镇皇京,中峰人太清。” 天是有颜色的,古人形容天的颜色常用下面几个词语“苍”、“青”、“碧”、“玄”、“紫”。因为天空有云时,常呈青黑色,有时也会出现紫色的云,所以天空可称“苍天、苍穹、苍空、苍宇、青天、青冥、青霄、碧天、碧空、碧宇、碧霄、碧虚、玄天、玄穹、玄昊、紫虚、紫穹、紫霄、紫冥”等。岑参《北亭贻宗学士道别》诗:“时来整六翮,一举凌苍穹。”李白《古风五十九首》之十九:“邀我登云台,高揖卫叔卿。恍恍与之去,驾鸿凌紫冥。”元吴镇((方方壶画》诗:“罨画崔峣倚碧空,青娥高髻出瑶官。” 第二节 天说 面对神秘的宇宙,古人一直试图去解释它。首先,天地是怎么产生的呢?有人认为是神创造的,最具代表性的是盘古开天地的传说。《太平御览》卷二引徐整《三五历纪》:“天地浑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万八千岁,天地开辟,阳清为天,阴浊为地,盘古在其中,一日九变,神于天,圣于地。”又有人认为天地是由非物质东西演化而成的,如“道”。《老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又如“太极”。《易·系辞上》:“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王弼注:“夫有必始于无,故太极生两仪也。太极者,无称之称,不可得而名,取其有之所极,况之太极者也。”也有把“太一”、“太易”、“元”、“玄”等非物质作为宇宙本原的。影响最大的是一种朴素唯物主义观点,他们把“元气”或“气”等物质作为宇宙的本原。古人感觉到地上有一种“空气”,它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又确实存在,因为我们能感觉到它的流动。古人于是联想到,天上漂浮的云也应该是气凝聚浓缩而成的,如果进一步浓缩,也就产生了世间万物,为此元气论。汉王符《潜夫论·本训》:“上古之世,太素之时,元气窈冥,未有形兆。万精合并,混而为一,莫制莫御。若斯久之,翻然自化,清浊分别,变成阴阳。阴阳有体,实生两仪。天地纲缊,万物化醇。和气生人,以统理之。”意思是,浑沌的元气,分化成清气和浊气,清浊之气又分化成阴阳,阴阳分化为天地,天地生万物,而阴阳平和之和气则生出了人。元气论还认为,星星是由气中的精华演变成的。三国吴杨泉《物理论》:“星者,元气之英也。”也有认为星为“万物之精”。《说文·晶部》:“星,万物之精,上为列星。”故天体常被称作“精”,如月亮为“阴精”,水星为“水精”。还有一种以“气”为宇宙本原的观点。宋张载《正蒙·太和篇》:“太虚无形,气之本体。其聚其散,变化之客形尔。”认为气聚成物,物散为气,物与气可以互相转化,这与元气论有一定区别。 其次,天是什么形状呢?天与地是什么关系呢?最初,由于受视野和科技手段的限制,古人以为自己所在的大地是平的。同时,四处望去,又会发现天与地连在了一起,于是古人产生了天顶高而四周低的认识。加上古人对大地已经有了四方的概念,于是得出一个结论:天圆地方。即天是半圆形的,地是四方的平面。《周髀算经》卷上:“方属地,圆属天,天圆地方。”《淮南子·精神》:“头之圆也象天,足之方也象地。”这就是天圆地芳说。‘这种理论受到了质疑。《大戴礼记·曾子天圆》:“曾子日:‘天之所生上首,地之所生下首。上首之谓圆,下首之谓方。如诚天圆而地方,则是四角之不掩也。”’既然天与地的边缘连在一起,如果天是圆的,地是方的,天怎能掩盖地呢?但随之曾子解释说,他听孔子说过,这是指“天道曰圆,地道日方”,用抽象的“道”来解释,事实上否认了天地的实际形状是“天圆地方”。天圆地方说还有其他缺陷,如古人发现,日月星辰有时在天上,有时又在地下,很明显,地下也应该有天,于是得出天为“全球”形的认识,这就产生了浑天说,瞿昙悉达《唐开元占经》卷一引张衡《浑仪注》:“浑天如鸡子,天体圆如弹丸,地如鸡子中黄,孤居于内,天大而地小。天表里有水,天之包地,犹壳之裹黄。天地各乘气而立,载水而浮……天转如车毂之运也,周旋无端,其形浑浑,故日浑天也。”浑天说对古天文学影响深远,古天文仪器浑仪、浑象即根据这一原理制作而成。其实浑天说还是认为地是平的,‘后来的盖天说则认为地是圆的。《晋书·天文志上》:“天似盖笠,地法覆盘。天地各中高外下。北极之下,为天地之中。其地最高,而滂沲四隤。”(图1)另外还有一种宣夜说,认为天没有形体,只是无穷无尽的空间,日月星辰不附着在天球上,只是随空气在空中自由浮动。 再次,天和地是怎么运动的呢?古人认为地是静止的,天是旋转的。但天怎样旋转却有争议。除日、月、五星以外,人们发现其他天体之间的距离相对固定,被称作恒星。恒星都随天球由东向西旋转,每天旋转一周,这一点上他们意见一致。争论的焦点是日、月、五星。有人说,日、月、五星也随天球左旋,只是速度慢一些,这是左旋说的观点。又有人认为,日、月、五星是向右旋转的,同时也被天球带着左旋,就好比在磨石上的蚂蚁,磨石自东向西旋转,而蚂蚁在自西向东爬行,这就是右旋说的观点。“左旋说”与“右旋说”的主要区别在于,前者认为日、月、五星都随天球的转动轴旋转,即沿天球赤道运行,而后者则认为日、月、五星同时还有自己的运动轨迹。前者不能解释诸如为何冬天的太阳东南升起而西南落下,而夏天的太阳东北升起西北落下等问题。后者则能解释,因为太阳冬天运行到了天球南面,夏天又运行到了天球北面。同时,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人们已经能够在天球上绘制出日月等的运行轨迹,所以左旋说就被抛弃了。历史上还有人认为恒星是不动的,是地在自己旋转,但一直占主导地位仍然是天球绕地旋转的观点。另外,古人还常常探讨天有多高、地有多大的问题,但都不得要领。 时至今日,宇宙对我们来说,依然是神秘的。关于宇宙是怎么产生的,宇宙有多大,是否有边际,是否有外星人存在等问题仍然困扰着我们。 序言 中国的古代文化是无比光辉灿烂的,改革、开放20多年以来,对中国古代文化的研究,成绩斐然。介绍古代文化的专书,也琳琅满目,蔚为大观。除了各种专题研究,大率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知识性的,常称为古代文化知识、古代文化常识,一般是选取古代文化的数十门类,将各门的基本知识概述汇集一书。一类是历史性的,多称为古代文化史,或某某史,按历史时代为序,梳理和评述通代、断代或某类古代文化。二者本质一致:所谓古代文化知识都是文化史的知识化,故准确地表述,当是古代文化史知识(如《文史知识》杂志以此作栏目名);而文化史研究的基础和成果就是大量的文化知识。但两者研究重点、结构与表达方法均有不同,而形成研究和介绍传统文化的两种体式。从介绍和普及传统文化、提高古籍阅读和研究能力看,古代文化知识是非常重要并最能引发人们兴趣的,当年王力先生首创将10来个门类的古代文化知识引入主编的《古代汉语》教材,就是出于这一初衷;即便对于传统文化的研究者,丰实的古代文化知识也是必备的基础。但是,随着传统文化的不断普及,人们精神需求的提高,逐渐感到:汇集数十门类的文化知识专书,往往如蜻蜒点水,疏于释名解物,乏于动态史变,知识显得相对零碎;文化史专书,则因重于史述与史论,许多基本知识内容均被分割而散落在各个历史时代。于是,人们自然会想到:能否将文化知识与文化史有机结合起来呢? 完全可以。随着对传统文化研究的深入,不断出现一些古代文化、古代名物之不按历史时代而按知识内容结构和表述的专史,获得人们的青睐。它们既是集中、系统的古代文化知识,也是一种专事专物的文化史。这是研究和介绍古代文化的新体式。那么推而广之,汇集多类的古代文化知识专书,当然可以发展为一种包容若干文化类、将文化史与文化知识糅合一体,能释名解物的古代文化读物。 本书就是我们的尝试。 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我国古代文化,深邃广博,难于一书尽收眼底。故首先要确定最常见的基本文化类。众所周知,“在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上,两者并不是平行发展,更不是互不相干的。在某种物质文化生产的基础上,才产生某种精神文化”(李一氓《中国古代文化史讲座·序》)。确实,人类文化的发展都是以物质文化为基础,不仅由此产生一定的精神文化,而且很多精神文化也渗透在物质文化之中,以致常常难分彼此。同时,许多属于精神文化的门类诸如哲学、宗教、文学、艺术、教育等已有许多专史并进入各级学校的教学。鉴于此,本书以物质文化类为主,根据大学的中国古代文化课多年的教学实践,遴选出古代典籍中最常见而重要的9类。它们是: 天时 农事 礼俗 服饰 饮食 建筑 交通 什物 体育 这9类,天、地、人三者都有了,而且以人的社会生活为主。每类均有他类交叉、渗透。如交通中有地理;体育涉军事、医学;什物则有关科技、财贸、手工业、艺术等,故所涉文化实际上并不止9门。分观之,一类即一篇,自成一种知识性的文化小史;相合之,也有一定的古代物质文化史之效。 文化史与文化知识相结合的宗旨,决定了本书的结构不能以史段为轴线,而当以文化知识为纲,分述诸名物及其史变。本书的结构方式是:每类为篇;根据该类的主要文化内容分出几个文化团块,设为章;每一团块下分出若干目,即为节;节下则视其内容,或再分小目,或不分。全书是由篇章节三级结构的九个篇章大体按天地人为序的聚合。 重要的是怎么撰写。主要体现在节。每一节,包括节下的每一小目,要求对该名物(有时是事物)既有平面的知识性阐述,更作从上古而下历史变化的精要梳理(非流水账);既解其物,又释其名:有分析综理,重文献引用。要充分反映出当今学者和自己的研究成果;遇失解、误解,随作补正。表达上力求深入浅出、清晰平易。每篇还有若干附图,以有助于说明所述事物。凡此,冀使本书臻于知识性、学术性、可读性。 本书九篇的撰写,一遵当今的学术规范。凡引用个人成果均注明出处。引用古代文献资料,均核对原始文献,皆按汉语史和大型辞书的引证格式。所用附图,一般取自传世文献和考古文物杂志公开发表的图版,不用创作画。 本书成稿虽历时多年,诸篇各出机杼,熔裁~体,但由于各种原因,个别篇章体式或有不尽一致;知识量、深广度或有参差;还有一些我们没有发现的缺失,恳请读者不吝匡正。 编者 2006年12月 后记 八年了! 早在上个世纪末,我与本省一家出古代文史类书籍的出版社编辑柳明烨同志多次讨论关于传统文化类专书的选题。从大学中国古代文化课缺乏合适教材和文化类的有些图书言而无征、疏于文献引证和释名解物,不能图文并茂等现状出发,策划编写一种将文化史和文化知识结合、能释名解物、图文并茂、认真朴质的介绍传统文化的图书。最后从教学实践中遴选出天时、农事等9个常见门类,每类10万字、150幅左右插图。要求具知识性、学术性,可读性,名为《中国古代文化史图典》,它可以作高校中国古代文化课的教材,也可以作为传统文化爱好者的知识读物。也可作传统文化爱好者的知识性读物。旋即申报该出版社的选题,获得通过。我被聘为主编,柳明烨任责任编辑。然后又敦请谙熟古代文献、研究语言与文化的汪少华教授任副主编。然后定下体例、实施计划,郑重地与该出版社签订《图书约稿合同》,其时1 998年1 2月18日。 于是,编写样稿,寻择作者。鉴于一些文化类书编写中出现的问题和本书的设计,确定原则上一类一人,选择作者在专业上坚持两条:一是必须为该类文化史的专家或准专家,写过相关论著,或多年研习而对该类比较熟悉;二是必须同时任教古汉语、古文献多年的教师或具此二古修养者。宁缺毋滥,因此,1999年开始,我与汪先生广泛物色,至翌年尚缺数类。以后才陆续请到服饰史专家孔德明教授、写过<中国古代交通>的叶持跃副教授、浙江博物馆书画部主任王宏理博士、(汉语词汇与华夏文化>的作者杨琳教授……。从2∞1年起,对于先后完成的许多门类的初稿,我们开始逐类审读。作者们也极其负责,几乎每~类初稿在后都作过不同程度的修改。至2003年上半年,全书九篇全部完成,责编柳明烨同志开始进行图文合成和文字编辑工作。是年经过严格评审,本题还有幸被列为浙江省社科“十五”规划重点课题,喜获当今学界泰斗季羡林先生书名题签。但天有不测风云。半年后,柳责编被迫中止了本书编辑工作,并无奈地转告,换了领导的该社,效益下滑,已不能出版这本需付稿费和可能会赔钱的书,按规定付退稿费了结。真是晴天霹雳!本题启动五六年来,柳责非常敬业,总是按一本精品书的要求辛勤运作,几年中她召开统一体例、研讨编写问题的编务会议,与10多位作者联系电话、函件也有数十百,与我的商讨更不计其数……劳而无功对她意味着多少奖金的打漂,事业上多年探寻的美梦的毁灭。她肯定已尽了最后的努力,因而作为弱势者的主编没有必要去找新领导交涉。在经济杠杆的驱动下,信誉和起码的礼节已失去价值,约稿合同徒成废纸。就这样,一个花甲老夫。抱着满箱文稿,在秋风落叶中唏嘘着撤退,结束了他(他们)与这家出版社的不平等关系。其时2003年9月。 出版社可以招之即来、挥之即去。一退了事,我却难于效法。诸位作者当年召之即来,不计报酬奋力研究与编写,今天可以无情地。挥之即去”,使之一朝流产吗?但换社出版,必然背上巨大的经济包袱。接触了远近几家,骇人的资费使我们却步。但天无绝人之路,最后终于遇到了西泠印社出版社,非常对口;江吟社长等领导都竭诚欢迎。并表示不怕赔本以出好此书。于是签订了新的《图书出版合同》。其时2004年5月8日。 转社后,考虑读者的承受力,每篇的配图减为30—40幅,取消彩图;并改名为《中国古代文化会要》。另外,由于历时多年,作者必有新的认识与信息。因此每一篇都由作者再作一次修改。其中天文篇由研究古代天文词语的汉语史博士朱习文作了全面修改,变动较大。然后每篇作者至出版社一起图文合成。合成后正副主编对全稿多次审读、校改,汪少华先生在检核引用文献方面,用力尤勤。责编侯辉先生悉心校阅、统一例式,尽职尽力。由此,换社后的现稿比原稿质量更有提高,可谓坏事变好事。看来多磨者会成好事。 本书编纂和撰写分工如下: 主编黄金贵 副主编汪少华 各篇作者 天时篇朱习文(第一、二、三、五、六、七、八、九、十一章) 丁■孙(第四、十章) 农事篇施由明 体育篇翁士勋 礼俗篇关长龙 服饰篇孔德明 饮食篇阎艳(第三、五、六、七,八章) 黄金贵(第一、二、四章) 建筑篇 张广飞 通篇叶持跃 什物篇王宏理(第一、三、四、五、六章) 李嘉翼(第二、七章) 杨琳(第八章) 本书的出版,得到以下单位和项目的资助: 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五”规划重点项目 浙江大学侨福基金出版资助项目 浙江大学董建华文史哲基金课题 杭州市重点学科——杭州师范学院汉语言文字学学科 台州学院省重点建设专业’“汉语言文学” 浙江大学汉语史研壳中心 对以上资助单位和课题单位谨表诚挚的敬意和感谢。 本书在漫长的编撰、出版过程中,先后得到许多先生的支持、帮助。除了上面已及的柳明烨编辑,学界泰斗季羡林先生、江吟社长,还有:南京大学中文系鲁国尧教授、扬州大学中文系钱宗武教授,浙江大学汉语史研究中心方一新教授,浙江台州学院中文系王正主任,张爽、刘福根诸编辑。在初稿阶段,褚良才先生曾协助主编参审过数篇。在此一并致谢。遗憾的是,季老的题签由于改题而未能用上,深表歉意。 黄金贵2004年5月于台州学院 2006年12月补改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