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文学研究无疑是中国新时期以来当代文学研究的热点之一,在短短的二三十年间,研究成果不断出新,著作众多,评论文章更是不计其数。本书通过当前中国现实和历史文化为背景的独立的女性文化意识,向读者展现了具有中国本土特色又具有全球人文视野的女性主义理论体系。
20世纪八九十年代那股汹涌澎湃的女性文学创作和研究的热潮似乎渐行渐远了,但是回眸凝望百年中国女性文学还是有许多值得反思和有待补遗之处。在众声喧哗中静听,在静处无人时回味,在众人退场后反思,这本就是我的性格,况且这十来年我对女性文学领域的关注也从来未曾停止过,这不仅是因为自己的性别境遇和立场所引发的自觉关怀,也不仅仅因为多年来的研究心得未能将之撰述成册成为不了的心愿,更多的是自认为这个课题所包含的巨大容量和内涵并没有得到充分的挖掘,所以本书的写作就是希望能够在时间的积淀中对中国女性文学的创作及以往的女性文学研究和批评做一些反思。
自20世纪90年代末我在本校开设“中国现当代女性文学”选修课以来,一直深受学生尤其是女生的欢迎,但是在对女性文本进行批评和阐释时,现成的理论和批评模式大多是西方舶来的女性主义和解构主义等,西式理论的生硬套用和批评方法的单一常常使我有力不从心和隔靴搔痒之憾。我总觉得中国女性文学及其批评的产生和存在有它自身的内在动因,这就是中国女性在本土文化传统中的特殊境遇,如果漠视和忽略中国本土这一巨大资源去研究中国女性文学未免有盲人摸象甚至舍本趋末之嫌。为此,这四五年来我一直希望能够在这方面作些弥补,将中国女性文学的研究置于本土文化出发点上,努力从一个以往被忽略的角度进行较为系统和完整的把握,以期对形成以中国现实和历史文化为背景的独立的女性文化意识,建构既具有中国本土特色又具有全球视野的女性主义理论体系略尽微薄之力。
本书的写作过程颇为漫长而艰难,这倒不是因为写作本身,更多的是来自写作以外的干扰。一个单身母亲不得不面对来自社会的、工作的、生活的种种压力,一旦无力应对或难以承受,首先选择的只能是暂时放下手中的笔。所以这本书断断续续写了四五年之久,如果不是为了现实功利的目的而匆匆将剩余部分赶出来,或许写作的时间还要漫长,为此曾和朋友开玩笑:“这个‘孩子’是我怀胎五年,一朝分娩,还是急急忙忙‘剖腹产’。”可见,西方女性主义者提出的女人要有“一间自己的房间”真是喊出了我以及和我有着同样境遇的女性的心声,女人要不受干扰地专注做自己的事真的好难!
本书能够顺利完成和出版,得到了许多朋友和师长的鼓励与关心。在此,我要特别感谢的是吴秀明先生和方牧先生,他们在百忙之中对我的书稿提出了很多宝贵的意见。我还要感谢朋友们对我的鼓励,感谢同仁们给予我的无私帮助,这些宝贵的情感资源将成为我今后工作和写作的重要动力,永远铭记在我的心中。另外,本书还获得浙江海洋学院出版基金资助,对此特致谢意。
由于本人的水平所限,而且部分章节书写得太过仓促,书稿还存在许多粗疏和不完善之处,对此真诚地希望专家和同仁们不吝赐教,给予批评指正。
张 岚
2007年1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