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从古代浩如烟海的兵家著作中选择了《孙子兵法》、《六韬》、《三略》、《素书》、《将苑》五部最具代表性的兵家经典,并详加译注。在这些兵书经典中,有的侧重战略谋划和用兵策略(如《孙子兵法》);有的侧重政治军事战略理念和治军原则,兼述文韬武略(如《六韬》、《三略》);有的专论识才用人和为将之道(如《将苑》);还有的着重自身修养、审时度势和韬光养晦(如《素书》)。
这些流芳千古的兵书并非仅仅只论军事,它广涉政治、经济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人们可以从不同的方面解读它。它既是不朽的文学作品,也是实用的政治秘诀;既是交际与外交的必读教材,也是人生的智慧宝典。对读者阅读、鉴赏古代兵书有所裨益。
本书是历代兵书精品的合集,收入了《孙子兵法》、《六韬》、《三略》、《素书》、《将苑》,共计五部著名兵书。这些兵书不仅在军事上,而且在政治、经济、社会生活方面,对我国历史进程都发挥过重大作用。
《孙子兵法》论述不仅遍及战略战术、谋略运筹、地形地理、情报心理、训练管理等军事领域,更深入论述了战争与政治、经济、社会,战争与君主、民众的关系及其相互的影响。涉及国家和社会生活的多个方面。《三略》是我国最早以“略”为题的兵书,也是第一部专论战略的兵书。全书分上、中、下三略。作者分别对此提出了自己的见解。《素书》在古代被认为是人臣处世养性、韬光养晦的经典。书中论述的诸如广揽人心、将士并重、任人唯贤、恩威并举、赏罚必信、廉洁防蠹等观点深受后人的赏识。
《六韬》相传为殷周时代吕尚(即姜太公)所撰。深入论述了战略与战术的关系。并第一次提出了“文伐”的思想,对后世影响尤大。
上列兵书不仅在中国家喻户晓,自十六世纪传至国外后,对日本、朝鲜、越南及西方一些国家的军事思想产生过重大影响。
孙子说:凡先到达战场等待敌人来战的就主动从容,后到达战地仓促应战就疲劳被动。因此,善于指挥作战的人,总是设法调动敌人而不被敌人调动。能使敌人自动进入我预设地域,是以利诱敌的结果;致使敌人不能到达它预定的地域,是我设置障碍干扰敌人的结果。敌人休整安逸,就要使它疲劳,敌人粮食充裕,就要设法使它饥饿,敌人按兵不动,就要令其频繁运动。
出击敌人不及救援的地方,突击敌人意想不到的地方。行军千里而不劳顿,因为通过的是敌人未设防的区域;进攻就能得手,由于攻击的是敌人疏于或不易防守的地方;防守能牢不可破,因为防守之处是敌人不敢或不易进攻的地方。所以善于进攻的,能使敌人不知道如何防守;善于防守的,能使敌人不知从何进攻。
微妙呀!微妙到布阵而不露形迹;神奇呀!神奇到调兵却悄无声息。这样,就能掌握敌人的命运。
进攻而使敌人无法抵御,是因为攻击到敌人虚弱的地方;退却而使敌人无法追击,是因为行动神速使其追赶不及。我军要向敌开战,敌人即使据守高垒深沟,也不得不放弃坚守之地来应战,这是因为攻击了它必须援救之地;我军不想作战,即使无险可据,敌人也无法与我交战,这是因我巧用计谋使其迷失了进攻方向和目标。
因此,使敌情暴露无遗而我却不露形迹,这样,我军就兵力集中而敌人则兵力分散。我军兵力集结一体,敌人则分兵十处。这样,我就能以十倍之众攻击敌之一部,从而形成我众敌寡的局势。我以多打少,与我交战的敌人就有限了。我军准备攻打何处,敌人不得而知。不明就里,只得处处设防。防备的地方越多,与我交战的敌人就越少。
因此,敌人防备了前面,后面的兵力就薄弱;防备了后面,前面的兵力就薄弱;防备了左边,右边的兵力就薄弱;防备了右边,左边的兵力就薄弱;处处防备,就处处薄弱。敌方兵力薄弱,是因为被迫处处设防而分散了兵力;我方兵力众多,是因为迫使敌人分兵设防而势单力薄,我则兵力集中而相对众多。
能预知作战的地点和时间,那么即使相距千里也可前往交战。假如既不能预知作战地点,又不能预知作战时间,战斗打响后,那就左翼不能支援右翼,右翼也不能支援左翼,前面不能支援后面,后面也不能支援前面,何况远的相隔几十里,近的也相隔几里呢?
因此我认为,越国的兵力即使再多,对取胜又有什么作用呢?所以说,取胜是可能的。虽然敌人兵力众多,但可使其无法形成有效战斗力与我抗衡。
仔细分析敌情,可了解敌方作战计划的优劣;挑逗敌人行动,可掌握敌人的活动规律;以佯动侦察敌人部署,可知其所处地势有利与否;用小股兵力作试探,可探察敌人兵力的虚实强弱。以假象迷惑敌人的战术达到出神入化的境界,就无影无形。即使潜藏极深的间谍也窥探不到我军底细,即使聪明的敌人也谋划不出应对良策。依据战局形势制订作战方案,在取得胜利的事实面前,多数人也不能理解。人们只知道我用以制胜的具体方法,却不明白为什么要运用这些方法。因而,克敌制胜的方法不能复制,而要根据不同的情况,不断变化。
用兵的规律就像水的流动,水总是避高而往下流,作战用兵则是避实而击虚。水流由地形决定流向,作战则根据形势制订制胜方法。所以,用兵无固定不变的模式,流水无固定不变的形态。能够根据形势变化而取胜的,才叫做用兵如神。五行相生相克,没有哪一个固定常胜;四时交替更迭,没有哪一个季节常年不变。日有长短,月有圆缺。
P24-27
我国自古以来战争频仍,兵家如林,兵书浩瀚,在世界上素有兵法之国的称誉。
据专家不完全统计,从先秦至晚清,兵书有3300部之多,共23000多卷。这些纵横千年曾伴随兵家走过枪林弹雨的兵书,不仅是历代兵家将帅用兵实践的总结,同时也是我国几千年民族智慧的结晶。
一般认为,我国最早的“兵书”是西周时期的《军志》和《军政》。但这两部书没有流传下来。在流传下来的兵学典籍中,以先秦时期的兵家著作对后代影响最为深远。该时期兵法著作主要有春秋时期的《孙子兵法》,战国时期的《吴子兵法》、《孙膑兵法》、《尉缭子》、《六韬》等。而先秦之后,兵书中以黄石公的《三略》、《素书》,诸葛亮的《将苑》等最为人们所看重。
春秋战国可以说是著述兵书的黄金时代,而西汉则是整理兵书的黄金时期。西汉王朝刚一建立,朝廷就命张良、韩信“序次兵法”,这可谓政府组织整理兵书之始。
在这些兵书经典中,有的侧重战略谋划和用兵策略(如《孙子兵法》);有的侧重政治军事战略理念和治军原则,兼述文韬武略(如《六韬》、《三略》);有的专论识才用人和为将之道(如《将苑》);还有的着重自身修养、审时度势和韬光养晦(如《素书》)。其中狭义的兵法(“兵形势”)以《孙子兵法》最为杰出,可谓兵法之冠,对后代影响最为深刻持久,被尊为“兵法圣典”、“世界古代第一兵书”。而其他的兵书除根据当时的情况述有一定的用兵策略和技巧外,大都注重谋略,尤其是政治谋略的阐述。其中《六韬》、《三略》被誉为谋略大全,《将苑》被誉为“将才第一专论”,而《素书》则成为人臣处世养性、韬光养晦的经典。书中论述的诸如广揽人心、将士并重、任人唯贤、恩威并举、赏罚必信、廉洁防蠹等观点,正是这些经典兵书的亮点所在。而兵书中论述的君与臣、君与将、将与卒、德与威、仁与法、柔与刚、强与弱之间的关系,无不闪耀着古人智慧的光芒。为此,人们从不同的角度称赞这些兵书为:“不朽的文学作品”、“实用的政治秘诀”、“交际与外交的必读教材”、“人生及创业宝典”等。
本书从古代浩如烟海的兵家著作中选择了《孙子兵法》、《六韬》、《三略》、《素书》、《将苑》五部最具代表性的兵家经典,并详加译注。如果它对读者阅读、鉴赏古代兵书有所裨益,我们的目的也就达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