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历史学为本位,以制度史研究为中心,兼及经济史、中文关系史,综合探讨明代海外贸易制度的演变,比较完整地论述明代海外贸易体制及其从传统制度向现代制度转型的某种趋势,重新描绘明代海外贸易制度的发展路径与全景。全书资料翔实,结构严谨,对明代海外贸易史提出诸多原创性见解,是一部明代海外贸易史研究的基础性专著。
明代海外贸易史研究的基础性专著——《明代海外贸易制度》序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史回顾
第二节 研究内容与思路
第二章 明前期朝贡贸易及其管理体系
第一节 明初统治集团的外交理念与对外政策
一 华夷之辨,守备为上
二 德治天下,怀柔远人
三 海禁
第二节 明前期朝贡贸易的发展
一 洪武、建文间:朝贡贸易体制初建
二 永乐年间:朝贡贸易鼎盛与郑和下西洋
三 宣德间:朝贡贸易回落
四 贡物与回赐
第三节 明前期朝贡贸易管理
一 贡期、贡使与贡道
二 勘合
三 朝觐与管待
四 贡船抽分与贡物定价
五 官牙
第四节 市舶司与朝贡贸易管理
一 市舶司沿革
二 市舶司职掌
三 市舶司官员选任
第五节 市舶宦官与朝贡贸易管理
一 市舶宦官的差遣
二 提督市舶衙门
第六节 其他相关机构与朝贡贸易管理
一 中央系统
二 地方系统
第七节 “变态”的制度:朝贡贸易评价
一 朝贡体系下海外贸易功能的错位
二 “重农抑商”体制的缺陷与海洋意识的缺位
三 政策性“偏爱”与广州重获首要港口地位
第三章 明中期海外贸易转型与“广中事例”的诞生
第一节 朝贡贸易萎缩与“弘治新例”
一 朝贡贸易萎缩
二 弘治新例
三 重申禁例
第二节 海道副使主导贸易管理
一 市舶司权位失落
二 海道副使“带管市舶”
三 府县衙门参与舶务
第三节 市舶宦官势力膨胀与消退
一 市舶宦官权势扩张
二 韦眷与广东贸易
三 裁撤市舶宦官
第四节 葡萄牙人东来与澳门开埠
一 葡萄牙人向东方扩张与中葡初次接触
二 屯门海战与西草湾之役
三 葡萄牙人重返粤海
四 葡萄牙人赁居澳门
五 葡人“自治”与两广当局的行政管理
第五节 “广中事例”诞生与政策反复
一 商舶贸易的公开化
二 税制改革:从抽分到丈量
三 “澳票”制与广州、澳门“二元中心”结构
四 “客纲”、“客纪”与“十三商行”
五 “广中事例”确立的意义
六 开海争议与政策反复
第四章 明后期开海贸易与制度调适
第一节 寥落的朝贡贸易
第二节 西班牙、荷兰、英国人竞相东来
一 西班牙海外扩张
二 荷兰人觊觎澳门与占据台湾
三 英国人强闯省河
第三节 闽省开海与“月港体制”
一 开海呼声与“准贩东西二洋”
二 隆庆六年漳州“商税则例”
三 督饷馆与府佐轮署
四 月港税制
五 蠹政与恤商
六 “月港体制”的意义
第四节 广州“交易会”与粤省贸易体制更新
一 广州“交易会”
二 葡萄牙人在广州的贸易
三 广州税制
四 市舶司职权重构
五 “揽头”、“铺行”、“夷商纲纪”与“三十六行”
六 允许“商人出洋往来”
七 广州、澳门体制与清代海关
第五节 广东管治下的“澳门体制”
一 澳门问题的争议及其理性终结
二 广东管治澳门的措施
三 葡人自治
四 澳门包饷与税收优惠
第六节 税使与市舶
一 李凤与广州、澳门贸易
二 高宋与月港贸易
第七节 海防与海禁
一 加强海防
二 海禁条例
第八节 “体制外”贸易及其经营机制
一 华人在东南亚、日本的活动
二 私商贸易的经营方式与商业机制
第五章 余论:制度的力量及其局限性
第一节 明中后期贸易制度转型与地域经济社会变迁
一 贸易增加了区际人口与物资流动,使东南沿海成为逐利藏富、商业繁荣之地
二 贸易与经济一定程度的“理性”互动,使珠江三角洲等沿海地区出现农业商业化、专业化生产
三 手工业生产与海外市场联系密切,一些部门形成出口导向机制
四 白银输入与货币、赋役制度的重大变革
五 商贩增长了财富,也改变人们的价值取向与行为方式,滋长了“炫耀性消费”与奢华之风
第二节 制度的局限及其他思考
一 明中后期贸易制度调适的局限性
二 不祥之兆:明中后期的“炫耀性消费”
三 传统中国的近代化路径思考
参考文献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