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记叙了“天子门生”,“两朝帝师”,“枢廷重臣”,“维新之父”——翁同龢,从咸丰六年其二十七岁中状元起,一直到他罢官离京,近五十年宦海生涯的故事!着力刻画了翁同龢身处大动荡、大变革时代的载沉载浮,以此折射出晚清复杂惨烈的历史变故!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翁同龢(上下长篇历史小说)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潘小平 |
出版社 | 东方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本书记叙了“天子门生”,“两朝帝师”,“枢廷重臣”,“维新之父”——翁同龢,从咸丰六年其二十七岁中状元起,一直到他罢官离京,近五十年宦海生涯的故事!着力刻画了翁同龢身处大动荡、大变革时代的载沉载浮,以此折射出晚清复杂惨烈的历史变故! 内容推荐 十九世纪中叶以来的晚清中国,直面西万势力的剧烈冲击,内忧外患,纷至沓来:列强环伺,朝局动荡当其的,翁同龢以状元而宰相,先后为同治、光绪两朝帝师,官居协办大学士兼军机大臣、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作力晚清政坛上的一个重要人物,他对晚清政局和国家命运,产生过重大的影响举凡中国近代史上的重大事件和社会变革,诸如中法战争、甲午海战、戊戌变法、中俄伊犁交涉、中德胶州湾租借交涉、中俄旅大租借交涉,乃至新军编练、近代银行的创办等等,无不与之相关。翁同龢位极人臣,尊容无上,执掌户部,主管国家财政十数年,开缺回乡时竟两袖清风,囊无余资,其道德操守、清廉作风,值得称颂。 本书以《翁同日记》为参考,吸纳高阳、萧公权、苏同炳、谢俊美等专家的研究成果,参照晚清诸多笔记,从咸丰六年翁同龢二十七岁中状元起,一直写到他罢官离京,近五十年宦海生涯,着力刻画了翁同龢身处大动荡、大变革时代的载沉载浮、荣辱毁誉,以此折射出晚清复杂惨烈的历史变故,以及一代书生灵魂深处的软弱、彷徨与痛苦,反映了晚清知识分子在挽救国家危亡道路上的艰难跋涉与探索同时涉猎宫闱秘闻、社会风情、朋僚交游及文人诗酒风流等各个方面,对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历史人物力求真实再现。 本书结构宏阔、叙事苍劲、人物性格鲜活历史精神、典雅叙事、文人气息,是其叙事追求。 目录 第1章 天子门生 第2章 伉俪情深 第3章 西行垅上 第4章 奔走父案 第5章 营救三兄 第6章 初为帝师 第7章 门生天子 第8章 同文风波 第9章 杀小安子 第10章 请丁母忧 第11章 谏停园工 第12章 十臣哭殿 第13章 天子天花 第14章 投身朴园 第15章 又逢大丧 第16章 杨乃武案 第17章 毓庆宫行走 第18章 门户渐深 第19章 慈安之薨 第20章 翩入军机 试读章节 天还没有亮。 四周围暗沉沉一片,远远的,能听见谯楼传来的四更的鼓声。京城的边缘寒冷而辽阔,贡院门前的官道上,不断地有人匆匆而过——能看见星星点点的灯笼,在暗夜中无声地移动。 翁同龢早早地就到了,这会儿正依五兄同爵站着,准备下场。这是咸丰六年的三月初八,丙辰会试的第一天,顺天府贡院的大门前,站满了准备下场的举子,人手一盏的油纸灯笼,将贡院门前的空场子照耀得一片暖黄。早春的天气,能够感到身后依着的青石坊柱的冰凉。顺治以前,会试总在丑、辰、未、戌年的二月里举行,雍正五年和乾隆二年,因为有闰月,天气特别寒冷,会试时间临时改在了三月。这样,到了乾隆九年,高宗体恤天寒地冻,雨雪载途,各省士子们到京,未免迟误,就下了这么一道上谕:“明年二月会试,天气尚未和暖,搜检时不无寒冷,著改期于三月举行。” “搜检”即是搜身,士子们入场之前,要集中起来搜检全身,以防“夹带”作弊。所以从乾隆十年起,会试的时间,无论是正科还是恩科,都是在三月里举行,恒为常例。但虽说三月已经开春了,寒气还是重得很,尤其是在天光将明未明时刻,更是春寒侵人。恩科是在三年一次的正科之外,临时增设的科考,每逢国有大庆,比如万寿、凯旋等等,即开恩科,也是恩出格外的意。思。康熙五十二年,圣祖六旬高寿,为有清一代开恩科之始,此后逢皇太后整生日、皇帝五十之后整生日、改元三种情形,每开恩科。乾隆二十六年,皇太后七旬万寿,又适逢平定西域,所以高宗以两种理由开恩科;是科状元本来定的是诗名与袁枚并驾齐驱的赵翼,乾隆帝特别以原置第三的陕西韩城王杰一卷,与之对调,为英主笼络天下的手段,示人以偃武修文之意。 “杰”的本意,是指才智过人的人。 翁同龢干搓了一把脸,感到鼻尖凉得像冰一样。 翁同龢颀长身材,白净面皮,一眼望去,是江南人的文弱。事实上,他也确是祖籍常熟。向四周看看,他发现孙毓汶和夏同善,也都到了,此刻正各自和他们的家人站成一堆,不知在说什么。夏家的灯笼特别的大,灯影里,只见夏同善身着一袭酱紫色玄狐风毛小羊皮袍,外套一件金红团花卧龙袋,一条油松大辫拖在身后,翩翩风流。孙毓汶则是灰葛棉袍,玄色宁绸背心,一副敦厚的模样,但细看,眉宇间却隐隐有一股奇鸷之气。这时的翁同龢还不知道,在日后难料的世事中,他将和这个人成为一世的对头。孙毓汶山东济宁人,夏同善浙江仁和人,不过都寄寓京师已久,又都是世家子弟,有着通家之谊,所以免不了上前去打打招呼——但也只是点点头,大考在即,翁同龢不想分神。 翁同龢是翁心存的小儿子,而翁心存时任户部尚书。 清朝的取士制度,分为乡试和会试两种,乡试分省进行,考中的为举人,每三年一次,在秋天,又称“秋闱”;秋闱得意的举子,第二年春天上京会试,称作“春闱”,考中的叫进士。这也就是官场上所谓的“两榜出身”,或谓之“正途”。翁心存两榜之后,宦途很是顺利,一年散馆,又一年“开坊”,再一年充任福建乡试正考官,提督广东学政,时为道光五年。 学政俗称“学台”,照例可以专章奏事了,与督抚平礼相见。翁心存广东任上三年差满回京以后,奉旨在上书房行走,为惠郡王绵愉的师傅。上书房是清朝皇子们读书的地方,绵愉是道光皇帝的胞弟,行五,咸丰年间的亲贵首脑,朝廷内外皆尊称为“老五太爷”。正由于这一段渊源,翁心存咸丰元年二月,才由内阁学士擢拔为工部侍郎,四年转吏部侍郎,不久又调户部右侍郎兼管钱法堂事务,咸丰六年初,刚刚升任了户部尚书。 眼下的翁心存,是朝中炙手可热的人物。 从明朝以来,就有人以“富、贵、威、武、贫、贱”六字,分缀六部:户富、吏贵、刑威、兵武、礼贫、工贱。吏部专管朝廷官员的提调升迁,实际上居六部之首,所以说“贵”;户部执掌国家财政,户部尚书每月的“饭食银子”,就有一千多两,所以说“富”;刑威兵武,这是不需说的,而工部因为整天和一些修园子修陵的工匠们打交道,连带着自己的身份都“低贱”了一些;至于礼部,专司一些祀神祭天、大婚大丧的礼仪,标准的清水衙门一个,自然比别的衙门要“贫”得多了。翁心存这两年,一直是在吏户两部转迁,身份自然无比的贵重。 顺天府贡院地处京城的西南隅,规制十分宏大,迎门是三座比肩而立的青石牌楼,盘龙雕凤,芝灵纷缀,看上去甚是华严。从到了以后,翁同龢就一直在牌楼底下站着,五兄同爵替他拿着笔袋和卷袋,考篮则摆在脚跟前。灯笼是早就熄灭了的,他愿意这么在暗夜中靠着坊柱,静静地站一会儿。虽说就要下场了,翁同龢并不紧张,他心里甚至有一种很镇定的感觉。从二月初三,朝廷发表本科会试的主考官,知道大学士彭蕴章为主考,吏部尚书全庆、许乃普、礼部侍郎刘琨为副主考,翰林院编修贡璜、金钧等人为同考官后,他的心里一直就比较笃定。这一科的考官,都有文名。彭蕴章是道光十五年进士,今年春上刚刚拜了文渊阁大学士,充上书房总师傅。他是江苏长洲人,与翁家是同乡;而许乃普是浙江仁和人,久直南书房,与翁家为大同乡。从满清人关以来,汉大臣之间的南北之争就旋起旋消,从来没有中断过,尤其是在朝廷的抡元大典上,更是暗潮汹涌。所以这一科对翁同龢来说,真是值得庆幸。就是全庆,虽说是满洲正白旗人,却也是道光九年进士,翰林,以文学起家,不像大多数的满人,颟顸庸暗,看不起汉人,声色犬马而外,其余一窍不通。 真要遇上那不通的考官,你就是满腹经纶,也是俏眉眼做给瞎子看。 天渐渐亮了。 守门的差役开始大声吆喝,把陪同前来的亲友们往外撵。五兄同爵起先还不想走,一副欲言又止的样子,反是翁同龢劝他道:“五哥,回吧,告诉爹爹,让他老人家放心。” 听了这话,翁同龢并不马上走开,迟疑了好一会儿,方才递过考篮说:“你的字是好的,就是首场的五言八韵,三场的策问,要格外当心。” 翁同龢点点头。他的字是标准的馆阁体,黑大光圆,宝色内含,最能写大卷子。京城里的一班名士,看不起馆阁体,平常日子也不苦练,耍名士派头,酬唱往还,都是淡若无痕的行草,是这样的名士风流,只怕是到了场上,就要吃大亏了。 这么想着,翁同龢不由得在心里笑了笑。 “我的话,记下了?”看他不着声,翁同龢不放心地问。 翁同龢仍旧不着声,觉得五哥的担心多余了。在父兄的督教下,自己在经史子集、政治时务上均下过大功夫,“柏古轩”里,十载寒窗,苦不是白吃的,他自信这一回必能得手。 “柏古轩”是常熟老家西院大门上的石刻匾额,因院内有一株千年古柏而得名,少年翁同龢,曾在那里读书。 翁同龢外表谦和,内心却颇为自负。头一天,三月初七的傍晚,他即由五兄陪着,借居在贡院左近的妙应寺,也是为了下场方便,免去夜半冲寒之苦。同时,他也希望在大考之前,能有一个安静的环境,静一静心。行前,妻子汤氏一边为他准备笔袋和吃食,一边交代些衣食当心的话,又闲闲道: “俗话说场中莫论文,你只管考去,中不中的,就看老天开不开眼了!” 翁同龢知道,妻子这是在宽慰他。他感激地笑笑,故意作出很轻松的语气:“一时、二命、三风水,四积阴功五读书,你也不必劝我,听天由命吧。” “对了,这我就真正放心了!” 翁同龢的妻子汤氏名松,小字孟淑,比他年长一岁,浙江萧山人。她的祖父汤金钊,是嘉庆二十一年金陵乡试的正考官,而翁同龢的父亲翁心存,就是这一科的举人。这在科场中称为座师,恩情最是深重。P1-3 书评(媒体评论) 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在中国,女性写作成为文坛一道独特的风景。但潘小平的写作,却并不局限于女性的视野,在历史的空间中进行文学的表述,她显示出深厚的学养和饱满的叙事能力。 ——熊召政 潘小平又出新书了!这一次,她把目光投注到了晚清颇具特色的正直知识分子翁同龢身上,可谓慧眼识珠。作品着力刻画了身处大动荡、大变革时代,翁同龢的载沉载浮、毁誉荣辱,折射出晚清复杂惨烈的历史变故,和一代书生灵魂深处的软弱和彷徨。以女性而有如此腕力,值得一读。 ——二月河 翁同龢是晚清政坛上的重要人物,甲午战争中坚持抗日,反对投降,戊戌运动中力图自强,促进变法,他对国家和民族作过有益的贡献。 ——戴逸 清光绪中叶,翁同龢以状元而做到宰相,并先后为同治、光绪两朝的帝师,官居协办大学士兼军机大臣、总理各国事务大臣等。但他的才具与学问都不足以肆应,终致遭遇到重大的蹉跌,连国家民族的机运也因此而受到重大的影响。 ——庄练(台湾)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