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教的父母。要有一双善于发现契机的眼睛,一颗积极思考的大脑。成长需要等待,耐心等待孩子成长。
父母用孩子的眼光看孩子,保持住童心,就能读懂孩子。读懂了孩子,才能走进他们的心灵世界。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和孩子一起成长 |
分类 | |
作者 | 岳帆 |
出版社 | 中国市场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教的父母。要有一双善于发现契机的眼睛,一颗积极思考的大脑。成长需要等待,耐心等待孩子成长。 父母用孩子的眼光看孩子,保持住童心,就能读懂孩子。读懂了孩子,才能走进他们的心灵世界。 内容推荐 我们的爱与责任能给孩子温暖和健康。成功的父母不一定会有成功的孩子,但孩子的成长一定离不开成功的教育。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言传身教影响孩子的一生。 做合格的父母,做亦师亦友的父母,做和孩子共同成长的父母,孩子成长的天空将少些阴霾,多些阳光和雨露。本书多侧面地提出了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长应该注意的教育要点,希望有助于家长更好地探知孩子的内心世界,有效地引导孩子,同时也能使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提升智慧,充分享受做孩子的朋友、至亲、老师这三种角色的乐趣。 目录 第一章 认识我们的孩子 走进孩子的内心 发现孩子的优点 让孩子亲身体验 好父母,好孩子 母亲教育的影响 无可替代的父爱 陶冶孩子的情操 快乐幸福每一天 天赋能力测试 第二章 架起交往的平台 孩子需要交往 为孩子交往导航 交往能力的培养 鼓励孩子交往 青春期与异性交往 让孩子走出家门 体验交往的愉悦 性格类型测试 第三章 好孩子,好习惯 习惯是一种行为 良好习惯的养成 爱心:最大的美德 体味劳动的快乐 启迪美的心灵 调教孩子的艺术 好习惯一生受益 好习惯自测法 第四章 欣赏我们的孩子 尊重孩子的个性 欣赏是一种理解 做孩子心灵的知音 走出自卑的阴影 净化孩子的心灵 赞赏是心灵鸡汤 快乐就在你手中 音乐天赋测试 第五章 唤醒孩子的自信 激发自信的潜能 良言一句三冬暖 自信是一种勇气 胜固欣然,败亦可喜 君子以自强不息 点燃自信的火苗 皮格马利翁效应 自信意味着成功 智力潜能测试 第六章 磨砺孩子的意志 坚持就是胜利 挫折是一笔财富 学会战胜自己 挫折:成功的阶梯 让孩子闯一闯 困境:希望的光环 让孩子经风历雨 挫折承受力测试 第七章 健全孩子的人格 成才必先成人 尊重孩子的天性 赞美孩子的境界 培养孩子的责任心 独立人格的形成 爱孩子需要理智 培养孩子的责任心意识 情绪稳定测试 第八章 快乐天才的诞生 神童卡尔·威特 快乐天才的诞生 开启智慧之门 插上想象的翅膀 脑子越用越灵 零距离接近大师 成长需要等待 儿童智力测试 试读章节 走进孩子的内心 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是一生的,家庭教育的力量是无形的。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氛围,让孩子们在父母的呵护下快乐成长。 如果家庭教育仅限于如何培养孩子,而忽略父母素质的提高,那么,这样的家庭教育很难取得预期的效果。父母素质不高,怎能拥有一个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又怎能培养出身心健康的下一代呢? 一些父母往往会发出诸如“孩子越大,就越不了解”之类的感叹。但父母们是否想到,在孩子小的时候,你处处以一个长者的身份指挥着孩子的一言一行,并不曾真正体会孩子的感受?当孩子一天天长大,自然就会和孩子越走越远,代沟也随之产生,从而难以把正确的思想和经验传递给孩子。如果父母从一开始就能做到和孩子一起成长,用孩子的眼光看孩子,时刻保持一颗童心,那么,随着孩子的成长,就会发现,在孩子慢慢读懂这个世界的同时,你也慢慢地读懂了孩子这本书,走进了孩子的心灵世界。这时,距离成功的父母也就越来越近了。 教育专家指出,在孩子小时候如果不把他当成人,则孩子长大之后也不可能成为真正的人。家庭教育是一门科学,做父母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程,没有成功的家庭教育就没有成功的学校教育。当孩子进入学校的时候,他的身上已经留下了父母的烙印,父母的言传身教会影响孩子的一生。父母培养孩子,要多和孩子在一起,因为亲情的抚慰与关怀有助于孩子的成长;孩子的潜能是否得到发展,需要的是鼓励,鼓励中的孩子对未来充满信心;不要替孩子作太多的决定,父母是孩子学习的辅导者而不是替代者,要让孩子学会快乐生活。 父母的职责是帮助孩子们明白必须对自己负起责任,而要做到这些,父母的素质起决定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讲,家庭教育的第一步,应是父母教育;家庭教育的重心,应是父母教育,并且需要真正提高父母的素质。 一位家长深有感触地说,我教育孩子一贯的思路是言教不如身教,小孩是有思维的,你的一言一行他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我认为孩子必须德、智、体全面发展,德育摆在首位,我就要有意识地做出榜样来,并且尽自己最大的能力维护好家庭和谐的氛围,让孩子在既有母爱、又有父爱的家庭中健康快乐地成长。比如坐公共汽车,主动给老人和小孩让座;碰到有困难的人,主动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从小让他具有同情心,具有一颗乐于助人的心;经常给他列举各种事例,教育他从小要有良好的心态、乐观向上的精神和健康的心灵,这样他在遇到困难时就不会沮丧,也不会放弃,而会迎难而上。 在谈到如何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时,这位家长朋友说,从小我就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让他每天都抽出一点时间来看书。而且,只要有机会,就会从书店买回各种图书给他阅读,“六一”儿童节、春节的礼物都是各类有趣的或者有益的书籍。时间长了,孩子喜欢上了读书,也养成了良好的读书习惯,这对学习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在学习上,从孩子上学起,我就注意他学习习惯的养成,每天回家后要先完成老师留下的作业;学新课之前,先预习一下后面的内容;及时和老师沟通,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家庭生活中,时时处处注意习惯的养成,玩过的玩具要收拾好,晚上睡前要洗脸、刷牙等等。有时候,孩子想偷懒,就给他讲讲道理,并且告诉他,那样是不可以的,慢慢地他就认可了这种行为,习惯也就自然而然地养成了。 为了开阔视野,培养孩子多方面的兴趣,我跟孩子商量,经他同意,给他报名参加了课余绘画班。到现在他已学了两年,并很有兴趣。在这方面,我不强迫孩子,也不给他太多的压力。每次他画画回来,看到他的作品,我都会由衷地赞赏。孩子因此一直兴趣浓厚,越学也越有劲儿。 孩子喜欢手工制作|,我就给他提供材料,给他尽可能多的帮助。有时候,孩子煞有介事地拿着他完成的“作品”,沾沾自喜地给我看,神情中充满了自豪。看到孩子敢于动手去做,并从手工制作的过程中得到了快乐,我从心底里感到欣慰。 此外,我还喜欢让孩子参加一些体育锻炼。孩子本来就爱跑爱跳,让他多锻炼,既强身健体,又愉悦心情,何乐而不为呢? 孩子也非常喜欢花花草草,喜欢小鱼小鸟,我就给他机会,让他照顾花草,让他喂养小鱼…… 总之,我希望孩子不光是埋头学习的孩子,更希望他好好学习的同时还能有自己的乐趣,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 这位在教育孩子方面颇为成功的家长认为,仅仅开阔孩子的视野、培养孩子多方面的兴趣是不够的,还要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多加赞扬和鼓励。 “加油!”“别灰心,再试一次。”“你做的这件事真棒!我为你感到高兴!”要经常给孩子这样的鼓励,孩子将会在鼓励声中快步前进。我经常鼓励孩子参加学校的集体活动,回来后听他讲一讲参加活动时发生的事情,还进一步问他一些问题,比如今天搞的什么活动?跟谁在一起?有没有兴趣继续参加这样的活动?参加这项活动有什么收获和体会?以引起孩子的兴趣,发现问题并及时排除解决。我的每一次鼓励都是他进步的催化剂。在学习和生活的很多方面,我都给了孩子很多的鼓励和赞赏,所以孩子是自信的。有时候他自己会说“像我这么聪明的孩子怎样怎样”,我认为他有这样的积极思想是很可贵的。 虽然赞扬和鼓励是主要的,但有些时候批评也是不可缺少的。在孩子的学习上,有时候他考试的分数少了,会不开心,但是我不会因此去严厉批评他,而会帮他找找原因,提醒他应该怎样去做。所以,他从来不会因为考试分数少而不敢告诉家长。但在有些事情上,我却很严格。记得他上幼儿园的时候。有一次看到别的小朋友往家里拿卡片,也跟着拿回来几张。我发现以后很严厉地批评了他,因为我极少这样严肃地对待他,他很害怕。我想让他这一次就要知道并且要牢牢地记住:不是自己的东西是绝对不可以拿的!这件事情在孩子的脑海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后来他再也没有拿过别人的东西。 如果父母们都像这位家长一样,能够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了解孩子的需求,给孩子以正确的教育和引导,那么,在父母的呵护下,所有的孩子都能健康、快乐地成长。 发现孩子的优点 人的智力发展是不平衡的,有的人逻辑思维占优势,有的人形象思维占优势;有的人博闻强记,但不善于融汇贯通;有的人虽然记忆力差,但能记住最重要的信息,并且精于思考;有的人智力过人,但意志薄弱,志趣低下;有的人智力平平,但意志顽强,目标远大,百折不挠。任何一个正常的孩子,总有这样那样的优势或潜在的优势。 因此,作为父母,应客观而清醒地分析自己孩子的特点,善于发现孩子的优点,让孩子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世界大发明家爱迪生的妈妈就是这样认识自己的孩子的。 爱迪生8岁那年上学了。他不仅没有表现出特别的才能,反而常常会使老师恩格尔深感不快。有一次上算术课,老师在讲解数学题,爱迪生突然向老师恩格尔发问:“2+2为什么等于4?”老师觉得爱迪生又笨又调皮,于是反问道:“不等于4难道等于5?”爱迪生很想弄明白数字的奥秘,想了又想,忍不住又问老师:“2+2为什么不可以等于5呢?”老师大为恼火,厉声训斥道:“爱迪生,你故意捣乱,给我滚出去!”爱迪生遭到责骂,委屈地奔出教室。 回家后,爱迪生告诉妈妈:“妈妈,我想要知道加法的道理,可老师却骂我。”妈妈听了儿子的叙述很是生气,于是找到学校,厉声质问恩格尔:“你作为一个教师太不了解学生的心理了。”恩格尔说:“我只管教书,不管什么学生的心理。”爱迪生母亲说:“你这样教孩子,孩子怎么学得会?”这位老师带着爱迪生到一位有名的医生那里,请他检查一下爱迪生的头脑,因为爱迪生的脑袋是扁的。这位医生检查后说:“里面的脑子坏了。”恩格尔告诉爱迪生母亲:“你的孩子又笨又调皮,不管我怎么教,他都学不会。我不愿意教这样的学生。” 结果,爱迪生离开了这所学校,由妈妈教他读书。爱迪生母亲曾经当过小学老师,是个知书达理的人。他给儿子讲文学、历史,讲许许多多科学知识。当同龄的孩子还在读童话的时候,爱迪生已开始阅读《英国史》、《大英百科全书》等大部头著作了。 在母亲的辛勤栽培下,爱迪生的求知欲越来越强。他一边读书,一边在地窖里建起了一个小实验室。虽然家境贫寒,他没能像其他孩子一样接受系统的正规教育,12岁那年到火车上当了一名报童,但母亲已在他幼小的心田里播下了科学的种子。经过长期刻苦钻研,他终于成为最著名的大发明家,一生为人类贡献了一千多项发明。 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同样,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孩子。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要了解孩子的潜能,需要长期的观察和研究。只有在了解孩子的情况下,父母才可能作出明智的决定。试想,假如爱迪生的母亲不了解自己的儿子,轻信恩格尔的一派胡言,将儿子痛骂一顿后送回学校,人类历史上不就会少了一位大发明家吗? 美国的阿甘出生于20世纪40年代,智力低下,智商只有75,并患有严重的脊柱侧弯。但阿甘的母亲并没有对阿甘失去信心,她给他穿护腿,处处关爱他,从不批评他的想法。别人骂阿甘时,她总能为阿甘撑腰,有时干脆说:“愚蠢的人就是要干愚蠢事!”在母亲的精心培育下,阿甘一天天长大了。当他拿掉护腿后,他跑得飞快,这使母子俩非常高兴。读中学时,“飞毛腿”阿甘加人了橄榄球队,后来得到体育奖学金进入大学,成为全美橄榄球明星,受到肯尼迪总统的接见。 大学毕业后,阿甘入伍参加越战并成为模范士兵,约翰逊总统亲自授予他荣誉勋章。在部队医院养伤时,阿甘学会了打乒乓球,回国后,他教医院中其他退伍士兵打乒乓球,以鼓舞他们的士气。以后,阿甘加入乒乓球队访问中国,还受到了尼克松的接见。阿甘为兑现对死去的战友的承诺,买了一条捕虾船,不料生意就此兴旺起来。他还买了苹果电脑公司的股票,虽然他以为那是一家果品公司。母亲死后,阿甘浪迹天涯,徒步横穿美国,引发了全国性的慢跑时尚。 没有哪一个父母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有所作为。虽然并不是每一个孩子都能有所作为,但是做父母的仍然对子女抱着无限的期望,在平时生活中不断用语言或其他方式教导与推动子女朝着某种方向发展。 父母是子女在经济上和精神上的主要支持者,加上亲情以及天天相处的影响,孩子的成长必然会受到父母期望的影响。 孩子能力的培养、学业成就的高低确实与父母的期望是分不开的,但过高的期望可能会给孩子造成巨大的压力和困扰。特别是现在的社会追求高学历,父母很容易在竞争激烈的情况下对孩子期望过高,给孩子太大的压力。在这种情况下,父母应该衡量孩子的能力限度,赋予他们适当的期望,并配合采取积极的教育方式。 所有的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在各个方面都是出类拔萃的,这种心情可以理解。但假若对孩子的要求过高,反而会引起不良的后果。做父母的首先要了解孩子的实际水平,根据孩子的实际水平对他们提出要求,千万不能模仿别人。要多鼓励自己的孩子,只要孩子能在原有的水平上有所进步,就应该得到表扬,以不断地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和克服困难的勇气。只有这样,才能为孩子未来的人生奠定坚实的基础。P2-7 序言 意大利著名教育家蒙台梭利说过:“每个人的成长都有一个程序,他在某个年龄特征段该领悟什么样的问题,其实是固定的,你没办法强求,过分人为地加以干涉只会毁了他。” 作为孩子的父母,重要的是在孩子成长的路上给予指引和照明,当孩子需要时给予及时的帮助,使他们感到父母是最可信任的人,是最能理解他们的人。父母和他们只有年龄上的差异,地位上是平等的,心灵上是相通的。对孩子来说,父母不仅仅是保护者与抚养者,也是活生生的人,是榜样,是他们看得见、摸得着的英雄。 正因为如此,很多事业上成功的年轻父母十分注重自己的形象和以身作则。他们认为,一定要趁孩子需要时,多多享受他们的童真;一定要享受做父母的责任和快乐;要拿出一定的时间陪孩子游玩、沟通和交流——这是家庭生活中最重要的部分。有一天孩子长大离开你,这样的经历再也不会回来了。 孩子的年龄虽小,但他们内心世界的丰富性并不亚于成年人。每个孩子的精神世界都是一本独特的、非常耐读而且不易读懂的书,需要父母用智慧和理性去理解。只有深入到这个独特的精神世界中去探索,才可能找到帮助和教育他们的方法。如果父母能够真正用心去读孩子这本书,就会对他们有更多的理解和宽容,包括他们所表现出来的与一般行为规范不太符合的行为。 生命,就是成长的过程。在这个漫长的成长过程中,孩子有自己的身心发展规律,像植物一样,每个阶段都有其不同的特点。出生时与出生后一个月不一样,三岁时和四岁时不一样,学龄前和小学阶段也不一样。 耐心等待孩子成长,也许等来的就是成功。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