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胡政之文集(上下)
分类 人文社科-社会科学-社会学
作者 王瑾//胡玫
出版社 天津人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胡政之是一位优秀的记者,报刊政论家,更是中国现代报刊史上凤毛麟角的杰出经营家。本部文集,收录了胡政之在新闻界奋斗几十年留下来的百篇主要文章。为方便读者阅读本书,编者还对胡政之的一生,主要是他的报业生涯以及第一阶段发表的重要文章做了简单的介绍。全书分政论、时评、新闻、通讯、新闻专论、讲话、其他七部分构成,具体文章包括《日本寺内内阁之成功与中国》、《日本之米贵大暴动感言》、《今后之国防问题》、《皖军之废督论》、《意气之害》、《政府与国会之新意见》等。

内容推荐

胡政之是中国新闻事业史上不会也不应该被忘记的人物。该书搜集了从1914年至1948年间,胡政之在国内外报刊书籍上发表的文章、讲话等共百余篇,为的是全方位的展示他的思想,展示他在中国新闻发展史上所作出的贡献。该书体现了一种思想价值文化价值和史料价值,从中可以折射出那个时代的变迁,那个时代的种种思潮,以及胡政之在那个时代中所站的立场。

目录

政论

 财政与外交

 诚意政治

 关于老西开交涉之研究

 我亦赞成中日亲善

 去年今日之回顾

 日本果应在中国设警乎

 敬告国民注意老西开交涉案

 吾人将何以应付此艰难之时局乎

 国民性与时局

 日美经济提携与中国自强之机会

 吾所希望于改组内阁者

 政府宜整顿各省政治

 世界未来之经济战与中国

 为中德断交后之办法告政府

 今后实业界之隐忧

 陈殷案与新势力

 日本寺内内阁之成功与中国

 最近宪法会议感言

 政变之真因

 答投函诸君

 敢问今之登台奏技者

 今后之时局收束策

 制宪问题之困难

 李内阁之三大难关

 敬告国人

 善后问题

 不可召集临时参议院

 新内阁成功与失败之键

 国民自觉之机会

 无意义之兵争

 送民国六年

 新年之辞

 纪神田正雄君自美国来书

 社会与政治

 世界大势与中国

 时局痛言

 解决国民生计问题之前提

 内外时论

 日本出兵西比利亚之意义

 国庆纪念感言

 吾国自处之道

 国会与制宪

 日本之米贵大暴动感言

 今后之国防问题

 敬告今日就职之徐大总统

 本报改造之旨趣

 世界新旧势力奋斗中之中国

 资本主义欤社会主义欤

 外人私运军火之祸因

 退还庚子赔款之用途

 伦敦会议之成绩

 反对帝国主义运动

 论日本增加奢侈品人口关税

 美国限制华人赴美人校感言

 东南问题与大局

 平和欤战争欤

 国耻纪念与东南战争

 国民对于大局应取之态度

 战事扩大与和平恢复

 战祸延长中之时局观

 战争与国民思想之趋势

 人才集中与收拾时局

 广州商团事件之惨剧

 北京政变后之时局

 时局中之悲观与乐观

 善后会议与国民会议

 时局之症结与收拾之前途

 世界大势之逆转与中国之国际环境

 沪局与大局

 上海市问题

 日俄条约签字与中国

 善后会议与国民会议之成败

 停止军事行动

 新近引退之苏俄建国伟人杜洛斯基

 在中国经营实业之外国资本家应当注意

 褚辅成君之改组临时政府案

 河南胡憨问题

 溥仪出京与日本

 制宪问题与国民会议

 最近时局问题之我见

 善后会议之善后

 金佛郎案

 川战

 皖军之废督论

 五一运动与劳工界

 “五九”纪念之一种感想

 日本普选运动成功与廿一条中日协约

 对于五七北京学潮之感想

 不安之时局

 大帅与非洲野蛮部落之酋长

 静穆的悲哀

 法律上之“五卅”事件观

 “五卅”案交涉与根本问题

 群众运动与节制

 宣传战与外交战

 五卅案交涉之持久战

 五卅案之外交形势

 国民自决之途径

 沪案与粤案

 经济战之前途

 沪案交涉与中外关系之根本的改善

 五卅案两月来之回顾

 陕西之战

 国民自决之最后一着

 外交问题与劳工问题

 旅行两周中之时局观察

 章行严整顿学风

 望国人注意国民衣食问题

 多事之社会

 罢工加薪与一般生计问题

 英美日三国之中国对外运动观

 粤省近事感言

 收回上海会审公廨与撤销领事裁判权

 重要关头之时局

 工会法之难产

 对内乎对外乎

 今后之军阀、政客、官僚

 时局之感想与预言

 河南之战

 勇哉张绍曾先生

 中国政治之趋势

 各方面之时局形势与人物(上)

 各方面之时局形势与人物(中)

 各方面之时局形势与人物(下)

 混战与收拾

 “三一八”案之根本善后

 北京政局蜕嬗记(上)

 北京政局蜕嬗记(下)

 时局善后与国民军前途

 呜呼护宪

 北方今后将永无宁日

 惜哉时机

 望国人注意中俄关系

 常识之失败

 错综复杂之时局

 吴张会见与时局

 事实问题惟事实可以解决之

 山西战祸与国民军责任问题

 陕西之战

 孙传芳与时局

 南口陷落后之时局

 比法日三国修订商约问题

 国民之两种恐怖的心理

 从法德携手联想到广东取消罢工

 广东取消罢工与通告加税

 取消不平等条约与内河航权

 改正商约与日本

 主义与饭碗

 俄国内讧之因果

 军备与军阀

 生死关头之废约问题

 墨索利尼又被刺

 中日不平等条约概观

 国际经济会议之过去与现在

 日本之有产政党与无产政党

 日本共产党案详记(上)、(中)、(下)

 从北京到天津的印象

 东北之游以后

 东北旅游所感

 日本满铁总裁之新任命

 东北对外关系之前途

 盲人瞎马之外交

 如此十年!

 国丧二周纪念辞

 中东路问题解决

 卢沟桥事件

 胜利中的美国动向

 美国归来

 怎样处置日本

附:HOW TO DEAL WITH JAPAN

时评

 时评一

 正告政府敬告国民

 外交与内交

 秩序

 送英使返国

 北京中国银行兑现近状感言

 省制真不祥之物

 秘密借款

 政局解决

 望政府慎选阁员

 山东善后问题

 警告政府注意外交

 人与事

 箴政党

 弹劾国务总理

 用财与用人

 与政治绝缘之国家

 会议之效果

 异哉内务部行政诉讼裁决案之执行

 望办党者自爱爱人

 外交与内争

 因果律

 意气之害

 欧战媾和与中国

 对外信用

 今后之省制问题

 国庆纪念日

 明争与暗斗

 政治之中心点

 财政当局病商误国之可恨

 党毒

 为组织宪法促成会者进一解

 反省

 敬告任公

 死政治与活政治

 梁任公赴京矣

 告政府与政客

 外交

 大政方针

 余之财政观

 平政院受理行政诉讼之范围

 郑家屯交涉案了结

 周村民军行将结束感言

 财政会议

 老西开与英日俄

 政府速筹自处之道

 谬哉大阪每日新闻之言

 眼前之外交战

 今后外交之进退

 不可以现在之牺牲易未来之代价

 加入不加入已成不合时势之议论

 欢迎副总统北来

 留京三日所得外交上之感想

 副总统到京后之气象

 外交问题所感

 段总理来津

 余之段总理辞职观

 外交问题杂感

 国民与外交

 中德外交之前途

 荷兰无接收德国租界之权

 中德断交之牺牲

 今后之中德问题

 外交总长问题

 选举罪恶

 外交方针与反对意见

 外交问题杂感

 收买烟土案

 预算与国会

 异哉交通部之特别会计

 治术

 外交问题

 政府与国会之新意见

 输粮与募工

 贿案

 陈殷案感言

 我为陈锦涛叫冤

 上帝其佑吾国

 无办法

 军事会议与外交

 正告段总理

 川事善后问题

 外交问题与国会

 勿去本题

 自省

 中央与川祸

 感情与理性

 民生

 积极与消极

 银行与社会

 邮政腐败

 呜呼罗斯福之言

 商战要诀

 中国与俄国

 疑问

 国民对于时局之觉悟

 天灾与人祸

 北京人之愚

 国之大忧

 湘省中日银行

 北京戒严

 李总理完全通过矣

 危险之时局

 时局感言

 奉天之币制

 解决时局宜速

 今日尚谈组织内阁耶

 告独立军各当局

 不可思议

 解散国会命令

 解散国会与约法

 促各党人物之觉醒

 制宪问题

 日本统一满蒙行政策

 西南举兵说

 通权达变仅可一时

 张定武实行拆台矣

 两日来之成绩

 忏悔之机

 请诸公注意

 总统辞职

 危险之思想

 西南 南北

 护法者之言如是

 时局

 部分的约法之忠实者

 流寇之患

 川事感言

 处置德人

 辫子兵之处置

 应付西南

 经济调查会

 感想(一)

 感想(二)

 感想(三)

 奥船租用案

 时局新希望

 广东与云南

 呜呼中央之威信

 俄法政潮与欧战大局无关

 俄国政潮之解剖

 大局

 呜呼自主

 敬告救灾者

 军械借款问题

 日本不应在山东设民政署

 唐继尧与陆荣廷

 异哉国际上之特别地位

 日美新协议之解释

 望国民注意外交上之事实

 调停说之真价

 诸公欲为王汝贤第二耶

 政治家与责任心

 光明与暧昧

 政客与军人

 顾全大局

 究竟如何

 平和之疑问

 祝王总理

 我所望于王内阁者

 维持原状特梦想耳

 时局感言

 异哉奇谣

 终是百姓吃苦

 时局之责任者

 鸬呼军纪

 今后之外交形势

 停战布告与时局

 时局

 冤哉国民

 请注意哈尔滨

 一误不可再误

 政府之责任

 内外之形势

 前后一辙

 时局之危机

 和议成立后之预想

 总统回京与时局

 地方分权与联邦论

 时局之真相

 诸公与人民何仇

 政治上之新分业

 不适于新世界之国民

 冯玉祥

 为富人贵人危

 时局与政府

 政府三分人格两副

 外交上之大变局

 国际之新现象

 何苦为无意识之言

 外交事究竟如何

 德国和议主张胜利

 内外新形势

 边防

 解决难

 内外之人心与时局

 其如事实何

 中俄与日俄

 枝节

 今后之时局

 今后之段合肥

 敬告段总理

 责任分明之第一步

 内争与外人

 长沙克复后之时局

 内阁成立

 时局

 敢告政府

 西比利亚问题与中日关系

 护法者固如是

 国会之回想

 望政府注意军纪

 俄国过激派政府与日本

 内外形势观

 为中日交涉告两国当局

 内外形势观

 中日新交涉

 人格之缩影

 湘战臆说

 欧战平和与中国

 中日共同出兵交涉之影响

 敬告留日学生诸君

 和平之机

 中日军事协定案

 大国资格

 条约与事实

 中日军事协定签字余感

 岂不冤哉

 学生问题

 西南统一

 笼统含混之弊害

 预算案

 中日协商正式公布问题

 今后之中日军事协定问题

 异哉日本出兵问题复活

 研究俄国真相之必要

 时局

 日本寺内首相之直言

 谋国者当筹全局

 币制紊乱之恶果

 欧战之形势

 异彩

 陆建章

 怪谣

 去年今日

 吉会铁路借款观

 日本对俄出兵与中国

 时局之感

 护法者若是

 西比利亚出兵问题之外交战

 借款

 中日亲善之真谛

 外交与军人

 军事与民政

 岑西林人粤

 共同出兵案之将来

 复数的人格

 霍尔瓦特自称摄政

 干涉西比利亚问题

 西比利亚问题与中国

 出兵问题不可忽也

 上海之中日战争

 日本出兵与美国

 出兵与人才

 出兵与中日军事协定

 日本与美国

 出兵与国防

 美国之宣言与中国

 满洲里危机

 今日当以靖乱与防边并重

 国民最小限度之希望

 满洲里防务与外交

 出兵之前途

 金币借款与币制改革

 新国会

 异哉日本之出兵

 呜呼中日军事协定强迫实行

 捷克军之困厄与中日关系

 日本出兵满洲里问题

 捷克军之前途与中国

 新国会与新总统

 北满风云与日本

 解决时局与总统选举

 呜呼治丝益棼之时局

 时局与人物

 呜呼旧国会

 模范省之陕西

 解决时局之把握

 总统与人格

 总统选举与就任

 总统选举与时局

 徐东海果当选大总统

 民生主义

 解决时局之要义

 欧战前途与中国

 岑陆与时局

 欧战议和与中国

 国民无解决国事之能力

 威尔逊与维廉第二

 时局与人物

 和平运动之前途

 欧战平和会议与中国

 欧战和平之前途

 国民将受世界裁判

 徐大总统始政固如是耶

 和平之前途

 中东路与日美

 今后时局之责任

 时事杂感

 时事杂感

 又一暗流

 内外暗潮

 德皇退位与和议

 欧战停止

 世界之新纪元

 国内永久平和之前提

 参列和议之注意点

 有组织之国民

 杂感

 法律与事实

 墨卷还魂

 十万元与六千元

 纪念日之意味

 政潮与国民

 政争之源

 望诸公为收拾大局著想

 弭兵与息争

 东北战事余闻

 宪法问题的前途

 中央将开财政会议

 汪院长的沉痛报告

 蒙古代表北归

 傀儡改称的国府通告

 孙殿英不善白保

 南昌的行政会议

 财政会议的结果

 通车案解决

 日本政局的最终前途

 喜剧的藏本事件

 蒋委员长回京

 平沈实行直达通车

 何键疏解后之西南

 日本内阁更迭

 何键归来后之西南问题

 日本冈田内阁成立

 新税则与外交

 美国旧金山大罢工

 出卖中东路交涉

 颜顾上庐山

 司法部改隶司法院

 蒋委员长视察陕甘

 考铨会议闭幕

 刘湘商洽中的四川问题

 刘湘回川

 日本政党的混变

 颜使回任

 日本真崎总监免职

 救灾与治水

 汪院长复职

 待机中的日本对华问题

 香河民变

 香河事件

 六中全会与汪院长被刺

 北平学生请愿

 中日问题谈判

 日本退出海会

 俄满交涉

 粤桂善后

 丰台汉口诸事件

 九国公约国会议

 九国远东会议

 比会开会

 冷观小言

 冷观小言

 冷观小言

 冷观小言

 冷观小言

 冷观小言

 冷观小言

 冷观小言

 冷观小言

 冷观小言

 冷观小言

 冷观小言

 冷观小言

 冷观小言

 冷观小言

 冷观小言

 冷观小言

 冷观小言

 冷观小言

 冷观小言

 冷观小言

 冷观小言

 冷观小言

 冷观小言

 冷观小言

 冷观小言

 冷观小言

 冷观小言

 冷观小言

 冷观小言

 冷观小言

 冷观小言

 冷观小言

 冷观小言

新闻

 万目睽睽之日本要索

 巴黎专电

 巴黎专函

 武汉告警中之大局写真

 日美两名士之中国时局观

 外交谈片

 对于英国提案之深刻的观察

 英国提出建议案后之中英关系

 英案之过去与现在

 国际问题之二·五附税

 驻外各使纷纷回国

 苏皖战局 苏重南京 皖重合肥

 国际经济会议开会纪要

 杨宇霆谈时局

 北都易帜记

 阎白访问记

 再度访阎记

 旧都新闻见

 通电发出前与本报记者谈话

 新都印象记(一)

 新都印象记(二)

 新都印象记(三)

 本报记者谒张谈话

 过港访胡记

通讯

 南游杂记

 旅游漫记

 平和会议之光景

 外交人物之写真

 平和会议决定山东问题实纪

 一九一九年六月二十八日与中国

 欧美漫游记

 比利时纪游

 意大利视察略记

 瑞士纪行

 余所见之德国

 新年旅行三省纪

 北戴河之一瞥

 张家口之一日

 从北京到北京

 南行视察记

 东北之游

 再游东北

 四十天的五省旅行

 粤桂旅游日录

 日本之行

 报告甘陕旅行的一封书

 十万里天外归来

 纽约归鸿

新闻专论

 报律

 本报之新希望

 读梁任公对京师报界演说感言

 外交新闻可假造耶

 中国报界声明

 本报改造之旨趣

 缘起

 国闻通信社开办预告

 《国闻周报》发刊辞

 中国新闻事业

 新闻记者最需要责任心

 中国为什么没有舆论

 祝《新新新闻》发刊五周年

 作报与看报

 本报发行香港版的声明

 本报“社训”和“同人公约”的要义

 本报港版复刊辞

讲话

 在上海报界欢迎会上之讲话

 巴黎和会上中日问题所感

 自由与正义胜利万岁

 对桂林馆编辑部同人的讲话

 对桂林馆经理部同人的讲话

 在重庆对编辑工作人员的讲话

 参政会欢送访英团

 新闻学会与报联会 昨茶会欢送胡霖等

 宪政风度

 胡霖演说

 贺市长欢迎访英团茶会上

 世界是进步的 和平必须成功

 1946年政治协商会议的发言

 内外大势

 在上海馆编辑部会上的讲话

 在上海馆编辑会议上的讲话

 对津馆经理部同人的讲话

 对天津馆编辑部同人的讲话

 胡政之谈民元报业

 平新闻学术讲座 本报胡总经理讲演

 在上海馆社评委员会上的讲话

 在上海馆编辑部会上的讲话

 认清时代维护事业 对渝馆编辑部同人的讲话

 港版第一次编辑会议上的讲话

其他

 《刑律原论》自叙

 电传照相之新进步

 中山先生逝世之哀感

 西班牙王为乞丐濯足之仪式

 衷飘萍

 呜呼林少泉先生之死

 孙中山逝世二周纪念

 致胡适信

 十二年的转变

 致胡适信

 悼戈公振先生

 《塞上行》序

 《日本春秋》序言

 敬悼韦超先生

 胡总经理致哀悼词

 回首壹拾柒年

 《季鸾文存》序

 追念张季鸾先生 附挽联

 两点说明

谢启

附录1:胡政之先生年表

附录2:中国代表为青岛问题向平和会议提出之说帖(译文)

试读章节

“三一八”案之根本善后

政之

三月十八日北京国务院门前之屠杀案,实为空前之惨剧,海内各界论者多矣,吾人于痛定思痛之余,辄觉别有所怀,窃愿一吐为快。盖吾人夙昔持论,以为中国之腐败黑暗,决不止政界为然,社会各方面任举一端观察,皆可与政治界之龌龊鄙陋等量齐观。三一八案者,实即教育界之腐败黑暗与政治界之腐败黑暗相激相荡而酿成者也。请申言之:大凡民主政治之所以异于专制政治者,在于国民多数均有与闻政治之权能,任何国民均有主持政治之机会。故在昔非世家贵族不能参列庙堂者,在今日则朝为劳工,夕人国会;昨为平民,今登揆席,已成十分寻常之事。因是政治智识,殆为国民之所必需。其间内政外交运用之巧拙,纯视群众政治能力之优劣以为术。英人应付政治,最为擅长。实由训练修养,积之有素。近有德国学者德伯留斯氏著《英国》一书,中有一节述英国议会政治与德国议会政治之比较,内多警语。如曰“英国宪法之长所决非可以文字输入之。吾辈德人不能学英国议会政治之精力活跃,惟解模效其议会政治之外观。革命之后,德之社会民主党大占胜利,掌握政权,历时未久,一党分三,犹且未已。此即政治无能力之表征……英国之议会政治深入民心,德国之议会政治则仅选举期间煽动一时。是以英国之议会政治实际上足以登引卓出之人才,德国之议会政治则阁员之名,大抵仅为政党干部所知晓……英国之议会政治养成真正之政治上指导者,德国之议会政治则仅养成政治上之冒险者而已……要之,英国之议会政治乃由国民之特性逐渐发达而来,故生气活泼而有创造力,德国之议会政治则系外部输入而来,人民之多数特以漠然视之耳”云云。德人之倾倒英人政治能力犹且如此,返视吾国更当何如?吾人向主普及政治智识,故于教育界之热心政治,绝端赞成。然而吾人理想以为政治应依教育界之活动而改良,教育界不应以政治之活动而堕落。易辞言之,吾人仅能以教育感化政治,不能以政治恶化教育。数年以来,教育界之参加政治运动,不但未收改良政治之功,反令教育界随政治而腐败黑暗,卒致酿成三一八之血案,此诚可为痛心者也。

夫中国国事败坏之根本原因,在于当国之人,智力不足以肩重任,此由平日漫无修养,故知人论事,动辄失当。国人抨击政府,动以卖国相诋,实则历来当局卖国未必有人,误国则比比皆是,误国之病,在于不学,而不学之弊,朝野所同,不过当局则万民俱瞻,在野则藏拙有术,若果平情论断,恐误国之咎,在野者亦未尝不应与当局平分,是则欲免误国之愆,宜修治国之学。方今人情诈伪,世态复杂,运用政治,视帝政时代困难万倍,如求措置攸宜,必先丰其学养,以吾所见,吾国老年之人,固不待论。即在中年,亦多堕落,尔后欲图改造中国,必惟青年是赖。是则青年对国家负责至重,而教育青年之教育家,其所担负,尤非恒泛。惜乎今之青年自觉自重者不多,而教育界之了解责任,恪尽厥职者尤少。此则吾人所引为大戚,固不待三一八案之出现而早切隐忧也。

夫中国外交不振,政治腐败,由来已久,匪伊朝夕,青年学子,欲挽国权而振颓风,首当研究原因,考求事实。一方面宣传真相,唤起国民;一方面修养能力,准备改进。知今日政府之不学,则务以增进智识自勉,知今日当局之误国,则务以不再误国自修,不此之图而专以虚矫叫嚣相尚,一若天下事不值一学者,斯直社会之罪人,对国家更为不忠。吾人业通信有年,每与今之号称青年领袖者相接,觉其虚伪浮薄,崇拜金钱与势力,较彼夙所抨击之人物,腐败殆有过之,而智识之浅陋,尤往往骇人听闻。一篇宣言书,大抵莫知所云而别字屡幅,更所习见。质言之,智力不逮中学生而其主张论列者则常为大师政客之所不敢谈。充此曹狂妄浮躁之积习,使革命而果成功,则中国之祸宁仅亡国而止?虽然,此非青年之过,先辈师长,实尸其咎,何则纵容奖进者实有其人故也。五四运动,为中国少年所艳称。然试问当时操纵利用之者谁乎?北京学潮号为极盛,凡所标帜,莫不光明。然试问表里果尽一致乎?大抵教育家之视学生,如军阀之视其兵士,如劳工运动者之视其工人,胥有据为私有因时利用之之意。故学校等于地盘,争长有如夺帅。此事研究系开其端,国民党步其后。迄于共产派兴则卢布横飞,丑声四播,久以观止,而物极必反。三一八案特其总结算焉。是又先辈师长所造之孽,而青年学子则横被他人结账之牺牲,斯诚可为哀痛者也。

抑北京者首恶之区也。官僚习气,弥漫全市。教育界中人,虽以改造政治自居,而结果则受官僚之同化。故北京任何官立学校莫不有党派之倾轧,门户之意见。其视政府内部,决不多让。至于会计之秘密,职员之勾结,亦与任何机关同样腐败。教职员之少少知名者,大抵身在江湖,心存魏阙。纵令主张异常新奇,而其心志之在于沽名猎官,则与任何腐败官僚,精神上完全一致。自马叙伦以索薪请愿得官,易培基以冒充民党长教,教育界之官热益以亢进。加以国民党有党化教育之理想,国民军又以接近国民党为标榜,于是教育界中党争之盛,达于极点,俄人乘之,以金钱收买青年,专以鼓动虚矫之气为务。其言夸大,其行卑鄙,目的虽可以说明,手段则实难自解。于是共产非共产之辩,右派与左派之哄,自中年以至青年,由政治及于教育,搅成一团,扰攘无已。其实谈共产者何尝有深切之学养,与具体之方案;反共产者又何尝为学理的诘难,作虚心之研讨。不过双方各抱空虚浮嚣之口号以相争,而背后则各欲借重一种实力以求逞,要其无责任心,无判断力,任何党系,任何人物,均不能免。以此辈之才力智识,而衷心之热如此,环境之相与奖进助长者又如彼,一群青年盲从附和于其后,奈之何不酿成大乱耶?且如徐谦李石曾之流,按其实际盖一有热心而无真智识之入耳。徐氏在南中以耶教救国论号召,不为所重。因与冯玉祥接近之故,由南而北,顿成要人,殆受社会崇拜实力之赐。李氏因周旋民党左右派间,时而自承为无政府主义者,时而又若与共产党相结托。实则李为巧于沽名之士,近年在教育界占甚大势力,闻由其管理之教育机关不下五六十处。反对之者至有学界帝国主义者之谥。要其人皆名过其实,庸妄与普通官僚等。特官僚之长处在能谄上,此曹之能力在能媚下。手段本随时代而不同,论结果则同一可以误国。至于易培基之以流氓品格猎官,吴稚晖之以小说知识论政,此其妄谬,更无待论。凡此社会之妄人胥为群众之领导,欲不致祸,乌乎可得?然此皆北京政治不良环境太劣所致。京外教育界,决不如是。盖北京教育界早被政治恶化,此又论三一八案者所应特别注意者也。

吾人对于三一八案之根本善后,以为全国教育界应当抱定方针,只能由教育令政治能力增高,不能任政治将教育效率减低,此其一。学生对于政治,必须研求实际,注意事实。如财政,如外交,当求真正之了解,备他年问世参政之需,不必人云亦云,凭藉感情,于智识尚未成熟之会,遽作出位之思,此其二。虚矫之习,养成已久。学生在学中间,组织团体,发表宣言,年少知名,俨然人物。师长引为前卫,同学慕其声光,学养未修,虚荣念切。北京学生有大学毕业仍称在学者,盖挂名学藉,可资招摇,一旦出校,若解武装,风尚之坏,罪在社会。今后自政府政党以至社会各界,亟宜力戒利用学生运动戕害青年品格之举动,使后起少年,努力于朴实坚毅,庶几任重致远,前途无量,此其三。此外对于北京学界,尤宜特别注意,今日北京学风之坏,甲于全国,所以然者,政教不分,实为主因。盖教育家与政客混而为一,眼前之主张利害,莫不可以青年之有望前途供其牺牲。自各国退还庚款之议兴,继之以金佛郎案之分润,私立大学,复称极盛。甚至有北大未毕业之学生,已任私立大学之校长,此等私校学生则皆办学者之主顾,其视官校之待遇学生,尤多放任。有小学尚未毕业之十五岁少年已列名大学者。一有机会则政客式之教育家,运用其主顾式之学生,制造空气,操纵群众,种种内幕,尤不堪问。试问如此教育,宁止亡国所可蔽辜?为今之计,对国立学校第一宜令其迁出郊外,一新环境。第二宜令其会计公开,严杜植党营私之弊。第三宜多聘专任教授,使专门学者有以自养,且得安心讲学之机会。第四组织不完全之学校宜尽量裁并,以其经费扩充他校。对私立学校第一限制招生,监督课程,私校教授亦须明定资格。第二办理不良者勒令停闭,成绩优越者国库多子补助,使臻完备。要使办学校者皆系为教育而教育,别无不可告人之私心,则浮动喜事之学风,不戢而自绝。尤要者,社会各界当知中国今日之大病在于上上下下知识不足。一线生机,惟冀后起国民之修养。今如将尚未成熟之青年,举而投诸腐败政治之漩涡,则上焉者不过多几个请愿被杀之呆汉,下焉者未出校门已充政客。文字未通,已谈大政。使此辈由少而壮,由壮而老,其所成就,不难预想。戕子弟而毁国脉,世间罪恶,宁有逾此?往者五四之役,群颂学生,如称神圣。迄于近年,此风稍杀。然因有党派操纵之关系,一部分人,劫于群愚,仍不敢有所抨击。矧北京前此有军队为之护持,益复猖獗而莫或敢侮,斯又社会应负其罪。孙传芳责北京政府对学界禁纵无常,即在社会各界又何莫不然。今后社会对于学生宜以履践笃实相提倡,对于教育家宜以责任诚意相督过,否则政匪学匪,混杂不清。充类至尽,不过养成德伯留斯氏所谓“政治上之冒险者”而已。其为患于今日犹小,为害于将来实大,愿国人深察之。

(选自《国闻周报》第3卷第13期1926年4月11日)(P250-254)

序言

胡政之是中国新闻事业史上不会也不应该被忘记的人物。他名霖,笔名冷观,字政之,四川成都人。出身于封建官僚家庭。安徽省立高等学堂毕业。1905年赴日留学,人东京帝国大学学习法律。1911年回国。1912年应聘加入章太炎主办的上海《大共和日报》,担任翻译和编辑,工作不久,就深受章的赏识,被擢为总编辑,这时他才24岁。1916年王郅隆接办《大公报》后,他被聘为经理兼总编辑,仍亲自参加采访工作。1920年前后与著名报人林白水合作,当上了后者主办的《新社会报》的主编,此后又成功地创办了著名的《国闻周报》、“国闻通讯社”。1926年,他又与吴鼎昌、张季鸾合作,组成新记公司,正式接办了在现当代中国报坛上有重大影响的《大公报》,担任总经理兼副总编辑,成为新记公司《大公报》的核心人物之一。从1912年参加《大共和日报》工作,到1949年辞世,他在旧中国的新闻界拼搏了近四十年,在同时代人中有“报业祭酒,论坛权威”之誉。此外,他还曾经参加过1919年召开的巴黎和会,是采访这次会议的唯一的中国记者。又曾经以中国代表团团员的身份参加过1945年在旧金山召开的联合国成立大会。这样的经历,在旧中国的新闻界,似乎也是并世无两。

胡政之和与他同时代的邵飘萍、成舍我等一样,都称得上是新闻事业的全才。他首先是一个杰出的记者。人道之初,就参加过有关“二十一条约”幕后交涉情况和有关马厂誓师及前线交战情况的重大采访活动。他有很强的新闻敏感,善于发现线索,捕捉战机,分析判断也很准确。能够亲自用电码发消息,写通讯,拍照片。其次,是一个杰出的报刊政论家。他有很好的文史根底,从小受过桐城派古文的熏陶,笔力雄健,言简意赅,条分缕析,鞭辟人里。《大共和日报》《新社会报》和《国闻周报》上的很多社评和专论都出自他之手,仅发表在《新社会报》上的评论文章就在百篇以上。1916年应聘主《大公报》笔政,五年内发表的论评文章不下五百篇。接办新记公司《大公报》以后,他仍然笔耕不辍,经常为该报撰写社评和各种评论文章。再次,是一个熟练的编辑工作者。报纸编辑的各个环节,他都十分在行。各版新闻的编排调度,副刊和专论的组织策划等各项工作,他都优为之。新记公司《大公报》开办以后,由于担任了报社的总经理兼副总编辑,工作重点转到报纸的印刷、发行、广告、营销等方面,又充分发挥了他在经营管理方面的才干,成为蜚声于时的报业企业家。正因为为有如此多方面的新闻工作的才能,才使得他在旧中国的恶劣的办报条件下和激烈的行业竞争中,既能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又能在关键时刻披坚执锐,奋战在第一线,使报纸的质量不断提高,使个人和集体的事业得到充分的发展。

胡政之从1916年受聘担任王郅隆时期《大公报》的经理兼总编辑,到他去世,除了有五年多的时间集中精力办《国闻周报》外,先后在《大公报》名下工作达二十七年之久,是新记公司《大公报》吴鼎昌、张季鸾、胡政之三个主要领导人中和《大公报》渊源最深、相处历史最久的一人。在担任新记公司《大公报》总经理兼副总编辑的二十三年中,他全身心地拥抱着这个他十分钟爱的事业,为之奉献了一切。他的同事是这样描述他在报社内的工作的:“胡每天清晨七八时即到报馆,巡视经理部,了解发行和广告情况,细读报纸,包括本市其他报纸。中午在经理部吃饭,打一个盹,一时许就重上班,督促白班的编辑(如副刊等版)、记者工作。三时,规定夜班编辑都要集中编辑部看报。他自己最认真阅读京沪及其他各地报纸,好的新闻,用红笔圈出,供各地新闻版参考。对外文报,日文、英文、法文报他也一份不漏。晚上在编辑部一起吃饭,饭后即开始工作。每星期他要写两篇社评,有时也写点新闻稿。八时左右,吴鼎昌总来到编辑部,和张、胡二人漫谈时局,大约十时前后即回去。那时张季鸾先生即忙于看稿、撰文,胡则去经理室细审账目。对各地办事处作指示,直到深夜一两点才回家。他有过人的精力.每天只睡五六小时,工作时间则长达十三四小时。真可说把全部身心都扑在事业上了。”(见徐铸成《报人张季鸾先生传》64页)这是在天津工作时期的情况。《大公报》上海、香港版创刊后,由于业务发展,头绪纷繁,他投入的时间更多,每天工作十四五个小时是常事。后期由于吴鼎昌的离职和张季鸾的去世,独自掌握全局,日理万机,更几乎是以报社为家。《大公报》的各项制度,包括人才录用管理制度,奖金制度,编辑经理两部人才通用内外互调制度的制定;“大公剧团”、“大公篮球队”的组建和各项社会服务活动的开展,大都出于他的擘划。《大公报》上海、香港、桂林等版的创办和战后各版的恢复,都出于他的指挥。他还知人善任,能千方百计地延揽人才,大胆地提拔和使用人才,范长江、萧乾、陈纪滢、徐铸成、梁厚甫、朱启平、李侠文等骨干力量的发现、引进和录用,都出于他的慧眼和决策。在他的主持下,新记公司《大公报》各版的总发行数字,由1926年初办时的几千份,增加到1949年的20万份;报社的资产,由初创时的5万元,增加到1949年的6亿元(相当65万美元);这份报纸也由华北地区的大报,发展成为拥有天津、上海、汉口、重庆、桂林、香港等几个版的全国性大报。这一切,当然不能完全归功于他个人,因为这是《大公报》全体工作人员共同努力的结果。吴鼎昌的慷慨投资,张季鸾的凌云健笔,和他们两人的参与统筹策划,也都功不可没。但无疑以胡政之出力为最多,因而相对说来,贡献也最大。

对于胡政之这样的一位正直的,爱国的,敬业的,对共产党领导的革命事业作过公正和客观报道的旧中国的新闻工作者,应该充分地肯定其对中国新闻事业的贡献和影响。对他思想上存在的阶级和认识上的局限,则应给予一定的宽容和理解。可以剖析和评骘其是非得失,而不宜过分地责备和苛求于前人。这才是马克思主义评价历史人物的正确态度。

胡政之从1912年参加《大共和日报》工作之日起,就开始在自己主办的报刊上发表文章,涉及消息、通讯、评论等各种新闻文字体载。这些文章,不仅在当时发生过重大影响,也是研究中国近现代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法律、新闻的历史,研究胡政之一生立身行事和他的新闻工作经历的重要文献资料。遗憾的是迄今为止,还缺少一部属于他个人的文集。呈现在读者面前的这部《胡政之文集》,将是以胡政之的名字命名和正式出版的第一部属于他的文集。是由胡政之的孙女胡玫和外孙王瑾,用近三年的时间,跑遍了京、沪、津、蓉、渝等地的图书馆,查阅了大量的旧报刊,裒集而成的。全书共辑录了胡政之自1916年以来在《大公报》、《国闻周报》等报刊上发表的社论、时评、新闻、通讯、杂著等文章,累计近八十万字。显然,这远远不是胡政之所写文章的全部。例如他为《大共和日报》和《社会日报》所写的大量评论,就都未能找到。但已经是目前能够看到的胡政之各时期所写各类文章相对较为完全的一个版本了。它的出版,将会加深读者对胡政之的了解,促进对胡政之这个新闻史人物的研究,也为关心中国近现代史、报业史、新闻通讯史和新闻评论史研究的人,提供了大量的第一手材料。是很值得向读者们郑重推荐的。

中国新闻史学会会长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

2004年11月24日 于北京宜园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3 4:5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