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管理行为(原书第4版)
分类 经济金融-管理-管理学
作者 (美)赫伯特A.西蒙
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这是一本组织管理理论研究中重要的经典著作,作者西蒙因为此书及其在组织理论研究中的贡献获得了1978年的诺贝尔奖。本书初版于1947年,至今已有五十余年的历史,但仍被组织理论研究者不断地引用,本书也是新古典组织理论的代表性成果。

作者写作本书的目的是精确地描述管理型组织的面貌和运转状况,因为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完善或重建组织管理理论。全书的核心假设是决策制定过程乃是理解组织现象的关键所在,主要关注组织有效运作的决策制定和人员管理过程,尤其关注组织顺利运行所必须具备的条件。因此本书以层层递进的方式来考察组织决策,首先分析人类决策,然后解释组织和人之间的关联、组织对人的影响,最终得以完整考察组织中人所做出的决策。

内容推荐

作为决策理论学派的代表人物,西蒙最重要的作品便是这部《管理行为》。

决策制定的过程是组织和管理的核心内容,西蒙在此方面的研究具有开创性,并因此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本书主要包含两方面的内容:

“有限理性”和”满意解”——现实生活中的决策判断取决于有限理性,这种条件下,人们寻求的是满意解,而非最优解。

决策过程理论——组织内部的活动分为经常性(程序化决策)和非经常性(非程序化决策),而经常性活动具有共同的决策过程。

目录

总序

推荐序

第4版导言

第1版前言

致谢

第1章 决策制定和管理型组织

 评论与延伸

第2章 管理理论的某些问题

 评论与延伸

第3章 决策的事实要素与价值要素

 评论与延伸

第4章 管理行为中的理性

 评论与延伸

第5章 管理决策心理学

 评论与延伸

第6章 组织的均衡

 评论与延伸

第7章 权威的角色

 评论与延伸

第8章 沟通

 评论与延伸

第9章 效率准则

 评论与延伸

第10章 忠诚与组织认同

 评论与延伸

第11章 组织的剖析

 评论与延伸

附录 什么是管理科学?

试读章节

决策的评价

我们发现,严格来说无法用科学方法对管理者的决策进行评价。这是因为管理问题不存在科学成分吗?它们纯粹只是道德问题吗?事实正好相反,我们断言每项决策中都包含道德成分并不等于断言决策中就只包含道德成分。

我们来看一下美国陆军《步兵野战手册》中的一段话:

突袭是攻击取得成功的主要因素。无论战役大小都应该力争达到突袭效果。步兵要营造突袭的效果,必须对袭击时间、袭击地点以及兵力部署的情况保密,采取迅捷行动、惑敌战术以及超越陈规的方法。

很难说这三个句子在多大程度上属于事实命题,在多大程度上属于命令(决策)。第一句纯粹就是叙述成功袭击的条件;第三句是罗列突袭所必需的一系列条件。但是要把这两个事实陈述句连接起来,就要用到一系列明确或含蓄的祈使句。这些祈使句可以理解为:“要成功地袭击!”“要运用突袭!”“不要透露袭击的时间、地点和兵力部署情况,要迅速出击,迷惑敌人,避免使用陈规旧法!”

事实上,我们可以换一种方式重新叙述这个段落,将这个段落分成三个句子,第一个是道德论断,剩下两个是事实陈述:

1.要成功地袭击!

2.成功袭击的必要条件就是突袭。

3.突袭的条件就是不透露袭击的时间和地点,等等。

那么,军事指挥官做出隐藏兵力部署状况的决策就包括事实和道德两种要素,因为他隐藏兵力部署是为了达到突袭的效果,而突袭又是为了成功地攻击。所以从某一个角度可以判断该指挥官决策的正确性:他为了实现目标而采取的措施是否合适,这纯粹是个事实问题。而除非一个宗旨是为了下一个宗旨,那么宗旨本身正确与否并不是个事实问题。

决策总是可以从这种相对意义上来评价,就是只要给定要实现的目标,就可以确定决策是否正确,但是,目标的变化蕴涵着评价的变化。严格地说,我们评价的不是决策本身,而是我们判断的决策与宗旨之间的纯粹事实关系。我们不评价指挥官为了实现突袭而采取特定措施的决策,我们评价的是他采取的措施确实能实现突袭效果的事实判断。

这一论断还可以用稍微不同的方式来表达。考虑这两个句子:“要突袭!”和“突袭的条件就是不透露袭击的时间和地点,等等。”虽然第一个句子包含了支配性的或道德要素,所以无所谓真假,但是第二个句子只是纯粹的事实论述。如果可以把逻辑推断的概念的应用从句子的事实要素上延伸到句子的道德要素上,那么从这两个句子就可以推导出第三句:“袭击的时间和地点等要保密!”因此,通过事实前提(第二句)的中介,我们就可以从一个祈使句推导出另一个祈使句。

道德陈述的混合特征

上面提出的例证已经清楚地说明,多数道德命题都混合了事实要素。因为多数祈使句本身并非终极目的而是中间目的,所以它们是否适合更进一步的目的,这仍然是一个事实问题。至于究竟能否沿着手段目的链一直追踪到足以分离出一个“纯粹”价值的地步,也就是能否找到一个单纯目的的问题,我们不必在这里解决。目前讨论的重点是对于任何包含道德要素的陈述,无论是中间目的陈述还是最终目的陈述,都不能用正确与否来判断,而且决策制定过程必须以某些“给定”的道德前提为起点。这个道德前提描述的就是所研究的组织的目标。

在管理上,给定的道德前提的混合特征通常相当明显。某个市政部门的目标是向本市居民提供娱乐活动。这个宗旨可以进一步被分解成实现“锻炼出更强健的体魄”、“更有建设性地利用休闲时间”、“防止青少年犯罪”等许多目的的手段,这种分解还可以沿着手段目的链继续进行下去,直到到达称为“好生活”的模糊领域为止。到达这个地步,手段目标之间的关系(如娱乐与品德的关系)要靠猜测,而价值观内涵的定义又太含糊,所以这种分析对管理目的来说变得毫无意义。

我们也可以用更加积极的方式来叙述上面的要点。道德命题要对理性决策行为起到作用,(1)设定为组织目标的价值观必须清楚明确,这样才能对目标在任何情况下的实现程度进行评价,(2)必须能判断特定行动方案实现目标的概率。

判断在决策中的作用

将决策前提划分为道德和事实两类,看似剥夺了判断在决策制定中的地位。而赋予“事实”一词非常普遍的含义就可以避免这个问题:一项对于可观察世界的陈述,只要原则上能检验其真假,就是事实陈述。也就是说,如果所说的那些事件发生了,我们就说该陈述是真的;如果其他一些事件发生了,我们就说它是假的。

但是,这样绝不等于说,我们就能事先确定事实陈述的真伪。这个时候就需要判断。制定管理决策的过程中,我们总是必须不断选择不明真伪的事实前提,这些事实前提即使使用做出决策的信息和时间也不能完全确定其真伪。

某次步兵袭击的特定行动是会成功还是失败纯粹是个事实问题,但它还是一个包含了判断的事实问题,因为袭击行动成功与否取决于敌人兵力的部署、炮兵支持的准确性和密集度、地形地势、进攻和防御部队的士气,以及许多指挥官无法完全了解或估计到的其他因素。

人们在日常对话中经常混淆决策中的判断要素与道德要素。事实上,手段目的链越往后(也就是道德成分越大),对链上步骤的怀疑度就越大,对什么手段有利于实现什么目的的确定中的判断成分就越大。

以往对判断的形成过程的研究工作非常不完善。在实际管理过程中,有时会由于过于相信自己的判断,而不依据后来的结果严肃地对判断进行系统的评价,这一点令人很担心。但是我们把对决策心理学的进一步考察,推迟到后面的章节进行。

私营企业管理中的价值判断

本章到目前为止采用的例证大部分都来自于公共管理领域。原因之一就是,在公共管理领域对价值判断问题的探讨,比在企业管理领域要深入得多,特别是在行政自由裁决权和行政规章的价值判断问题的探讨上尤其如此。事实上,价值判断问题对这两个领域来说并没有实质的差异。私营企业管理决策与公共管理决策一样,必须将组织目标当成决策的道德前提。

当然,私营企业管理和公共管理在设定的组织目标类型和建立组织目标的程序和机制上,存在重要的差异。在公共管理中,确定目标的最终责任在于立法机关;而在私营企业管理中,则是董事会负责此事,并最终由股东确定目标。在采取什么手段履行控制机构的职责上,这两类管理都存在着严重的问题。我们再次把注意力拉回到公共管理领域,来考察上面这个问题。为了让这里的大部分讨论同样适用于股东一经营者的关系,应该稍稍对术语进行一下解释。

政策与管理

在实践判断中,道德要素和事实要素通常不能分离得很清楚,管理决策中包含的价值观一般也不是心理和哲学意义上的最终价值观。多数目标和活动的价值都来源于将具有内在价值的目标和行为联系在一起的手段一目的关系。期望目的的内在价值通过预期过程,转化成手段。产品的价值,在生产商看来在于产品变成现金的转化力(所以产品只有交换价值),而在购买者看来在于从产品的消费过程中所获得的价值。同样,消防部门或教育系统的活动,最终的价值在于它们对人类和社会生活的贡献,所以它们只要为更加远大的目标服务,就能保持自身的价值。

从这些中间价值的包含程度来说,评价过程肯定包括重要的事实和道德要素。由于管理活动的结果只能被当成中间目的,所以究竟给这些结果赋予多大价值取决于我们怎样看待这些结果与最终目的之间存在的经验联系。为了正确权衡这些中间价值,有必要了解它们所导致的客观后果。

人们都希望决策过程最好细分成两个主要阶段。第一阶段包括中间价值体系的扩展和对中间价值相对权重的评价。第二阶段包括根据这个价值体系比较各种可行的行动方案。第一阶段显然要考虑道德和事实两方面的因素;而第二阶段就只考虑事实问题。

P50-53

序言

这是一本组织管理理论研究中重要的经典著作,作者西蒙因为此书及其在组织理论研究中的贡献获得了1978年的诺贝尔奖。本书初版于1947年,至今已有五十余年的历史,但仍被组织理论研究者不断地引用,本书也是新古典组织理论的代表性成果。

一般而言,如果把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思·韦伯的官僚制理论作为组织理论的开端,那么组织理论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的古典组织理论。古典组织理论有三个主要组成部分。其一,马克思·韦伯理想类型的官僚制组织模式。韦伯认为官僚制是组织结构的最有效形式,是达到组织目标的最有效工具。理想官僚制的特征有分工、权威的等级系统、成文和广泛的档案制度、专业培训、规章制度,人际关系的非人格化,根据才能选拔人才等。其二,泰勒的科学管理运动。它旨在探讨企业中的劳动生产率问题。其三,法约尔、古利克、厄威克、穆尼和赖利等人的管理原则。这些原则主要包括专业分工、权力与责任相称、纪律、命令一致性、指挥一致性、个人利益服从整体利益、公平的报酬、稳定的人事职位、管理幅度、协调等等。古典组织理论对以后的组织理论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第二阶段是20世纪20年代开始的“新古典组织理论”,或称人际关系理论、行为科学理论。新古典组织理论批判古典组织理论的组织原则,认为它有很多缺陷,这些缺陷主要是:缺乏经验的可证实性;错误地把组织看成是封闭的、机械式的、决定论的系统;过分强调正式组织结构而忽视了人的因素;过分依赖主要组织原则的作用等等。新古典理论主要集中于四个方面。其一,人的需求、动机和激励。在这方面,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了“需求层次理论”,此外还有赫兹伯格提出的双因素理论,即激励因素一保健因素理论,斯金纳的“强化理论”,弗鲁姆的“期望几率模式理论”。其二,人性假设问题。麦格雷戈提出了“X-Y理论”,阿吉里斯提出了“不成熟一成熟理论”。其三,非正式组织及人际关系。卢因提出了“团体力学理论”。其四,领导风格。坦南鲍姆和施米特提出了多种多样的“领导风格连续统一体理论”,利克特提出了“支持关系理论”,穆顿提出了“新管理方格”。

第三阶段是现代组织理论。它包括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出现的各种组织理论,主要有系统学派的组织理论和权变理论。系统学派强调要用系统的观点来考察组织,用系统的方法来管理组织,认为这有助于提高组织的有效性。权变理论则认为管理组织没有一成不变的、最佳的、普遍适用的方法,应根据组织的内外部环境来决定管理组织的方法。

概括起来,古典组织理论倾向于宏观分析,新古典组织理论则多从事微观分析,而现代组织理论则是对宏观、微观、再宏观的组织分析方法的尝试。新古典组织方法基本上是对古典组织原则做出的反应,但它并没有全盘抛弃古典原则。相反,新古典组织理论家指出了古典组织原则的局限性,并试图通过强调某些古典组织理论家应有的地位来弥补古典组织理论的缺陷。新古典组织理论有两个发展倾向:其一是以西蒙为代表的学者,着重批评古典组织理论的不足之处,试图形成完善的组织理论基础,可以称为宏观新古典组织理论家;其二是强调古典组织理论家所忽视的人的方面,他们的方法是微观组织理论方法。

作者写作本书的目的是精确地描述管理型组织的面貌和运转状况,因为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完善或重建组织管理理论。全书的核心假设是决策制定过程乃是理解组织现象的关键所在,主要关注组织有效运作的决策制定和人员管理过程,尤其关注组织顺利运行所必须具备的条件。因此本书以层层递进的方式来考察组织决策,首先分析人类决策,然后解释组织和人之间的关联、组织对人的影响,最终得以完整考察组织中人所做出的决策。

本书是原书的笫4版,增加了作者更多的持续思考和研究内容,并保持了原文完整的样貌,相信会给组织理论的研究者和实践者提供更多的帮助。本书由清华大学詹正茂博士领衔翻译,詹博士长年从事管理咨询工作,对西方的管理理论和中国的管理现状都有比较深刻的认识,相信本书一定会对管理研究者及管理实践者大有裨益。

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

中国企业管理研究会会长

陈佳贵

书评(媒体评论)

“组织决策理论已经被成功地用于解释和预测各方面的活动。”

——瑞典皇家科学院

“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诺贝尔奖评审委员会

“西蒙对于决策过程的理论研究工作是开创性的,他也是管理方面唯一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人。他的理论已经渗透到管理学的不同分支,成为现代管理理论的基石之一。”

——彼得·德鲁克

“现代企业经济学和管理研究大部分基于西蒙的思想。”

——《管理法则》

“半个世纪以来的经典著作。”

——《公共管理评论》

“美国的管理学家西蒙和马奇发展了巴纳德的管理理论,特别是决策理论。”

——《西方管理思想史》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8 4: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