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街”的由来
长安街在公元1267年元朝大都建成时称顺成街,不过当时仅为南城墙里一条极普通的街道。公元1260年,元世祖忽必烈从蒙古高原迁都至金朝的中都城(即今天的北京城)。但是当时的中都城由于饱受战火,已残破不堪,忽必烈不得不居住在城外金代离宫的广寒殿里。
公元1262年,忽必烈宣布以广寒殿为中心,重建都城池。公元1267年新城建成,命名为大都,长安街的前身顺成街也在此时建成。
公元1419年,明成祖在扩建北京城时,将南城墙移到今日正阳门东西一线,将原城墙拆毁,把顺成街扩建成皇城前面的宫廷广场的两翼。因为广场的东西两边筑有两座皇城门,东边的是“长安左门”,西边的是“长安右门”,所以长安街上从此便有了东、西之分。
今天的长安街以天安门为中心,东至建国门称东长安街,西到复兴门称西长安街,整条街全长13.4华里,横贯北京城,人们习惯称之为“十里长街”。
“中南海”的由来
中南海是北京的一个地名,也是著名的风景区。不过对于北京这样一个非沿海的城市中怎么会有“海”呢?中南海的“海”,是蒙古语“海子”的简称,是花园的意思。因为它地处北京的中南方位,所以把这一带风景秀丽的地区统称为中南海。此名始于元代,并且一直沿用至今。在它的北面就是北海,即著名的北海公园园址。
“王府井”的由来
王府井大街是北京有名的街道之一。辽金时代,这里是个荒凉的村落。元代建立大都城后,人口逐渐稠密起来,并有了丁字街的正式名称。明成祖时在这一地方建造了十个王府,据《明成祖永乐实录》的记载,建造十个王府的工程从永乐15年(1417年)动工,到第18年底完成,因而这条街也就改称十王府或十王府街了。
明亡后,这里的王府逐渐倾废,十王府的名称不复存在,而习惯地称为王府街了,这一带随之出现了更多的摊贩和店铺。清光绪、宣统年间,街的两旁遍设油盐店、米面铺、切面铺、粥摊、饭铺、古玩铺、药铺,还有一个“官厅”。民国以后,1915年,北洋政府内政部绘制《北京四郊详图》时,考虑这条街比较长,于是将一条街分成三截:北段仍称王府大街,中段改称八面槽,南段由于有一眼甜水井(井址在大街的西侧),就称作王府井大街了。现在整条街称作王府井大街。
“中关村”的由来
提起中关村,人们立刻会联想到高科技,然而几十年前这里却还是一片荒凉的坟场,大多是太监的坟墓。明朝时,太监们就开始在中关村一带购买“义地”,形成了太监自己的墓葬地,年老出宫的孤苦太监就寄居在这里,他们生活上依靠富裕大太监的捐赠,平时则给埋葬在这里的太监扫墓上坟,烧香祈福。因明清时期称太监为“中官”,所以这里被叫做“中官坟”。
也有一说认为从明朝开始,太监多在此建庙宇和养老的庄园,也因当时人称太监为“中官”,故称此地为“中官村”。今天北大物理楼楼北的院落中,就有太监祭祀的刚秉庙,还有一个叫“刚秉”的太监像。
随着历史的变迁,还出现了一些与“中官”谐音的叫法,如钟关、中关、中官儿及中官屯等。
中关村是怎么从“中官”演化为“中关”的也有不少传说。一说是1913年在《二万五千分之一京西图》上已经见到“中关”地名的使用。对于这一称谓,人们众说纷纭。有人认为,清朝末年有关人员编制地图时,因为“中官”寓意太监不太好听,故将其“雅”化为“中关”。又有人说是慈禧太后过生日时,曾在此地搭建一座城关,用于祝寿,因此得名。
中关村正式得名是在解放后。解放后选择这里建中国科学院,觉得“中官”二字不好,才在北师大校长陈垣先生的提议下改名为“中关村”。
“华尔街”的由来
华尔街起源于17世纪,当时那里隶属于荷兰新移民。那块被称为新阿姆斯特丹的地方位于曼哈顿岛前端,夹在两条航运方便的河流之间,是易于停靠船舶的天然深水良港。因而,航海业发达的荷兰人看中了这一地点。
10年后,新阿姆斯特丹北部前沿被三角形栅栏“墙”所取代,它延续了910米,为的是防范新的敌人——英国人。
1664年,英国人和荷兰人展开了一场海上争夺战,英国人成功地占领了新阿姆斯特丹,“墙”没有起到多大的防御作用。1685年,英国人把这条街命名为“华尔街”(Wall Street)。英文单词“Wall”是“墙”的意思。
华尔街临近港口,地理位置重要,对于纽约商业金融活动具有特殊意义。在英国人统治时期,纽约迅速发展成为港口城市,并逐渐展现出一个国际大都会的雏形。
把华尔街作为市中心,是英国任命的纽约总督托马斯·唐干做出的决定。他事先偷偷购买了临近的大片土地,然后分成许多小块待价而沽。1686年,华尔街开始大规模建设开发,他便顺势出售牟利。一些人也看出了门道,分别赶在华尔街区域地价飙升之前购人大量地产。在17世纪的最后十年里,华尔街经过扩建改造,面貌焕然一新,原来老的木栅栏被拆除,基石用于建造市政厅,第一所基督教三一教堂也建造起来,从而拉开了华尔街空前但不绝后的序幕。
“唐宁街”的由来
“唐宁街十号”虽然早已成为英国首相官邸的代称,但其由来却鲜为人知。“唐宁街”是以17世纪中叶乔治·唐宁男爵的名字命名的。唐宁在英王查理二世统治时期非常活跃,五次被选为下议院议员,当过牧师、将军、外交官和掌管财政的官员。1660年他37岁时被封为男爵。
在英国历史上,乔治·唐宁没有留下美名。据《大英百科全书》记载,他骄横、卑鄙、贪财、善于谄媚和见风使舵,因而成为当时英国最富有的人。他购置了大片地产,建了很多房舍,甚至在伦敦的一条街上拥有一连串房产,因而这条街便被称为“唐宁街”。
18世纪英王乔治二世在位时,把唐宁街10和11号两幢三层楼房收归王室所有。从18世纪30年代起,唐宁街10便成为首相官邸,11号是财政大臣官邸。
“唐人街”的由来
19世纪初四十余年,中国人到美国去只是零散的、个别人的活动,他们大多都是商人或技术工人,没有固定的侨居地。这种状况到19世纪4JD年代末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当时,一股向美国西部移民的浪潮迅速兴起,唐人街随即在旧金山出现。
旧金山的唐人街在1850年开始初具规模。有杂货店三家,客栈三家,木场三个,饼食店两家。在商店门外高悬着,醒目的中国大字招牌,店内陈列着琳琅满目的中国货物。中国人开的餐馆价廉物美,经常是座无虚席,不同肤色的顾客进进出出,好不热闹。 建筑材料是当年旧金山的热门货。在唐人街木场上,木料和房屋“预制件”的生意非常兴隆。
1852年,旧金山已有华侨三千人左右,但并不都住在唐人街内。1853年以后,中国移民开始集中。南从萨克拉门托街,北至杰克逊街;东自卡尼街,西至斯托克顿街逐步成为华人社区。从此,唐人街成为华侨居住和活动的中心。人们称之为“小广州”、“小中国”,因为这些流落到海外的同胞,认为中国历史上唐朝是最强大鼎盛时期,因而把自己的聚居地命名为“唐人街”。
P327-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