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童年(附光盘)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作者 (苏联)高尔基
出版社 中国致公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童年》写于1912年,是高尔基以自身经历为原型创作的自传体小说三部曲中的第一部。它讲述了男主人公阿廖沙从3岁到10岁这一段时期的童年生活,生动地再现了十九世纪七八十年代俄罗斯下层人民的生活状况。外祖父开了家染坊,随着家业的衰落,他变得吝啬、贪婪、专横、残暴;两个舅舅,粗野、自私,整日为争夺家产争吵斗殴。但存这样一个可怕的环境里也不乏温暖与光明。外祖母慈祥善良,聪明能干,热爱生活,有着圣徒一般的宽大胸怀。她如一盏明灯,照亮了阿廖沙敏感而孤独的心。另外,还有乐观纯朴的小茨冈、正直的老工人格里戈里、献身于科学的知识分子“好事情”,都给过阿廖沙力量和支持,使他在黑暗污浊的环境中仍保持着生活的勇气和信心,并逐渐成长为一个坚强、勇敢、正直和充满爱心的人。

内容推荐

《童年》是高尔基自传体三部曲的第一部,是他根据自己童年的生活经历写成的。风格委婉细致,又熔铸了他深沉的感情,再现了“我”在父亲去世后在外祖父家琐碎而艰辛的生活。母亲的关爱、勤劳和忍耐,外祖父的尖刻和对外孙的挚爱,以及外祖母的善良与慈爱,舅舅们为争夺家产所表现的荒唐,都刻画得栩栩如生。在阿廖莎苦涩的童年生活中,有很多正直善良的人给了他支持和鼓励,使他透过生活的黑暗云层,看到光明和希望,锻炼成长为一个坚强、勇敢、正直、自信的人。在这些人中,外祖母的形象是最光辉、最有人性的一个。她对阿廖莎的影响最大,如书中所写:“在她到来之前,我仿佛在黑暗角落里睡大觉,但她一来,便把我给唤醒了,带领我走进光明,将我四周的一切连成一根不断的线编织成的五光十色的花边,而且立即成了我终生不易的朋友,成为最合我心意、最能理解我的亲人——是她那对世界无私的爱给了我无穷的勇气,使我具有了坚强的力量去面对艰苦的人生。”阿廖莎的成长是《童年》的主题,从到达外祖父家那一天起,“一种丰富多彩、色彩斑驳、离奇得难以形容的生活开始了,而且以极快的速度开始展开。在我的记忆中,这种生活仿佛是由一个善良而极端诚实的天才道出的一个悲惨的童话”。

目录

序言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试读章节

在一间昏暗狭小的屋子里,我的爸爸一身素服,直挺挺地躺在窗户下边的地板上,他光着脚丫子,脚趾头怪模怪样地张着,一双厚实的手平搁在胸前,手指头也蜷曲着,他那双快活的眼睛紧闭着,成了两圈黑黑的铜币,慈祥的脸儿黑不溜秋,龇牙咧嘴,叫我挺害怕的。

妈妈光着半个身子,围着一条小红裙,跪在爸爸身边,拿着那把我常用来锯西瓜皮的小黑梳子,把他那头软软的长发从前额梳到后脑勺,妈妈的嗓门哑着,低声咕哝着什么,她那双灰色的眼睛肿得好大,大滴大滴的泪水夺眶而出。

外婆拉住我的一只手,身子滚圆,大脑袋,还有一双大眼睛,加上一个滑稽松软的鼻子,她身着缁衣,显得轻盈悦目;她也在哭哭啼啼的,在一旁陪着妈妈,哭声有些独特,又很自然,她全身哆嗦个不停,拽着我直往爸爸的身旁推。我藏在她身后,硬是不愿意去,我当时又害怕又尴尬。

我还从来没见大人们哭过,也不明白外婆嘴里说的是什么意思:

“好孩子,快去跟你爹告别,他没到年纪,不到大限就去了,你将再也见不着他了……”

我小时候得过重病,那时才刚能下地走路,在我得病期间(我记得很清楚),爸爸高高兴兴地照顾我,后来他突然不见了,代替他照顾我的是外婆了。

“你是从哪里来的?”我问她。

她答道:

“从上头下诺夫戈罗德来,是坐船来的,可不是步行哟!水上是走不来的,小鬼!”

这话听起来挺好笑,但又不明不白。要知道在我家楼上倒是住了几个染了大胡子的波斯人,而地下室里则住着一个黄皮肤的加尔梅克老头儿,以贩羊皮为生。跨上楼梯的栏杆可以一直往下滑,要是摔倒了,就会翻个筋斗一头栽下去的,对此,我是知道得很清楚的。这跟我有什么关系呢?这话说得挺糊涂的,隋不对但很好玩。

“我又怎么是小鬼呢?”

“因为你总爱吵吵嚷嚷呗。”她笑着说道。

外婆说话特别亲切,叫人开心,而且又有条理。从她来的第一天起,我便喜爱上了她,从此我总希望她带我快点儿离开这间屋子。

妈妈的样子使我特别难过,她的泪水和哭声使我有了一种不安的感觉。我头一次看见妈妈这副模样儿——她向来板着脸,话不多,清爽利落,人高马大,身板结实,手劲也特大。而眼前她却大变样儿,浑身臃肿蓬乱,身上的衣服扯得稀烂,挺不雅观的,原先头上的秀发梳得平整光洁,像一顶漂亮的大盖帽,而如今头发披散在肩头上,遮住了脸,编成辫子的那一半头发耷拉着,落在爸爸熟睡的脸上。我在屋子里站了老半天了,她却始终没有瞥我一眼,只顾着梳理爸爸的头发,哀声恸哭,泪流满面。

几个穿黑衣服的庄稼汉子和一名警察从门口往里瞅。那个警察怒声吼道:

“快抬走!”

窗户上挂着一块玄色披巾,风一吹,像是帆儿鼓了起来。这使我回忆起爸爸有次带我去乘船的往事。我们玩着玩着,突然响起了一声炸雷。爸爸笑了笑,用双膝夹住我,大声说:

“没事儿,好孩子,别怕!”

妈妈猛地从地上挣扎着爬了起来,但没站稳随即又仰面朝天倒在地上,头发散落开来,她紧闭着双眼,脸色苍白,也像爸爸一样龇着牙,用吓人的声音叫道:

“把门关上……阿廖沙——滚开!”

外婆把我推开,冲着门口喊:  “乡亲们,不要怕,不要动他,看在基督的分上,请你们走开吧!这不是霍乱,是要生孩子了,别那么想,老乡们!”

我缩进了一个阴暗角落的大箱子背后,只见妈妈在地上蜷着身子,痛苦呻吟着,上下牙齿咬得格格直响,外婆则在她的身旁,柔声说道:

“为了圣父和圣子,你就忍着点吧,瓦留莎!愿圣母保佑……”

我心里挺害怕的。她们在爸爸身边的地上爬来爬去,不时碰到他,哼哼哧哧,放声号哭,爸爸却一动不动,仿佛还在笑呢!她们就这样在地上折腾了好久,妈妈几次站起身来,随即又倒了下去,外婆像个大黑软球似的从房里滚进滚出,随后,黑暗中传来了一声婴儿的啼哭声。

“算你有福,主啊!”外婆说道,“是个男孩!”

她于是点上蜡烛。

以后的事我就记不起来了,大概是我在角落里睡着了。

留在我记忆中的第二个印象是雨天凄凉坟场的一角,我站在一个滑溜溜的小土堆上,眼看着爸爸的棺材被放进墓坑里,坑底积满了水,还有好几只青蛙,有两只爬上了黄黄的棺盖。

站在墓边的,有我、外婆、一个浑身淋透了的警察和两个手持铁锹气喘吁吁的庄稼汉。雨滴像断了线的珠子似的,洒落在大伙儿身上。

“埋吧。”警察说完,便走到一边去了。

外婆哭了起来,用头巾的一角掩面而啼。两个庄稼汉当即弯下腰,急急忙忙地把土盖在棺材上,坑底的积水发出扑通扑通的声响,两只青蛙跳下棺盖,想从坑壁往上爬,却被土块打落在坑底上。

“走开,阿廖沙。”外婆拉着我的肩膀,说道。我挣脱了她的手,不肯走开。

“你好厉害,主啊。”外婆不知是埋怨我,还是抱怨上帝,她低下头,默默地站了许久,直到墓坑被完全填平,她仍然一动不动。两个庄稼汉用铁锹拍拍土,砰砰直响;一阵风吹来,雨被刮跑了。外婆牵着我的手,穿过无数个黑暗的十字架,向远处的教堂走去。

“你为什么不哭几声?”走出坟场的围墙时,她问我,“你本该哭几声的!”

“我不想哭。”我回答。

“好啊,不想哭,那就别哭了。”她轻声说。

这一切都特别奇怪,我一般不会哭的,除非怄了气,我疼痛时也不哭,我一哭,爸爸总会笑话我,而妈妈则会大吼一声:

“不许哭。”

随后,我们坐上一辆马车,在一条肮脏的大街上行驶,两旁都是深红色的砖房,我问外婆:

“那些青蛙能爬出来吗?”

“不,爬不出来的。”她答道,“上帝会保佑它们的。” P1-3

序言

高尔基原名阿列克谢·马克西莫维奇·彼什科夫(1868一1936),前苏联作家,被列宁誉为“无产阶级艺术最伟大的代表者”。

高尔基出生于俄国下诺夫戈罗德(今高尔基市)。高尔基是这样描绘他的出生和童年生活的:“我于1868年3月14日出生在尼日尼的染匠瓦西里·瓦西里耶维奇·卡希林的家里,母亲是他的女儿瓦尔瓦拉,父亲是彼尔姆的一名小市民,他名叫马克西姆·萨瓦季耶夫·彼什科夫,职业是装饰裱糊工。从那时起,我就光荣而清白地享有油漆业行会成员的称号。我五岁丧父,母亲死在库拉文纳村。母亲去世后,外祖父把我送进鞋店当学徒。九岁时,外祖父就用《圣经集》和《日课经》教我认字。我不想干修鞋做靴这种活计,终于逃跑了,后来又到绘画师那里当学徒,我还是溜之大吉了。不久,我进了画圣像的作坊,后来又到轮船上当伙夫,后来还帮花匠打杂。在十五岁前,我就靠干这些活计维持生活。”十五岁后高尔基对学习产生了强烈的兴趣,独自前往喀山求学,但遭到拒绝。由于生计所迫,高尔基只好进入下九流社会做各种工作。1888年磨难曾一度折服过高尔基,他曾企图自杀,可最后还是选择了勇敢地面对生活。人生的苦难与艰辛,使高尔基对底层人民的生活有了深刻的认识和体会。对他日后的文学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高尔基自幼酷爱文学,在苦难的生活中,书是他的最知心朋友,他“大口地咀嚼着”各式各样的文学作品。1893年俄国著名作家柯罗连科对高尔基的处女作《马卡尔·楚德拉》的修改提出了很多中肯的建议,并将它推介给文学界,高尔基因此一举成名。此后高尔基相继发表了浪漫主义作品《伊则吉尔老婆子》(1895)、《鹰之歌》(1895),赞美了俄罗斯人酷爱自由、向往光明、夺取胜利的坚强个性。他也创作了几部现实主义小说,主要描写下层人民艰难的生活,赞颂了他们美好的品德,同时表达了对生存现状的强烈不满和反抗情绪,如《契尔卡什》、《沦落的人们》、《柯诺瓦洛夫》等。在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高尔基逐渐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与社会民主工党联系紧密,并积极参加革命活动。1901年高尔基创作了著名的散文诗《海燕之歌》,塑造了象征大智大勇革命者搏风击浪的海燕形象,预告革命风暴即将到来,鼓舞人们去迎接伟大的战斗,这是一篇无产阶级革命战斗的檄文与颂歌,受到列宁的热情称赞。1905年革命前夕,群众的革命情绪逐渐觉醒起来,高尔基认识到“需要英雄人物的时代到来了”,他的创作转向最能直接影响广大民众的体裁——戏剧。1901至1905年间,他先后写出了《小市民》、《底层》、《避暑客》、《太阳的孩子们》和《野蛮人》等剧本,揭露了当时资产阶级的所谓的自由与人道的虚假本质,对社会各阶层人们的生存状态进行了解析,旨在激发群众参与争取独立自由的革命斗争的情绪。这在当时俄国的剧坛上引起了轰动。

1905到1917年俄国革命期间,高尔基积极地投入了斗争,写了大量的政论文,针砭当时社会时弊,抨击资本主义制度。在1905年的革命斗争中,高尔基意识到无产阶级英勇的战斗精神和在社会发展中的历史作用,深切感到文学应该倡导新的革命精神,为革命斗争创作新的英雄人物。1906年高尔基创作完成剧本《敌人》和长篇小说《母亲》。《敌人》揭露了资产阶级各派在维护自身利益上的一致性,显示了在同资产阶级斗争的典型环境下工人群众的觉悟的提高。《母亲》则描绘了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壮丽场景,塑造了世界文学史上第一批自觉为社会主义而斗争的无产阶级革命者的英雄形象,是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之作。列宁肯定了它的现实意义。1908年高尔基创作的中篇小说《忏悔》流露出唯心主义的造神论思想,受到列宁的严肃批评。但是,从他参加的全部革命活动来看,他的主导精神还是积极的革命斗争的精神。列宁热情地帮助他纠正错误,脱离错误的思想路线。在两次革命之间,高尔基创作成果丰硕,如《奥古洛夫镇》(1909)、《夏天》(1909)、《马特维·柯热米亚金的一生》(1910—1911)、《意大利童话》(1911~1913)、《俄罗斯童话》(1912—1917),以及稍后完成的自传体长篇小说三部曲的前两部《童年》和《在人间》(1913—1916)。

十月革命之后的十年间,高尔基身体状况欠佳,便遵照列宁的忠告,到国外养病。1931年返回俄国。在此期间,他仅写了关于列宁及一些作家的独具艺术风格与重要文献价值的回忆录及自传体三部曲的最后一部《我的大学》(1922~。1923)。从1925年起着手创作的具有史诗气魄的长篇巨著《克里姆·萨姆金的一生》是一部未完成的作品。到1936年去世前他还写了《苏联游记》(1929)、《英雄的故事》和多部剧作《耶戈尔·布雷乔夫等人》(1932)、《托斯契加耶夫等人》(1933)、《瓦萨·日烈兹诺娃》(1935),以及大量的文艺理论、文学批评和政论文章,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和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

高尔基的作品自1907年就开始介绍到我国。鲁迅生前对翻译高尔基的作品非常重视,1933年当他获悉邹韬奋编译的《革命文豪高尔基》一书即将问世时,他兴奋地给邹韬奋写了一封信,信中说:“我以为如果能有插图,就更加有趣味,我有一本《高尔基画像集》,从他壮年至老年的像都有,也有漫画。倘要用,我可以奉借制版。制定后,用的是哪几张,我可以将作者的姓名译出来。”新中国成立后,高尔基著作陆续翻译出版,深受我国读者喜欢。几代人从高尔基的作品中汲取了营养,汲取了精华,汲取了做人的勇气和信念。他的优秀文学作品和论著是全世界无产阶级的共同财富。

《童年》是高尔基自传体三部曲的第一部,是他根据自己童年的生活经历写成的。风格委婉细致,又熔铸了他深沉的感情,再现了“我”在父亲去世后在外祖父家琐碎而艰辛的生活。母亲的关爱、勤劳和忍耐,外祖父的尖刻和对外孙的挚爱,以及外祖母的善良与慈爱,舅舅们为争夺家产所表现的荒唐,都刻画得栩栩如生。在阿廖莎苦涩的童年生活中,有很多正直善良的人给了他支持和鼓励,使他透过生活的黑暗云层,看到光明和希望,锻炼成长为一个坚强、勇敢、正直、自信的人。在这些人中,外祖母的形象是最光辉、最有人性的一个。她对阿廖莎的影响最大,如书中所写:“在她到来之前,我仿佛在黑暗角落里睡大觉,但她一来,便把我给唤醒了,带领我走进光明,将我四周的一切连成一根不断的线编织成的五光十色的花边,而且立即成了我终生不易的朋友,成为最合我心意、最能理解我的亲人——是她那对世界无私的爱给了我无穷的勇气,使我具有了坚强的力量去面对艰苦的人生。”阿廖莎的成长是《童年》的主题,从到达外祖父家那一天起,“一种丰富多彩、色彩斑驳、离奇得难以形容的生活开始了,而且以极快的速度开始展开。在我的记忆中,这种生活仿佛是由一个善良而极端诚实的天才道出的一个悲惨的童话”。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3 1:26: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