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聚焦生活中的经济学
分类 人文社科-法律-法律法规
作者 刘杉
出版社 中国市场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现实中的经济学不是枯燥的数学模型和抽象的逻辑推理,而是描绘形形色色的人们进行利益选择和行为冲突的调色板。作者用拉家常的散文手法,谈论投资、住房价格、人民币等等日常性事务,而经济学道理也就从这些事务中显现出来了,人人都可以读而习得。有趣的是,这种发现真实生活世界的经济散文。

内容推荐

经济生活正成为人们的中心生活,你会发现,经济学就在你的身边。《聚焦生活中的经济学》一书告诉你经济学在生活中的思维逻辑。相较于其他社会职业,财经记者之笔有更多机会触摸国家经济的脉动,感知不同财富阶层的体温。如果你从一个追求效率的“记录者”成为有创意的发现者,应当为记者的出身而骄傲。在生活中学习经济学,在经济学中学会生活,在经济评论中学习刘杉。

目录

经济体制

重新认识改革社会基础

意识形态烦恼与公有制新说

此私有化非彼私有化

市场化改革的缺位与不足

投资商资本主义的挑战

苏泊尔的下场是什么

印度凭什么抛下中国

以出租车为例的寻租行为分析

反对“黄金周”的四点理由

住房价格

房价的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

经济学家为什么不预测房价

一个“伪预测”:3年后房价下跌

房价与宏观经济

新政之后的房价成为泡沫符号

老任小潘是不是获得了暴利

别忽悠房地产产能过剩

不要乱拿空置率说事

政府开发商是炒地的哼哈二将

房价问题实际是金融问题

人民币币制

保尔森究竟安的什么心

博弈中寻找人民币平衡点

汇改推动增长模式转型

“人民币崛起”的政治红利

人民币不会被牵牛鼻子

关税不是汇率的替代品

美元就是篮子里的大白菜

升值有助提高工资标准

揣着人民币去买美国

周小川为何看上泰铢

银行、股市与保险

滨海新区拿什么金融创新

银行改制核心是公司治理

银行不是公证处

资本市场开放应是最后一道菜

从一股独大到内部人控制

国有资产转让要有长远目标

银行基金提出监管难题

跨行查询成本几乎为零

国企如何卖出好价钱

产权转让核心是定价

减少MBO内部人交易

谁来监督国资委

警惕股票市场泡沫化趋势

且莫鼓吹股市大跃进

什么是判断股改成功与否的标准

谁来“监管”股市监管者

股改应该下对药

李金华之于中国人寿

保险公司不会讲政治

中国经济通胀了吗?

央行模糊语句中的真实逻辑

央行为何总是慢半拍

为什么不讨论长周期

加息凸显央行强势地位

贸易与竞争

“入市”得10年

“市场经济地位”是政治游戏

是魔鬼也是天使

卖产品还是卖股权

跨国公司不是米老鼠

跨国公司还要牛多久

学会游说

学会“打劫”

打火机困局的解决方案

应诉将是持久战

远亲不如近邻

彩电业赢得了什么

美国会放弃自由贸易吗

经济学家

经济学家的最优选择

善事应该得到善待

郎咸平的“狠手”伤了谁

名医也会乱开方

经济学家的纳什均衡

蒙代尔也蒙事

吴敬琏到底代表谁的利益

试读章节

重新认识改革社会基础

2006年前后,国内媒体和理论界又开始了一波有关改革的讨论。此次讨论涉及两个层面,一个层面是肯定还是否定改革,一个层面是改革的路径和方法是否存在缺陷。

有人称,类似的关乎大是大非的争论,每隔一二十年就要有一次。

也许这是历史的逻辑,也许这是历史的巧合,但无论从哪个方面看,这一次的争论,都不是历史的重复。

这一轮的改革讨论事实上已经与以往“姓资姓社”的争论不同。与历次由知识界发起的讨论有所区别,此次讨论更多反映了来自民间的声音,并在民间力量的推动下而进行着。

中国社会在经历了高速经济增长后,面临着一系列新的问题,在经济效率提高后,公平问题开始受到关注,而改革目的也由简单的市场化取向,发展到建设和谐社会的目标。因此,由普通民众发起的这波讨论,其意义在于已经由单纯的意识形态争论上升为关系到每个人生存状况和利益调整的公共决策问题。从这点看,这本身就是改革的成果。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普通人已经意识到有权利和渠道来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尽管这种渠道并不是制度性的,也不是畅通的,但仍然可以把这个变化看作是普通人参与公共决策的意识觉醒和自觉行动,因而其带有历史性的进步意义。如果认识到这一点,那么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即对改革的讨论并不是全面否定改革,而是对过去改革的总结和为新的改革提供必要的理论和社会基础准备。所以,将目前的争论上纲上线到“大是大非”的高度,是缺乏历史眼光的,恐怕也带有惧怕批评、维护自身利益的狭隘性。

我对当前改革讨论的评价是,此次争论就是对以往改革成果的检讨、对改革缺陷的反思和对未来改革路径的探索。

如果社会能够在这一方面达成共识,那么这场讨论才会有意义,也才会有效率。

以历史的眼光看,改革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改革的基础也是不断变化的。

从改革开放初期来看,政府与民间在改革的认识上是一致的,即以发展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目的的经济改革获得了社会的普遍赞成,尽管期间也存在反复,存在各种争论,但这些矛盾,最终都在人们追求社会福利增长的前提条件下得以化解。政府与民间改革取向的一致性,推动了中国改革的不断进行,并取得了经济上高速增长的成果。但这种以经济利益为取向的改革,在改革不断深化的今天必然遇到前所未有的矛盾和>中突,人们已经意识到效率的提高不能牺牲公平,一部分人的“先富”不能以大部分人的贫穷为代价。

我所说的贫穷是相对贫穷,而不是绝对贫穷。由于经济效率提高的同时造成了社会的贫富分化,导致改革虽然提高了社会整体福利,但其成果却没有得到社会成员的共享,那么由此必然会引发一定的社会;中突。这个结果有其历史必然性,但显然这不是改革所追求的结果。“先富帮后富,实现共同富裕”,才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特色。因而,目前对改革的反思是必要的。

如果说追求效率优先的第一阶段改革是在政府与民间共识的基础上得以进行的话,那么第二阶段以公平为目标的改革则要复杂得多,原本利益追求一致的政府与民间力量也会产生价值冲突。

事实上,同样是推动改革,但此阶段的政府与彼阶段的政府在含义上已有所不同。此前推动改革的政府,可以看作是单一意义上的政府,它所推动的改革与民众的利益追求是一致的。而改革发展到今天,政府的含义已经具有多重意义,政府既是改革的推动者,也是被改革的对象。而原先抽象单一的政府,则被细分出具象的部门和地方机构。在这个背景下,改革的决策不仅受到已经形成的利益集团的影响,也会受到本身也具有一定利益诉求的政府部门的牵制。可以认为,公共决策的基础发生了变化,这也就是有人笑称的“中央决策出不了中南海”的现实。

面对已经发生变化的改革基础,改革的思路也应该随之变化。当我们注意到中央政府决策与地方政府利益存在某种冲突时,当我们认识到部门利益会制约中央决策时,那么我们更应该意识到,改革的思路也应该发生调整。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是,政治改革不应滞后于经济改革,而发生在公共决策领域的矛盾冲突和争议,其实就是政治体制改革滞后的反映。

加快政治体制改革,成为改革的当务之急。而政治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在于建立让各个利益集团能够充分和有效表达利益诉求的制度安排。这不仅有利于中央决策能够充分考虑和平衡各个方面的利益,还能疏导社会矛盾和积怨,从而建立社会稳定器。从大的角度讲,这是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重要步骤。

除了充分认识到利益集团的存在和利益诉求之外,还要严防产生“多数人的暴政”。所谓“多数人的暴政”是指某些利益集团利用大众情绪,打着代表公众利益的旗号,以多数人的名义促成违背社会发展潮流和侵犯公众真正利益的公共决策。这一点,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

早春北京的气候是多变的,但春天的脚步不会停顿,而中国改革也期盼着一个春天接着一个春天。P3-6

序言

我对经济学的兴趣,产生于大学时代。

20世纪80年代初期,高考刚刚恢复几年。读高中的我,面对着梦想的轮盘,不知该向哪一个方向投下我的命运之标。

我从小喜欢航空,对核物理也很有兴趣,不过因为视力问题,最终无法报考心仪的工程专业。在迷茫之中,我的一位长辈指点了我。我的这位已经故去的长辈,是我母亲的舅舅,我叫他舅姥爷,他当时是北京铁路局的老干部。可以说,他属于那一代干部里的文化人。他告诉我,经济学很有意思,其不同于文科类的文史哲,这个学科对国家未来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他还告诉我,南开大学的经济学在国内大学里最好,世界经济专业最有发展前途。

1982年,我考人了南开大学经济系世界经济专业。那时的南开大学,经济学的教学和科研水平在国内高校中名列前茅,学校的学术氛围也非常浓厚,这既得益于南开的传统,也反映着改革年代的时代特点。

当时的经济系只有两个专业,每个年级也只有两个班,系主任是著名经济学家魏勋教授。我们那个年代的学生是幸运的,不仅社会提供了良好的读书氛围,同时也遇到了很好的老师。教我们经济学基础理论的老师基本是老一辈的教授,他们毕业于欧美著名高校,并拥有博士、硕士学位。所以,我们所受到的经济学训练,比较现代,也比较扎实,特别是专业课方面,如财政学、国际金融、国际贸易、欧共体经济、美国经济等,都是国内最好的老师教授的。

在大学的后半段,世界经济专业又被扩大为国际经济系,系主任由孙冶方经济学奖获得者薛敬孝先生担任。薛老师指导了我的本科毕业论文,后来我又有幸成为薛老师的博士生。

可以说,南开良好的学风和师资培育了我,并使我对经济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虽然在研究生毕业时,我选择了报社,没有继续从事经济学研究工作。但出于对经济学的兴趣和工作特点,我坚持着对经济学的关注和学习,并与国内一些著名经济学家保持着联系。

从某种意义上讲,我怀念20世纪80年代的大学生涯。那是一个激动人心的年代,也是经济学思维最为活跃的年代。虽然对于中国的经济学人而言,那时的学术深度可能不够深入,学术视野也有一定局限性,但那种为学术献身,为真理叫劲的生活,的确让人心驰神往、难以忘怀,我们这些立志于经济理论工作的研究生们也会时不时的热血沸腾。

昔日在宿舍里为经济学而争论的同学们,现在或为一流的学者,或为重要的财经官员,或为成功的企业家。无论做何种工作,能将学到的经济学理论应用于实践,都是成功者的自觉选择。

我因为工作性质,没能进行经济学理论研究,没有取得令人艳羡的学术成就。但在从事文字工作时,也努力学习着运用经济学理论分析现实生活中的焦点问题。

几年前,我在同事王亚杰和张立栋的鼓励下,开始在中华工商时报上撰写专栏文章,几年下来,不仅堆积了大量的文字,也磨砺了我的经济学思维。在老友郭爱东先生的鼓励下,我把几年来所写的文字汇聚成册,算是学习经济学的一个成果。对于老友和同事的支持,自然也是感激涕零。

这本书的书名虽然与经济学沾边,其实尚没有达到应有的经济学的学术标准,与其称之为经济学,不如看作是用经济学知识分析经济问题。当然,书名的确定最终要服从市场,这也是经济规律使然。

经济学博大精深,对经济学的学习还在进行之中,惶惶中,只记得用学到的理论去衡量人和事,懂得卖弄书本的同时要做对人,言及学问,不敢妄称专家学者。

是为序。  刘 杉

2006年11月6日于北京

书评(媒体评论)

我和刘杉曾经共事多年,他试图搭建经济学和现实生活之间桥梁的努力从未停止。尽管在剧烈转型的中国这是一件艰辛又富于挑战的事情,但今天刘杉的《聚焦生活中的经济学》一书正在我们面前展现此番图景。

——阳光媒体集团大中华区新媒体事务总裁何力

经济生活正成为人们的中心生活,你会发现,经济学就在你的身边。《聚焦生活中的经济学》一书告诉你经济学在生活中的思维逻辑。

——中华工商时报总编辑黄文夫

刘杉属于这么一类人——一群人围着不亮的电视机找毛病,他看看问,你们怎么不插电门?《聚焦生活中的经济学》也是这么一本让我们笑而充电的书。

——中国中央电视台《中国证券》主持人严晓宁

相较于其他社会职业,财经记者之笔有更多机会触摸国家经济的脉动,感知不同财富阶层的体温。如果你从一个追求效率的“记录者”成为有创意的发现者,应当为记者的出身而骄傲。

——《财经》杂志副总编辑,编辑总监杨大明

在生活中学习经济学,在经济学中学会生活,在经济评论中学习刘杉。

——中国社科院拉美所所长郑秉文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6 16:4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