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小说以男女青年的恋爱婚姻为题材,是作者最富于喜剧色彩也最引人入胜的一部作品。书中一共写了四对青年男女的结合。小说的突出特点是富有喜剧性,机智幽默,语言清丽流畅,在小说中,奥斯丁的幽默和讽刺通过多种渠道,特别是通过班纳特太太和科林斯先生这两个喜剧人物酣畅淋漓地表现出来。她的幽默不动声色,微言大义,反话正说。奥斯丁在英国小说的幽默和讽刺传统中,无疑也曾亲手铺垫过一块重要的基石。奥斯丁擅长刻画乡村生活的一幅幅场景:聊天,跳舞,喝茶,会客,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平淡而不琐碎。奥斯丁也是一个擅长刻画人物的作家,她运用白描手法,通过人物的对白和行动,展现人物性格的常态与特异面,这正是她创作中的一大特色。她笔下的人物,个个都是性格鲜明,呼之欲出,全书洋溢着青春的气息,其中的亲情、友情和爱情娓娓道来,使两百年前的风花雪月在平淡的叙述中迎面而来……
经典文学名著·超值珍藏版随书赠送价值15元的原版DVD影碟。物超所值,千万别错过哦。
本书叙述了班纳特家的五个女儿在母亲用心良苦的安排下,整日期待与富有而地位显赫的贵族联姻。大姐吉英与新邻居彬格莱先生一见钟情;而二姐伊莉莎白则对彬格莱身边的达西先生深感厌恶。后来,彬格莱不辞而别,加上威科汉姆一旁的诬谄,使丽萃(伊莉莎白的小名)的偏见日益加深。几经捉弄,丽萃与达西重逢。达西向丽萃求婚遭拒,使他的傲慢受到重挫,不得不写信告之真相。丽萃因而明白威科汉姆实际上是个伪君子,且以自己最初的偏见为耻。小妹丽迪雅被威科汉姆诱拐私奔,达西不顾身份地奔走帮忙、使丽萃渐生爱情。最后,由于达西的帮助,彬格莱也回到吉英身边。到此,一对曾因傲慢和偏见而耽搁婚事的有情人终成眷属。
第一章
凡是有钱的单身汉,总想娶位太太,这已经成了一条举世公认的真理。这样的单身汉,每逢新搬到一个地方,四邻八舍虽然完全不了解他的性情如何,见解如何,可是,既然这样的一条真理早已在人们心目中根深蒂固,因此人们总是把他看作自己某一个女儿理所应得的一笔财产。
有一天班纳特太太对她的丈夫说:“我的好老爷,尼日斐花园终于租出去了,你听说过没有?”
班纳特先生回答道,他没有听说过。
“的确租出去了,”她说,“朗格太太刚刚上这儿来过,她把这件事的底细,一五一十地告诉了我。”
班纳特先生没有理睬她。
“你难道不想知道是谁租去的吗?”太太不耐烦地嚷起来了。
“既是你要说给我听,我听听也无妨。”
这句话足够鼓励她讲下去了。
“哦!亲爱的,你得知道,郎格太太说,租尼日斐花园的是个阔少爷,他是英格兰北部的人;听说他星期一那天,乘着一辆驷马大轿车来看房子,看得非常中意,当场就和莫理斯先生谈妥了;他要在‘米迦勒节’以前搬进来,打算下个周未先叫几个佣人来住。”
“这个人叫什么名字?”
“彬格莱。”
“有太太的呢,还是单身汉?”
“噢!是个单身汉,亲爱的,确确实实是个单身汉!一个有钱的单身汉;每年有四五千磅的收入。真是女儿们的福气!”
“这怎么说?关女儿女儿们什么事?”
“我的好老爷,”太太回答道,“你怎么这样叫人讨厌!告诉你吧,我正在盘算,他要是挑中我们一个女儿做老婆,可多好!”
“他住到这儿来,就是为了这个打算吗?”
“打算!胡扯,这是哪儿的话!不过,他倒作兴看中我们的某一个女儿呢。他一搬来,你就得去拜访拜访他。”
“我不用去。你带着女儿们去就得啦,要不你干脆打发她们自己去,那或许倒更好些,因为你跟女儿们比起来,她们哪一个都不能胜过你的美貌,你去了,彬格莱先生倒可能挑中你呢?”
“我的好老爷,你太捧我啦。从前也的确有人赞赏过我的美貌,现在我可有敢说有什么出众的地方了。一个女人家有了五个成年的女儿,就不该对自己的美貌再转什么念头。”
“这样看来,一个女人家对自己的美貌也转不了多少念头喽。”
“不过,我的好老爷,彬格莱一搬到我们的邻近来,你的确应该去看看他。”
“老实跟你说吧,这不是我份内的事。”
“看女儿的份上吧。只请你想一想,她们不论哪一个,要是攀上了这样一个人家,够多么好。威廉爵士夫妇已经决定去拜望他,他们也无非是这个用意。你知道,他们通常是不会拜望新搬来的邻居的。你的确应该去一次,要是你不去,叫我们怎么去。”
“你实在过分心思啦。彬格莱先生一定高兴看到你的;我可以写封信给你带去,就说随便他挑中我哪一个女儿,我都心甘情愿地答应他把她娶过去;不过,我在信上得特别替小丽萃吹嘘几句。”
“我希望你别这么做。丽萃没有一点儿地方胜过别的几个女儿;我敢说,论漂亮,她抵不上吉英一半;论性子,好抵不上丽迪雅一半。你可老是偏爱她。”“她们没有哪一个值得夸奖的,”他回答道;“他们跟人家的姑娘一样,又傻,又无知;倒是丽萃要比她的几个姐妹伶俐些。” “我的好老爷,你怎么舍得这样糟蹋自己的新生亲生女儿?你是在故意叫我气恼,好让你自己得意吧。你半点儿也不体谅我的神经衰弱。”
“你真错怪了我,我的好太太。我非常尊重你的神经。它们是我的老朋友。至少在最近二十年以来,我一直听道你慎重其事地提到它们。”
“啊!你不知道我怎样受苦呢!”
“不过我希望你这毛病会好起来,那么,象这种每年有四千镑收入的阔少爷,你就可以眼看着他们一个个搬来做你的邻居了。”
“你既然不愿意去拜访他们,即使有二十个搬了来,对我们又有什么好处!”
“放心吧,我的好太太,等到有了二十个,我一定去一个个拜望到。”
班纳特先生真是个古怪人,他一方面喜欢插科打浑,爱挖苦人,同时又不拘言笑,变幻莫测,真使他那位太太积二十三年之经验,还摸不透他的性格。太太的脑子是很容易加以分析的。她是个智力贫乏、不学无术、喜怒无常的女人,只要碰到不称心的事,她就以为神经衰弱。她生平的大事就是嫁女儿;她生平的安慰就是访友拜客和打听新闻。P1-3
简·奥斯丁(1775—1817),英国女小说家,生于乡村小镇斯蒂文顿,父亲是当地教区牧师。奥斯丁没有上过正规学校,但幼年在父母指导下阅读了大量文学作品。她二十岁左右开始写作,共发表了六部长篇小说。1811年出版的《理智与情感》是她的处女作,随后又接连发表了《傲慢与偏见》(1813)、《曼斯菲尔德花园》(1814)和《爱玛》(1815)。《诺桑觉寺》和《劝导》是在她去世后第二年发表的。
奥斯丁终身未结婚,并且居住在乡村小镇,接触到的是中小地主、牧师等人物以及他们恬静、舒适的生活环境。因此她的作品里没有反映重大的社会矛盾。她以女性特有的细致入微的观察力,真实细腻地描绘了她周围的恬静世界,尤其是绅士淑女间的爱情和婚姻波折。她的作品格调轻松幽默,深受读者欢迎。奥斯丁的小说改变了从十八世纪末到十九世纪初庸俗无聊的“感伤小说”和“哥特小说”充斥英国文坛的现象,一反常规地展现了当时尚未受到资本主义工业革命冲击的英国乡村中产阶级的日常生活和田园风光,尽管反映的广度和深度有限,但对改变当时小说创作中的庸俗风气起了好的作用,在英国小说的发展史上有承上启下的意义。她一生拥有不少的桂冠,其中极为重要的就是“道德教育家”的桂冠。与其同时代的英国大作家司各特对奥斯丁的创作曾不断地予以赞誉:“这位年轻女士擅长描写平凡生活的各种纠葛、感受及人物,她这种才干我以为最是出色,为我前所未见。……那种细腻的笔触,由于描写真实,把平平常常的凡人小事勾勒得津津有味。我就做不到。”美国著名文艺评论家埃德蒙·威尔逊认为,最近一百多年以来,“英国文学史上出现过几次趣味革命,文学口味的翻新影响了几乎所有作家的声誉,惟独莎士比亚和简·奥斯丁经久不衰”。
小说《傲慢与偏见》以男女青年的恋爱婚姻为题材,是作者最富于喜剧色彩也最引人入胜的一部作品。书中一共写了四对青年男女的结合。班纳特太太家有五个女儿,她最大的愿望就是把她的五位千金嫁出去。在上流贵族彬格莱家举行的舞会上,彬格莱与美丽的大女儿吉英一见倾心。而彬格莱的好友达西却对二小姐伊丽莎白情有独钟,他克服门第悬殊的种种顾虑,向她求婚,但因性情傲慢以及原家中管家的儿子威科汉姆的污蔑而招致伊丽莎白的误解和偏见,因而被拒绝。班纳特家财产的法定继承人表哥科林斯向伊丽莎求婚遭到拒绝,转而与她的朋友卡洛蒂结合。达西在自己的庄园与伊丽莎白再度相逢,他诚恳的态度、周全的礼仪令伊丽莎白大为惊讶,达西又出资帮助她一个私奔的妹妹完婚,挽回了她家的声誉,同时也赢得了她的爱情,两人终于从傲慢与偏见的迷失中走了出来,缔结良缘。作者还描写了伊丽莎白的其他几个姐妹和女友的婚事,一一加以比较、批判,表达出自己对婚姻的见解:她嘲笑了妇女把嫁人当做衣食之计的那种委曲求全的婚姻,如卡洛蒂;批判了出于一时情欲冲动而轻率从事的婚姻,如丽迪雅。作者通过这四起婚事的对照描写,提出了道德和行为的规范问题。
主人公达西是一名表面傲慢、其实心地善良的年轻人,由于生于富贵之家,优越的环境令他对自己的傲慢浑然不觉;女主人公伊丽莎白则是一个聪明而心思缜密的人,但自恃观察力过人而身陷偏见的迷宫。达西对伊丽莎白一见钟情,但各自的傲慢与偏见却令两人产生一连串的误会。情节曲折却又毫不突兀。当一见钟情发生时,理应是美丽而幸福的,然而傲慢与偏见却步步纠结。误会化解后,善良与傲慢的达西,和聪明与偏见结合的伊丽莎白最终在爱情的指引下走到了一起。
《傲慢与偏见》是奥斯丁小说中最受欢迎的一部。小说的突出特点是富有喜剧性,机智幽默,语言清丽流畅,在小说中,奥斯丁的幽默和讽刺通过多种渠道,特别是通过班纳特太太和科林斯先生这两个喜剧人物酣畅淋漓地表现出来。她的幽默不动声色,微言大义,反话正说。奥斯丁在英国小说的幽默和讽刺传统中,无疑也曾亲手铺垫过一块重要的基石。奥斯丁擅长刻画乡村生活的一幅幅场景:聊天,跳舞,喝茶,会客,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平淡而不琐碎。奥斯丁也是一个擅长刻画人物的作家,她运用白描手法,通过人物的对白和行动,展现人物性格的常态与特异面,这正是她创作中的一大特色。她笔下的人物,个个都是性格鲜明,呼之欲出,全书洋溢着青春的气息,其中的亲情、友情和爱情娓娓道来,使两百年前的风花雪月在平淡的叙述中迎面而来……
编 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