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人们的心理健康问题各不相同、复杂多变,校园与家庭中的心理健康问题是一个重要的方面。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会遇到许多令他们始料不及的人和事;家长望子成龙,有时难免急于求成,教育的方式、方法会有不妥之处;教师面对讲台前的几十个学生,一人一个脾气秉性,如何才能让他们的个性得到健康发展?青春期的孩子,情绪不稳定,有时爱钻牛角尖……这一个个的问题如何对症下药?在本书中,“崔博士”以学校与家庭心理问题的解决为侧重点,用尽可能通俗的语言,细致分析了儿童、少年、青年各个年龄段可能产生的种种心理问题,并开出了一个个小药方。全书共分为幼学篇、成长篇、交际篇、家庭篇、教师篇、升学篇和大学篇几部分,其中案例分析精辟生动,语言通俗易懂,方法有效实用,适合青少年和家长阅读,也是教育工作者的有益参考书。
青少年是祖国的希望,他们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心理问题应该受到广泛重视。作者针对青少年在学校及家庭中常见的心理问题,通过一个个典型案例加以分析,并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法。全书共分为幼学篇、成长篇、交际篇、家庭篇、教师篇、升学篇和大学篇几部分,其中案例分析精辟生动,语言通俗易懂,方法有效实用,适合青少年和家长阅读,也是教育工作者的有益参考书。
辨别多动症儿童
教师的强项是传授知识,但在管理多动症儿童方面可能缺乏足够的能力。要想管理好多动症儿童,教师首先要学会如何用科学的方法将这些儿童找出来。对于教师来说,最容易出现的一个误区就是将多动症与品行问题或纪律问题混为一谈,两者在表面上很相似,但机制和形成原因是不同的。
首先,多动症一般是先天的生物学因素导致的行为问题,而品行不良则是不良教育环境导致的行为问题。后者总是因人际关系方面有问题而导致破坏课堂纪律,他们不会与别人相处和沟通,不知如何听取别人的意见,这种人际沟通的缺陷造成其课堂纪律问题。而多动症儿童则刚好相反,是因为冲动、注意力不集中引发人际关系问题。相比之下,多动症儿童违反纪律是没有目的性的,是由于不能自控所导致的。
其次,多动症儿童的注意力问题具有跨场合一致性的特点。无论是户外活动还是课堂学习,他们总是注意力集中困难,他们的冲动和多动是一种不可抑制的、盲目的,好像是一种与生俱来的行为。而因性格或家庭教育不良导致的破坏纪律的行为,则一般不具有跨场合的一致性。
再次,品行不良的儿童一般不伴有学习能力障碍和注意力本身的问题,而是明显表现出情绪方面和品行方面的问题。而多动症儿童则可能同时具有知觉、语言或阅读方面的困难,尤其是在学习和听课时注意力难以集中,所以他们在成绩上往往落后于其他人。
最后,品行不良儿童的不听话一般在程度上不很严重,而且经过教师的批评和管教后,有时能取得良好的效果。而多动症儿童一般都具有严重的注意力问题,教师的一般说教和管束不起作用。
做好充分心理准备
由于多动症儿童不能够通过说教来改善其症状,再加上其问题的持久性和跨场合的一致性,教师在面对这类儿童时首先要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
教师应该认识到,管理多动症儿童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因此要想在短期内取得成效是不可能的,因为他们的行为问题绝不是情绪和态度问题。
教师必须估计到,这些儿童通常除了具有注意力的问题外,还会出现社会交往不良、学习能力缺陷和品行问题。因此,教师不应该只是关注这些儿童的注意力问题,还应该干预其人际交往能力、学习技能。
教师必须学会发现这些儿童身上的强项和长处。由于这些儿童问题非常多,如果过分关注他们的种种不良表现,教师可能会觉得他们一无是处。实际上,这些孩子有很多闪光点,比如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比较强。教师应该关注这些孩子的成长,看到他们进步的地方,用适当的尺度来评价他们,积极地给予鼓励和表扬。
最后,教师应该意识到,要想矫正多动症儿童的行为问题,没有一个长期系统的计划是不行的。另外,不仅是班主任参与进来,其他任课老师和家长都要在整个矫正计划中发挥作用。
有效进行行为管理
对多动症儿童进行有效管理,教师必须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那些被诊断为多动症的儿童,会比一般的儿童需要更多的、更为特定的行为结果反馈。为了让他们更好地控制自己的行为,教师必须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注,对他们的具体行为给予表扬或批评。在干预的初期阶段,一定要连续地对他们的正确行为给予奖励并加以强化,如果有间断,则矫正效果不好。
研究表明,在使用强化物(奖励)强化这些儿童的学习行为时,及时的强化和较小的强化物,要比延时的强化和大的强化物更为有效。也就是说,一旦他们出现了正确的、认真的学习行为,应立即给予强化。
在对多动症儿童进行管理时,正强化应当是主要的。教师应当把强化的重点放在儿童的注意力集中和认真听课的行为上,对这些良好的行为多加以注意并及时表扬或鼓励。温和的批评与处罚也是必要的,在以奖励为主的同时,可以对他们的注意力不集中行为给予口头批评,以使他们更好地把注意力集中在学习上。
选择强化目标时,应当以完成作业的数量和质量为指标,而不是将目标简单定在上课集中注意力听讲上。这样做,首先可以使教师把握最为重要的事物;其次使学生掌握学习技能,学会组织学习材料,独立完成作业;并且可以避免因教师过于关注注意力分散和破坏行为而引起不良后果。
在使用强化时,强化物最好是学生所喜爱的活动,如自由活动时间或者可以进入计算机房等,而不是具体的实物如糖果。可以在这些儿童完成作业后,让他们从事自己喜爱的活动,也可以遵循“普雷马克原理”,即用儿童喜爱的活动强化发生概率较低的活动。如可以让喜爱计算活动的儿童,在从事不喜爱的阅读活动后,做几道数学题。
教师可以利用课堂上的“特权”作为强化物,可事先与学生讨论一下他所喜欢的课堂上的特权是什么,如优先发言、自习课提前结束等,并以这种特权来强化他们完成作业的行为。如果他们按时完成作业或者作业的错误数减少到规定标准,则给他们这样的特权。
合理运用学习合同与行为契约。教师应该与问题儿童一起商量签订一个学习合同,合同内容包括应该完成的任务、完成时间、具体达到目标的方法,以及履行合同后能够得到的奖赏和违约后的惩罚,以便让注意力问题儿童学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有助于慢慢养成良好的学习计划和时间观念。
培养注意力问题儿童的自我评价意识,让他们从社会比较的挫败感中解脱出来。多动症儿童更容易灰心丧气,出现抑郁情绪。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该让这些儿童学习自我比较,而不是做社会比较,让他们关注自己的进步,慢慢树立自信。
P8-11
《打开心窗——崔博士心理咨询札记》与读者见面了。这本小书,以“崔博士”的名义,和大家谈校园与家庭的心理健康,读来饶有趣味。
其实,崔博士名为咨询师,却不是一个具体的人,而是《中国教育报》每周都与读者见面的一个心理健康类栏目的主角。5年多来,这个普及心理健康知识的栏目分别从“校园心理”和“家庭心理”的角度,组织发表了数百篇心理健康方面的文章,为广大读者搭建了一个普及心理健康知识的平台,并与专家一起,解答了许多读者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受到了大、中、小学师生及家长的普遍欢迎。
5年多来,栏目的编辑们经常收到读者来信,感谢《中国教育报》编辑部为社会大众的心理健康,开辟了这么一个有益且有趣的心理健康园地;也有许多读者建议,要是把那些典型事例归类整理并汇编成册,会给更多的读者提供心理健康方面的帮助。应读者的要求,《中国教育报》编辑部对2001—2005年间心理健康栏目的文稿进行了整理、改编,汇成了这本《打开心窗——崔博士心理咨询札记》。
生活中,人们的心理健康问题各不相同、复杂多变,校园与家庭中的心理健康问题是一个重要的方面。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会遇到许多令他们始料不及的人和事;家长望子成龙,有时难免急于求成,教育的方式、方法会有不妥之处;教师面对讲台前的几十个学生,一人一个脾气秉性,如何才能让他们的个性得到健康发展?青春期的孩子,情绪不稳定,有时爱钻牛角尖……这一个个的问题如何对症下药?在本书中,“崔博士”以学校与家庭心理问题的解决为侧重点,用尽可能通俗的语言,细致分析了儿童、少年、青年各个年龄段可能产生的种种心理问题,并开出了一个个小药方。书中长文短稿百余篇,编者力求通过浅显的文字,让读者能够更多地关注现代人的心理健康,特别是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并使读者对心理健康知识有一个入门的了解。
《打开心窗——崔博士心理咨询札记》是所有关注和支持《中国教育报》心理健康咨询栏目的作者共同创作的结晶。他们既有从事心理健康研究的专家学者,也有来自校园心理健康咨询一线的教师,更多的是对心理健康教育活动颇有心得的班主任和任课教师。他们写出的工作心得与札记,反映了他们对祖国的花朵、未来社会栋梁的关爱与呵护,也道出了家长、教师及孩子们的心声。在此,谨向安树芝、陈新欣、曹彦燕、傅白水、谷静、贺淑曼、韩长、代、李元卿、刘静宇、林永和、马志国、莫娟娟、聂振伟、孙雪娜、邵守波、庞小莉、彭雯、钱志亮、渠淑坤、田丽美、王惠、魏雷、吴彦春、文山、徐岫茹、许燕、肖一帆、于忠、杨放如、尹玉杰、苑建青、张小乔、赵广才、章剑和、曾宏燕、郑云珍、邹红、朱明方,以及众多未及提名的作者表示最衷心的感谢。
《中国教育报》副总编辑李功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