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小说史上,济公这个形象,是一个嘻笑怒骂中济困扶危、而又玩世不恭的喜剧性人物。有关他的各种有趣的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几乎是家喻户晓。《醉菩提传》二十四回和《麴头陀传》三十六则,即是明末清初出现的两部描写济公故事的中篇小说,是济公故事系列中两部至关重要的著作。小说语言生动诙谐,情节引人人胜,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和较强的可读性。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醉菩提传麹头陀传/明清稀见小说坊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明)天花藏主人 |
出版社 | 人民文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在中国小说史上,济公这个形象,是一个嘻笑怒骂中济困扶危、而又玩世不恭的喜剧性人物。有关他的各种有趣的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几乎是家喻户晓。《醉菩提传》二十四回和《麴头陀传》三十六则,即是明末清初出现的两部描写济公故事的中篇小说,是济公故事系列中两部至关重要的著作。小说语言生动诙谐,情节引人人胜,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和较强的可读性。 内容推荐 中国古代小说,作品似海如林。但在几大名著光芒的掩盖下,有很多作品几近被人遗忘。这使我们很难领略中国古代小说本身所具有的多样景色,以简单取代了丰富,令人深感遗憾。 为此,我们编辑了这套《明清稀见小说坊》,力求在明清小说园林的姹紫嫣红中尽可能撷取不一样的芬芳,奉献给读者。入选的小说虽然都不是名著,但却在各自的时代广为流传,并因各自的与众不同而独秀一隅:或有迷幻的情节,或有奇巧的结构,或有漂亮的语言,或有婉丽的思致…… 所以,本丛书不分文言白话,没有篇幅的限制,也不对内容人为地分类,入选的原则只有一个——“稀见”。拂去岁月的尘埃,我们只是想让那些曾被忽略的美景,重新展现在您的面前。 《醉菩提》和《麴头陀传》是明末清初出现的两部描写济公故事的中篇小说。 目录 醉菩提传 麹头陀传 校点后记 试读章节 第 一 回 静中动罗汉投胎来处去高僧辞世 诗曰: 爱网无关爱不缠,金田有种种金仙。 禅心要在尘中净,功行终须世上全。 烦恼脱于烦恼际,死生超出死生前。 不能火里生枝叶,安得花开火里莲。 此八句诗,是说那释教门中的罗汉,虽然上登极乐,无灭无生,但不在人世翻筋斗弄把戏,则佛法何以阐明,神通难于显示,哪能点醒这浊世一班的愚庸,如今且说一位罗汉,因一念慈悲,在那西湖上留下五十年圣迹,后来万代瞻仰,莫不称奇道异。你道是谁?却是大宋高宗南渡,建都在浙江临安府。这浙中有一座天台山,最为灵秀,原是个活佛住的去处。这高宗建国在旁,遂改为台州府。这府中有个国清寺,寺中的长老,法名一本,道号性空,僧腊已是六十八岁,也是累劫中修来的一尊罗汉,但往往默示禅机,绝不轻易露出本相。这一年,正值岁冬,北风凉冽,彤云密布,飞雪扬扬。晚斋后,长老在方丈中禅椅上端然独坐,众弟子群侍两傍,佛前香烟霭霭,琉璃灯影幢幢,师弟们相对多时。有一弟子会悟于心,跪在长老面前道:“弟子蒙师慈,默示静理,今弟子细细参悟,已知静中滋味有如此之美矣。”长老微笑道:“你虽会得静中滋味固妙,然有静必有动,亦不可因静中有滋味,而遂谓动中全无滋味也。”弟子惊讶道:“蒙师慈,日示静理,今复云然,岂动中又别有滋味耶?”长老道:“动中若无滋味,则处静者不思动矣。”正说不了,只听得豁喇喇一声响亮,有如霹雳,众弟子尽吃一惊。长老道:“尔等不必吃惊,此正所谓静中之动也。可细细看来声从何起?”众弟子领了法旨,遂一同移着灯,出了方丈,行至法堂,转上大殿,并无影响。再踅入罗汉堂去,只见一尊紫磨金色的罗汉,连一张彩画的交椅,都跌倒在地。众僧方才明白,原来声出于此。遂回方丈报知长老,长老也不则声,闭目垂眉,竟入定去了。定不多时,忽回来说道:“适来一声震动,推倒土泥者,乃紫脚罗汉静极而动,已投胎往世矣。幸去不远,异日尔等自有知者。待弥月时,老僧当亲往一看,与之决去往也。”众僧听了,俱各惊异不题。正是: 已知来处来,早辨去时去。 来去两分明,方是菩提路。 话说台州府天台县,有一位宰官,姓李,双名茂春,官拜春坊赞善,为人纯谨厚重,不贪荣利,做了几年官,就弃职归隐于家。夫人王氏,十分好善,但是年过三十,并无子嗣。赞善又笃于夫妻之好,不肯娶妾。夫妻两个日夜求神祈佛。忽一夜,王夫人梦见一尊罗汉,将一朵五色莲花相赠,夫人接来,一口吞下。自此之后,遂身怀六甲。到了十月满足,正是宋光宗三年十二月初八日,一更时分,生下一男,面如满月,眉目清奇。临生之时,红光满室,瑞气盈门。赞善夫妻两个欢喜异常。赞善忙烧香点烛,拜谢天地。一时亲友尽来称贺。到了满月,正在开筵宴客,忽门公来报:“国清寺性空长老在外要见。”赞善暗想:“这性空和尚乃当世高僧,等闲不轻出寺,为何今日到此?”连忙接入堂中,施礼相见。便道:“下官尘俗中,老师法驾宠临,必有事故。”长老道:“并无别事,闻得公子弥月,特来奉贺。但此子与老僧有些来去因缘,欲求一见,与他说个明白。”赞善满心欢喜,忙进内与夫人说知,叫、r环抱着,自己跟出来,送与长老观看。长老双手接在怀中,将手摸着他的头道:“你好快脚,怎冷也不怕,这等大雪竞走了来。但圣凡相隔天渊,来便来了,切不可走差了路头。”那孩子就像知道的一般,微微而笑。长老又拍他两拍,高声赞道: 莫要笑,莫要笑,你的事儿我知道。见我静修没痛养,你要动中豁虎跳。跳便跳,不可迷了静中窍。色会烧身,气能败道,钱财只合帮修造。若忧冻死须菩提,滚热黄汤其实妙。你来我去两分明,慎莫大家胡厮靠。 长老赞罢,遂将孩子递还丫环,叫他抱了进去。又问赞善道:“公子曾命名否?”赞善道:“连日因庆贺烦冗,尚未得佳名。”长老道:“既未有名,老僧不揣,妄定一名,叫做修元,顾名思义,叫他恒修本命元辰。不识大人以为何如?”赞善大喜道:“元为四德之首,修乃一身之宝,谨领大师台教,感谢不尽。”长老遂起身作别。赞善道:“蒙老师远临,本当素斋,少申款敬。奈今设席宴宾,庖人烹宰,厨灶不洁,以致慢去。尚容亲诣宝刹叩谢。”长老道:“谢何敢当,但老僧即日西归,大人如不见弃,屈至小庵一送,叨宠实多。”赞善道:“吾师僧腊尚未过高,正宜安享清福,为何忽发此言?”长老道:“有来有去,乃循环之理,老僧岂敢有违?”遂别了赞善,回至寺中静坐。 过了数日,时值上元,方出法堂升座,命侍者撞钟擂鼓,聚集大众,次第顶礼毕,两班排立。长老道:“老僧不日西归,有几句辞世偈言,宣念与大众听者: 正月半,放花灯,大众年年乐太平。老僧随众已见惯, 归去来兮话一声。 既归去,复何疑,自家心事自家知。若使旁人知得此, 定被旁人说是非。 故不说,只成呆,生死之间难用乖。山僧二九西归去, 特报诸山次第来。 生死来,休惊怖,今古人人有此路。黄泉白骨久已非, 惟有青山还似故。 水有声,山有色,阎罗老子无情客。奉劝大众早修行, 先后同登极乐国。” 长老念罢,大众听得西归之语,尽皆惶惶,一齐跪下,恳求道:“弟子辈根器顽钝,正赖师慈指张法教,幸再留数十载,以明慧灯之不灭。”长老道:“慧灯如何得灭?因彼灵光,故老僧隐焰,死生定数,岂可稽留?可抄录法语,速报诸山,令十八日早来送我。”分付毕,遂下法座。众僧只得一面置龛,一面传报。到了十八日,诸山人等尽来观送。李赞善与众宰官亦陆续俱至。性空长老沐浴更衣,到安乐堂禅椅上坐下,诸山和尚并一应人等,俱簇拥侍立。长老呼其亲信五个弟子至前,将衣钵之类尽行付与,分付道:“凡体虽空,灵光不隔,机缘若到,自有感通,汝五人谨守法戒,毋得放纵。”五弟子不胜悲恸,叩领法旨。长老又略定片时,忽开目道:“时已至矣,快些焚香点烛,礼佛念经。”众僧依言,不一时,礼诵毕。长老令取纸笔,大书一偈道: 耳顺年逾又九,事事性空无丑。 今朝撒手西归,极乐国中闲走。 长老写毕,即下目垂眉,霎时圆寂。众各举哀,请法身入龛毕,各自散去。 到了二月初九日,已是三七,又请大众举殡。这一日,天朗气清,远近毕至,大众举龛而行,只见幢幡前引,经声随后,直至山化局,方停下龛子在松林深处。五弟子请寒石岩长老下火,长老手执火把道:“大众听者: 火光焰焰号无明,若坐龛中惊不惊? 回首自知非是错,了然何必问他人。 恭惟圆寂紫霞堂下,性空大和尚本公觉灵。原是南昌儒裔,皈依东土禅宗。脱离尘俗性皆空,真是佛家之种。无喜无嗔和气,有才有学从容。名山独占乐其中,六十九年一梦。咦!不随流水入天台,趁此火光归净土。” 寒石岩长老念罢,遂起火烧着龛子,一霎时烈焰腾空,舍利如雨。忽见火光丛中,现出一位和尚,随火光而起,下视众人道:“多亏了汝等。”又叫赞善道:“李大人,汝子修元,乃佛门根器,非宰官骨相,但可为僧,不宜出仕,切勿差了,使他错了路头。倘若出家,可投印别峰或远瞎堂为师。须牢牢记取,不可忘怀。”赞善合掌向空道:“蒙老佛慈悲指示,敢不遵依?”再欲问时,那和尚法相,已渐渐的向青云内去了。那赞善因听了长老在云衢嘱付的话,遂紧记在心,不敢暂忘。后来那修元果真的在灵隐寺出了家,做出许多奇事。直教: 动静玄机凝妙道,去来踪迹显神通。 毕竟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P7-11 序言 禅关气清,静处自可通神;妙道凝玄,正容乃以说法。若济颠师者,遇酒肉而不知戒,犯淫色而不知禁,往往嬉笑怒骂,恣情纵意。人第知颠之为颠,究之,极意佯狂,尽是灵通慧性;任情游戏,无非活泼禅机。此颠之终非颠,而圣迹之不可不传也。夫松涛竹影,花雨香风,惟贞敏寂静者始能会悟,而蠢蠢凡愚,区区庸鄙,思欲概以相量不得也。故抱度世婆心者,或托之疯痴,庶有以惊其聋聩而转其愚蒙,示以奇怪而发人深省,其与静处通神,正容说法,盖亦无弗同也。 桃花庵主人漫题 后记 《醉菩提》和《麴头陀传》是明末清初出现的两部描写济公故事的中篇小说。 《醉菩提》全称《济颠大师醉菩提全传》,又名《济颠大师玩世奇迹》、《济公全传》、《济公传》、《皆大欢喜》、《度世金绳》等。题“天花藏主人编次”,亦有题“西湖墨浪子偶拈”者。天花藏主人是活跃在明末清初的一位通俗小说家,若有《平山冷燕》、《玉娇梨》、《玉支机小传》、《人间乐》、《梁武帝西来演义》等多种小说。西湖墨浪子盖即《西湖佳话》的作者古吴墨浪子,或许因为《西湖佳话》中的《南屏醉迹》也是描写济公故事的,故有人即把墨浪子与《醉菩提》联系在一起。 《麴头陀传》全称《新镌绣像麴头陀济公全传》,又题《新镌绣像济颠大师全传》,别标《麴头陀新本济公全传》。题“西湖香婴居士重编”、“鸳水紫髯道人评阅”、“西墅道人参定。”香婴居士即王楚吉,字长龄,杭州人,约生活于顺康问,生平事迹不详。 济颠故事自南宋以来即在民间广泛流传。明田汝成《西湖游览志馀》第十四卷《方外玄踪》即有关于济颠的记载。刻于明隆庆三年的《钱塘渔隐济颠师语录》,从其文中称宋朝为“大宋”、官职地名多是宋代称谓,文字粗朴且多宋元俗语等情况看,很可能就是宋元说话人传至明代的说话底本。而《醉菩提》、《麴头陀传》正是上承《济颠语录》,下启清中叶以后出现的《济公全传>,较之前者完整而生动,较之后者简洁而少枝蔓,为济公故事演变》中两个至关重要的本子。 至于二书孰先孰后,过去一般认为《麴头陀传》在先,《醉菩提》在后(参见赵景深《中国小说丛考·关于济公》)。但《麴头陀传》第二十七则“昭庆寺偶听外传、莫山人漫自论评”,昭庆寺前和尚演说的正是《醉菩提》里的故事,而莫山人的评论又明显的是重编者的观点,又好像《麴头陀传》比《醉菩提》晚出。 《醉菩提》现知有乾隆、道光、同治、光绪多种刊本,此次点校以乾隆五十三年金阊古讲堂本为底本。《麴头陀传》除大连图书馆所藏康熙七年戊申刊本外,未见其它藏本。此次整理即以大连图书馆藏本为底本,标点、分段,并改正了明显的错讹。底本印迹不清,难以辨认的字,均以“口”标识。限於点校者的学力,点校中的疏漏或错误不当之处在所难免,望专家和读者慨予指正。 校点者 一九九二年十一月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