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官场奇人关于为官之心得,封建官场中进则建功立业,退则保全自身的权谋典籍。儒家的智慧是极为深刻的。它是一种非智谋的大智谋,其运谋的方法不是谋智,不是像法家或兵家那样直接以智慧迫使对方服从;而是谋圣,即从征服人心着手,让人们自觉自愿地为王道理想献身。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仕赢学(经典珍藏版)/天下无谋文丛 |
分类 |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中国政治 |
作者 | 史半山 |
出版社 | 南方出版社有限公司 |
下载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古代官场奇人关于为官之心得,封建官场中进则建功立业,退则保全自身的权谋典籍。儒家的智慧是极为深刻的。它是一种非智谋的大智谋,其运谋的方法不是谋智,不是像法家或兵家那样直接以智慧迫使对方服从;而是谋圣,即从征服人心着手,让人们自觉自愿地为王道理想献身。 内容推荐 在中国古代社会,除了战乱和改朝换代这样大的社会动荡外,表面上风平浪静,但实际上波谲云诡、变动迭出的就要数官场了。做官的人一方面要努力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即所谓建功立业,拜将入相,另一方面更要尽量保全自身,以固荣宠,其中自有诸多的学问和策略。但这些,正史中很少去正面描述,只是偶尔留下一些蛛丝马迹,而在个人著述中,更是很少有人提及。大约是因为这里面权谋的因素太多,不好明以示人吧。但尽管这样,仍然有人写下一些自己对为官之道的体会,当然不会将其公之于世,只是供自己把玩,或传给子孙作为参考。 作者署名为长乐老的《仕道》或许就是这样的一篇著述。长乐老是五代人冯道的号,经有关学者的初步研究与考证,《仕道》很有可能是冯道写下的。而从文中的口气看,作者有过官场的经验,甚至可以说是深谙为官之道的。倘若真是冯道所著,那倒真的可以说是恰如其分了。因为冯道是一位在官场中久经历练的人物,为官时间长,历任朝代多,任官职务高,可以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他是最有资格,也是颇有可能写下这样的文字的人。 目录 修身第一 ●伐欲者成,善舍者得。 ●为仕讲究忠直,更要讲究策略。 ●为仕之道,立德在先,立功在后。 ●民心如秤,不平则倾。 ●心静则平,平则智,智则不乱,不乱则不衰。 ●平庸者无誉无毁,优异者怨谤加身。 ●“舍”便是得,养廉便是护身。 明察第二 ●明察的要义,在于审时度势,谋定思动。 ●世事,黑白分明者少,以假乱真者多。 ●察之则明,不察则昏;辨之则明,不辨则昏。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不患外不知内,惟患内不知外;不患下不知上,惟患上不知下。 ●仕途之要义,在于了解上司是否明智,考察下属是否贤能。 ●善察者见微而知著,人未动而我先知,后发而先制。 ●知善恶,然后可以任贤良;明时势,然后町以知进退。 远猷第三 ●有为之人,必深谋之,远虑之,此所谓远猷。 ●人之趋利,就像飞蛾扑火。只有智者不以近利失远利。 ●见不远必谋不深,谋不深必事多舛。 ●谋定思动,是成功者的基本功。 ●弱者求形强而愈弱,强者求形弱而愈强。 ●谋小图大,巨大祸不远。 雅量第四 ●雅量者忍量也;忍则自安,不忍则危。 ●雅量,是忍,是定,是静。能忍则安,能定则成,静而致远。 ●进退自如,如闲云野鹤,为人生之至境。 ●器量和见识乃成功的先决条件;雅量于大志中。 ●刚强者胜不如自己刚的东西。柔弱者则胜比自己更刚强的东西。 事上第五 ●逢迎可满足上位者的眼前,却毁掉上位者的长远。 ●丑陋弯曲的木根,常能变成天子手中名贵的器物。 ●做上位者希望你做的事,然后保挣一^定白勺距离,是聪明的。 ●荣宠所固有的危险与贫穷的危害同样不可低估。 ●察上过而不忤,知上好而不趋,守身持正,终不殆。 ●官位高低绝非品行的标志,心计便变得要害了。 ●事上以忠,任事以勤,不居功,不二过,明时势,知进退。 ●上位者予取予夺的现实,决定了揣摩上司隐藏起来的心意的重要。 ●为人宜直,行事宜曲。 御下第六 ●以恩树德,以严树威,以赏彰功,以罚止过。 ●赏罚要分明,恩威要并重。 ●御下以术,终以诚。 ●不示根底,利用短处,保持距离,乃上位者需领悟的要义。 ●敬服为上,屈服为中,恐吓为下。 ●对下属的错误,最好的办法是威慑;宽容而不姑息,严厉而不伤众。 ●惩罚他要对他的最软弱处。 用人第七 ●使用人才,在于如何看待人才。大才大用,小才小用,怪才偏用。 ●用人所长,便是笼络之道的要义。 ●用人以道,擒心为上。 ●对君子用以名,对小人用以利。 ●用人之道,识人为先,御使后之。 ●上位者用人,忌凭好恶;小则失,大则衰。 守身第八 ●聪者获捷利,智者远祸害。 ●世无常恒,富贵难远,利害常变,唯廉简恒久。 ●事留有余,功而不居,可保长远。 ●才高谤来,功大毁至;唯智者不以彰显自居。 ●强胜弱一时,弱胜强一世。 谋略第九 ●谋无定法,狡计百端;随心所欲,因势而异。 ●击敌不如纵敌,引敌至荒谬之境,一击而成。 ●要想压制对方,就一定先抬高他;要想从对方那里索取,就一定要先给他, ●成大事者,靠见识制定,靠胆识完成。 ●最高的谋略是攻心,最高的智慧是让人心服。 ●大为无为,大谋无谋,乃谋之至境。 才辩第十 ●劝诫的时机,比机智的语言更重要。 ●处世为人,当自以为聪明时,祸患就在下面。 ●可辩事之对错,不可辩人之对错。 ●智者只想改变事情的形态,愚者则想改变人心的形态。 ●时问站在忍者一方,善忍者赢。 试读章节 【原文】 夫上古无官,当是时也,民衣褐而穴居,食则同食,寝则同寝,无一己之私。而三代以下,丰饶日渐,仓有余廪,厩有余畜,民始有私。乃举贤人,设百官,导之以礼义,威之以刑法 【译文】 上古的时候没有职官,在那个时候,百姓穿着葛制的衣服,住在洞穴中,吃饭一起吃,睡觉一起睡,没有个人的私产。三代以下,渐渐地变富了,谷仓中有了多余的粮食,棚子里有了多余的牲畜,百姓开始有了私产。于是推举有才能的人,设立各种官职(进行管理),用礼义来教化他们,用刑法来威吓他们。 【事典】武丁借梦用傅说 武丁是殷商中期的君主,商朝在他的统治下,达到了鼎盛期。他知道官员的重要,非常善于选拔贤才来担任官职。 在登上王位之前,有一次武丁到虞山巡视,看到一群苦役犯正在筑城墙,其中有一个人气宇不凡,就把他找来问话。这个人就是后来的贤相傅说。武丁和傅说谈了很久。傅说突然问武丁:“请问,为什么天下会有那么多人犯罪呢?”武丁不假思索地说:“罪犯众多,说明朝廷在治理上有失德之处。”傅说进一步问:“那么你准备怎样治理天下呢?”武丁沉思了一会儿,反问傅说:“你有什么看法?”傅说道:“要想治理好天下,就要任命贤人当官,兴利除弊,让百姓安居乐业。”武丁听了,很高兴,就问傅说有什么好办法,傅说侃侃而谈,武丁听得目瞪口呆。他把傅说牢牢地记在了心里。 成为国君后,武丁又想到了傅说,他决定要傅说出来做官。但想到傅说是一个犯了罪的奴隶,把他提拔为朝廷大臣会遭到朝臣们的反对,不禁眉头紧锁。 终于,他想出了一个办法。这天,他上朝后,对大臣们说:“我做了个梦,梦见上天赐给我一个贤臣,可以帮我治理国家。你们要快些把这个人找来!” 他说出了傅说的样子,还让人画成了像。大家拿着画像到处去找,最后在苦役犯中找到了傅说。古代人都相信上天,既然是上天的意思,谁也不敢说出反对意见。武丁一见傅说,就大声说:“就是他,他就是我梦见的那位贤臣!” 于是傅说被拜为相国。他果然没有辜负武丁对他的期望,对朝政进行了改革,采取了很多新的举措,商朝很快就达到了中兴。 【人物】 傅说最初是犯罪的奴隶,被武丁发现,委以重任。据说他曾劝武丁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还说,知道道理并不难,难的是付诸行动。这些见解在今天并不新鲜,但在几千年前却是振聋发聩。傅说当了相国后,辅佐武丁,励精图治,使商朝变得空前强盛。 【释评】 设立职官,最初的目的是为了实现管理的有效性。尧、舜时期,虽然也有人在辅佐,但官僚体系并不完善。至于从何时形成了一整套官僚体系,现在无从作出准确的回答,但设官的初衷却是明确的,就是为了帮助君主更加有效地管理国家,让百姓安居乐业。只有百姓安居乐业了,社会才会安稳,国家才能强盛,王朝才能延续。 选拔贤才做官,对百姓进行教化,提高他们的道德素质,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另外一个方面就是建立起一整套法令法规,解决纠纷,进行合理分配,使社会达到公正和公平。关于傅说的具体政绩,因为年代久远,缺少记载,今天已经无从考据,但从实际效果来推断,他肯定就是这样做的,不然,商朝就无法达到中兴和强大。 【原文】 官者,管也。权者,衡也。所以设赏罚,明诉讼,断是非,辨好恶,检奸邪,消佚乱。管之,束之,导之,化之,衡之,以求其平 【译文】 官,就是管。权,就是秤。是用来设定奖赏、惩罚,接受诉讼,评判对错,分辨善恶,约束奸邪,消除淫乱的。管理、约束、引导、教化、评定,来达到公平。 【事典】陈平巧对汉文帝 陈平虽然相貌堂堂,但因为家里穷,又偏偏不肯下地干活,只是一味地读书,因此人们不大看得起他,认为他不务正业。 陈平住在库上里。这天,这里在祭祀土地神,祭祀后,要把祭肉分给大家。这是个费力不讨好的差事,因为肉很难分得平均。于是,人们就把这个差事交给了陈平。 但这次却不一样,陈平把肉按照肥瘦大小进行了分配,大家都感到很满意。 “小子,做得不错。”一位老人家说,“你办事很公道。” “假如让我主宰天下,我也会做到同样公平。”陈平像是在自言自语地说。 后来陈平投奔了刘邦,多次运用奇计,帮助刘邦夺取了天下。刘邦死后,他和周勃等人灭掉了诸吕,保住了刘氏的江山。P3-5 序言 在中国古代社会,除了战乱和改朝换代这样大的社会动荡外,表面上风平浪静,但实际上波谲云诡、变动迭出的就要数官场了。做官的人一方面要努力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即所谓建功立业,拜将入相,另一方面更要尽量保全自身,以固荣宠,其中自有诸多的学问和策略。但这些,正史中很少去正面描述,只是偶尔留下一些蛛丝马迹,而在个人著述中,更是很少有人提及。大约是因为这里面权谋的因素太多,不好明以示人吧。但尽管这样,仍然有人写下一些自己对为官之道的体会,当然不会将其公之于世,只是供自己把玩,或传给子孙作为参考。 作者署名为长乐老的《仕道》或许就是这样的一篇著述。长乐老是五代人冯道的号,经有关学者的初步研究与考证,《仕道》很有可能是冯道写下的。而从文中的口气看,作者有过官场的经验,甚至可以说是深谙为官之道的。倘若真是冯道所著,那倒真的可以说是恰如其分了。因为冯道是一位在官场中久经历练的人物,为官时间长,历任朝代多,任官职务高,可以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他是最有资格,也是颇有可能写下这样的文字的人。 冯道字可道,瀛洲景人,一生中曾在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和契丹任官,侍奉过“四姓十君”,而且都是作为重臣,并多次为相,所以人称“不倒翁”。他所以长盛不衰,除了具有相当的政治经验外,也和他处事圆滑、经验老到有关。 冯道在五代的官僚中也是比较重视文化的一位。史书上说他自幼好学能文,除了奉养父母外,只是读书吟诗,即使大雪封门、尘垢满席,也兴致依然。他本人著有《长乐老自叙》,在后唐长兴三年时,还印行经籍标准文本,依唐刻《开成石经》,并和经注合刊,开雕“九经”:《易》、《书》、《诗》、《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周礼》、《仪礼》和《礼记》,以端楷书写,能匠镌刻。至后周广顺三年五月雕印完成,历时二十二年。同时刻成的有唐代张参撰《五经文字》、玄度撰《九经字样》等书。因刻书事业由国子监主持,故史称“五代监本九经”,创官刻书籍之始。当时流传甚广,影响深远。对此,元王祯评为“因是天下书籍遂广”。 因此,我们有理由认为这篇属名“长乐老”的文章或许是出于冯道的手笔。从文字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的思想核心仍然是儒家的仁学。这不足为怪,自汉代董仲舒“独尊儒术”以后,读书人不可能不受到这方面的影响。这种影响自有其积极的一面,比方说他在文章中流露出一定程度上的民本思想,认为为官就是管理,为官之道只有做到公正、公平,顺应民心,这样才会长治久安。他也比较注重实际,虽然他提出修身养德,但也指出做官要想有所作为,就一定要精通做官之术。离开了这些策略,不仅难以建立功业,就连保全自身都难以做到。这就体现出他的道术更多是来自老子的主张,与汉朝张良、陈平等人信奉的黄老之术一脉相承。当然里面也多少带有一些法家的思想,但总的说来是以宽仁为主,但这里的宽仁,就不免带着某些策略性了。这篇文字的大部分内容涉及到了做官的人如何具体操作,如如何识人、如何明辨真伪、如何侍奉上司、如何统御部下、如何用人、如何全身、如何论辩,甚至还不可避免地带有一定的玩弄权术的内容。 这在今天看来,当然很好理解。官场上的残酷和多变是人所共知的,为官,如果只是具有政治上的抱负,而不谙官场的策略和技巧,很可能阴沟里翻船,甚至身家性命也无法保全。就拿进谏这样最为普通的事情来说,魏征因为直言敢谏成为大唐的贤臣,但也有多少人因此失去官爵,还掉了脑袋。在用人上也是如此,所有的人主和官员都大谈重用贤才,但何者为贤,何者为不肖,却因人而异,很难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在对待下属上也是如此,如何才能调动和发挥下属的积极性,也是一门学说。当然,无论在古代,还是在现代,下属是否具有高尚的道德操守,具有政治远见,并能明察是非,是作为领导者必须掌握的。如果我们对这些抽去具体的内涵,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把握其精髓,对今天仍然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总之,这篇文字虽有它的思想局限,但对于掌握官场策略和技巧还是提供了很好的参考。通过这篇文章,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封建时代官场的权术。同时,它也具有一定的现实作用,通过它提供的内容,我们既可以识别官场中的某些机巧,又可以批判地继承。如对待上级,既要尊重,也要委婉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对待下属,既要严格要求,又要适当宽松。这些都属于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的范畴,即使在今天,也是适用的。至于其中的诈术,如果用于正当的地方,似乎也未尝不可。 技巧本身是没有对错的,关键在于你的目的是怎样的。如果我们秉以公心,为把事情做好,适当地掌握一些为官行政的技巧,应该是无可厚非的。 基于这样的考虑,我们对这篇文字进行了部分删减,并加注释,辅之以历史上的事例,在每段的后面,还加上了批评性的释评,希望读者能从中汲取一些有益的因素。 史半山于半山堂 书评(媒体评论) 余久居禄位,历经艰危,而得以对上显扬祖宗,对下光耀亲朋……皆因三不欺也。以这种准则侍奉父母、侍奉君王、侍奉上级、对待下级的处世之道,蒙受了上天的莫大宽恕,虽屡经危难而多次获福…… ——_五代冯道《长乐老自序》 冯道的一生,就是一部“做官学”,他本就是一位官场常胜将军,是一部活的教材,他一生的意义也许就是教人怎样做官,用他一生的实践向人们宣告着官场不倒的秘密…… ——闻钟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