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律令为独门利器,开一代文侠小说风,细节源自出土汉简,创全新历史主义流。中影集团《汉武大帝》后再铸强汉风骨,《亭长小武》同名电视剧即将横空出世。
这部堪称文侠小说的恢宏长篇,以汉武帝时代“巫蛊之变”为背景、以湖北张家山出土汉简所记载的一个离奇案件为缘起,引出一段曲折生动、扣人心弦的传奇故事,塑造了小武这个精通汉律、亦正亦邪、亦儒亦侠的文侠形象,及其平民发迹的传奇人生,汉武帝、太子、丞相、廷尉、宠臣、翁主、京辅游侠、梅岭群盗等一干鲜活人物,也跃然纸上。书中全面展现了强汉风骨、苍凉雄放的时代风貌,野性年代、浓烈狂野的男女之爱,以及凌厉雄劲的战阵兵锋、骨鲠慷慨的人格气质、市井闾里的日常生活等汉代社会的原生态,而且,该书内容和附录中还涉及汉代地图、兵器、官制、爵制、度量衡等有趣的“学问”,堪称其特别之处。
故事发生在西汉武帝的太始四年。这年夏天,位于江南的豫章郡豫章县发生了一起抢劫凶杀案,受害者是城中大族卫氏家的婢女。卫氏仗着自身乃是当地大族,不断对县廷施加压力,要求尽快破案。豫章县令王德承受了很大压力,组织很多老吏探查,均无所得。王德一筹莫展,向退休老吏李顺求救,李顺向王德推荐了自己的学生,县青云亭亭长小武。小武果然也不辜负期望,通过细密侦察,终于破获此案。原来此案竟然有卫氏和广陵王勾结的背景,但由于广陵王是武帝的亲儿子,武帝特地下诏将之赦免。
但是广陵王并不死心,又和京辅游侠朱安世勾结,企图劫持豫章郡都尉,夺取豫章郡四万张强弩,以便他日天下生变,有资格谋反。但是这场劫持也被小武击破,并俘获了朱安世。继而朱安世约好的梅岭群盗数百人围攻县廷,想救走朱安世,小武干脆矫诏发郡兵击破群盗。不料这又引起了当朝丞相公孙贺的恐慌,因为公孙贺的儿子公孙敬声和朱安世曾有勾结,干过不少足以杀头的案件。由于担心小武已经审讯朱安世,得到了证据,公孙贺因此以小武矫诏征发郡兵的理由,派人捕杀小武。小武得到消息,只好仓惶出逃。
但是出逃中,早被公孙贺派人拦截。眼看小武性命不保,这时广陵王翁主刘丽都突然赶至,救走了小武。他们在路上,用强弩将公孙昌等一干追兵射下悬崖,并捕获了假冒天子使者的昌邑王部下张崇,收复了豫章县郡兵郭破胡等人。在广陵县,小武和刘丽都日渐生爱,这遭到了楚王使者赵何其的嫉妒,因为赵何其慕恋刘丽都的美色。赵何其怂恿广陵王捕杀小武,但小武凭借自己对汉律的熟悉,巧言利诱,成功说服赵何其,使赵何其在广陵王面前反而为自己说好话。
赵何其拿着小武送给自己的朱安世的招供文书,去长安告发公孙贺谋反,意欲得到封侯的赏赐。哪知被廷尉严延年引用汉律,判处宫刑,赵何其因此极恨小武。而武帝却因此征召小武入长安,让他和新任丞相一起治理公孙贺案件,处死了公孙贺以及牵连的两位公主、几位列侯。小武因为能干,再度被武帝擢拔为豫章郡太守、绣衣使者,巡视江南五郡,可以衣锦还乡了。
还乡途中,小武经过广陵国,迎娶了刘丽都,一起回归广陵。正是志得意满,回家却发现父母双双被杀。小武悲愤莫名,将捕获的贼盗严加拷掠,却最终没有发现谁是真正的凶手,因此小武将豫章郡不法少年和豪强大族中犯法者全部捕获,一日杀五百人,郡中股栗。而小武也因为治理郡国有铁腕而被严延年举荐为京兆尹。
小武再度入京,因为目睹武帝宠臣江充的弟弟江之推骄横不法,率吏卒追入上林苑椒唐殿,将其射杀。但椒唐殿是武帝驾幸过的地方,没有诏书闯入者皆当腰斩。小武射杀江之推的同时,也射中殿门,按律当斩。武帝欣赏小武的才能,想赦免小武,但是不好直说,派使者赵何其暗示廷议的大臣。却被赵何其因缘为奸,找到机会胁迫小武的妻子刘丽都自杀。小武出狱后大为伤心,为求得报仇,干脆假装和江充和好,找到机会杀死了赵何其。但小武意犹未已,想最终杀死江充,才算彻底雪恨。
江充因为得罪过皇太子,担心武帝死后自身会遭族诛。因此趁着武帝生病,进谗言说有人巫蛊诅咒武帝。武帝很信任他,派他治理巫蛊,有权逮捕任何人。江充于是想对皇太子下手。小武为了报仇,鼓动皇太子,发兵先除去江充,终于为爱妻报了大仇。
皇太子杀了江充,武帝大怒,征召三辅郡兵,让新丞相刘屈氂率领,击破了太子军。小武曾劝太子矫诏夺取北军兵对抗刘屈氂,未被采纳。太子兵败出逃,不得出城。小武却被昔日暗恋的侯门女子靳莫如所救,并借机帮助太子出城,逃往湖县。在靳莫如介绍的杜少翁家躲避,却被小武属下檀充国出卖,县吏围捕杜少翁家,混战中太子见不得脱,只好自缢而死。
小武在属下郭破胡和婴齐的保护下,往后山逃窜,却跑到了悬崖边上。小武不愿被捕受辱,又怀念刘丽都,于是愤然自杀。县吏追上来,声称刚接到天子赦免太子的诏书……
第一章 经年为亭吏 奉券入县廷
西汉武帝太始四年的夏天,天气燠热,江南豫章郡的豫章县城内流言四布,大街小巷都充塞着一种神秘紧张的气氛。县廷的掾吏们在各个乡、亭、市、里穿梭来往,捕走了不少游手好闲的少年子弟,平常热闹喧嚷的街道上顿时冷冷清清的,显得颇为肃杀。原来前不久城中发生了一起凶杀案。
受害者为女性,地位很低,是城中卫氏府中的婢妾。而且她自身不过是受了伤,并没有丢掉性命。怎奈这案件发生在县廷附近,县令十分震怒,倘若这明目张胆的县廷近旁杀人案不能尽快破获,传到郡太守那里,他今年的考绩就得“负殿”,必定会受严谴。他当即下令,组织了一个破案小组,总共四个老练狱吏,昼夜考索。但是案犯十分狡猾,现场除了一枚契券,没有留下任何证据。老吏们冒着酷暑,勤奋工作了几十天,一无所获。而卫氏却是当地的一个大族,屡次派人来县廷催问结果,声言再无消息,将以文书上讼郡府,甚至长安廷尉府。
县令吓得满头是汗,他想起了当年县廷的办案干吏李顺,急招他来商量对策。两人客套一番之后,王德恳请李顺出山,帮他一把。李顺为难地说,在明廷面前,臣也不说假话,臣壮年时也比不上一般人,何况现在垂垂已老,体力不支,恐怕无能为力了。如果明廷不弃,臣倒可以推荐一个人,相信他不会辜负明廷的期望。县令急道,谁?如果能帮我破获这起案件,本县的考绩不落后,我还有什么不可以报答呢?李顺道,青云亭亭长沈武。
他?县令拉下脸来,先生是在耍我吗?他连亭长这样的粗活都干不好,破案这样缜密的事,怎么可能胜任?李顺叹了口气,明廷怎么聪明一世,糊涂一时?人各有其长,亦有所短。明廷不知么,我大汉开国功臣陈平名节不修,而为高祖皇帝出奇计,定天下。即如当年淮阴侯韩信,手无缚鸡之力,如果任以亭长,一样的会疲弱不胜任。然而封坛拜将,号令三军,却能驰骋疆场,斩将搴旗,建不世之功勋。臣这个学生沈武心思缜密,文法娴熟,未可轻视啊!县令惊道,先生休提反贼韩信——如果沈武真如先生所说,我倒可以试试。不过时间紧迫,我只能给他半月时间,如果成功,定当请求郡府嘉奖。倘或不能,他的亭长之职,我也不能替他保住了。青云里现在盗贼公行,实在很令我难堪啊。
豫章郡豫章县青云里的亭长小武,自小拜同里的退休老吏李顺为师,学习法律条文。三年过去,水平很高了:李顺也很赏识他,想以自己的老面子,推荐他到县廷当个小吏,比如狱史、令史什么的。但是不巧,所有职位都满员。县令王德碍于李顺的面子,也禁不住他一个劲地夸奖小武的才能,就让小武先在青云里担任亭长。
亭长这个官职,在有勇力者看来,是一个好差使,职责就是监察整个青云里的不法活动,间或迎送过往的邮吏、戍卒,不需要涉足行政上的烦琐事务,像登记户口,征收赋税之类。本朝的高皇帝就是从亭长干起,交接群豪,逐渐壮大,最终夺得天下的。做亭长需要日日在闾阎巡行,如果发现有健壮男子到处游逛,不事生产,就要严加盘问,甚至可以马上收捕。小武还有两个职位分别称为“求盗”和“亭父”的副手。顾名思义,“求盗”就是协助小武捕人的;至于“亭父”,一般用来使唤打杂。捕人这种活可不是好干的,得自身孔武有力才行,否则对方根本不会把你放在眼里,理所当然要拔剑反击。
小武是个懦弱的人,他本身又生得秀气,闾里的不良少年们都公然藐视他,所以青云里的治安一向不大好。县令对小武非常不满意,李顺也很忧虑,当然他并不认为自己看错了人,他知道小武的特长不在于逐捕盗贼。但王德不会管这些,总有一天他会派人把李顺叫去,宣告褫夺小武职位的。一旦真的被免,就意味着小武丧失了那份微薄的俸禄,不得不同其他百姓一样下地耕作了。小武对此也有清醒认识,他很着急,只是无计可施。好在天无绝人之路,这个考察他的机会终于来了。
P001-002
写这本小说,是很偶然的。起初仅为了满足朋友们的好奇,没想到一发不可收拾,弄成这么长的一篇东西。
我并非学历史出身,要说喜欢《汉书》,竟是因为它的文学性。这样,顺带着汉代的历史也可说是稍知道一点。也因此,看见现在有些写这个时段的小说,就没有胃口。那些作者们大概以为古代的所有时段都是一回事,所以我从中看到的多为雷同的内容,除了人名换一下。当然,这并不说明我只爱好历史的细节。但关键是,如果不是那些各个朝代不同的细节,很多故事就有可能不这样发展,而应当那样发展。所以,细节有时是可以左右情节的。
因此想写自己心目中的汉代。但从何开始呢?仅仅写宫廷斗争我自己觉得很无聊,况且很多小说已基本是这内容,我不必去凑趣。不过为了能吸引大众的眼球,王侯将相是必要的,毕竟通过欣赏纸上王侯的奢华,能让我们获得虚幻的满足。除了王侯,剩下还有才子佳人。只是汉代又偏偏无所谓才子这种东西,毕竟科举制度还没有。那么我怎么能让读者随着我一起“意淫”呢?
可以追溯一下经历。童年时,我住在南昌的一个市井里,往西走,数百米之外便是波光粼粼的抚河,乃赣江的一条支流,赫赫有名的滕王阁就建在不远的地方。我回想起这场景,总觉得二千年前的汉代,作为豫章郡太守治所的南昌(在小说中叫豫章县),估计也就是这样子。因此我就干脆写一个平民,如何从这个江边小邑发迹的过程。汉代重视“法律”人才,人要发迹,非得从小吏做起,那么熟读律令非常重要。我遥想一个二千多年前的青年人,怎样通过苦苦诵读律令,致位通显。这就是当时的“才子”了,再想出个“佳人”来,故事就基本有了迎合大众口味的可能。
除了这个俗不可耐的故事框架之外,要说这篇小说有些和别人不一样的东西,就是它比较注意细节。我充分运用了自己知道的·点汉律知识,让主人公借助它时时脱险,步步高升。就像武侠小说中的人物凭借武功脱险,本质都是一样。可惜最后有个遗憾,我本想让主人公有个美好的结局,可是写着写着就走调了,无可奈何地让他失败,这是我感到很抱歉的。有些读者已经对我提出过愤怒的批评,希望写下一部时,我能洒脱一点,让主人公无所不能。这很好理解,读者代入故事情节时,会因此感到尤其爽快。
有必要说明,虽然我的意图是尽量写出心目中汉代的味道,但为了情节的需要,我将一些很常识的史实加以改造了。读者看到这些部分,大可一笑置之。
回想当初写这个东西时,也是比较烦的,每天总觉得要完成一件事,日子因此感到拘束。现在终于看到它的出版,又不由得庆幸。毕竟不写点儿这个,时间可能也是白白流失,什么也不会留下。虽然小说并非什么“经国之大业”,留下与否不很重要,可是“虽小道,必有可观焉”。如果终究能愉悦他人,自己也会很愉悦的。
史杰鹏于北师大
2004年4月
《亭长小武》让人知道历史小说可以这样写,并将会开启一个中国长篇历史小说的新时代。原来中国的历史并不像正史或者野史记载的样子,要远比那个丰富、有意思。其价值是以前写帝王将相的历史小说所不个备的。
——“茅盾文学奖”获得者 作家 柳建伟
史杰鹏沿着历史的毛细血管,一路进入到历史的主动脉,从一片片汉简、一条条典章进入到汉代。如果他凭依着汉简中繁细的律令继续酿制故事的话,那么他完全可以创造一个法律演义小说的系列。
——原《小说选刊》主编 文学评论家 贺绍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