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托马斯·谢林开创性巨著!书中发展出来的最重要的思想是关于可信承诺在冲突或谈判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全书语言清晰易懂,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在众多的国际威慑政治学著作中,本书是迄今为止最优秀、最具说服力和最精彩的一部著作。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冲突的战略/当代西方经济学经典译丛 |
分类 | 人文社科-社会科学-社会学 |
作者 | (美)托马斯·谢林 |
出版社 | 华夏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2005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托马斯·谢林开创性巨著!书中发展出来的最重要的思想是关于可信承诺在冲突或谈判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全书语言清晰易懂,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在众多的国际威慑政治学著作中,本书是迄今为止最优秀、最具说服力和最精彩的一部著作。 内容推荐 2005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托马斯·谢林开创性巨著!全书语言清晰易懂,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在众多的国际威慑政治学著作中,本书是迄今为止最优秀、最具说服力和最精彩的一部著作。 目录 第一部分 战略理论构成要素 第1章 缓慢发展的国际战略学 第2章 论谈判 谈判实力:自我约束的实力 谈判机制及其结构特点 威 胁 允 诺 博弈游戏 第3章 谈判,沟通与有限战争 默契(利益共同) 默式谈判(利益冲突) 显式谈判 默式谈判和有限战争 前期准备 第二部分 博弈论的重新定位 第4章 趋向互动决策理论 博弈再分类 协作博弈 混合博弈中的暗示与互动认知 第5章 实施、沟通与战略行为 行 为 威 胁 允 诺 主动权的放弃 定 位 授 权 调 停 沟通及其破坏性 博弈矩阵中的行为组合 矛盾的战略优势 “战略行为” 第6章 博弈论与实验研究 第三部分 战略:充满随机性 第7章 允诺和威慑的随机性 失败的风险 威胁意外实施的风险 随机性承诺 第8章 产生随机因素的威慑 意外战争威胁 有限战争:风险的根源 有限战争中的危险行为 报复与侵扰 风险行为和“强制性”威胁 边缘政策 不完全决策过程¨ 第四部分 突袭:一种互不信任的分析 第9章 双方对突袭的担心 概率的无限排序 具有“明确答案”的非合作博弈 重温旧题 不完全预警系统产生的随机行为 参变行为 默式博弈 谈判博弈 多人博弈 第10章 突袭与裁军 误解侵袭 有限战争中的误解 互存误解 长期监控 超前机制 附录 附录A 核武器与有限战争 附录B 博弈论的非对称性 附录C 重释“非合作”博弈的决策理念 冲突利益 第三者的影响 释义收益 选手数量 结 论 英中文译名对照及索引 译后记 试读章节 如果把研究仅仅局限于冲突论,我们将受到理性行为假设的严格限制,它不仅指明智行为,还包括权衡利弊后所做出的行为反应,而这种权衡则建立在冲突双方各自明晰的、内部协调的价值体系基础之上。这样的话,我们就人为地缩小了研究结论的适应范围。如果仅仅为了研究现实中的冲突行为,我们在这种局限的条件下得到的分析结论要么是对现实完美的反映,要么则是对现实的歪曲。由于任何抽象活动都存在类似的风险,因此我们必须做好对自己的研究结论进行评判的准备。 有关“战略”的研究之所以能够推动理论的发展,并非这一研究方法在目前所有的研究方法中最能反映事实,而在于其对理性行为的假设卓有成效。这种研究方法能够一针见血地揭露研究对象的关键所在,从而有助于理论发展。此外,这种方法能够使我们严格区分自己分析的冲突过程和假设中冲突主体参与的冲突过程。我们要求假设中的冲突主体行为具有某种连贯性,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根据他们是否符合连贯性这一标准来分析是否存在其他可供选择的行为模式。虽然对“理性行为”的假设极大地推动了理论进步,但是我必须重申,检验研究得出的理论是否真实反映了现实则是后续之事。 虽然战略论承认冲突产生的合理性,并以假设的“志在必胜”的冲突主体作为研究对象,但是并不否认冲突双方之间除了冲突利益往往还存在某种共同利益。事实上,研究对象的多样性本身反映了国际关系中对立冲突与合作依赖并存这一现实。双方利益完全对立的完全(pure)冲突状态是非常罕见的。完全冲突通常只会在大规模毁灭性战争中出现,否则在一般战争中也很难发生。鉴于此,冲突中的“胜利”一词含义并没有严格的界定。冲突中的“胜利”只是相对于冲突一方的价值观而言,而非冲突另一方。而且这种胜利只能通过冲突双方的讨价还价(bargaining)、互谅以及避免采取互损行为得以实现。如果战争成为解决问题的惟一方式,那么就会出现所谓的“完全冲突”。但是,倘若存在任何避免发生大规模毁灭性战争;或是仅打一场破坏性最小的有限战争;或是武力威慑就能迫使对方退缩的可能性,那么互谅的可能性就同冲突要素一样重要。诸如在威慑、有限战争、裁军或谈判中。冲突双方都隐含着某种共同利益和相互依赖性。 P4-5 序言 2005年瑞典皇家科学院授予托马斯·谢林诺贝尔经济学奖,以表彰他在博弈论方面的开创性贡献,尤其是在增进人们对合作和冲突问题的理解方面的重要工作。与谢林分享这一殊荣的还有以色列经济学家罗伯特·奥曼(Robelt Aumann)。 托马斯·谢林1921年生于加州奥克兰,1951年获得哈佛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先后在耶鲁大学、哈佛大学和马里兰大学执教,目前是马里兰大学经济系和公共政策学院的杰出大学教授。1991年被选为美国经济学协会会长。谢林在长期从事学术研究与教学之前曾经有过一段在政府部门任职的经历(1945~1953),参与过战后援助欧洲的马歇尔计划,并担任过杜鲁门政府的政策顾问。这些政府经历为他日后思考国际政治和军事策略问题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和背景。 谢林的获奖可能出乎很多人的意外。按照诺贝尔经济学奖授奖的惯例,诺奖得主通常是那些对经济学基础理论做出重要贡献的人。这种基础性贡献的主要标志就是在标准教科书里能够找到他们的经典模型,在研究生课程的必读著作和论文目录里一定有他们的名字,他们的工作一般是高度技术性的。谢林似乎不属于这样的经济学家。他所有著述较少涉及数学模型,也没有广为引用的经典论文,他的名字只有在人们讨论纳什均衡概念时才会出现,而且是和一本书联系在一起,这本书就是1960年哈佛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冲突的战略》。在瑞典皇家科学院颁奖的新闻稿中就特别提到了他的这本书。毫无疑问,《冲突的战略》是谢林获得诺贝尔奖的最重要的原因。 《冲突的战略》有什么特殊之处,使得经济学界在近半个世纪之后赋予它最高的评价?要真正理解这本书在博弈论发展历史上的独创意义和重大影响,我们必须了解当时的一些理论背景。在谢林写作此书的时候,博弈论尚处于它早期的发展阶段,纳什于1950年提出了纳什均衡的概念,并证明了纳什均衡存在的条件。那时博弈论主要作为应用数学的一个分支,对经济学主流的发展几乎没有什么影响。当人们讨论谈判问题时主要从合作性、零和博弈的角度研究什么样的谈判结果是公平和有效率的。谢林没有受当时博弈论发展现状的束缚,而是从非合作、非零和博弈的角度研究冲突和谈判策略的一般理论基础,该理论可以适用于大国间的核战略、国外援助、黑社会帮派冲突甚至大人对小孩的管教策略。更重要的是,谢林不只是满足于一般性的理论探讨,而是直接关注如何从这些理论框架出发深入研究现实生活中的策略互动和选择,尤其是国际事务中的冲突与合作问题。 谢林在《冲突的战略》一书中发展出来的最重要的思想是关于可信承诺(credible commitment)在冲突或谈判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这一思想最早源于他的一篇论文“论谈判”(1956年发表在《美国经济评论》上,后收入本书,成为第2章的内容),其基本内涵是,在谈判和冲突的场合,如果博弈一方能够以可信和可观察的方式限制自己的某些选择自由反而会增强其谈判地位,而赋予一方更多的相机决策权则可能伤害该参与人的利益。乍听起来这是不可能的,因为更多的行动自由总是意味着更多的机动性,即便在最差的情况下,你至少可以将机动性弃而不用,保留它怎么会对你不利呢?大家熟知的“置于死地而后生”是这方面最好的一个例子(谢林在书中也提到这个例子):炸毁唯一逃生的桥梁可以向你的敌人显示誓死一拼的决心,从而达到阻遏敌人进攻的战略目的。在这里,炸毁桥梁就是一种关于绝不退缩的可信承诺,它限制了你的行动空间,但反而收到了吓退敌人的效果。而如果你保有它,给自己留一条退路,看起来似乎万无一失,可是问题在于,这时你再威胁敌人说绝不后退就不那么可信了,敌人可能推断你心虚,进而发动攻击。从这个意义上说,“相机决策”、“因地制宜”这些似乎永远正确的决策原则在一定的博弈环境中并不一定是最优的。 谢林在书中多次提到以合约或立法形式确立可信承诺的意义。最近大陆和台湾两岸政治博弈的进展就提供了这方面的一个绝好的例证。全国人大通过《反国家分裂法》可以看做是大陆方面在两岸谈判僵局中采取的一种新策略,其意义在于以立法的形式向世界做出一种可信的承诺。这个法案的通过确实限制了大陆在突发事件下的回旋余地,但是另一方面,台湾宣布独立就等同于武力统一的立法承诺消除了人们对台湾宣布独立之后大陆可能采取什么立场的种种猜疑和侥幸心态,使大陆在台湾问题上的谈判地位大大增强了,有利于维护两岸和平。 谢林的思想启发了德国经济学家雷恩哈德·舍尔顿(Ileinhard Selten),后者于1965年提出了子博弈精练均衡概念(subgame perfect equilibrium),是对纳什均衡的一种修正和精练,旨在剔除纳什均衡中含有不可信承诺的均衡。舍尔顿正式发展出子博弈精练均衡概念之后,可信承诺这一重要思想才真正在经济学模型中生根发芽,茁壮成长。有趣的是,当我们站在博弈论已经高度成熟和发达的今天,再来重读这本《冲突的战略》,就会发现书中大量关于可信威胁对谈判地位的影响以及如何确立可信的威胁的精辟见解,竟与经济学家二三十年后用严格的博弈论模型所论证的如出一辙,好像谢林当时脑海里已经有了一个精确的数学模型!这种思想的准确性和预见性不得不让人们惊叹。谢林的贡献显然是思想先于模型的典型例证,在这一点上,他和科斯、哈耶克是相似的。舍尔顿的工作也说明了数学模型的力量,思想一旦借助了数学模型就会插上翅膀,展翅高飞。 这里我想举两个例子说明可信承诺在当代经济学中的一些经典运用。诺斯和温加斯特(North & Weingast)的一项著名研究发现。在17世纪英国光荣革命之前,英国王室财政困难,但又无法在民间金融市场上借到钱。富人不敢把钱借给王室,原因很简单,当时的君王拥有无限的权力,不管他如何做出口头承诺,他想赖账谁拿他也没办法。后来新兴的资产阶级和富裕地主通过议会限制王权。尤其是限制随意征税的权力。在君主立宪之后,王室借钱就容易多了。君主立宪限制了君王的权力,是一种“自残”行为,但只有这样,君王借钱还钱的承诺才是可信的。所以说,一个强大的专制政府是无法做出可信的承诺的,专制政府也因其强大和权力无边而受到损害。另外一个例子是科尔奈提出的软预算约束。根据德沃特里彭和马斯金(Dewatripont & Maskin)的新诠释,国有企业的软预算约束问题的根源在于政府无法在企业亏损之后做出不予救助的可信承诺,因为政府控制了财政资金和银行贷款。只有当政府手中的财力有限,银行的贷款也无法支配或影响的时候,政府对企业不予救助的承诺才可信,企业也就不敢再寄希望于政府了。后来有学者,如安德鲁·沃德(Andrew Walder)、钱颖一和车嘉华教授,在解释中国乡镇企业的崛起时认为,乡镇企业的预算约束比国有企业相对硬一些,因为乡镇政府控制财政资金和银行贷款的能力要相对弱一些。 除了可信承诺之外,《冲突的战略》还包含许多非常精辟和深刻的见解与思想。比如在第3章中,他把纳什均衡的结果理解为博弈参与人相互预期对方最可能采取什么策略的“聚焦点”(a focal point),一种双方基于共享经验、文化或认知的默契,为人们理解纳什均衡的选择问题提供了一个有意义的视角。事实上,“聚焦点”理论已成为博弈论讨论参与人如何达成一致或理性预期的一种经典解释。谢林利用“聚焦点”理论解释为什么交战双方有时会自愿达成某种“有限战争”的默契,如不使用毒气和原子弹等。再比如谢林提出,在动态博弈中,拥有更多信息也许是一件坏事,不知道反而更好。谢林提到一个有趣的例子,一对夫妇在电话里为碰面的时间与地点争执不下,如果此时妻子说完何时何地碰面之后立即把电话挂了,那丈夫也只能听从妻子的意见。小孩有时会故意大声哭叫以装着听不见大人的呵斥和警告。在很多场合,策略地屏蔽信息、变得“无知”是增强自己谈判地位的一条捷径。我们经常说的“眼不见心不烦”“无知者无畏”与谢林的这一观点有相通之处。书中诸如此类的真知灼见不胜枚举,读者可细心体会。 谢林的研究领域极为广泛,从核扩散、军控、恐怖主义、有组织犯罪到能源和环境政策及种族隔离问题,著述甚广。他另外一本影响较大的书是《微观动机与宏观行为》(Mircomotives and Macrobehavior),1978年由诺顿公司出版,研究在社会领域个体的选择如何导致了社会层面的系统现象,如种族隔离和性别歧视。谢林自己也承认,对于长达50余年的研究生涯,很难用一种简洁的语言概括自己的研究兴趣究竟是什么,但在他自己看来,这一切研究都相互关联,而其中最重要的纽带是痴迷于理解人们(包括国家)如何相互应对和影响对方。确实,从博弈论的角度研究人们之间的互动及其影响,构成了谢林所有学术贡献的一条主线。 博弈论对于经济学的重要贡献使得三位经济学家——纳什、舍尔顿和哈桑尼——分享了199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的殊荣。时隔11年之后谢林和奥曼又因对博弈论的巨大贡献而获奖,这凸显了博弈论在当代经济学中的核心地位。然而,这些经济学大师的原创贡献大都体现为高度技术性的论文,让一般的读者望而却步。所幸谢林的原创贡献是一个例外,他的《冲突的战略》没有涉及多少专业术语和数学模型。完全依靠逻辑的力量展现思想的深度和广度,无疑是体现博弈论如何帮助人们理解现实世界的最好范例。我相信,任何对博弈和策略感兴趣的读者都将从本书的阅读中直接获益,因为智慧在深层次上是相通的。 华夏出版社的编辑陈小兰博士从去年上半年开始与我商议出版一套当代经济学经典译丛,在我开出的书单里第一本就是谢林的《冲突的战略》。经过译者的精心努力,译稿于今年7月份完成。后又承蒙王勇博士和郑志刚博士的热情协助,他们对译稿进行了全面仔细的校对。在此书的编辑出版之际得知谢林因为此书获得了诺贝尔奖。古人云:“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我想,天底下没有任何促销广告能比这个突如其来的喜讯更具广告效应了。是为序。 周黎安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 2005年11月12日 后记 《冲突的战略》一书是为了满足理论需要,而非实际外交决策。主要目的是为了建立一个跨学科领域——该领域曾被人们称之为“讨价还价理论”、“冲突理论”或“战略理论”。作者想向人们证明,一些横跨经济学、社会学和政治学,甚至是法学和哲学或者是人类学的基础理论,不仅对从事理论研究的学者大有裨益,而且也有助于人们解决实际问题。与此同时,作者最初认为博弈论(the theory of games)在某些领域应该具有更多实用性。但是现在看来,这也许是一种曲解,因为除了大家比较熟悉的霍华德·雷夫(Howard Raiffa),马丁·舒里克(MartinShurik)和纳杰尔·霍华德(Nigal Howard)等学者外,博弈理论家更多倾向于将博弈论限制于数学范畴。作者认为,尽管他致力研究的领域可能不会突飞猛进,甚至还尚未有自己的正式名称,但是作者相信将会有更多的有志之士投入到这一领域的完善和发展之中。 感谢在整个翻译过程中对我们的翻译提出过建议、提供了帮助以及督促我们完成进度的朋友、同学和老师。在此感谢赵华、陈之荣、郑明、朱玲、田敏、于洁、陈刚、杨静、李小君、胡倩、谢晓霞、曾琼、曹晓爱、李慧、王俊、赵浩、谢圣哲和谢伦裕对本书翻译工作的帮助,由于译者水平有限,不当之处在所难免,望广大读者批评指正。谢谢! 书评(媒体评论) “为什么有些国家、团体和个人可以和平地解决冲突,而另一些国家、团体和个人却不断地被冲突困扰呢?感谢谢林和奥曼的研究,为这一自古以来困扰我们的问题带来启迪。” 诺贝尔经济学奖评委会主席约尔根·韦布尔 “经济学大师的原创贡献大都体现为高度技术性的论文,让一般的读者望而却步。所幸谢林的原创贡献是一个例外,他的《冲突的战略》没有涉及多少专业术语和数学模型,完全依靠逻辑的力量展现思想的深度和广度,无疑是体现博弈论如何帮助人们理解现实世界的最好范例。”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周黎安 “谢林教授的著作《冲突的战略》一书理性地分析了政治学中一个重要的分支,即当今流行的国际威慑政治学。此书语言清晰易懂,颇富吸引力。在该领域,作者的分析超过了此前的所有相关学者。在众多的国际威慑政治学著作中,《冲突的战略》无疑是迄今为止最优秀、最具说服力和最精彩的一部著作。” ——《美国科学院年鉴》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