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刘庆邦的女儿国
分类
作者 北乔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当社会意识形态正在全面重构之际,当人们正在对都市疯狂迷恋蜂拥而至,对财富仰止的崇拜锐意攫取,对潮流强势文化言听计从时,北乔与“中国当今短篇小说之王”的刘庆邦在心灵的乡土向遇,捡拾童年记忆的碎片,以一个个女人身体和精神成长的故事,在人性的原点上重合,共同构筑起远离都市奢华的最淳朴最鲜亮的乡村“女儿国”。以诗性语言和多维视角,进入她们不同于男性成长的文化、情感、选择、梦想、困惑,展现她们带有乡村和女性浓重色彩的精神之旅,拓展着从本土民间“草根”探测女性生存意义的文学空间。

内容推荐

  被誉为“中国当今短篇小说之王”的刘庆邦,在他发表的200余篇短篇小说中,有相当一部分立足乡村女性,建立了纸上的乡村女儿国,这是当下中国文坛的一道独特景观。本书以女性主义观点和中国乡村传统文化为切入点,对乡村女性进行全方位解读。52位乡村女性,年龄从幼年到老年,涵盖了女性的一生。作者以纤细的艺术感悟力和坚实的文化创作经验,将文学研究的学术性与文学创作的诗性有机整合,保证文化研究独到性和深入性的同时,以优美的叙述,还原了乡村的诗意和乡村女人的诗情。这是一部集独具匠心研究视野与个性化叙述手法的著作,既有浓重的学术含量,又具沁人心脾,扣人心弦的可读性。

目录

幼女与少女篇

小姐姐:心灵里的母性光芒/3

改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8

梅妞:至美纯真的大爱/13

猜小:成长的童话/19

何香停:无法实现的自我拯救/24

毛信:成长是件烦恼的事/30

春穗:只是因为情到深处/35

小连:苦难里生长出母爱/40

小青:在残缺中寻找诗意/45

高妮:女人本是件乐器/49

红裙:并非亲情惹的祸/54

香 :情窦初开的挣扎/59

喜如:劳动的力量/63

胡桃:可笑又可爱的求美/68

秀闺:命运一线牵/73

守明:真爱无法言说/79

星采:走在爱的路上/85

建敏:可以抚摸的梦/90

心 :守不住的最后一片净土/97

周老师:一次伟大的背叛/101

姑娘: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106

玉 字:女人的坚韧有多强/1l 1

新妇与少妇篇

大姐:在路上成长/119

描 :堕落是没有理由的/125

小陈:外面就是外面/129

张桂良:无法彻底挣脱的外衣/134

王东芹:无爱的忠诚/139

翠环:欲望如沼泽/144

想 :心为丈夫跳动/150

小文儿:爱的迷失/155

福梅:过去,让她们成为仇人/162

换 :一步有多远/167

李青玉:生活中总会有阳光/173

小艾:无法挣脱的心结/178

月儿:智慧的成色/183

二嫂:权力平台上的肉体狂欢/188

宋春英:半梦半醒的自立/193

中老年妇女篇

宋家银:有自己的活法/201

姑姑:心灵之光/210

玉佩:一句话的力量/215

李桂常:一次失败的保卫战/220

刘水云:如草帽一般纯朴的本色情感/228

大田:一切与红鹅无关。/232

大白鹅:生活是不能完全入戏的/237

叶新荣:一个人的战争/242

姑姑:一个婚姻生意的经营者/253

方奶奶:离不开土地的滋养/258

母 亲 篇

娘 :被生活扭曲的角色/265

母亲:灵魂的甘泉/270

母亲:感动而感伤的母爱/274.

娘 :荒唐而舍身的保护/278

灯嫂:掌权者的不幸/282

对话录 诗意的乡村, 诗牲的女人们

一 诗意的乡村和乡村的诗意/289

二 由诗心而生的诗性女性王国/293

三 成长是一种柔软的痛/297

四 大写的母亲/301

五 有关女性的其他话题/302

附  录

一 人物出处/307

二 北乔主要获奖作品/311

后 记/313

试读章节

小姐姐:心灵里的母性光芒

小姐姐其实很小,只是才到了上学的年龄。在家里,她还不能和大姐二姐随母亲一道下地干活。当然,也轮不到她和两个哥哥一起上学去。没人指望她求学出人头地,也靠不到她出力养家糊口。这么一来,她在家里的地位可就低了。在弟弟平路面前,她是最小的姐姐。最小的姐姐,也是姐姐啊。

在别人面前是小孩子的小姐姐,和平路在一起时,一下子长大了许多。

平路是个男孩子。能在家排老小,还是个男孩子,平路本来该是家里的宝贝疙瘩。可惜,平路没这个福分。平路生下来没个月,父亲死了。平路到了该走路的年龄,却不能走路。平路是一个罗锅子,只能靠细胳膊细腿儿高高拱起背在地上艰难地挪。身体上的毛病,使他的生命变得不重要。

这样的小孩注定没有朋友,连家里人也会嫌弃他。或许这个缘故,我们一直没看到平路的两个哥哥和两个姐姐出现,平路的母亲也只是偶尔在我们的眼前说几句话罢了,只有小姐姐来到我们面前。在母亲眼里,平路是自己的儿子,可是个废人,是个累赘。爱总归有些,但被过多的烦恼淹没。有着“平路”一名的平路,生活之路一点也不平坦。

早上去放羊薅猪草前,小姐姐总是陪平路玩一会儿。很明显,这时间是小姐姐特意挤出来的,和弟弟玩,也非她好玩,她看重的是陪弟弟玩。她帮弟弟捉虱子,在弟弟头上绑花,教弟弟学唱儿歌,用高粱秆儿给弟弟扎卷尾巴的大黄狗,用泥巴捏个最好看的闺女,说是留着给弟弟当媳妇。这样的玩,已不再是一般意义上的小孩子间的玩闹或游戏。小姐姐把自己当作大人,或者说她和弟弟在一起时,已无意识地成为大人。捉虱子,是让平路干净;绑花,为了平路漂亮;学唱儿歌,是让平路有文化;扎个大黄狗,是让平路有玩具;给平路捏媳妇,是一种祝愿。别人都不在乎这个一无所能的弟弟时,小姐姐倒把弟弟看得很重,并以一种超乎寻常的爱去关心体贴。这样的关心和体贴,有物质上的,但更多的是精神上的。这一切,都让我们看到了小姐姐作为成人的影子,处处闪现母性。

有了小姐姐的陪伴,平路高兴了,开朗了,也变得聪明起来。而当小姐姐要去做事时,他会伤心地哭。接下来,他一个人的时光,是那样的孤独和无趣。在他的心里,在这个世界上,好像只有小姐姐才是他的亲人。是小姐姐让他体味到了生活的乐趣,使他的生命有了些许阳光。

小姐姐也不忍心丢下弟弟,可她得做她每天必须做的事。在弟弟的哭声中离去的小姐姐,会躲在暗处打量平路。如果平路哭个不停,她会回来再陪一会儿。小姐姐的善良和细心,来自于对平路的怜爱。这种爱,是发自内心的,没有任何的功利,所以更加的细致人微。

小姐姐知道平路活不长,所以只要平路想做什么,她都会尽量满足他。一个乡村孩子又能有多大的希望呢?平路吃到了想吃的蚂蚱,再也想不出来自己还想吃什么。他很少说出自己心中所想的,也许他想得太多,但明白像他这样,所有的希望都不可能实现。

小姐姐会主动启发平路,探出他心里隐藏的梦想。平路想到地里去看看,这是他的梦想。他要看的不是地,而是想走出家门,走进田野。要知道,一个“走”,对他是何其的难。小姐姐晓得弟弟的这份渴望,便背着弟弟向田地深处走去。路不平,动不动还有沟,弱小的小姐姐背着平路,走起来是那样的艰难。可是她喜欢这种为弟弟走路,让自己的腿成为弟弟腿的感觉。走在田间地头,伴着弟弟享受大地带来的幸福,小姐姐的动作和表情都透着温馨。

在路过学校时,有学生嘲笑平路,一向害羞的小姐姐挺起胸膛以愤怒的目光逼视这帮学生,并做出为了弟弟的尊严而与他人拼命的准备。小姐姐以男性化的心情和行为,保护平路,传达出她因爱而生的勇敢。

小姐姐总会竭力发现平路的闪光点,并大力向母亲宣扬。其用意很明确,她觉得只有自己给平路的爱,平路是远远不够的。她是想让母亲注意到平路并不完全是个废人,他还是有优点,有让母亲可以自豪的地方。她告诉母亲,平路会加数,并鼓动平路展示给母亲看。她告诉母亲,平路能站了。平路在小姐姐的鼓励下,勉强站了一下。平路的表现不但赢得母亲的欢心,也让母亲埋在心底的那份怜爱跳跃起来。

小小的平路,由于身体的原因和天生不可思议的敏感,对死亡极度的恐惧。

“小姐姐,你不能死呀,我死,我死了还不行嘛!我是个罗锅腰,活着也没用……我愿意死……”

可是,当小姐姐装死而他信以为真时,他却愿意以自己的死来换取小姐姐的生。小姐姐感动得一下子抱紧弟弟。弟弟的这份心,是对她付出的最好回报。她没有更多的奢求,有这一点回报足够了。

平路生病了,病得很重。在绝望和害怕袭来时,妈妈在身边,可他却只对小姐姐表达自己的内心。

小姐姐认定快要死去的弟弟想吃鱼,便独自到鱼塘给弟弟摸鱼。

她有点着急,央求似地对水里的鲫鱼说:“鲫鱼鲫鱼快来吧,让我摸到一条吧,我弟弟等着吃呢!我弟弟快不行了,好鲫鱼可怜可怜他吧……我不要多,一条,只要一条……”这时她不知不觉地摸到深处去了,脚下一滑,就不得底了。她觉得不好,刚要喊“平路,姐姐对不起你呀……”还没喊出来,人就沉入水中了。

小姐姐对平路的母爱,是她生命中的一部分。她没有对母亲、哥哥和姐姐对弟弟的漠视有任何的不满,只是认为自己有责任给弟弟尽可能的爱。也许,她并不知道责任是什么,更不知道她该有这样的一份责任,可她的心灵里的这份责任是与之俱来的。这份责任,和他与弟弟有没有血缘关系,说到底并无多大关联。

在她沉入水中的那一瞬间,她那没出口的自责,让我们不可思议,却令我们的心在流血。

我们看着小姐姐慢慢地没到水里,流血的心,只能流血,其他的一切,我们全都无能为力。

我们不该忘记,小姐姐还小得很啊。

这一次,刘庆邦又没有告诉我们小姐姐的名字,看来他只想让我们记住小姐姐这样的女孩。因为,在他的心目中,如此的小姐姐并不少。P3-7

序言

北乔选择庆邦作为研究对象来写一本书,乃是聪明之举。因为庆邦的小说值得去研究。这些年来,乌泱乌泱地出来各种各样的作家专论,有的甚至厚得像块砖头,拿在手中胳膊都酸,砸人可以致命,我就一直心存疑惑:哪个作家值得你用这么奢侈宏大的篇幅去叙述与评析?我总觉得那里头是一些硬拽出的话头,是一些浮夸的道理,是一些拼凑的体系,是一些虚幻的景致,是一些价值的泡沫。牛刀杀鸡,从那架势看,还真像杀牛,但总还是让人觉得用力过猛。每每看到这些书,我一方面为写书者惋惜力气,一方面还为被分析的那个作家而感到汗颜。北乔这回做庆邦的小说解读,我就没有这样的感受。一是如上所说,庆邦的小说值得去研究(在当代,像庆邦这样讲究短篇小说艺术的作家屈指可数),二是北乔所选择的角度独特——他并没有企图对庆邦的小说做出全面的价值判断,而是择其一脉加以细致入微的梳理与分析,不扯别的,就读作品,甚至就事论事,这样就远离了吹牛皮说大话的危险。

初读北乔的这部书稿时,颇有点儿困惑:怎么尽是庆邦小说的照搬而很少有他自己的言论呢?待拿来庆邦的小说进行比较,这才发现,除了那些用楷体印刷出来的文字是从庆邦小说中引来的,其他的都是北乔自己的语言。他实际上是用另一种语言,又重新写了一篇篇小说,并且还写得非常的耐读。这是一种同文翻译。通过他的翻译,庆邦的小说变得更鲜明了。庆邦那里只有描述而没有解释,到了北乔这里就既有描述又有了解释。但这些解释是非常自然地镶嵌在描述之间的,让人几乎就觉察不出它们是一些解释性的文字。庆邦小说中隐藏着的机关、苦心、动机、留白,就在北乔那些看似不经意的点评中被说破了。评论的功能之一,甚至说是基本功能就是说破,即将那些不易觉察到的安排与意义指给人看,说给人听。从而让人知道这篇小说妙处何在、精神何在、价值何在。小说家是隐——尽量将他的心思藏着,批评家是显——竭力将那些藏着的尽现于阳光之下。前者的功夫在隐,后者的功夫则在显。这是批评家与作家之间的较量,较量愈烈,意义愈大。最后作家不敌精明锐利的批评家,“阴谋诡计”皆被识破,以彻底失败而告终,然而作品却取得了辉煌的胜利。一个真正的作家,最希望的事情其实莫过于被批评家彻底揭露与解剖。这是一个游戏,这个游戏玩了成百上千年了,双方是越玩越精明。北乔与庆邦又做了一场这样的游戏。庆邦输了,北乔赢了,而最大的赢家是庆邦的小说。因为,这些小说通过北乔的点击,被打开了,于是开始溢彩流金、熠熠生辉。

像北乔这样有耐心读文本的批评家,我不知道还有多少?时下的批评文章,倒是雪片儿一般满天飞扬,但写这些文章的人,少有细心读被他评论的文本的,往往浮光掠影,瞄上几眼就开始云山雾罩、口若悬河。那作品可怜得很,在他的文章里只是一个虚挂的点缀,一个可有可无的陪客,一个地位低下的使唤丫头。作者只是拿那个作品说事,说他的那一套,而那一套早在这个作品问世之前就在他的心中翻江倒海了,这会儿正碰上一个作品,似乎可以作为一个由头,作为一个陪衬,作为一个旁证,于是就掳了它。进入他的文章后,这个文本很快就被扔在了一边,自顾自地去吃他的理论大餐了。也许吃着吃着偶尔还会想起那个文本,问一声“吃过了吗”,还未等对方应答,就又去做他的饕餮了。说是评论文章,而实际上是理论文章。在这样的文章中,实际上是看不见文本的整体的,它只是一只胳膊,或是一条腿。我们从这些文章中无法知道那个小说到底写了什么。看多了这样的文章,现在再来读北乔的文章,就觉得很满足,很踏实。他在庆邦的文字世界里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行,对庆邦小说的每一个句子,每一个词,每一个细节,都不轻易地放过,完整地将那小说说与我们,解读与我们。他从头说起,一路下来,就是说这些文本,读读说说,指指点点。我有时居然有那样的想法:我不读庆邦的小说也行了,同时又被他说得有了一种更强烈地想看庆邦小说的欲望。  我以为这样的批评是一种有效的批评。

曾文轩

2006年3月9日

于北京大学蓝旗营

后记

我首先得承认,我喜欢乡村。

我在故乡生活的时间不算长,在8岁那年走离故乡的小河和河上的那座砖头小桥,搬到另一个类似镇子的地方。18岁那年,我真正与故乡告别了。从此,我离故乡越来越远。拉长的距离,增大了我思念故乡的空间;故乡像一杯老酒,愈久愈香。乡情这根绳子系在我的心上,系在我灵魂的翅膀上。它是一条我挣脱不了也不愿挣脱的柔软而坚硬的锁链。

我还得承认,我喜欢女人。听过一首歌,名字叫《两个对我恩重如山的女人》。其实,一个人的生命中何此有两个恩重如山的女人。我总觉得女人给了我们太多的恩惠,有太多我们无法感知的秘密和美丽。她们在社会上处于弱势,可却是我们坚实的生活大地。“坚硬如水”,可能是对女性最恰当的形容。

我集中大量的文学阅读是从1996年初开始的,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我没有意识到,女性作家的作品占据了我阅读量的百分之八十以上。到如今,我也没弄明白,我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无意识阅读趋向。但这在无意之中暴露了我对女人的偏爱,一种与生俱来无法抗拒的偏爱。

接触刘庆邦的作品,我觉得是从2001年底开始的。或许在此前,我与他的作品相遇过,但没留下任何印迹。说起来有意思,我与刘庆邦的第一次见面是我2001年初在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上学时。那天,刘庆邦应邀来给我们上讲座课,题目好像是《短篇小说的种子》。不过,我对他印象最深的只有两点,一是他肩个军挎,二是他课问在教室外的走道上和我们兴致勃勃地谈论南沙群岛。也就是说,我的感觉上,那时我对作为作家的刘庆邦几乎没什么记忆。当2004年底我第二次与刘庆邦相遇时,一个作家的刘庆邦才站在我面前。这一次的见面他还是作讲座的,只是地点换在了北京昌平图书馆。这时,我已经读了他的许多作品,这本书中的三分之二的文字已经落笔。那天,我也只是在他讲课间隙在室外走道上和他说了几句话。到目前为止,我只见过刘庆邦这两面,加起来不到20分钟。我与他的对话,是在纸上交流的。

2001年末2002年初,是我人生的一大转折点。我在苏北的海边生活了18年,在徐州那个有山的城市生活了10多年。这中间到过最北的地方是北京。可在最寒冷的冬季,我北上哈尔滨。当我从南方走入北国冰城,我曾为我的呼吸而惊叹。记得那天,我一下火车,顿觉得风如利刃衣如纸片。我没有来得及注视我将要开始新生活的城市,没有来得及去找一个避风取暖的场所,我被我眼前的霜雾吸引了。那从鼻端呼涌而去的白色,是我的呼吸。是的,我看到了我的呼吸。我没想到,来到一个陌生的城市,翻开人生新的一页的第一刻,我是在看我的呼吸。我隐约意识到,我的人生将开始新呼吸。

在我颇为简单的行李中,有一本我从徐州上火车前买的一本书:刘庆邦的《梅妞放羊》。这是一本刚出版不久的书,书香四溢。后来,我才知道这本书对我是多么的重要。

在哈尔滨的一年多里,我的感觉只有一个:寒冷。即使在炎热的夏季,我仍然觉得周身冰凉。我知道这是生理上的,更是心理上的。那一年,注定是我一生中最黑暗也是最重要的一年。幸好,我可以与刘庆邦笔下的乡村女性相会,在他的叙述中感受丝丝温暖。真是这样的。

我的阅读,常常有意识地进入冷静状态,不能带有任何的偏见和无原则的喜好。可是面对刘庆邦的乡村女性作品,我做不到。所以,我还得承认,我偏爱刘庆邦的乡村女性作品。没办法,在这之前,我已经承认了,我喜欢乡村,我喜欢女性。

刘庆邦笔下的乡村是我记忆中的乡村,当然,我对曹文轩的纸上乡村也有同感。刘庆邦叙述的一个又一个女人,让我喜欢,即使她们中间的一些做过错事甚至时常泛起人性的恶,可还是不能妨碍我对她们的爱恋。

在阅读过程中,我时常感动。这让我惊讶。现在让我们心动的东西太多,我们也有太多的情感情绪的表达方式,惟独感动似乎离我们而去。感动,就如同乡村清澈的河水一样日渐逝去。故乡的河流在人类而非时光的脚步中老去,感动,这个精灵早已被我们忘却。如今,在刘庆邦的话语中,感动又在我的灵魂里获得新生。我固执地以为,感动,当是文学最基本的品质之一。

因为以上说的这些,我开始对刘庆邦笔下的乡村女性进行品读,以我的方法去接近她们,认识她们,寻找可以交流的空间。我力图回到她们生活的现场,做一个参与者而不是旁观者。我知道我在做什么。于是有了这本书。

在解读中我借助了女权批评的一些观点和方法,以便使我的思考更具文化意义,更能接近乡村女性的生存状态。更多的时候,我抱着怀恋的心情来走进这些乡村女子的生活和心灵。我们的生活需要她们诗性的美,我应该在刘庆邦诉说的基础上再次为她们诉说。我想,我终究是出于心灵的感觉才走近她们的,因此,我的解读带有太多的个人色彩,而我的文字也十分的感性。我深知,对于一个评论者,这样的姿态和立场,是不可取的。然而,我终究无法舍弃心灵的召唤。

我得感谢刘庆邦,没有他,我就不可能与如此多的鲜活的乡村女性一同行走。在他引领下,我可以随时随地回到我那久远的故乡,回到那些我难以忘记的曾经一同生活的女孩女人们中间。而且我在解读过程中,引用了刘庆邦的大量文字,并将他的人物故事进行重新的为我所用的再叙述。说到底,没有他的这些美好的作品,我将一无所有。

我得感谢菅晓波,一位在城里长大,学业至英语专业硕士的现代女性。她是我的太太,也是我最知心的朋友。是她的贤惠能干,给了我无忧的写作时空。她对乡村对乡村女性的了解极为有限,如果有一些,也只是从影视、文学作品中获得的。她与她们生活在两个不同的世界,从现实体验而言,她更难以理解乡村女性的成长和情感。这最终转化为我品读刘庆邦笔下乡村女性的内驱力之一。

我得感谢曹文轩和王红旗两位先生在百忙之中,为我审稿作序。请他们二位,我是有私心的。请曹老师作序,是因为我觉得我、他和刘庆邦心中的乡村有许多的相似之处。我们童年、少年的成长环境和对于文学之美的向往是相近的。在这里,我还要特别感谢曹老师。我是在读到他的长篇小说《红瓦》后,心绪难以平静,才有了我第一篇文学评论。从这个意义上说,没有他的《红瓦》,似乎也难有今天我这本书。请王老师作序,是因为我从她的女性文学研究中学到不少东西,还因为她是女性,可以对我这本书有更为亲近的感受。

我得感谢宋月华编辑,没有她真诚的厚爱和相助,本书实难以问世。虽然,到目前为止,我只以电子邮件和电话与她沟通,从未谋面。

要感谢的人确实不少,我无法将他们的名字一一列出,但他们会铭记于我心里。

在我写下这篇后记的今晚,对我还有一种特别的意义。1995年的这个夜晚,我第一次动笔进行真正意义上的文学创作。我想,我要感谢我这十年的创作之路。我没能改变文学,但文学极大地改变了我的生活,乃至我的性情、我之于人生的态度。

2005年11月28日夜初稿于京北安福苑阳光斋

2006年3月12日定稿于京北安福苑阳光斋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9 22:24: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