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本具有很高学术价值的电影艺术研究著作。尽管如此,但作者把深奥的理论问题论述得生动透彻,理论视野的宽阔,探求眼光的深邃,充分表现出作者的美学观念、电影观念、剧作观念及文化学养。内容丰富,文字流畅,富于激情。对电影剧作的技法研究很有实用价值,对研究电影的学者和学习电影的大学生研究生也极具启示和指导意义。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电影剧作导航(北京电影学院专业教材)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文学理论 |
作者 | 王迪 |
出版社 | 中国电影出版社 |
下载 | |
简介 | 编辑推荐 这是本具有很高学术价值的电影艺术研究著作。尽管如此,但作者把深奥的理论问题论述得生动透彻,理论视野的宽阔,探求眼光的深邃,充分表现出作者的美学观念、电影观念、剧作观念及文化学养。内容丰富,文字流畅,富于激情。对电影剧作的技法研究很有实用价值,对研究电影的学者和学习电影的大学生研究生也极具启示和指导意义。 内容推荐 本书内容丰富,文字流畅富于激情,作者把深奥的理论问题论述得生动透彻。理论视野的宽阔,探求眼光的深邃,充分表现出作者的美学观念、电影观念、剧作观念及文化学养。 本书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同时对电影剧作的技法研究又很有实用价值。对研究电影的学者和学习电影的大学生研究生极具启示和指导意义。 目录 致读者朋友——自序 翱翔的思考翅膀 关于电影剧作中的整体美 冬日的沉思——电影艺术的失望与希望 电影创作中的尴尬 电影剧作中庸辩证法别论 夏衍与文人电影 “气韵生动”与电影剧作 民俗:电影叙事话语 ——兼谈影片《青春祭》《云南故事》 人性·个性·终极目标 ——中国电影文学回顾与思考(1949一1999) 电影·《诗经》·意境 ——电影与传统文化断想 技巧并非第一但很重要 电影剧作现状与我们的责任 电影剧作的本性与特性 最佳题材何处有 银幕上的人物 电影剧作的主题与主题思想 情节之星陨落了吗? 细节的“核能” 写对话遇到的 偶然性的奇异功能 被遗忘的幽默 微妙的时空 电影的样式与剧作 改编与银幕化 从影片中学创作 电影与个性化——看电影《童年的朋友》有感 创作的艺术——《本命年》影片观后记 “有点补课的意思” ——从影片《秋菊打官司》说起 信手拈来总是情 我的苏联老师和我 真情依旧 大智者风范 ——纪念叶·格布里罗维奇诞辰100周年 艺术:为何庄严美丽 ——观舞台剧《千元赏金》漫说陈颗与周坤 我与荒煤相识在莫斯科 林杉与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之渊源 —_写在林杉同志逝世十周年 可爱的中国知识分子 ——读《夏衍电影文集》感怀 校园里的文学阵地 电影银河的一颗星 ——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感怀 中国电影编剧高级班 收获:为了播种明天 ——在“高编班”创办10周年庆祝会上的讲话 《通向电影圣殿》前言 学院派与现代电影 ——《现代电影剧作艺术论》自序 换一条路径攀登 ——《中国电影与意境》自序 剧本也有命运 深山探宝 附:再向远山行 红军之花 附:《红军之花》后记 高加索的中国姑娘(节选) 附一:女性:关于国家爱情的记忆 ——电影文学剧本《高加索的中国姑娘》读后 附二:三十年后再度携手 ——记中苏合拍新片《高加索的中国姑娘》 混沌少年 附:天、地、人,缺一不可 后记 试读章节 一天傍晚,我从收发室门前过,秦老伯叫住我,说福建给先生一封电报,他走不开,问我能不能帮忙送一下。我拿着电报,上了四楼,按了按先生的门铃。开门的是先生的读中学的儿子。“你好,扬扬。”我先打招呼。扬扬腼腆地一笑,嫩声嫩气说:“哦,您好久没来了,请进,爸爸在。”我步入客厅,一下子呆住:衣柜不见了,冰箱、电视机没有了,沙发也不知去向,墙角、门旁、各家具缝隙塞的书包、衣服、铁丝、小板凳也都不见了。空荡荡的客厅里只有先生的大写字台,一架收录机,圆桌两边各一把旧藤椅。房间比从前整洁,但也有几分冷落。扬扬把一杯可乐放到圆桌上。 “你妈……”我问。 “走了……” “搬走了?” “嗯。那个人在爸爸之前就跟她好……”扬扬回答。 我这笨人,这时才明白为什么先生上次急匆匆离开教室;为什么那些日子里先生情绪不好。先生是心地善良的,为什么他们……我正想着,先生从书房出来。我将电报给他,他看过,说是邀他去讲学,他太忙,去不成。他当即拟个回电,让扬扬去邮电局。扬扬走后,我注意了先生一眼,他好像度过了精神上的危机——也许男人在子女面前都不自主地要表现出强者的样子。 “真没想到……” “拖了好几年了。”先生淡淡地说:“爱情能产生也能消失。爱 P214的生命结束,两个人还在一起,就剩下无尽无休的烦恼了……” “听说,夫妻不和常起因于偶然发生的小事!?” “可能是吧,不过,破裂绝不会由于偶然……” P215 序言 老朋友都知道,我每次上街,路过书店,必进。买书,我是最舍得花钱的,且不问当时囊中羞涩与否。我景仰的作家、期盼的作品自不必说,即使不熟悉的作者的书,只要书中有一处让我发生兴趣,触动了我的求知欲,我都不会空放过,以致使得我家书满为患,幸而妻子也是爱书人,否则,耳边的抱怨声怎个了得。不过近些年,书价上涨,买一本书,我也要掂量再三。我想买书如今日之我者,可能大有人在。因此,我觉得有必要将集子里的主要内容如实告诉读者朋友,请自斟酌,实不敢浪费诸公时间。 近二十年,出版专著外,我还发表了百万字左右的文字。今春正月,先是在医院,后在家里,最后又在山庄,认真批阅了每一篇,历时数月,推敲再三,从中筛选出这个集子。它们都是电影创作或与电影有关的。我也写过一点有关电视剧的不成熟的文字以及一些译文,篇幅所限,就没有收进来。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至今,中国进入一个与战争相对而言的和平发展阶段,所谓和平,不过是竞争代替了战争,各种社会力量的重组,价值观念的颠覆,生活的起伏激荡,算不上翻江倒海,却也够得上眼花缭乱。影视作为社会现象的一种反映,可能更具有表征意义。 我们亲眼目睹我国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则遇到了巨大挑战:尤其是宣扬“原始攻击欲”(暴力)和“观淫辉”(色情)的垃圾文化泛滥成灾,使得一些心地善良但缺乏定力的人,变得不分善恶、不辨美丑,有的甚至以恶为善,以丑为美。尤其令人不忍的是垃圾文化给未成年人身心带来的伤害,已触目惊心。而一些本来不错的艺术家,在金钱至上的大潮冲击下,也改弦易辙,纷纷落马。 值得庆幸的是,一些有良知的根基深厚的艺术家,尽管承受经济的、舆论的重重压力,却依然为人性的美、为道德的完善在顽强拼搏。称他们是中国文化的中坚力量,也不为过。 这个集子里的文字,反映的就是我面对这一急剧变化时期电影创作的种种思考。 其中“翱翔的思考翅膀”和“从影片中学创作”二章,是结合中国电影的创作实践,旁征博引,谈古论今,目的是吁请作家艺术家还电影文学和电影艺术以本来面目。 对我一生人格、思想、写作影响最大的莫过于我们民族传统的儒家文化和俄罗斯文化。其具体的代表人物就是我国的前辈夏衍与俄罗斯电影大师叶·格布里罗维奇。限于篇幅,只能从我写的有关他们的较多文字中,选出两篇列入“信手拈来总是情”以表达我对这两位大师的敬仰与学习。 这里,应特别提及的是,我1957年在莫斯科读书时写的短文《我的苏联老师和我》,其中讲了屠尔金教授和维娜格拉茨卡娅教授给我的指导和潜移默化的影响。在我回国后几十年的教书生涯中,我一直秉承他们那种精神对待我的学生。 读者通过这一章的其他文字,还多少可以了解我何以如此心仪俄罗斯,敬我的前辈,爱我的朋友。 时至暮年,我开始吸收佛家文化并关注世界的前沿科学,与此同时也努力将人间的爱提升为慈悲(更大更广更深的爱),并从这个高度来理解电影创作的意境美。这些,在我与王志敏教授合著的《中国电影与意境》一书中有较充分的表达。这个集子里,也已露出一些端倪。 弘一大师58岁时,自称“二一老人”,即“一事无成人渐老”“一文不值何消说”。愚拙的我在“校园里的文学阵地”一章里竟傲说自己还做了点什么,实在无地自容!我之所以选了这一章,只是想让电影编剧人才的培养留下一页真实记载,以免若干年后寻根溯源时遇到困难,其中自然也有我对学子们的厚望。 将“技巧并非第一但很重要”一章收到这个集子里,我是犹豫的。它们不具有很高的理论价值,它们是电影剧本创作规律和教学实际经验的综合。其次,它又是以一个女助教的语气讲述的,风格与集子中的其他文字也不同。最后决定把它收进来,完全出于似下考虑:一是它比较系统地、深入浅出的讲解了电影编剧的基本技巧,而它不同于一般介绍电影编剧技巧的书籍之处,在于它结合课堂讨论、作业练习,结合一些教学的特殊手段,而这些手段多半来自苏联国立电影学院所积累的数十年的这方面的教学经验。换句话说,想学电影编剧的朋友从中可以得到有益的知识与启示,如果是讲授电影剧作的老师,则可从中得到一些教学方法的参考。文章所写的内容和手段,最初曾系统地用于北京电影学院85级电影编剧本科生的教学实践,并取得了良好效果。读者可以从“校园里的文学阵地”一章中获得有关这方面的更多信息。 关于“剧本也有命运”一章,应该说,它们各有一段难言的故事(从每部剧本的附录文字中可略知一二)。 《深山探宝》是获奖的纪录片电影剧本,这是我国地质工佳者对我的厚爱。 《红军之花》是当年中宣部、文化部领导曾给以很大支持的短故事片剧本。但是在“史无前例”时,第一个遭到大批判的电影剧本是电影剧作家海默的《洞箫横吹》,第二个准备大加批判的就是《红军之花》——作为我的“苏修”罪证之一。海默为他的《洞箫横吹》含冤死去,如果不是贯穿《红军之花》全剧的“跟着党中央毛主席走就是胜利”的思想,使批判者知难而退,我大概早已追随海默,魂归西土。 中国和苏联准备合拍的电影《高加索的中国姑娘》(上下集),不幸的是,剧本问世,双方签了合拍协议,就夭折了!我要向读者致歉的是,没有将剧本全收进来。原因是它长达六万字,收了它,得去掉很多其它文字。为此,集子里只收入剧本的开头、结尾和中间的个别场次,算是个“节选本”。《高加索的中国姑娘》剧本全文刊载在《电影创作》1989年第7、8期,在图书馆很容易找到。 《混沌少年》是集子里惟一的暂时没有发表过的电影剧本。这也怪我自己,我没有主动为它找过婆家。印象中,如今发表电影剧本的阵地已大大缩小,有的被快餐和垃圾文化所占领。说至此,心头不禁涌现一阵悲凉:中国电影人连发表电影剧本的阵地都难以守住,还谈什么“电影剧本是一剧之本、是影片的思想与艺术的基础”,距离“电影剧本是圣经”的认识,更是十万八千里之遥。 中国电影要生存、要发展、要有自己民族的电影话语权,中国电影人就要挺起腰杆,活得有尊严、有志气、有出息、有责任感;就不要跟在人家后边跑,更不要制造垃圾文化,最终落得害人害己。 我对生我养我的这方热土,始终怀有深深的感激之情,她给我的很多,而我回报给她的则很少,不及百千分之一。可是当我悟到这一点时,已年过花甲,追悔莫及。如果真有来世,我当鞠躬尽瘁,以弥补今生之年华虚度。 王 迪 2004年12月12日 后记 这部书稿整理完,恰是我住的山庄里桃红柳绿,山花烂漫的季节。我能在这样一个安静幽雅的环境里做这件事,实在是要感谢支持此集子出版的朋友们。 数年前,就有年轻朋友说,你发表的文章散在各处,找起来实在麻烦,最好出个集子。这时,我才发现,我的那些文字对读者可能还有一点参考作用。我开始有点动心,问出版社,是否有出版这个集子的意愿。回答说,可以,但要作者出钱。我说,过去我出的几本书从没有给出版社钱,相反,是出版社给我稿酬。对方说,现在不是从前,是市场经济了!那么要多少银子呢?回答说,出版三十万字的书,要三万多人民币。知道此事的朋友跟我说,你已经是教授,又不需要评职称,何必自己花钱出书呢?就算是你有三万元,还不如去欧洲旅游一趟。 三万元,对我来说确实不是个小数目,它是我全年的退休金,再说,我还要靠它养家糊口哪!于是有学生说,我们同学集资给您出书。尤其是一个叫孟中的研究生(他现已毕业留北京电影学院任教)更是热心积极。他们的美意,我心领了,但都被我婉言谢绝。不管怎么说,用他们的劳动收入出版这个集子,我心里会非常不安。 说来凑巧(也许是天公作美),北京电影学院以张会军为首的新领导班子很重视教师的科研成果,为此成立了科研处,其任务之一就是为老师出版著作并给以指导和尽可能的经济上的支持。我不揣冒昧也填写了一份立项申请书,并获批准。科研处领导姚国强说,出版老教授的书,某种意义上也是在抢救科研成果。他这样说,也这样做,很令我感动。 所以,我在这里要特别感谢孟中、姚国强以及热心支持这本书出版的朋友。他们给了我鼓励、信心、帮助。 借此机会,我还要感谢刊载我的那些文字的刊物,如《电影艺术》、《世界电影》、《北京电影学院学报》、《电影创作》、《电影文学》、《西部电影》、《八一电影》、《电影》、《中国电影周报》等等。刊物的主编、编辑如王人殷、胡榕、朱晶、高鸿鹊、王志敏、朱小鸥、沈基宇、赵葆华、林达、徐陆英、张春如、李东东等也与我有了多年交往,成了好朋友。我对这些老朋友真的无法回报,就以这个集子作个纪念吧! 没有这些刊物和朋友,就没有这个集子。 在此,我还要特别感谢中国电影出版社一编室秦赞同志,她的热情和热心的帮助,是言语难以表述的。 最后,我向所有支持我的朋友和渎者,致以衷心的祝福和美好的祝愿! 作者 2004年12月25日 北京远郊·太申祥和山庄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