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二探北极/中国首套四极考察丛书
分类 科学技术-自然科学-自然科普
作者 李斌
出版社 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新华社记者全球出击,地球“四极”独家揭秘!本书为“中国首套四极考察丛书”之一。1999年和2004年,李斌两次跟随考察队前往北极地区进行考察,一次是前往北冰洋,一次是前往挪威黄河站。冰上“直面”北极熊、有人掉落万丈冰渊、海鸟目中“无人”……让我们随作者一起去领略大自然的神奇吧!

内容推荐

有人说,它像个女人,神秘不可捉摸;有人说,它像个男人,无情胜似有情。

1999年和2004年,一次从海洋,一次从陆地,作者随中国科考队两次探访时刻影响着我们的北极,领略人间美景,品味人生变幻。

那亘古存在的寒冰、极具特色的风情,还有特殊情境下的人与人之间的种种故事,让人一生无法遗忘。什么叫人类渺小,什么叫生命可贵,什么叫人间重回,都在不经意间,体悟、体察和体会……

目录

前言 笔参造化 神游“四极”

序一 天长地远 山高水深

序二 四维与四极

序三 解读探险者

引子

上篇 一探北极——中国首次北极科学考察纪实

第一章 6个人和3只北极熊对峙

北冰洋上直面北极熊/3

远距离作业:记者止步?/7

在甲板上三次邂逅北极熊/11

第二章 浮冰:幽灵?硬汉?

浮冰第一印象:脏乎乎的/17

流浪者之歌/19

冰海被困5天/21

冰情严重,考察队掉头向南/24

同一片海域,“珍妮特号”曾经身陷冰海/26

“即使漂走了,也不至于这么快吧”/28

冰山:比钢铁还硬/32

第三章 雾区行船难上加难

浓雾:航行的最大障碍/37

冰雾中行船难/38

浓雾中,直升机差点撞上雪龙船/40

小艇在迷雾中原地转了几个圈/42

海雾不是“北极烟雾”,是蒸汽雾/46

第四章 海鸟目中无“人”

“邂逅”鲸鱼群/49

这里的海鸟不怕人/51

白令有“神鞭”/52

海豚和我们捉迷藏/53

小海豹的眼睛/54

海象“一家子”/56

第五章 世界性大渔场“无鱼”?

拧紧的发条:有时连饭都省了/59

“泥巴是宝贝”/61

白令海的鱼都跑哪去了/63

有鱼和捕到鱼是两回事/65

最后一次努力落空了/67

这是一次计算最精确的考察/68

第六章 沾点地气咋这么难?

初识诺姆港/70

追忆诺姆港/72

诺姆港再次拒绝我们/73

锚泊图克港/74

张瑞刚眼中的图克港/75

在焦急和兴奋中等待/76

第七章 北冰洋“落水”记

北冰洋上惊险瞬间/81

极地考察:究竟危险不危险?/84

主动“跳海”/86

用绳子把人捆起来/88

第八章 雪龙船上故事多

雪龙船上“诗人”多/91

一个人的邮政支局/94

被水泡掉两辆“桑塔纳”/96

“茶馆”开张:一条船5套茶具/97

“极地酒吧”:酒水免费/99

第九章 雪龙船上“信息生活”

“收藏大户”搞收藏/102

读报容易办报难/104

冲浪“雪龙之家”/105

第十章 有的船员只晕岸

“刘少奇”的故事/108

“热线电话”一分钟三块钱/109

“家里一切都好”/111

二副的故事/113

第十一章 雪龙船上的衣食住行

雪龙号“粮草充足”/116

“辣妹子”和“老干妈”大行其道/118

我成了船上火气“最旺”的人/119

夏季考察服,抵御不了北冰洋上的寒冷/120

24小时热水:连家里都没这么好/121

出门:不是坐飞机,就是乘小艇/122

第十二章 雪龙号上的新闻故事

“武装到了牙齿”/126

八仙过海,各显神通/127

资源“匮乏”,如何挖掘/129

初尝发稿的痛苦/130

2分钟新闻传了13个小时/131

7.7米长的贝壳和一起“冤案”/133

巡夜·帮厨/135

我的同屋老高/137

第十三章 北极上空有层“厚棉被”

北极海冰和“厄尔尼诺”有关/140

污染物质会不会进入太平洋?/141

北极上空的逆温层/143

“女娲补天”不是梦/145

第十四章 北冰洋上站岗放哨

第一个浮冰站/148

近距离观看冰芯/151

科学家的忧虑/154

“请勿吻我”/156

冰站“面目全非”海冰生态组撤退/159

北冰洋上站岗放哨/161

再见了,北极!/163

我体会到了什么叫“重回人间”/165

下篇 二进北极——中国北极黄河站考察见闻

第一章 “北极村”掠影

黄河站“建成”/169

走进新奥尔松/174

一日四餐和国际大食堂/177

第二章 我见到了著名的圆底船

第三章 冰川崩裂:有惊无险

北极也有“水土流失”/187

百米外冰川崩裂/189

第四章 黄河考察站的生灵

荒凉的北极并不是“生命荒漠”/192

只身远足:熊窝离我100米/195

第五章 黄河站上的科学考察

鸟粪成了宝贝/199

“越黑越好”:巡天遥看北极光/202

极地也遭到污染/205

中国极地科考忧思录/208

试读章节

进入北冰洋后,两位飞行员先后多次起飞,大都是在能见度较好的情况下。能见度一低,就放弃起飞。

但是,在加拿大图克港抛锚时,他们不得不顶着浓雾起飞,执行运送人员的任务。神出鬼没,没完没了的浓雾,使飞行险象环生:直升飞机差点撞上考察船。

事情还得从雪龙船前往加拿大北部的图克托亚图克港(以下简称图克港)说起。那里是一个小渔村,原来生活的都是土著居民——爱斯基摩人。考察队和加拿大一个社团组织约定的“碰头”地点,就是这里。按计划,考察队准备在8月13至14日接中国华人北极世纪行团体的60人到雪龙船上举行联谊活动,送科考队员访问图克小镇的爱斯基摩人。当船只停靠加拿大图克港时,大家谁都没有想到这里一块冰都没有了;而能想到的,却是这里由于吃水浅,雪龙这样的大船只能在离岸25海里的海域抛锚,再往前开,就很可能要搁浅了。

乘坐小艇将人员送上岸,来回要8个小时,时间已经来不及。而预报分析表明,由于锚地一直处于一个弱气旋的控制之下,大雾短时间内难以散去,气象不会有明显好转。为了确保不耽误更多的时间。尽快实现与全球华人世纪行探险队的会合,确保联谊活动在雪龙号上顺利举行,为确保不影响雪龙号的启航,给下一步的科学考察提供足够的时间,经过首席科学家陈立奇同意,决定进行特殊气象条件下的应急飞行。

北冰洋上,始终被白茫茫的迷雾笼罩着,时浓时淡。总是挥之不去,根本不具备起飞的条件。“这是一次特殊的飞行,”机长徐勤和说。

我站在甲板上,目睹了直升飞机的一次起飞:仅几秒钟的功夫,飞机就已经消失在迷雾之中,螺旋桨的声音也在雾中越来越远,越来越小,直至一切重归平静。

“你们是冒着生命危险在飞行啊。”的确,有一次,飞着飞着,徐勤和眼前突然就是~个巨大的阴影,那不是雪龙号是什么?幸好眼疾手快,飞行员一拉操纵杆,飞机擦着船就飞了过去。

而在飞行员眼里,他们的飞行竟然还有章可循。“我们采取了大量保障措施。”徐勤和说。

——雪龙号这边的气象条件虽然比较差,但是图克机场那边的气象条件还是有保障,能见度也还可以,为此,我们加足了油料,可以在船和机场之间连续飞行4到5个架次,如果飞到雪龙号没有办法降落,就可以保证重新返回机场降落待命。

——船上也尽量保持和机场方面的通讯联系,通报锚地气象情况,气象情况一有变化我们就赶紧起飞。

——我们同时使用两台全球定位仪进行飞机导航,锁定雪龙号的位置,预计好飞行的航线。

——直升飞机接近雪龙号的时候,我们提前把飞机的速度减下来,在离海面10到20米进行超低空飞行,因为,越靠近海面,能见度就相对好一些。

——我们两名驾驶员分工协作,密切配合。齐焕清注意观察前方,争取尽早发现雪龙号,以保证飞机及时安全降落甲板。我则注意观察飞机仪表,保持飞机的飞行姿态,其他都不管。

虽然在办理进关手续时,加拿大具体办事的人员办理得非常“认真”乃至拖延了一天的时间,但是加拿大方的机场仍然对我们的飞行员十分友好,不仅优先安排直升飞机降落,而且允许飞行员和塔台上通过中文进行导航,这是破天荒的。

锚泊的两天里,直升飞机在迷雾中先后起降6个架次,飞行4小时48分钟。

P41

序言

“一南一北,一高一深,很好啊,不仅形象,而且符合咱们中国人的审美观。”当我们说明来意,曾经做过中科院地学部副主任、国际海洋研究科学委员会副主席的汪品先院士点头首肯。

人们过去常把南极、北极和青藏高原喻为地球三极,而2005年至2006年的几次大规模科考活动——珠峰复测、人类首次穿越可可西里核心地带、第22次南极科考、中国首次环球大洋科考,让我们突然意识到:南北极是一南一北,那青藏高原和大洋深处不就是一高一深吗?“四极”概念犹如电光般在脑海中闪过。

高寒、缺氧、高压、生命“罕至”……极端环境是“四极”的共同特点,但考察的情况究竟怎样?有着怎样鲜为人知的故事?作为全程参与“四极”考察仅有的两家媒体之一,新华社5位青年记者见证了“四极”考察。我们和考察队同行,同吃同住同劳动。《二探北极》、《探秘高极》、《迷津深极》、《咫尺南极》——四极,在我们的“笔”下延伸……

北极考察——1999年和2004年,李斌两次跟随考察队前往北极地区进行考察,一次是前往北冰洋,一次是前往挪威黄河站。冰上“直面”北极熊、有人掉落万丈冰渊、海鸟目中“无人”……领略了大自然的神奇,也感悟到了生命的可贵。

珠峰复测——在海拔5000多米的珠峰脚下,张景勇随测量、登山、科考队员坚守岗位两个月。面对高寒缺氧、人和电脑都“呼吸”困难的严酷环境,在大批队员和记者被送下山去治疗时,他仍然坚持每天敲动键盘,传递消息。

穿越可可西里——在平均海拔5000多米、氧气含量“减半”的高原上,连有的司机和厨师都中途折返,血氧饱和度一直“不饱和”的杨维汉却和绝大部分队员一样善始善终,坚持到底,赢得了胜利。回来时,“蓄积”满脸胡子的他,已经面目全非,从接机的同事眼前走过,竟没人认出来。

环球大洋科考——“大洋一号”考察船2005年冲出中国海,几代海洋人“挺进三大洋”的夙愿终于实现。邱红杰随船两过赤道,穿越大西洋和印度洋腹地,历时近百天,行程两万余海里。这次中国航海史上空前的航行,也是向600年前“郑和”们的致敬。

南极考察——这是新华社记者17年后重访南极大陆。130多天里,张宗堂随考察队从亚洲东岸到地球南端,行程近3万公里,在“白色大陆”工作生活了两个多月,并两次进入南极内陆格罗夫山地区。考察的艰辛与欢乐、极地的壮美与神奇,都在笔下流淌……

我们见证了“四极”考察的分分秒秒,记录下了一个个鲜为人知的考察故事,当然,还有自然和万物的鬼斧神工、天地与海洋的辽阔壮美。我们感谢,如果没有国家海洋局、中国科学院、国家测绘局的邀请和许多人的支持,就没有我们的“四极”之旅和这套丛书。

“四极”考察加上新华社记者全球范围内的“集体”出击,是这套丛书的最大特色:

——我们希望用自己的笔和照相机,留下历史的瞬间,传递出造化的神奇;

——我们期待书中的文字和图片,能够引领读者来一次“四极”神游。

人类探索自然的脚步,永不停歇;我们忠实的记录,也决不搁笔。伴随着中华民族的复兴,我们期盼,有更多的中国人走向高山荒原,迈向天涯海角……

丛书作者

2006年3月18日

后记

我从小就生活在“北极”。

父亲当铁道兵,铁路修进了漠河,我们全家都随军到了那。堆雪人,打雪仗,玩冰灯……从3岁至6岁,素有“中国北极”之称的漠河,留下了我人生最初的记忆,难以磨灭,以至于今天还清晰记得儿时的好玩,却忘记了漠河到底有多冷。

没想到达几年,因工作之便,去了两次北极。一次是1999年夏天,参加了中国首次北极科学考察队,在雪龙船上一呆就是71天;一次是2004年夏季,中国第一个北极科学考察站一一黄河站在挪威落成,我到了位于北冰洋深处的北极“科学城”——斯匹次卑尔根群岛的新奥尔松。

一次船行海上,足履浮冰;一次飞跃天空,脚踏实地。

两次北极之旅,让我领略到了极地的神秘和美丽:浮冰将小艇撞弯了腰;天气像女人的脾气说变就变;海象“一家子”相依相靠;手都伸到鼻子下了海鸟仍“目中无人”;太阳有时像皮球一样在海平线上弹跳、有时在升起时被云气分割成了四五个部分……

两次北极之旅,让我发现了许多有趣和值得深思的现象:钱在雪龙船上花不出去,纪念封成了硬通货;记者们争先恐后争取采访机会,没有千方百计也是绞尽脑汁;网络时代初现端倪,两份报纸都敌不过“雪龙之家”内部网站;望穿陆地,想尽办法,考察队就是上了不岸,沾不了地气;在世界性大渔场——白令海,几十网下去,就是一条鱼没捞着,邪了门了;而浓雾中,直升飞机差点撞上雪龙船。最令人叫绝的是,有人意外坠落深达数千米的冰海,竟然自己爬了上来……

两次北极之旅,让我对人生、自然和世界产生了许多前所未有的新认知和新感悟:知道了什么叫重回人间,知道了探险和危险的区别;生命是如此的脆弱和渺小,我们必须珍惜生命,珍惜生活,珍惜每一天;只有当你的思维脱离空间的局限,才能避免成为一只井底之蛙;天地之大,世界之奇,我们走过的路、穿行的海,也正是数百年来先行者们涉足的地域和海域,只是命运迥然,有的折戟沉沙,有的凯旋而归;正是在对未知的一次次探索和跨越中,人类才实现了对自身的一次次超越,视线越来越远,直至数百亿光年深处……

两次北极之旅,我所经历的种种新奇、紧张、惊喜、担忧和兴奋,科学家们不畏艰险、勇于探索、热爱生命的种种表现,至今仍然感动着我,激励着我。偶尔想起,仍如饮佳酿,难以自己。也正是基于这些感念和思考,我希望能和大家一起分享我所经历的这一切,一起去重新感受那些激动人心的时刻。

为此,我要感谢许多人。没有国家海洋局尤其是极地办的支持,没有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慧眼识珠,没有诸多同事和朋友的鼓励,没有夫人孙敏莉的支持,我想,我是很难痛下决心重新整理材料和图片的。尤其是,每每想起6岁幼子——李一鸣、李一飞小哥俩清澈透明的目光,总是给我无穷的动力……

李斌

2006年3月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7 15: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