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珍藏图鉴丛书》内容详实、精确,生动地展现了奇妙的自然生态。每册都有栩栩如生的彩色照片和文字简洁、内容丰富的描述,装帧精美,使用方便,就像包罗万象的自然博物馆,是读者学习、了解各类动物、植物、矿物、以及天文、地理知识的理想读物。本书收录了世界上500多种化石,配有1500余幅彩色照片,使读者能轻松掌握鉴别化石的基本知识和方法。权威性的内容、清晰的照片及系统的编排,使本书成为较全面、精解,并具有欣赏价值的化石图鉴工具书。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化石(全世界500多种化石的彩色图鉴)/自然珍藏图鉴丛书 |
分类 | 科学技术-自然科学-生物科学 |
作者 | (英)西里尔·沃克//戴维·沃德 |
出版社 | 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自然珍藏图鉴丛书》内容详实、精确,生动地展现了奇妙的自然生态。每册都有栩栩如生的彩色照片和文字简洁、内容丰富的描述,装帧精美,使用方便,就像包罗万象的自然博物馆,是读者学习、了解各类动物、植物、矿物、以及天文、地理知识的理想读物。本书收录了世界上500多种化石,配有1500余幅彩色照片,使读者能轻松掌握鉴别化石的基本知识和方法。权威性的内容、清晰的照片及系统的编排,使本书成为较全面、精解,并具有欣赏价值的化石图鉴工具书。 内容推荐 权威性的内容、清晰的照片及系统的编排,使本书成为较全面、精解,并具有欣赏价值的化石图鉴工具书。书中收录世界上500多种化石,配有1500余幅彩色照片,使读者能轻松掌握鉴别化石的基本知识和方法。 本书对收录的每一种化石均有详细的论述,色彩绚丽的照片将每种化石表现得栩栩如生,使其特征和特性跃然纸上。 本书向化石爱好者介绍了化石的概念、分类、收集化石的方式,并对如何鉴定化石提供了实用的建议。书后还附有简明扼要的专有名词解释。 目录 引言 如何使用本书 什么是化石 化石的保存方式 地质年代表 到哪里寻找化石 收集化石 室内作业 从爱好到科学 化石鉴定要点 无脊椎动物 有孔虫 海绵动物门 苔藓动物门 蠕虫动物 遗迹化石 可疑类 笔石纲 珊瑚 三叶虫纲 甲壳类 有螯肢类 昆虫纲 腕足动物门 双壳纲 掘足纲和石鳖 腹足纲 鹦鹉螺类 菊石类 菊石超目 箭石类和乌贼类 海百合纲 海胆纲 海星纲 蛇尾纲 海蕾纲 海林擒纲 海果纲 脊椎动物亚门 无颌纲 盾皮纲 软骨鱼纲 棘鱼纲 硬骨鱼纲 两栖纲 爬行纲无孔亚纲 爬行纲双孔亚纲 恐龙类 爬行纲下孔亚纲 鸟纲 哺乳纲 植物 藻类 早期陆生植物 苔纲 楔叶类 蕨类植物 石松类 种子蕨类 本内苏铁类 前裸子植物 科达类 松柏类 银杏类 被子植物双子叶类 被子植物单子叶类 名词解释 中名笔画索引 试读章节 石松类或苔藓类的历史可上溯到志留纪晚期,晚石炭纪时达到极盛,现在只残存不多的一些属。它们的叶均螺旋状排列;单个孢子着生于孢子叶的叶腋,聚集成位于顶端的胞子叶穗。石炭纪时许多石松类植物都发育成巨树;单叶小、细长如草;孢子集聚成孢子叶穗。现生石松类都为小的草本植物。 鳞木(Lepidodendron) 鳞木为树形石松或苔藓类,具特征的鳞片状树皮。基部由多次Y字形二歧分又的根座固定于浅土层中,再由此生出指状根。主干不分枝,高达40米或更高,其上为分枝简单的树冠。大多数树干表面有菱形叶座,是人们熟悉的鳞木化石。叶细长披针形,螺旋状排列于上部枝上;其末端着生雪茄形的孢子叶穗,名为鳞孢穗(Lepidostrobus),根据其中所含的是小孢子、大孢子或大小均有,定成不同的种。 ·生活环境与习性鳞木生活于湿热气候下的沼泽地区。 P294 序言 收集化石是一个富有趣味性的爱好,近几十年间越加流行。它之所以诱人,是因为:化石的发现带来的兴奋,且给你收集和整理化石标本的乐趣,同时在学习化石鉴定中会投入学术挑战。 一位化石爱好者通过发现、收集化石,也许能对我们的历史知识作出重要贡献,这是任何其他科学学科都不能与之相比的。 1910年,罗伯特·法尔肯·司科特爵士开始了他的历史性的也是悲壮的南极探险,在返途中,司科特和他的四个伙伴遭遇恶劣天气而不幸遇难。但这悲壮的结局却给科学研究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清理这些遇难者的私人物品时,人们发现了他们采集的种子蕨类舌羊齿化石,它充分说明,现今荒芜严寒的南极大陆曾是一片温暖肥沃的大地,司科特的采集表明,当时他已意识到自己发现的科学价值。 铸币到骨 英语“fossil”(“化石”)源于拉丁文的“fossilis”(意为“从地下挖出的”),原指任何埋于地底的物体,不仅包括石化的动植物遗体,而且包括矿物、岩石,乃至铸币等人工制品。现在,化石一词专指保存于地层中的古代生物的遗体和遗迹。 久远的思索 化石是什么?这问题曾长期使人迷惑不解。古希腊哲学家认为,化石是一种奇特的形成于地下的自然现象,和钟乳石、矿物结晶的成因类似。马丁·路德(1483—1546)认为,发现于山顶上的化石是《圣经》记载的“大洪水”的证据。列奥那多·达·芬奇(1452—1519)的笔记中有化石是一度生存过的生物遗体的记述,他的这一看法当时被认为是异端邪说,所以长期搁置,直到19世纪才公开发表。17一18世纪人们逐渐认识到化石的真面目。当时出版了些化石收藏方面的书籍,加之人们对自然界广泛深入的了解,逐步揭开了化石成因之谜。号称“地层学之父”的史密斯(1769—1839)发现一个重要规律——不同层位的岩石存在不同种类的化石,它对第一幅地质图的编制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并由此产生了现代古生物学和地层学。现今,古生物学以生存于10000年前的动植物化石为研究对象。 命名和分类 化石的名称用拉丁语表示,命名采用“双名法”,即一个化石种名是由属名和种名两部分组成,但部分化石仍有它的俗名,如在欧洲把牡蛎化石叫做“魔鬼脚趾盖”,把腕足类化石叫做“灯罩壳”等,该俗名虽广为人知,但缺乏科学的严谨性,更为重要的是,没有国际通用性,并且会造成混乱。 一个完整的化石种的名称如Ailuropoda melanoleuca David,1869(大熊猫现代种)是由三部分组成:①斜体印刷的Ailuropoda(属名,名词“大熊猫”)melanoleuca(种名,形容词“现代的”);②命名者David;③命名年代1869。如命名者的名字被置于括弧里,则表示该化石经后来研究归到其他属或种。 每个名称都指一类特定的化石,该名称能为全球的古生物学家共识。种是基本的分类单元,虽然分类学家对种的概念的认识存在分歧,但同种生物都有相似性,以及同种生物间可杂交并产生能繁育的后代,这点人们的看法一致。一个种或相似的一些种归并成一个属,依次类推,有共同特征的一些属归并成一个科,许多相关的科归人同一个目,目上依次为纲、门、界,由它们相互的关系做出生物系统树。种以上的分类单元的确定常因分类学家观点的不同而异,带有“随意性”,是人为分类,这种不确定性反映在系统树上,常使专家及业余爱好者大伤脑筋。 编写本书的目的和内容的局限 作者欲通过有广泛代表性的,包括那些常见并易于发现的以及稀有但难以采到的化石图片帮助爱好者收集和鉴定化石。从世界上最大、收藏最为丰富而又全面的大英博物馆化石收藏中挑选标本,照相后制成图片。尽管微体化石十分令人惊异和引人人胜,但未收入本书,它们的研究还需要更为专门的知识。本书收罗了从蠕虫到恐龙,从菊石到人类,从不同地质时代到各个大陆的代表性化石,除图片外,每一类化石都由该类化石的专家作了概要的描述,专业术语被减少到最低限度,难度大的地方尽量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加以解释。 此外,大型爬行动物和哺乳动物的整体形象本书不便以图片表示,爱好者将难以了解动物的全貌,不过给出的头骨化石图往往是鉴定该类化石的重要依据。 限于篇幅不可能将所有化石及其图片都收入本书,然而,就收入本书的化石而言,包罗的范围与种类足以满足收藏者的需要,参照图片和描述对化石作出基本的鉴定。 …… (引言摘录)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