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惊慌!快速医学教程——现在你终于拥有了梦寐以求的完美系列教程!你曾经因为熬夜而错过第二天的早课吗?你曾经因为射入课堂的阳光而分散了注意力吗?如果你无法作一个完整的课堂笔记——现在有了快速医学教程,一切都不必担心了。
在教授指导下,本书以学生的视角进行编写,快速医学教程采取了容易学习吸收的笔记形式。你可以用这本书作为复习指南或是教材的补充。以下几个特点将最大程度地帮助你掌握相关知识:理解检查板块测试你对新学课题的理解。提示板块引起你对主要内容的关注并指导如何记忆。图表的广泛应用帮助你在测验题中测试你的知识。详细的索引让你随心所欲地阅读,并且非常便捷。
本书第一部分讲述了免疫学的基础知识,包括免疫学原理和免疫系统的功能;第二部分讲述的是血液学的基础知识,包括血液学的原理、血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白细胞疾病、血液学检查和输血等内容。其特点是采用整合的形式。将解剖学、组织学、生理学和药理学加以综合。由选择题、简答题和问答题组成的第三部分则能让你在学完本课程以后评估你取得的进步和水平。
对组织损伤的应答
炎症反应是由组织损伤引发的非特异性反应。炎症反应的目的在于:·清除致病因子,如微生物或毒素。·消除坏死组织。·以正常组织或瘢痕组织取代坏死组织。急性炎症
急性炎症是对细胞损伤的即刻反应,是由一系列包括感染、化学性、物理性(温度)等侵害所触发的快速反应,反应时限短(从数小时到数天不等)。其中感染是由驻住的巨噬细胞所感知,并释放趋化因子和细胞因子,吸引中性粒细胞聚集到感染灶。在其他的情况下,炎症反应可由驻住的肥大细胞启动,通过吸引嗜酸性粒细胞完成。一旦炎症反应启动,血管内皮即发生一些变化,使得白细胞(主要是中性粒细胞,但也包括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黏附并向血管外移行。黏附和血管外移行需要血管内皮细胞和白细胞表面分子的参与。急性炎症过程需要许多不同的化学物质的介导。血管改变
组织损伤导致许多作用于局部血管的化学介质的释放(包括细胞因子、趋化因子、组胺)。发生的主要改变为:·血管扩张:引起血流的增加并导致局部的发红、发热。·局部循环减慢和血管通透性增加:形成炎性渗出并导致肿胀。·炎症细胞,特别是中性粒细胞的组织浸润。白细胞渗出到血管外
中性粒细胞黏附到血管壁,然后穿过内皮细胞间隙而进人组织。该过程包括如下多个步骤:·贴壁:中性粒细胞黏附到血管壁(表2—1)。·步出血管:中性粒细胞穿过内皮细胞间隙而进入组织。·趋化:由趋化分子的释放所引起(表2—2)。
整合素分子可以使免疫细胞靶向性地分布到特定位置(该过程被称为“归巢”)。中性粒细胞须表达一种可与胶原和板层素结合的、称为β1-整合素的黏附分子,才能成功地与细胞外基质相互作用。
一旦中性粒细胞到达炎症部位,就对异物进行吞噬并释放有关酶(见第1章)。白细胞在趋化和吞噬过程中释放的蛋白酶和某些代谢产物,可能给机体造成伤害。中性粒细胞在该过程中死亡,就此造成化脓。炎症的化学介质
在炎症反应过程中产生一系列化学介质。它们通常半衰期很短,可被许多系统快速灭活。对此类反应的总结见表2—2。
P31
医学科学日新月异,医学教材层出不穷。面对浩瀚的医学知识以及众多的医学教材,医学生、研究生及年轻的教师、医生常感到无所适从。
他们常常遇到以下几个问题:
1.在基础医学阶段,人体各器官与系统的结构、功能与发育分别在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生理学、病理学等课程中讲授,常常不能形成一个完整的概念。
2.进入临床医学阶段,学生开始在各科学习与轮转,此时部分基础知识已忘却,若要查阅,必须从多本教材中去搜索归纳,常常事倍功半。
3.不管是医学生、研究生还是年轻医生,常常想在短时间内把某一器官系统的知识(从基础到临床)作一浏览与回顾,并测试自己知识掌握的水平,却常常苦于找不到一本合适的教材。
世界知名的Mosby出版公司鉴于以上情况,精心编撰出版了一套《快速医学教程》,共20余册。我们选择了其中8册,即《呼吸系统》、《胃肠道系统》、《心血管系统》、《神经系统》、《肾及泌尿系统》、《内分泌与生殖系统》、《免疫学与血液病学》、《肌肉、骨骼与皮肤》,邀请本校及附属医院数十位基础与临床专家翻译及审校,以飨读者。
纵观这套丛书,有以下几个突出的优点:
1.理念上是按人体的器官系统将基础医学学科与部分临床医学学科加以有机整合。内容少而精,均为医学的核心内容。
2.结构上大致分成三部分。第一部分是该系统的正常结构、功能与发育;第二部分是该系统的病理学及临床导论(包括病史采集、体检与诊断要点);第三部分则是自我测评的试题,并附有答案,十分实用。
3.本教材由高年级学生撰写,多从学生的角度来探讨复杂的医学问题,然后由该领域的权威专家审阅校正,文字通顺,引人入胜。书中图文并茂,并附有许多实用的表格插图,以利于自学。
此外,我还愿意把本丛书推荐给医学院的年轻教师作为重要的教学参考资料。我在从事医学教学时,常常将此丛书快速浏览一遍,使自己的教学前串后连,启发学生的科学思维,教得生动,学得主动。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可将本丛书作为教学的辅助读物,以便更好地掌握医学知识。
愿本丛书能为我国的医学教育事业作出其应有的贡献。
王一飞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教授、顾问
上海交通大学校长顾问
2005年7月
“这些书很快会成为每一个医科大学学生书架上的必备书和常用书。”
——Student BM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