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化学哲学新体系/科学元典丛书/科学素养文库
分类 科学技术-自然科学-化学
作者 (英)道尔顿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科学元典是科学史和人类文明史上划时代的丰碑,是人类文化的优秀遗产,是历经时间考验的不朽之作。它们不仅是创造的结晶,而且是科学精神、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的载体,具有永恒的意义和价值。事实证明,如果没有道尔顿将臆测的原子假说变成科学的原子论,化学将仍旧是一堆杂乱无章的观察材料和实验的配料记录。道尔顿使得化学从此成为一门科学,迈入了近代化学的新时期。因此,恩格斯称其为"近代化学之父"。

内容推荐

道尔顿(1766-1844)是英国著名的化学家,《化学哲学新体系 》是其代表作。全书分两卷三部分,第一卷的第一部分出版于1808年,着重论述物体的构造,阐明了科学原子论观点及其由来。第二部分出版于1810年,主要结合丰富的化学实验知识,运用原子理论阐述基本元素和二元素化合物的组成和性质。第二卷出版于1827年出版,金属化合物及合金的性质,对原子论作了进一步阐发。尽管"原子论"是一种古老的学说,但在道尔顿之前,没有一个人将其用于揭示化学变化的奥秘。

目录

《化学哲学新体系》导读

第一部分

序言

第一章 论热或热质

第一节 论温度和测量温度的仪器

第二节 论热引起的膨胀

第三节 论物体的比热

第四节 论弹性流体的比热理论

第五节 论燃烧放出的热量

第六节 论温度的自然零度或热的绝对丧失

第七节 论由温度的不平衡引起的热的运动和传导

第八节 论大气的温度

第九节 论水的冻结现象

第二章 论物体的构造

第一节 论纯弹性流体的构造

第二节 论混合弹性流体的构造

第三节 论液体的构造及液体和弹性流体间的力学关系

第四节 论固体的构造

第章 论化学结合

图版及其说明

第二部分

序言

第三章 论基本要素

第一节 论氧

第二节 论氢

第三节 论氮

第四节 论碳或炭

第五节 论硫

第六节 论磷

第十节 论金属

第四章 二元素的化合物

第一节 氧与氢

第二节 氧与氮

第三节 氧与碳

第四节 氧与硫

第五节 氧与磷

第六节 氢与氮

第七节 氢与碳

第八节 氢与硫

第九节 氢与磷

第十节 碳与硫、与磷,以及硫与磷

第十一节 固定碱

第十二节 土类

图版及其说明

附录

第二卷第一部分

序言

第五章 二元素的化合物

第十三节 金属氧化物

第十四节 土类、碱类和金属的硫化物

第十五节 土类、碱类和金属的磷化物

第十六节 碳化物

第十七节 金属的合金

附录

译后记

试读章节

汞的两个氧化物很早为人所知,并很容易区分。它们可以用汞在不高于600。的温度下加热,与氧气或空气接触,并适当搅拌而制得。但实际上这种方法是很少采用的。加热到高温会使氧化物分解。

一氧化物.为了制得一氧化物,必须将汞缓慢地溶于稀硝酸中,不用加热,一定要用过量的汞。若在1000格令容量比重为1.2的硝酸中,加入500格令汞,并不时地搅动,则在24小时内可得到所需溶液。将一部分溶液用稍微过量的石灰水或苛性碱处理,便产生黑色粉末状沉淀,这就是含氧量最小的氧化物,可认为是一氧化物。

二氧化物.如果在1000容量比重为1.2的硝酸中,加入350格令的汞,将该混合物煮沸直至汞消失,则得到含有双氧化物的溶液。一部分溶液依照上法用石灰水处理,有红黄色粉末沉淀下来,即含氧最高的汞的氧化物,所有新近的作者们都同意,对同量的汞来说,它的含氧量恰好是一氧化物的两倍,故命名为二氧化物。

这两种氧化物与大多数酸化合成盐,有些由于氧化物不同而显示显著的差异。例如,盐酸与一氧化物生成汞的一盐酸盐,通常称为甘汞,是一种不溶性的盐;而盐酸与二氧化物作用则生成汞的双盐酸盐,通常称为升汞,是一种可溶性盐。

求这两种氧化物中金属与氧之间的比值,可将已知重量的汞溶解后再沉淀为氧化物,然后烘干称重,这时由于加入氧而增加的重量便可求出。这方法对汞来说,较之其他金属,准确性较差,这是由于它的原子重量极大,氧化物重量的微小误差都对氧有巨大影响。这种情况部分地说明了为什么在这个课题上作者们之间存在着不同的结论。

红色氧化汞中氧的含量为黑色氧化汞中的两倍,这个事实已经知道了一些时候。升汞可以还原而成甘汞,方法是加入与其含量相等的汞,将混合物很好地研磨,这时红色氧化物中的氧(酸也是一样)便相等地平分在汞内而成为黑色氧化物,这就是甘汞的成分。因此可以推出,若一个氧化物中的氧能够确定,则另一氧化物中的氧也可知道。或者说,如果我们能求出需要把多少氧加入黑色氧化汞使其变为红色,我们就能知道两者的含氧量。按照上述这个观点,我找到了一个极其准确而巧妙的方法来确定从黑色转变为红色氧化汞所需氧的量,方法是将汞的一盐酸盐与水及少量盐酸混合,然后用氧盐酸石灰溶液处理;氧盐酸石灰必须缓慢地加入,直至一盐酸盐溶解,或者转变为双盐酸盐。在一定重量氧盐酸石灰溶液中的含氧量可以极方便地用绿色硫酸铁测定,这在铁的氧化物项下将予以说明。

P199-200

序言

这套丛书中收入的著作,是自文艺复兴时期现代科学诞生以来,经过足够长的历史检验的科学经典。为了区别于时下被广泛使用的“经典”一词,我们称之为“科学元典”。

我们这里所说的“经典”,不同于歌迷们所说的“经典”,也不同于表演艺术家们朗诵的“科学经典名篇”。受歌迷欢迎的流行歌曲属于“当代经典”,实际上是时尚的东西,其含义与我们所说的代表传统的经典恰恰相反。表演艺术家们朗诵的“科学经典名篇”多是表现科学家们的情感和生活态度的散文,甚至反映科学家生活的话剧台词,它们可能脍炙人口,是否属于人文领域里的经典姑且不论,但基本上没有科学内容。并非著名科学大师的一切言论或者是广为流传的作品都是科学经典。

这里所谓的科学元典,是指科学经典中最基本、最重要的著作,是在人类智识史和人类文明史上划时代的丰碑,是理性精神的载体,具有永恒的价值。

科学元典或者是一场深刻的科学革命的丰碑,或者是一个严密的科学体系的构架,或者是一个生机勃勃的科学领域的基石。它们既是昔日科学成就的创造性总结,又是未来科学探索的理性依托。

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是人类历史上最具革命性的震撼心灵的著作,它向统治西方思想千余年的地心说发出了挑战,动摇了“正统宗教”学说的天文学基础。伽利略《关于托勒密与哥白尼两大世界体系的对话》以确凿的证据进一步论证了哥白尼学说,更直接地动摇了教会所庇护的托勒密学说。哈维的《心血运动论》以对人类躯体和心灵的双重关怀,满怀真挚的宗教情感,阐述了血液循环理论,推翻了同样统治西方思想千余年、被“正统宗教,,所庇护的盖伦学说。笛卡尔的《几何》不仅创立了为后来诞生的微积分提供了工具的解析几何,而且折射出影响万世的思想方法论。牛顿的《自然哲学之数学原理》标志着17世纪科学革命的顶点,为后来的工业革命奠定了科学基础。分别以惠更斯的《光论》与牛顿的《光学》为代表的波动说与微粒说之间展开了长达200余年的论战。拉瓦锡在《化学基础论》中详尽论述了氧化理论,推翻了统治化学百余年之久的燃素理论,这一智识壮举被公认为历史上最自觉的科学革命。道尔顿的《化学哲学新体系》奠定了物质结构理论的基础,开创了科学中的新时代,使19世纪的化学家们有计划地向未知领域前进。傅立叶的《热的解析理论》以其对热传导问题的精湛处理,突破了牛顿《原理》所规定的理论力学范围,开创了数学物理学的崭新领域。达尔文《物种起源》中的进化论思想不仅在生物学发展到分子水平的今天仍然是科学家们阐释的对象,而且100多年来几乎在科学、社会和人文的所有领域都在施展它有形和无形的影响。《基因论》揭示了孟德尔式遗传性状传递机理的物质基础,把生命科学推进到基因水平。爱因斯坦的《狭义与广义相对论浅说》和薛定谔的《关于波动力学的四次演讲》分别阐述了物质世界在高速和微观领域的运动规律,完全改变了自牛顿以来的世界观。魏格纳的《海陆的起源》提出了大陆漂移的猜想,为当代地球科学提供了新的发展基点。维纳的《控制论》揭示了控制系统的反馈过程,普里戈金的《从存在到演化》发现了系统可能从原来无序向新的有序态转化的机制,二者的思想在今天的影响已经远远超越了自然科学领域,影响到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等领域。

科学元典的永恒魅力令后人特别是后来的思想家为之倾倒。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以手抄本形式流传了1800余年,又以印刷本用各种文字出了1000版以上。阿基米德写了大量的科学著作,达·芬奇把他当作偶像崇拜,热切搜求他的手稿。伽利略以他的继承人自居。莱布尼兹则说,了解他的人对后代杰出人物的成就就不会那么赞赏了。为捍卫《天体运行论》中的学说,布鲁诺被教会处以火刑。伽利略因为其《关于托勒密与哥白尼两大世界体系的对话》一书,遭教会的终身监禁,备受折磨。伽利略说吉尔伯特的《论磁》一书伟大得令人嫉妒。拉普拉斯说,牛顿的《自然哲学之数学原理》揭示了宇宙的最伟大定律,它将永远成为深邃智慧的纪念碑。拉瓦锡在他的《化学基础论》出版后5年被法国革命法庭处死,传说拉格朗日悲愤地说,砍掉这颗头颅只要一瞬间,再长出这样的头颅一百年也不够。《化学哲学新体系》的作者道尔顿应邀访法,当他走进法国科学院会议厅时,院长和全体院士起立致敬,得到拿破仑未曾享有的殊荣。傅立叶在《热的解析理论》中阐述的强有力的数学工具深深影响了整个现代物理学,推动数学分析的发展达一个多世纪,麦克斯韦称赞该书是“一首美妙的诗”。当人们咒骂《物种起源》是“魔鬼的经典”、“禽兽的哲学”的时候,赫胥黎甘做“达尔文的斗犬”,挺身捍卫进化论,撰写了《进化论与伦理学》和《人类在自然界的位置》,阐发达尔文的学说。经过严复的译述,赫胥黎的著作成为维新领袖、辛亥精英、五四斗士改造中国的思想武器。爱因斯坦说法拉第在《电学实验研究》中论证的磁场和电场的思想是自牛顿以来物理学基础所经历的最深刻变化。

在科学元典里,有讲述不完的传奇故事,有颠覆思想的心智波涛,有激动人心的理性思考,有万世不竭的精神甘泉。

按照科学计量学先驱普赖斯等人的研究,现代科学文献在多数时间里呈指数增长趋势。现代科学界,相当多的科学文献发表之后,并没有任何人引用。就是一时被引用过的科学文献,很多没过多久就被新的文献所淹没了。科学注重的是创造出新的实在知识。从这个意义上说,科学是向前看的。但是,我们也可以看到,这么多文献被淹没,也表明划时代的科学文献数量是很少的。大多数科学元典不被现代科学文献所引用,那是因为其中的知识早已成为科学中无须证明的常识了。即使这样,科学经典也会因为其中思想的恒久意义,而像人文领域里的经典一样,具有永恒的阅读价值。于是,科学经典就被一编再编、一印再印。

早期诺贝尔奖得主奥斯特瓦尔德编的物理学和化学经典丛书《精密自然科学经典》从1889年开始出版,后来以《奥斯特瓦尔德经典著作》为名一直在编辑出版,有资料说目前已经出版了250余卷。祖德霍夫编辑的《医学经典》丛书从1910年就开始陆续出版了。也是这一年,蒸馏器俱乐部编辑出版了20卷《蒸馏器俱乐部再版本》丛书,丛书中全是化学经典,这个版本甚至被化学家在20世纪的科学刊物上发表的论文所引用。一般把1789年拉瓦锡的化学革命当作现代化学诞生的标志,把1914年爆发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称为化学家之战。奈特把反映这个时期化学的重大进展的文章编成一卷,把这个时期的其他9部总结性化学著作各编为一卷,辑为10卷《1789~1914年的化学发展》丛书,于1998年出版。像这样的某一科学领域的经典丛书还有很多很多。

科学领域里的经典,与人文领域里的经典一样,是经得起反复咀嚼的。两个领域里的经典一起,就可以勾勒出人类智识的发展轨迹。正因为如此,在发达国家出版的很多经典丛书中,就包含了这两个领域的重要著作。1924年起,沃尔科特开始主编一套包括人文与科学两个领域的原始文献丛书。这个计划先后得到了美国哲学协会、美国科学促进会、科学史学会、美国人类学协会、美国数学协会、美国数学学会以及美国天文学学会的支持。1925年,这套丛书中的《天文学原始文献》和《数学原始文献》出版,这两本书出版后的25年内市场情况一直很好。1950年,他把这套丛书中的科学经典部分发展成为《科学史原始文献》丛书出版。其中有《希腊科学原始文献》、《中世纪科学原始文献》和《20世纪(190()一1950年)科学原始文献》,文艺复兴至19世纪则按科学学科(天文学、数学、物理学、地质学、动物生物学以及化学诸卷)编辑出版。约翰逊、米利肯和威瑟斯庞三人主编的《大师杰作丛书》中,包括了小尼德勒编的3卷《科学大师杰作》,后者于1947年初版,后来多次重印。  在综合性的经典丛书中,影响最为广泛的当推哈钦斯和艾德勒1943年开始主持编译的《西方世界伟大著作丛书》。这套书耗资200万美元,于1952年完成。丛书根据独创性、文献价值、历史地位和现存意义等标准,选择出74位西方历史文化巨人的443部作品,加上丛书导言和综合索引,辑为54卷,篇幅2500万单词,共32000页。丛书中收入不少科学著作。购买丛书的不仅有“大款”和学者,而且还有屠夫、面包师和烛台匠。迄1965年,丛书已重印30次左右,此后还多次重印,任何国家稍微像样的大学图书馆都将其列入必藏图书之列。这套丛书是20世纪上半叶在美国大学兴起而后扩展到全社会的经典著作研读运动的产物。这个时期,美国一些大学的寓所、校园和酒吧里都能听到学生讨论古典佳作的声音。有的大学要求学生必须深研100多部名著,甚至在教学中不得使用最新的实验设备而是借助历史上的科学大师所使用的方法和仪器复制品去再现划时代的著名实验。至1940年代末,美国举办古典名著学习班的城市达300个,学员约50000余众。

相比之下,国人眼中的经典,往往多指人文而少有科学。一部公元前300年左右古希腊人写就的《几何原本》,从1592年到1605年的13年间先后3次汉译而未果,经17世纪初和1850年代的两次努力才分别译刊出全书来。近几百年来移译的西学典籍中,成系统者甚多,但皆系人文领域。汉译科学著作,多为应景之需,所见典籍寥若晨星。借1970年代末举国欢庆“科学春天’’到来之良机,有好尚者发出组译出版《自然科学世界名著丛书》的呼声,但最终结果却是好尚者抱憾而终。1990年代初出版的《科学名著文库》,虽使科学元典的汉译初见系统,但以10卷之小的容量投放于偌大的中国读书界,与具有悠久文化传统的泱泱大国实不相称。

我们不得不问:一个民族只重视人文经典而忽视科学经典,何以自立于当代世界民族之林呢?

科学元典是科学进一步发展的灯塔和坐标。它们标识的重大突破,往往导致的是常规科学的快速发展。在常规科学时期,人们发现的多数现象和提出的多数理论,都要用科学元典中的思想来解释。而在常规科学中发现的旧范型中看似不能得到解释的现象,其重要性往往也要通过与科学元典中的思想的比较显示出来。

在常规科学时期,不仅有专注于狭窄领域常规研究的科学家,也有一些从事着常规研究但又关注着科学基础、科学思想以及科学划时代变化的科学家。随着科学发展中发现的新现象,这些科学家的头脑里自然而然地就会浮现历史上相应的划时代成就。他们会对科学元典中的相应思想,重新加以诠释,以期从中得出对新现象的说明,并有可能产生新的理念。百余年来,达尔文在《物种起源》中提出的思想,被不同的人解读出不同的信息。古脊椎动物学、古人类学、进化生物学、遗传学、动物行为学、社会生物学等领域的几乎所有重大发现,都要拿出来与《物种起源》中的思想进行比较和说明。玻尔在揭示氢光谱的结构时,提出的原子结构就类似于哥白尼等人的太阳系模型。现代量子力学揭示的微观物质的波粒二象性,就是对光的波粒二象性的拓展,而爱因斯坦揭示的光的波粒二象性就是在光的波动说和粒子说的基础上,针对光电效应,提出的全新理论。而正是与光的波动说和粒子说二者的困难的比较,我们才可以看出光的波粒二象性说的意义。可以说,科学元典是时读时新的。

除了具体的科学思想之外,科学元典还以其方法学上的创造性而彪炳史册。这些方法学思想,永远值得后人学习和研究。当代研究人的创造性的诸多前沿领域,如认知心理学、科学哲学、人工智能、认知科学等等,都涉及对科学大师的研究方法的研究。一些科学史学家以科学元典为基点,把触角延伸到科学家的信件、实验室记录、所属机构的档案等原始材料中去,揭示出许多新的历史现象。近二十多年兴起的机器发现,首先就是对科学史学家提供的材料,编制程序,在机器中重新做出历史上的伟大发现。借助于人工智能手段,人们已经在机器上重新发现了波义耳定律、开普勒行星运动第三定律,提出了燃素理论。萨伽德甚至用机器研究科学理论的竞争与接受,系统研究了拉瓦锡氧化理论、达尔文进化学说、魏格纳大陆漂移说、哥白尼日心说、牛顿力学、爱因斯坦相对论、量子论以及心理学中的行为主义和认知主义形成的革命过程和接受过程。

除了这些对于科学元典标识的重大科学成就中的创造力的研究之外,人们还曾经大规模地把这些成就的创造过程运用于基础教育之中。美国兴起的发现法教学,就是几十年前在这方面的尝试。近二十多年来,兴起了基础教育改革的全球浪潮,其目标就是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改变片面灌输科学知识的状况。其中的一个重要举措,就是在教学中加强科学探究过程的理解和训练。因为,单就科学本身而言,它不仅外化为工艺、流程、技术及其产物等器物形态、直接表现为概念、定律和理论等知识形态,更深蕴于其特有的思想、观念和方法等精神形态之中。没有人怀疑,我们通过阅读今天的教科书就可以方便地学到科学元典著作中的科学知识,而且由于科学的进步,我们从现代教科书上所学的知识甚至比经典著作中的更完善。但是,教科书所提供的只是结晶状态的凝固知识,而科学本是历史的、创造的、流动的,在这历史、创造和流动过程之中,一些东西蒸发了,另一些东西积淀了,只有科学思想、科学观念和科学方法保持着永恒的活力。

然而,遗憾的是,我们的基础教育课本和不少科普读物中讲的许多科学史故事都是误讹相传的东西。比如,把血液循环的发现归于哈维,指责道尔顿提出二元化合物的元素原子数最简比是当时的错误,讲伽利略在比萨斜塔上做过落体实验,宣称牛顿提出了牛顿定律的诸数学表达式,等等。好像科学史就像网络上传播的八卦那样简单和耸人听闻。为避免这样的误讹,我们不妨读一读科学元典,看看历史上的伟人当时到底是如何思考的。

现在,我们的大学正处在席卷全球的通识教育浪潮之中。就我的理解,通识教育固然要对理工农医专业的学生开设一些人文社会科学的导论性课程,要对人文社会科学专业的学生开设一些理工农医的导论性课程,但是,我们也可以考虑适当跳出专与博、文与理的关系的思考路数,对所有专业的学生开设一些真正通而识之的综合性课程,或者倡导这样的阅读活动、讨论活动、交流活动甚至跨学科的研究活动,发掘文化遗产、分享古典智慧、继承高雅传统,把经典与前沿、传统与现代、创造与继承、现实与永恒等事关全民素质、民族命运和世界使命的问题联合起来进行思索。

我们面对不朽的理性群碑,也就是面对永恒的科学灵魂。在这些灵魂面前,我们不是要顶礼膜拜,而是要认真研习解读,读出历史的价值,读出时代的精神,把握科学的灵魂。我们要不断吸取深蕴其中的科学精神、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并使之成为推动我们前进的伟大精神力量。

需要说明的是,编辑科学元典丛书的计划,曾经得益于彭小华先生及李兵先生的支持。1990年代初,在科学史学界一些前辈学者和同辈朋友的帮助下,我主编了《科学名著文库》,由武汉出版社出版。十多年过去了,我更加意识到编辑和出版科学元典丛书的意义。现在,在北京大学出版社的支持下,我们得到原《科学名著文库》以及其他汉译科学元典译者的帮助和配合,编辑出《科学素养文库·科学元典丛书(第一辑)》,奉献给读者。这套丛书的前期组织工作,还得到了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科普专项资助。当然,科学经典很多。我们不可能把所有科学经典毫无遗漏地都收进这套丛书中来。我们期待着,继第一辑之后,这套丛书还会有第二辑、第三辑……的出版。当然,这需要有更多的优秀译者加入我们的行列。  

                     任定成

                   2005年8月6日

                  北京大学承泽园迪吉轩

后记

《化学哲学新体系》是英国化学家、物理学家约翰·道尔顿(John Dalton 1766—1844)的代表作;该书的出版标志着科学原子理论体系的建立,它是近代化学史上的一部经典学术专著。

《化学哲学新体系》全书共三部分。第一部分于1808年问世,着重论述物体的构造,阐明了科学原子论观点及其由来;第二部分出版于1810年,结合丰富的化学实验事实,运用原子理论阐述基本元素、二元素化合物的组成和性质。第二卷第一部分则是在1827年出版的,重点论述金属的氧化物、硫化物、磷化物以及合金等性质的规律性,对原子论思想作了进一步阐发。在系统论述以上内容的过程中,道尔顿除介绍自己的实验和理论成果外,还引证同时代许多化学大师的大量实验资料,进行分析比较,并对他们的见解作出评述。这对人们了解当时化学进展的状况以及化学家们科学研究方法的特点及其演变,都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依照道尔顿原来的计划,在出版第二卷第一部分后,还准备增添这一卷的第二部分,从而完成这部著作。该部分拟包含较为复杂的化合物,诸如盐类、酸类、植物领域里的其他产物等主要内容。尽管当时道尔顿在这些问题上已取得了不少实验积累,但他认为在这个领域尚没有取得新颖的探究之前,是不能认为满意的。治学一贯严谨的道尔顿也许正是出于这个原因,最终使得他在有生之年放弃了这个计划,而把它留给后人在条件成熟时予以完成。

英国皇家学会会长、著名化学家戴维(H·Davy,1778 1829)曾指出:“原子论是当代最伟大的科学成就,道尔顿在这方面的功绩可与开普勒(J·KepIer,1571 1630)在天文学方面的功绩相媲美……可以预料,我们的后代一定会根据他的许多发现而肯定这一点,人们将把他作为榜样去追求有用的知识和真正的荣誉。”我们认为,《化学哲学新体系》一书,正是这一伟大科学成就的忠实记录,它为人们研究道尔顿所开辟的化学新时代提供了极其珍贵的史料。同时,该书还具体而又全面地反映了道尔顿的研究方法和思维方式的特点;若对其加以深刻的反思,将给予人们以许多颇有价值的方法论启示。

道尔顿在科学研究方法上既重视观察实验,又擅长理论思维,具有把观察与思想、实验的积累和丰富的想象、新颖的理论构思相结合的特点。他正是凭借这一特点,从观测气象开始,进而研究空气的组成、性质和混合气体的扩散与压力,总结出气体分压定律,推论出空气是由不同种类、不同重量的微粒混合构成,基本确认了原子的客观存在。再由此出发,通过化学实验测出了原子的相对重量,从气象学、物理学转入化学领域,将原子概念与理论从定性阶段发展到定量阶段,并经过严格的逻辑推导逐步建立起了科学的原子论体系。总之,《化学哲学新体系》一书不仅有着重要的历史地位,而且有着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哲学意义。正因为如此,我们感到将该书译出介绍给读者是一项颇有意义的工作。

在本书刚开始翻译时,复旦大学顾翼东教授以及华东师范大学潘道皑教授等曾参加过部分工作。全部译稿最后由华东师范大学化学系教授夏炎先生校订。华东师范大学自然辩证法暨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对于译著的定稿和出版工作,始终给予了热情的关怀和支持。对此,一并致以谢意。

鉴于《化学哲学新体系》一书是一个历史时代的产物,写作时间距今已近两个世纪;故翻译它,无论在学术内容上,还是在文字表述上都存在着相当大的难度。我们力图使译文尽量保持原著风貌。如原书三部分的编号没有出现过“第一卷”,而只有第一部分、第二部分、第二卷第一部分。我们均照原文译出,不在译稿中加进译者理解的成分。原书第一、二部分的页码连续编号,第二卷第一部分的页码单独编号。我们将这三部分汇为一册出版,全书的页码做了统一处理。此外,原书目录中的标题与正文中标题不尽一致,但意思一样。此次出版我们进行了统一,特此说明。译者尽管做了许多努力,但限于水平,错误或不当之处在所难免,敬请各位专家和广大读者予以斧正。

本书译稿自初版(1992年)发行,历经十余载,期间收到不少反馈信息,译者感到若有机会再版的话,确有加以修订之必要,其中不乏需要勘误之处。获悉北京大学出版社有意将《化学哲学新体系》纳入《科学元典》丛书,十分欣慰。乘此机会,译者重新对全书进行了修订。由于李家玉教授年事已高,修订工作则由盛根玉教授负责完成。不足之处,请专家与读者继续予以指正。

                 李家玉 盛根玉

                  2005年10月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23:3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