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上海闺秀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孔明珠
出版社 上海辞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上海书系”的内容涉及上海的政治、文化、教育、历史等各方面,形式包括理论读物、工具书、画册、小说等,多角度、多侧面、多层次地全面解读上海,适应了各个年龄层次读者的需求。本书为“上海书系”之一,是一本描写上海生活的散文集。全书分6辑,“写意女人”主要是上海女人生活情态素描类的;“男欢女爱”是讲爱情婚姻的;“七荤八素”炒的是上海小菜;“妇道人家”描绘女人居家生活,“上海笔记”选用3篇纪实与虚构类文字,这几个女性成长故事有浓重的上海地域生活气息,带着一些怀旧的情绪;“弄堂闲话”唠叨了些上海人的处世门槛。

内容推荐

本书分6辑,“写意女人”主要是上海女人生活情态素描类的;“男欢女爱”是讲爱情婚姻的;“七荤八素”炒的是上海小菜;“妇道人家”描绘女人居家生活,“上海笔记”选用3篇纪实与虚构类文字,这几个女性成长故事有浓重的上海地域生活气息,带着一些怀旧的情绪,是我作品中自己比较偏爱的;“弄堂闲话”唠叨了些上海人的处世门槛,比较世俗。同样是反映上海城市生活,我把它定位在介于程乃珊的“资产阶级”和李大伟的“无产阶级”品味之间的,是一种比较中产、实惠的上海女人品味。

目录

序/淳子

写意女人

大家闺秀/008

小家碧玉/013

幸福情商/017

“嫁”鸡喜欢狗/021

心平才能气和/024

第三眼美女/027

食色女人/030

“死腔”惹不起/033

男欢女爱

爱情备胎/038

给一个上海男人的表扬信/042

第三种女人/046

标本男人/049

女人的韬略/055

钻石王老五/063

喜欢倒霉蛋/067

气味相投/069

七荤八素

上海熏鱼/074

白斩鸡/077

酒酿田螺/080

面拖蟹/083

花鲢鱼头汤/086

七彩色拉/088

毛芋艿光芋艿/091

腌笃鲜/094

妇道人家

精明主妇小居/098

上海人的吃/106

私车上路/109

女人无聊三题/114

购物游戏/119

开一家玲珑小店/124

编织乐趣/128

上海笔记

生于四川北路/134

阿妹/153

奶婶婶/159

弄堂闲话

上海人的口才/180

孝顺和节省/183

讨价还价/187

不要和陌生人说话/191

帅哥经济/194

不速之客/198

人在异乡/201

爱生活,爱上海/204

试读章节

看20世纪30年代著名诗人、才子徐志摩的爱情故事,从其中的女人林徽因和陆小曼身上,就看出了大家闺秀和小家碧玉对待婚姻和爱情的区别来。大家闺秀由于家教严格,自视甚高,一般不会主动示爱,文绉绉地以诗传情,烈焰奔腾在暗流底下;而小家碧玉则没那么多门楣沟坎的牵绊,很实际地一招一惹,使一下小性子,将男人搞得头脑不由自主晕乎乎的。这样,大家闺秀得到了所谓的“柏拉图”之爱,而小家碧玉则享受着凡俗尘世的爱情。

解放以后,先前出身名门世家、一落地就该属于大家闺秀的女孩,瞬间失去了依傍,公有化大刀阔斧抹去了一切旧社会的烙印。经济收入基本格式化了,尤其是几次政治运动后,富人都学会夹着尾巴生存,女人的打扮也都革命化。妇女解放喊口号“我们都有两只手,不能在家吃闲饭”,闺秀们走出家门参加工作,出身在她们身上只留下淡淡的痕迹。

记忆中,知青大批下乡的时候,知识分子的后代最积极,惟恐落后了改造不成世界观,工农后代听天由命无所谓,只有大户人家的闺秀知晓外地生活条件的艰苦,下乡劳动的恐怖,一般都在妈妈的庇护下按兵不动,任凭人家把锣鼓敲到大门口,温笃笃也不和人争执。

弄堂底小白姐姐就是那样,外公是上海滩名医,爸爸是医院主刀,妈妈是地段医院打针的,对人客客气气,不卑不亢,借口生病把女儿藏在家里养着。小白姐姐长得很一般,瘦白的脸上有几粒雀斑,手腕伸出来比一般小姑娘要细,眼睛长在额骨头上面,从来不和你对视,走路烟似的轻。她不去上山下乡,天天看外国小说,闲闲地养精神,种几盆月季、玫瑰。后来实在无聊,她自学裁剪,一件燕子领黑白朝阳格衬衫穿在身上,得体优雅,其他小姑娘想请教,小白姐姐把人拦在楼梯脚下,就是不承认自己会裁剪。小白姐姐不到弄堂里白相,跟一个老教授学日语,结果高考恢复她一下子就考取“上外”,毕业后进外企工作,后来到日本定居了。

弄堂里还有一个绰号“老妖怪”的中年妇女,据说也是有钱人家出身,但她就不是闺秀的做派了。描眉涂唇,穿尖头皮鞋,衣服都紧紧地包在身上,每天傍晚夹着个闪片珠珠小包出门去,把屁股扭得一弄堂人要跑出来看西洋镜。“老妖怪”逢人便炫耀她有压箱底,吃定息,有海外汇款,但是只要她头一扭过去,就有婆婆妈妈们撇嘴说她的坏话。

所以,能和“闺秀”两字沾点边的女人,一定是低调行事的。无论什么朝代,什么环境,总有一些女人不是人云亦云,跟风逐流的,她们是心里有底的女人,交朋友也只认自己的圈子。在美国定居的华裔中,有很多这样的女人,讲得出自己家庭出身的来历,亲亲眷眷不是前朝做官的就是今朝实业家,他们的后代一般不和圈外的家族联姻。当然时代进步了,这样的观念未必妥当。港台电视剧里面有多少富家子弟和灰姑娘的纯真爱情被父母拆散,有多少闺秀错嫁花花公子忍受心理折磨。然而“门当户对”这些圈内的规矩也是因为有大量事实依据、由良莠概率“钦定”的,还是讲科学的。很多教会不和异族通婚,似乎也是这个道理。

P9-11

序言

孔明珠的文字,比如美国女画家欧姬芙的花,浓艳,妖冶,大剌刺的开在那里,夸张,且霸道,有一种顽强在里面,那种样子的顽强,并不是盲目的,底子里有着素朴的生命的张力。

孔明珠成长的背景里有孔另境、鲁迅、茅盾等著名出版家和作家铺排,算得上是书香门第、知书达理的人家。姐姐们到了十八岁,父亲去金店打了颈链,星型的挂坠,里面藏着永远不会重新来过的少女时光。在上海,所谓好人家的女儿,都会有这么一个类似的青春仪式。这样的仪式,到了孔明珠时代,被终结了。文革了,一切都不一样了。拮据的日子里,父亲向自己最小的女儿传授的是洗衣做饭自食其力。比如张爱玲在逃出父亲的贵族家庭以后,母亲担心她的生计,教她如何坐公车,洗手帕。一些东西,从来没有,倒也无所谓,曾经有过,便是再也放不下了。这样的境遇,落在张爱玲那里,是苍凉虚无;落在这边厢,孔明珠的语境里,则是失落与珍惜。

17岁,孔明珠下放到农场,遇见了不同的人,不同的事。一个寝室,比如一个上海女性的博物馆,芍药牡丹栀子花,无论贵贱,百花争艳。她渴望读书,但是轮不到她。政治的高压下,理想与浪漫,竟只能蜕变成犬儒主义和世俗男女的谨小慎微。混乱期间,孔明珠没有能力改变自己的生活状态,她所能有的只能是握住贴身的环境——那就是被一些人指称的“琐碎”。

时尚的、琐屑的、感性的生活质素,表现了其与大时代大视景间的关系,并且在某一时刻,亦改变了大时代大视景。于是,孔明珠的文学命运里,注定了、亦注入了一种“琐碎”的历史感。张爱玲写上海女人,写到悲剧的时候,心一软,就变成了伤感。譬如《红玫瑰与白玫瑰》。王安忆下笔凌厉,不仅写上海女人的嗲功与精明,还把上海女人逼到大悲大恸的绝境。《长恨歌》里的王琦瑶,为了护住钱财,死于非命,而不是爱情。惘惘中,是遗憾和唏嘘。

大约是懂得,也是上海人的圆通,孔明珠把本来也许是悲剧的素材剪碎掉,悉由市井风格所取代。现世太急迫,即便努力呼吸,亦是稍纵即逝,能捏在手里东西真的不多。对一个女人而言,没有传奇,除了办公室的人情世故,就剩了柴米油盐酱醋茶了。孔明珠《上海闺秀》,写上海各等女人即景。这些女人,与孔明珠一样,都曾有过前尘往事,不是因为忘怀,亦不是因为胆怯,只是无从说起。她们选择了与自己讲和,与生活讲和,她们找到了她们彼此可以相互理解的平台——衣服、食物和时尚。孔明珠写她们,自己亦是其中的一个,在兹念兹,并非女性主义的立场,却也怅惘警世,反映了一座城市的悸动和渴望。

后记

爱生活,爱上海

“上海”,“上海”,这些时日我的头脑中一直跳跃着这两个富有音乐节奏的名词,写作、编选《上海闺秀》这本书,使我发现自己比过去任何时候更爱上海,爱它的过去,爱它的现在,爱喝黄浦江水长大的男男女女。

我父亲是个爱国知识分子,前半生颠沛流离,后半生定居在上海。我仿佛记得自己出生那天,6个哥哥姐姐欢乐地踢着沿街的落地钢窗,欢呼妈妈又生了个小妹妹。我的童年非常幸福,读完中学下乡,7年后回上海工作,10年后出国,不久又回上海,上海这个城市对我有着无限的吸引力。在上海我住过5个区域,各有各的情致,那种由区域而产生的文化、生活差别是那样的特别和奇妙,使我这个从小热衷于读小说,成年以后做文字工作的人,对此产生了极大的兴趣。我喜欢关注人与人的不同,细节之间的微妙关系,像做作业似的我开始了写作。

我平时工作较忙,业余写点小说,写的最多的是干字散文,主要是生活情趣类的,写得很随意。当上海辞书出版社编辑朱志凌先生找到我,说想让我的文字出现在他们那套很著名的“上海书系”中时,我真的有点受宠若惊的感觉。我疑惑自己写过那么多上海的故事,上海的女人,上海的细节吗?朱编辑很耐心,他是一个很好的思想工作者,我是在他的鼓励下,将自己的作业集中起来,做了很大的修改后编成(《上海闺秀》这本书。

《上海闺秀》分6辑,“写意女人”主要是上海女人生活情态素描类的;“男欢女爱”是讲爱情婚姻的;“七荤八素”炒的是上海小菜;“妇道人家”描绘女人居家生活,“上海笔记”选用3篇纪实与虚构类文字,这几个女性成长故事有浓重的上海地域生活气息,带着一些怀旧的情绪,是我作品中自己比较偏爱的;“弄堂闲话”唠叨了些上海人的处世门槛,比较世俗。同样是反映上海城市生活,我把它定位在介于程乃珊的“资产阶级”和李大伟的“无产阶级”品味之间的,是一种比较中产、实惠的上海女人品味。

书取名《上海闺秀》,一是因为上海“淑女”、“闲女”“熟女”的书都已经有了,“闺秀”比较温婉、贤淑,符合我心中上海好人家好女人的形象;二是我自己也一直力争要做那样的女人,用闺秀的视角去看城市生活,分析、批判城市男女。

做一本书需要缘分。除了与朱志凌编辑一见如故,友好合作以外,我还请到上海一位为人处世相当低调的摄影师出来配图,他是做老上海“弄堂”网站的,网名“老皮皮”。他独具上海风味的黑白照片中透出的气息是我深深喜欢的,因为我们同样热爱活色生香的世俗生活,热爱我们的上海!在本书的赶制过程中,何菲小姐伸出援手,感激感激。

99读书网“小众菜园”是这一年多来我的心灵花园,以往我从来不知道世界上有这样美好的地方,网友们赐给我的爱常常令我忘记了自己的年龄,聚众FB,放肆大笑……封底上印的就是这些“菜农”留给《上海闺秀》的美言,明珠JJ深感有愧,无以回报。

请我亲爱的女友淳子小姐操刀写序是我蓄谋已久的,我欣赏她的品味,妒忌她的文字功夫,淳子寥寥几笔便满纸花香,这次非要让她特制一张拿过来,盖在我粗浅的文字上遮丑。

再次谢谢大家,谢谢拿起书来翻过的每一位读者。

孔明珠

2006年7月7月

书评(媒体评论)

陈村(作家):女人和烹饪,天然绝配。何况“上海闺秀”,何况明珠亲自描摹。她与她的作品堪称“可餐”。文取心(美国加州):明珠无疑是敏锐的,很多我们不注意,匆匆走过视而不见的,在她的文章里被细心地拾了起来,而且用一种诙谐机智的笔触呈现在我们眼前,原来女人的文章是可以这么包罗万象的……半窗灵鼠斋(上海):上海有很多记忆,就是依靠这样的女性,在传承,发扬,记录。徐志摩说的,叫一涡半转,跟着秋流去。朱新建(南京画家):明珠JJ人生得荚,活得也美,因此文字也美,因此读她的书自然也就是一件美事。在菜园里呢,大家都喜欢她,有时候跟她开个玩笑呢,竟会当真,小孩子一样的,哪里像个什么大作家,切。吴亮(评论家):女人写烹饪,明珠海内第一!明珠写闺秀,不知几多风情?转铃(上海):一本诗经质地,和歌风仪,海派教养,赤子之心的十三香劳动妇女的私房秘笈。陈茶(美国硅谷):俺总是非常羡慕像明珠JJ这样对生活充满了热情的女人,她是菜园里的“四美”标兵:美人美文美食美言。古清生(美食家):孔明珠的文字若马兰头般青嫩与鲜美。孙甘露(作家):秀色可餐!红酒(澳大利亚悉尼):读过一点点明珠的文章,香味扑鼻,好玩还幽默滑稽。就冲这点,新书一定好看。孟庆德(长春):如果能与上海闰秀为伴,而且能与厨艺不错的上海闺秀为伴,那可太幸福了。如果不能,就读明珠JJ的书,当曹操望梅。刘齐(作家):“闰”得芬芳,“秀”得漂亮,《上海闺秀》,落落大方。陈家麦(台州):幽默的明珠JJ,风趣的文字,在厨房与书房之间进进出出,一个活脱脱的上海娘子,我们菜园里的“甜辣菜”,让我的语言变成酸叽叽的。央金(北京):上海闺秀 厨房天使横批——我爱明珠鲍不平(律师):明珠姐姐左手炒菜,右手炒美女。Winni(深圳):在上海,人们有时喜欢根据这样或那样的标准去争论一个人是不是贵族。其实在我看来,真正的大家,是没有什么标准的,他们身上的那种气场,会让人不自觉地就崇敬、就喜欢。淳子 (电台主持人、专栏作家):孔明珠的文学命运里,注定了、亦注入了一种“琐碎”的历史感。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3 5:2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