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记载了十大考古发现,这为大众了解20世纪以来中国考古学的重大收获,提供了一份详尽的指南。书中所陈述的考古事件,不仅跟考古学密切相关,也涉及整个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背景,令读者仿佛亲临考古现场,以书斋阅读的方式,触摸了中国历史的真相。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考古中国(定陵地下玄宫洞开记)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杨仕//岳南 |
出版社 | 海南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本书记载了十大考古发现,这为大众了解20世纪以来中国考古学的重大收获,提供了一份详尽的指南。书中所陈述的考古事件,不仅跟考古学密切相关,也涉及整个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背景,令读者仿佛亲临考古现场,以书斋阅读的方式,触摸了中国历史的真相。 内容推荐 定陵的陵墓连接着久远的过去,交织着一系列错综复杂杂的历史事件,当年那史诗般的伟大发掘以及那辉煌的荣光,早已成为遥远的梦幻。萦绕在心头的只有棺棕毁弃。骨架被焚,发掘者家破人亡、妻离子散的悲壮命运…… 目录 如烟往事(代序) 第一章 为何一定要发掘明代皇陵 官司打到国务院 周恩来一锤定音 尚未被惊动的明朝帝王后妃 中华文明源于西方? 风流皇帝与”遮羞山”之谜 城墙黑洞是地宫人口? 第二章 探矛地宫之门 迷路石? 隧道门? “火神爷”要毁皇帝的陵墓 打开地宫的钥匙 神秘骨针来自何处? 第三章 风水宝地 弱冠皇帝选陵寝 青白顽石是吉是凶? 无字碑之谜 伊丽莎白女王给大明皇帝的信 在泥水中拖曳前行的皇帝棺樟 第四章 金刚墙谜洞的线索 谁在石隧道上留下文字? 圭字墙——最后的防线 皇帝的暗算 第五章 神秘地宫轰然洞开 一张发黄的白纸 阴气毒雾中地宫初露 拐钉钥匙与“自来石” 第六章 棺床前的历史困惑 假墓疑冢? 万历和他的”野蛮”妃子 同床异梦的一帝二后 第七章 池字符下的女性孤魂 孝靖王氏 母以子贵 孝端王氏 无爱无子 瞬间衰老变态的阴间仆人 第八章 地宫龙床再惊梦 阴阳交汇的世界 厌世皇帝地宫现身 国宝!国宝!!! 第九章 面对沉重的文化遗产 中国第一座皇陵博物馆 “复制的棺樟已经做好, 原来的就扔了吧……” 当帝后尸骨遭遇“革命” 七条人命——棺樟的诅咒 以生命写成的考古发掘报告 致 谢 试读章节 普尔热瓦尔斯基在两次去新疆塔里木河下游进行考察后,宣称中国史书上的记载是完全错误的,他所发现的台特马湖才是历史上真正的罗布泊。 他的一家之言使世界地理考古学界为之哗然,欧洲一些国家的科学家也撰文大力吹捧。英国的卡莱、达格里、木瓦罗特和爱尔兰的亨利亲王,还有俄国的普热尔佐夫、科兹洛夫等人相继前赴罗布泊考察后,对普尔热瓦尔斯基的观点表示认可和称赞。为此普尔热瓦尔斯基这位普通的俄国军官名噪一时,连连加官晋职。 正当普尔热瓦尔斯大走红运、得意忘形之时,斯文·赫定的导师、德国著名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却对这个“划时代的发现”提出了质疑。他认为普尔热瓦尔斯基所找到的新湖泊为淡水湖,而罗布泊实为咸水湖,历史上的罗布泊该在塔里木河东流的尽头,并不在普尔热瓦尔斯基所勘定的位置。从此,新旧罗布泊的学术大争论在世界范围内展开。 这场旷日持久的学术大讨论,将瑞典地质学家斯文·赫定的兴趣引向东方这块神秘的土地,也正是导师李希霍芬的积极支持与鼓励,使他踏上了通往罗布泊的征途。 1900年3月,斯文·赫定胜利地跨越塔克拉玛干大沙漠,从英库勒北行,穿过孔雀河,沿库鲁克干河床,在楼兰遗址的东南一带发现了一块大洼地,他惊喜地探测到此地是一个干涸的湖泊。经过仔细的勘察和鉴定,斯文·赫定认为这就是历史上真正的罗布泊,这一论断在28年之后得到证实。 令人惊叹的是,斯文·赫定无意中发现了被人类历史遗忘了千余年的古楼兰遗迹。第二年,他又来到此地,组织人力对古城遗址进行发掘,事实再次证实了他的论断,沉默死寂的楼兰古城终于重见天日。罗布泊荒漠隐藏的千古之谜终于被一个瑞典人解开。斯文·赫定的探险发现顿时传遍整个西方。 可惜,以地质学为基础发展而成的田野考古学这棵刚刚破土而出的稚嫩幼芽,并没有引起中国人的注意和兴趣,他们奉行和沿用的依然是清代顾炎武、阮元、王国维等从宋代沿袭发展而来的以研究古文字为主要内容的金石学。真正认识到这棵幼芽的价值并为之培土,从而在中国诞生田野考古这门学科,是在斯文-赫定离开的20年之后。那时,西方的田野考古学已经盛行,东方的版图自然成为这门新兴学科的试验基地和掠夺目标。从英国的斯坦因于1906年第二次在中国西部地域的古楼兰、阳关、敦煌等城堡和洞窟掠夺大批珍贵文物之后,中国的古代文化便开始遭到了空前的劫难。敦煌、龙门、云冈等石窟的壁画、石雕像等古代艺术品,被盗凿得伤痕累累、百孔千疮;西安、洛阳的古墓被掘,随葬品被西方人洗劫一空;大批古建筑被毁,许多古遗址和文物古迹被掘得破烂不堪、一片狼藉…… 残酷的事实使中国人猛醒,不能再沉默了。中华民族有自己丰厚的文化积累,中国人有自己的文化事业,更应当有一支研究、考察、发掘和保护自己古代文化的队伍。于是,在20世纪20年代,中国黄河流域的考古工作便兴盛起来,国民党中央地质调查所从1921年开始,陆续派人到各地勘察,发现和发掘了一系列石器时代遗址,其中包括瑞典地质学家安特生指导发掘的著名的仰韶文化遗址。北京地区周口店的古人类遗址在1921年由裴文中博士主持的发掘中,发现了第一个著名的“中国猿人北京种——北京人”完整的头盖骨化石,并首次通过研究,确认石器、烧骨和用火后灰烬的存在,从而明确了“北京人”的文化性质,将它纳入了考古学范围。稍后,他和贾兰坡教授主持发掘的山顶洞遗址,又获得了旧石器时代晚期山顶洞人化石及文化遗物。尽管这些遗址的早期发掘是国际合作性质的,但它却是中国考古事业崛起的先声。1935年,安阳殷墟的发掘工作由中国人首次独立完成。可以说,中国近代考古学是从这时开始诞生的。 P14-15 序言 考古是一种富于创造性的想象性工作,需要考古学家对文化遗存的历史想象和科学还原的能力。~个优秀的考古学家同时也是一个诗人和战略家,他必须善于组织和指挥一个庞大的工程,并且尽可能还原历史的本来面目,阐释所获得的材料,令其呈现出意义的夺目光辉。 考古同时又是多种学科的精细的综合研究,它包括空中勘探(航空遥感和大地遥感)、电磁脉冲技术、地理信息系统(GlS)、地球物理测量、磁力测量、各种物理测年方法、遗传生物学、天文学、气象学、冶金学、矿物学、电脑三维技术、器物类型学,以及体质人类学、上古语言学、民族学等专业技术、研究领域和方法。它所指涉的领域,远远超出了一般人的想象。基于“文化安全”等方面的考虑,中国跟西方先进国家展开联合考古,藉此引入先进技术和方法,这个目标还很遥远。“作坊式考古”仍然是中国考古界的主要方式,尽管如此,考古学家还是有了重大的考古收获。它超越了技术和方法的层面。这是因为,中国是全球文明遗存最丰富的地点。 考古不仅是对古代文明遗产的发现,具有重大的文化价值,同时也是一种艰难的田野调查,其中包含着考古学者大量、缓慢、细致和繁琐的田野作业。它需要超平寻常的意志力和忍耐力。1982年,我在西安见到秦始皇兵马俑考古队长袁仲一的时候,他拿出来招待我的上等食物,就是一个窝窝头和一碗玉米糊糊。它也是整个考古队的基本食粮。这个细节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为它无疑就是中国考古学家的生活象征。他们在这样的贫寒艰难的环境中展开工作,但他们却是当时最“富有”的探宝人。他们所发掘的宝藏不仅价值连城,而且必将惊动整个世界。 耐人寻味的是,中国十大考古发现的缘起,大多是因为盗墓、打井、挖掘防空洞、建造楼房和房屋倒塌,这从另一个角度向我们发出了警告:随着地球表面因发展商业、工业和农业而过度开发,文化遗物正在遭到大规模的破坏,而其中被妥善保护的只是少数。这是中国考古学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中国考古学的另一难题,就是大多数古代文物在意外发现之后被迅速哄抢,成为文物走私和地下文物市场的抢手货。中国考古学的第三个难题,就是它总是超越了学术层面,成为意识形态的重要表述方式,20世纪的三大考古事件都发生在文革后期,如马王堆、秦俑和孙子兵法等,这种发掘和研究被赋予了浓烈的国家主义色彩。 毫无疑问,考古学的最终目标,就是为了人能够掌握其自身的历史。社会(国家)资助了考古学的活动,推进它的发展,但社会(国家)也是考古成果的最大消费者。在一个强大的消费主义时代,考古意味着巨大的商机。考古学的成果不是自我封闭的,它不仅要对研究者开放,也要对普通公众开放。考古学的这种多元化后效,为考古学提供了广阔的前景。 考古首先带动了地方旅游经济的发展,西安兵马俑和成都三星堆都是这方面的成功例证。这两个地点现在成为当地旅游业的最迷人的摇钱树,其中包含了从膳食、交通、住宿到购物和门票等完整的产业链。兵马俑发现者、一位普通的陕西农民,早已放弃了耕作和打井的生活方式。他每天上午10点到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上班,在礼品销售店里为游客签名售书。他的收入取决于每天售书的多少。他的悠闲而富足的生活,乃是整个文明遗址居民生活的缩影。 考古学的第二轮后果,就是带动了出版业和影像业的繁荣。经过央视“百家讲坛”的鼓噪,《三国演义》和《红楼梦》等古典名著的研究专著,一时成为炙手可热的阅读潮流。与此相应的是考古热的兴起。《达·芬奇密码》之类西方畅销书在中国的翻译出版,考古、神话、悬疑、探案等多元素组合的通俗读物,正在成为新的阅读热点。 海南出版社的考古类畅销读物《考古中国》,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的。从万历皇帝的定陵、山东临沂银雀山的《孙子兵法》、秦始皇兵马俑、清代东陵珍宝、古蜀国三星堆遗址、陕西扶风法门寺地宫、马王堆汉墓、广州南越王墓、夏商周断代工程,到北京猿人头盖骨等,这套丛书几乎囊括了中国20世纪以来最重大的考古发现。但它并未沉溺于学院式的文物训诂,而是在考古知识和历史研究成果的基石上,对考古过程进行充分的故事化叙事,注入探案逻辑和大量富有悬念的故事细节,以此建立生动有趣的“大众考古学”。这种学术叙事的转型,引领了学术大众化的新一代风气。与其追随知识界空唱“文化复兴”的高调,不如切实地启动历史文化的大众启蒙。 《考古中国》所记载的十大考古发现,为大众了解20世纪以来中国考古学的重大收获,提供了一份详尽的指南。书中所陈述的考古事件,不仅跟考古学密切相关,也涉及整个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背景,令读者仿佛亲临考古现场,以书斋阅读的方式,触摸了中国历史的真相。 在我看来,《考古中国》所提供的考古学知识及其背景历史,不仅能够帮助人们了解本土文明的进程,也能够促使人们学会敬畏文明,唤醒民众保护文化遗产的热切欲望。那些考古故事给我们的最大启示就是:要像保护自然生态一样保护文化生态,而我们所面对的这些历史文明遗产,正是这种文化生态的伟大核心。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