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沈从文传(全译本)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美)金介甫
出版社 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高尔基沿着伏尔加河流浪过。马克·吐温在密西西比河上当过领港员。沈从文在一条长达千里的沅水上生活了一辈子。

他的一生是一个离奇的故事。

他是一个受到极不公平待遇的作家。评论家、文学史家,违背自己的良心,不断地对他加以歪曲和误解。他写过《菜园》、《新与旧》,然而人家说他是不革命的。他写过《牛》、《丈夫》、《贵生》,然而人家说他是脱离劳动人民的。他热中于“民族品德的发现与重造”,写了《边城》和《长河》,人家说他写的是引人怀旧的不真实的牧歌。他被宣称是“反动”的……

需要有一本沈从文传,客观地介绍他的生平,他的生活和思想,评价他的作品,现在有了一本沈从文传了,他的作者却是一个美国人,这件事本身也是离奇的。

内容推荐

金介甫的《沈从文传》严格说来是一部夹叙夹议、将沈从文创作历程及其内涵的阐释作为重点的评传。金介甫的兴趣焦点,是沈从文在中国现代历史舞台上的“地方主义”立场、创作中的地域色彩及其二者间的联系,它们互为因果的关系,导致沈从文不同时期创作中地域色彩的浓淡及流变,以及这种“地方主义”、地域色彩在表现形式上的先锋性,值得特别指出的是,是金介甫在其全部论述中对沈从文早期创作特征的发现,给人耳目一新之感。

金介甫详尽论述了源于湘西民间生活、民间文学及地方传统的乡村情调、乡村诙谐与幽默、乡村智慧在沈从文早期创作中所拥有的特殊魅力。这也许是金介甫对异域风情所具有的特有敏感,而这一切,又建立在与其原有专业习惯(金介甫是学历史的)结合而对湘西历史、民俗所作大量考察基础上的,以至有关沈从文早期以湘西世俗生活为题材的作品,得出了完全不同于过去的结论。

目录

引言

 注释

第一章 湘西少年

 湘西:沈从文的世界及共历史根源

 沈从文的童年

 沈从文处在时局转变的时代

 注释

第二章 青年时代:沈从文和湘西藏自治都在自谋出路

 沈从文与军营生活

 军人与学者

 注释

第三章 故都怪客

 在参加中国文艺复兴道路上的失误

 成了作家却不依附任何作家集团

 沈从文第一批新式作品

 满腔怒火的北京青年

 虽到上海怒气未消

 注释

第四章 沈从文乡士文学的根源

 沈从文的乡士特色

 抒情诗人沈从文

 来自民间

 从单纯叙事到有所启发

 对歌之外还有求偶门道

 注释

第五章 平易朴实却古怪的乡下人

 不受羁绊的部落:沈从文的传奇小说

 普通乡下人的社会地位

 普遍乡下人的世界

 注释

第六章 城里人:而对青春与死亡

 沈从文形成了自己的“倾向”

 同政府抗衡

 沈从文的思想性小说

 注释

第七章 力争自治

 湘西衰落的前后

 1934-1946年同间湘西的动乱局面

 沈从文40年代的乡士文学

 沈从文不愿遵命写作

 注释

第八章 积极抵抗与消极抗争

 注释

结论

 注释

参考书目

译后记

试读章节

1917年沈从文在一位“龙头大哥”的带领下,随同800名乡亲组成的兵士开往辰州。船行途中他同另外12个补充兵掉了队,落在船队后面。这些人中有他同宗兄弟沈万林。还有一个赵姓裁缝的独生子赵开明。这帮人在泸溪迷上了一家绒线铺里的年轻姑娘。迷得最深的是赵开明,他发誓说:“将来若作了副官,一定要回来讨那漂亮小姑娘作媳妇。”16年后,沈从文在小说《边城》中把两人改名为傩送和翠翠,成了小说中的一对恋人。赵开明比队中其他人都幸运,其余11位补充兵到了1920年不是在战场上战死,就是在一次土匪拦路抢劫中送了命。

当时正是中国军阀混战的时代。箪军完全不受北京或长沙的管辖,因为长沙当局也正忙于对付北洋军阀入侵。箪军将领于是自己拉起队伍,想独霸一方。箪军小股部队只要分赃不平,或稍加管束就会马上造反,推举上级军官当他们的“将军”。这帮匪军在绑架外国人勒索赎金时,常常因为会用德文或日文和被绑架的人谈判而被外侨称为“绅士土匪”。沈从文有位军中朋友刘云亭,原来就是江洋大盗,曾吹牛说他杀过200个人,可刘云亭还会唱旧戏,能画一手兰草。《说故事人的故事》和《从文自传》里都写了这个人,讲这个土匪出身的人怎样侍候司令官,当上亲信头目,最后因为到监牢里奸淫女犯,终于被司令官处死。

当然,不是说军队中人都像刘云亭这样富有教养。有的人当土匪原因不过是护法军在湘西和北洋军作战时遗下不少枪支,买的枪支多了,就入山落草,开始劫掠。有位一字不识的山大王,在打下永顺后,娶了五个姨太太,又开始盘剥致富。靠凶狠抢夺最后升为军长。沈从文还讲起过一位17岁的女大王夭妹,也是个匪首,还有个煤矿工人因被人诬告就索性做土匪。土匪头子手下总有300到2000个弟兄,因此军官把这些人招安过来很值得。通行办法是他委任当地绥靖长官,承认他在盘踞地区的权威。苗民也有土匪头子。他们成了苗民中的军阀,当然也同样被招安。土匪为了分赃不均往往火并,把许多村庄夷为平地。土匪抓到敌方探子,往往把他劈成几块,或者活活剥皮。虽然如此,每逢新年他们照样到镇上跟老朋友吃酒、赌钱。尽管镇上正在通缉这些土匪。他们完全可以一面在县里充当民军,一面就去抢街坊邻居。

在这种乱糟糟的局面中,有身份的人不得不跟当地“将军”交朋友,这远比麻烦官府合算。这样,今后出门时便可得到武装护送。商人每次向沅水下游送货,每批船有50到300多艘,交付5000元钱,就可请来300名士兵随船保镖。传教士常常遭到那帮仇外分子的暗杀,因此在湘西旅行也得雇用30人的队伍来护卫。有一次一群福音派牧师花了153元请士兵护送只有几百里的一段路程,可是真碰上土匪时,士兵们全都纷纷逃散。旅客如果要通过匪区,恰好这区的匪帮已得到军方认可,那么,军方只需派一名士兵去护送就行。那位士兵走到大家前面,先同土匪的岗哨交涉,取得土匪签发的凭证,让游客安全过境。当然,“旅客将付出一笔护送的代价”。即使近在咫尺的地区,中国旅客也得领取军方发给的“护照”。

沈从文在辰州一个游击支队做护卫兵,这是箪军向沅水下游扩张过程的一个例子。他们在沅水流域驻防时,这帮凤凰县将军决定继续招兵。招兵要有开销,因而得扩张地盘,如此循环不已,直到后来军方另一派军队也出来为同样目的扩张地盘,发生冲突。到1935年以前,湘西驻军的首领都离不开六个家族。其中三家是在跟太平军的作战中发迹的“老三家”,即田家、沈家(不过沈家已经衰落)和熊家,熊家出了一位中华民国的总理,所以在京城有后台。另外三家是后来兴起的。其中有张学济,即沈从文在辰州的上司;陈渠珍,他推翻张学济后成了湘西王(关于此人,沈从文另有文谈到);和陈的最后一个对手,传奇人物贺龙,他后来参加了反对蒋介石的中国工农红军。这些人一度都是统治湘西的大家族,老三家通过相互通婚联成一气,而新兴三家都曾靠跟随老三家发迹。同其他地方军阀相比,箪军领导层可说最为孤立、最为保守,只把本家抱成一团。当然,也只到一定程度为止。沈从文留给后世的礼物是。他把湘西各家军阀之间的关系网真实记载下来,后世史学家肯定会认为这类裙带关系在各类军阀中同样存在,只不过未能形诸笔录罢了。凤凰领导层之间互相盘根错节的关系恩恩怨怨谁也搞不清楚,不过。正如沈从文一次带着讽刺意味说的:“也不算太复杂,因为归根到底,只不过是这几个人。”

田家从田应诏(1877年生)开始掌权,田应诏是田兴恕的三儿子,革命派田应全的弟弟。田应诏早年在日本士官学校毕业,1911年参加过孙中山的辛亥革命。1913年又参加护法战争;在国民党的二次革命中他率领箪军北上,讨伐袁世凯,当时湖南也正同湖北交战。共和失败以后,湘西在1917年基本上独立,田出任镇守使.又名军政长,可是掌权时间并不长。他是老式学者军人,娶了不少姨太太。喜欢写诗,常在凤凰城外公园跟幕僚一起吟诗作乐。公园是为了纪念他生母而兴建的.那位生母其实也是父亲在打仗中掳掠得来的。有人劝田应诏把军权交给比他年轻能干的参谋长陈渠珍。田后来到四川退休,同他在四川一个军官训练团一起当教官的刘湘住在一起。

19世纪统领箪军的另一个来历不明的世家是熊希龄(1870年生)。他是湖南神童,24岁即在北京考取翰林学士,1913~1914年间出任过袁世凯人才内阁的总理。1915年出任徒有空名的湘西镇守使。当年的熊没有参加湘西护国军讨伐袁世凯。然而,他提拔的沅州友人张学济投身民军,张在1916年率领凤凰城防军参加讨袁。据凤凰县传说,张“就大路上将大树用巨绳攀倒。成为弯弓,布为机括,等到北兵过时,机发弦断,利用树的弹力,一下就弹死十余人”。1917年张学济出任凤凰县道尹,还兼任名义上的湘西民政长,幸好后来他扩充队伍(大多是招安土匪)后,才逐渐拥有实权。1918年他还自封为湖南省长。虽然他根本没有力量打进省城长沙。

多亏沈从文那位不可捉摸的父亲,使沈家在凤凰县权力结构中始终置身局外。当然,由于田熊两家都同沈家有姻亲关系,因而沈家没有完全退出当地的政坛。在30年代,沈岳荃差点重振沈家将门的家声,而且,沈从文自己在20年代也曾经想走从军的路,只不过后来又决定改行做学者。

田兴恕鉴于自己能挣得功名。有赖于沈宏富的提拔,因此想把独生女田应弼嫁给沈宗嗣。可是沈宏富的孀妇不同意这门亲事,因为田应弼跟哥哥都在日本留过学,因而有些。洋气”。(田应弼很崇拜拿破仑的绝代佳人约瑟芬,有时打扮得‘跟约瑟芬一个模样)。这场姻缘终于挨到下一代人才如愿以偿:沈从文的弟弟娶了田应诏一个侄女。熊希龄的四弟熊希静则娶了田应弼为妻。熊希静是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毕业生;田应弼曾经要熊希静穿上拿破仑的服装,坐着画像。熊希龄的七弟则和沈从文的姨妈结了婚。沈从文母亲的哥哥黄镜铭.有段时期曾经代管熊希龄在北京的房地产业。此外还有聂仁德。熊希龄的同年进士和革新派朋友,也娶沈家的姑娘为妻。聂是陈渠珍的师傅。也是沈从文的老师。他提拔沈从文作陈的私人秘书。从文呢?也让他弟弟和父亲都到陈的部队里做事。沈家和田家还有另一层关系,即他们都是秘密社会组织哥老会中人。不过沈从文否认他或陈渠珍参加过哥老会。

沈从文的军队生涯一开头可称顺利,他充任张学济司令官的护卫。司令官出门拜客,要派二三十名兵士组成卫队,保护这位长官,沈是卫队头头。其实司令官真要防范的倒是他那些靠不住的盟友。张学济统领靖国联军第二军。他的对手第一军军政长田应诏也驻在辰州。辰州还有黔军一个旅,旅长卢焘后来在1921年回贵州做了省长。与这三个部队对抗的是统率1万北洋军的“基督将军”冯玉祥,他生在沅江下游的常德。沈从文估计1918年整个地区驻军约有575(按:沈原作为10万人,本书作者1980年与沈谈话提出疑问时沈同意改为5万),还不包括客军黔军的各地土匪。辰州是沅江流域中部大城市.但其城市人口不过5000户,而驻在这里的三支部队就有士兵2万人。沈从文回忆当时对抗形势说,“这一边军队既不向下取攻势,那一边也不向上取攻势,各方就保持原有地盘,等待其他机会。”这就是当时军阀割据的典型模式。湘西部队虽然十分庞杂,但由于各联合组织设有宪兵稽察处,不至于互相打仗,但既然各军内部又多由各地士兵组成,冲突就无法避免:例如他们在排队领军米时,为争夺先后就扭打起来,又如张学济每次允许将他发行的不值钱的钞票兑成现大洋时,总有一些小孩妇人被践踏死去。

由于辰州形势日益恶化,各司令部会商结果,同意湘西军队各划定防区,让各军到指定县城驻防清乡,取得给养。张学济立即提出他的第一支队到他自己家乡沅州(40年代改名芷江)驻防。沅州是当时繁华的口岸城市,在全湘西惟独沅州有横跨沅江的大桥。沈从文知道这次要去沅州东乡土匪为患的榆树湾和怀化镇清乡,他非常高兴,把发给每人的一块大洋钱换成铜元,买了三双草鞋,一条面巾,一把名为“黄鳝尾”的小尖刀,刀把还缚了一条绸子,刀鞘用朱红漆就。他写道:“我最快乐的是有了这样一把刀子,似乎有了刀子,可不愁什么了。”

到了怀化镇,军队需要一个写字填表的人,于是16岁的沈从文就被提升为上士文书。上士官阶不算大,但沈很懂事,很快就和司令部的官长混得很熟。因为是文书,每逢审问犯人时,他得记下口供。P37-40

序言

听到《沈从文传》在大陆印行新版的消息,我十分高兴。这本书的写成和翻译经过,可以说都算得:说来话长。1972年我开始研究沈从文,1977年写成博士论文,新版正是根据我的博士论文编成的。奇怪的是,我开始研究沈从文时,当时很少有人知道沈是位作家,而我是因为对中国历史、地理感兴趣,才研究这位作家的。即使到今天,除了湖南人外,我认为没有几个人会对湘西的军阀割据史和苗族的山歌感兴趣。

在1980年之前,我没有见过沈从文。中国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后,我也怀疑能否让我见到这位作家。到了1980年,最后我终于认识到,沈从文对世界文学有着卓越的贡献。但是,我仍然以为,沈之所以愿意接待我,讲他的生活经历,不过是因为我对他家乡历史感兴趣。说真话,哪怕连湖南人在内,对30年代湘西军阀混战史感兴趣、而且深入了解这段历史的,我怕是惟一的一个。

1980年访问沈从文时,我把研究沈的资料卡片留给了这位作家,也给了研究沈的同行凌宇和邵华强。第二年我把我的毕业论文交给他们译成中文。可在当时。竟然找不到愿印行这个译本的出版家,以至于到1994年中译本才得以问世。后来,我又将论文大加修订,变成另一本新书,从而引起了中国著名翻译家符家钦的兴趣,他把这个版本翻译成中文。由于他的不懈努力,尽管并不顺利,新书还是不断推出。1990年出了北京时事版,1992年出了湖南全译本版,1995年最后由台北幼狮公司出了这个最完善的版本。

其他类似的书也陆续问世。这些书分别从传记、历史,到人种学、人类学角度来写,各有侧重。如向成国(湘西吉首大学沈从文研究室副主任,他推出了《回归自然与追寻历史——沈从文与湘西》)、刘洪涛(著有《湖南乡土文学与湘楚文化》)、糜华菱(著有《沈从文年表》),他们的专著在研讨、剖析沈从文作品的深度上,是我1987年时所无法想像的。

我希望通过对沈从文历史、亲属和他当时所处环境的研究,使我们把研究更深入一步。同时,我也意识到,研究沈从文作品必然将进入一个新阶段,即得到越来越广泛的评估。那样的一天必定会到来,即不再把他的作品局限在乡土方面,也不仅供中国人研究,而要步入世界文学的领域。我自己这份小小的贡献,以及随之而来的大量作品,对于重新认识沈从文著作,都将是必不可少的基石。尽管在那个时候,我们这些先行者的作品,已显得陈旧,都得不断修订、创新。我惟一的希望是。所有前人写过的东西,对重新评估沈从文作品,仍然是坚固的基石。

后记

1987年冬天,我接到诗人荒芜的信,信中说他最近去看望沈从文时,见到了美国汉学家金介甫刚寄来的新著《沈从文传》(原名《沈从文史诗》)。据沈夫人介绍,赵瑞蕻、金隄几位学者都看过原书,认为写得很有特色。荒芜建议我把它译出来。

过几天书送来了。当时我正在读洋洋百万言的《奥尼尔传》。很佩服西方作者写传记的手法,的确跟我们为要人树碑立传的写法不一样;不把人写成大仁大勇、不食人间烟火的神。我读了《沈从文传》后,感到它跟《奥尼尔传》一样,也不愧是传记文学的佳作。它好在史料翔实,持论平允,把沈从文的生活道路和创作成就作了透辟分析,既实事求是,又不为贤者讳,值得向我国读者介绍。萧乾老师听到消息也鼓励我译,并推荐了出版单位。

可是说来容易做来难,直到1988年5月沈老这颗文坛巨星陨落后.我才动手翻译。起初我担心的是资料不够。原书里引用了那么多沈的原著。而谁都知道。沈是多产作家。他从事创作26年间,写了各类作品648篇,辑成集子64种。如果加上1949年后的论著,则共有736篇,集子85种。但收书最多的《沈从文文集》也不过十二卷,300万字,未收的早年作品早已绝版。记得我为了找《不死日记》遍求北京湖南几位沈学家,回信都说找不到。从英文译过来又会失真,所以一直迟迟不敢动笔,听到沈老谢世噩耗(也是荒芜函告的,正式消息迟了一个星期,还是转引海外的电讯)我才拍案而起,想我从小就是沈老作品的爱读者,无论如何也要排除困难译下去。

果然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不久我就同原作者金介甫教授开始通信。想不到这位青年作者(他面壁十年写这部传记时只有三十多岁)学贯中西,我的一切质疑问难他都能迎刃而解。要查的引文原件他无不立时复印寄来。我把《文汇月刊》上选载的《京城怪客》寄给他后,他一面向彼邦学者大加揄扬,一面宇斟句酌地在一万多字译文里指出一百多个表达不确切之处。全稿译完寄去后,他为了不耽误发稿,用一个多月功夫就把二十多万字细心校订一遍寄回,老实说,我译书40年,像这样著译双方推心置腹、切磋字句的例子,还是第一次体验到。书稿终于在1990年由北京时事出版社出版。

《沈从文传》问世后,我收到几位读者来信,其中一位并非文艺界的学者说,金介甫原著中大量注释,是珍贵的文坛掌故,单纯为读者承受力着想而割爱,十分可惜。金介甫本人对此也耿耿于怀。于是我决心将646条注文补译出来,出个全译本。幸运的是,湖南文艺出版社的同道也支持我的构想。

金介甫是历史学家,他为搜集传记史料花了大量气力。他的资料卡片多达6000张,注文字数几乎为正文的一半。学术书注释占这样高的比重,在西方学者中也是罕见的。记得我的老师李长之先生译的《文艺科学与文艺史学》,也是注文特殊的例子。难怪一位西方书评家称赞本书注文详尽,显示了高超的学术水平。凡读过这一条条细致透辟的注文者,无不留下深刻的印象。

梁启超在《清代学术概论》中指出,清代学者有一种优良学风,即“言必有据,无征不信”,我认为金介甫的注文也吸收了这种优良传统。

首先,他认为他写这部文学传记,主要在于提供史实,让事实说话,而不在乎评论短长。他广搜博采,从大量私人晤谈c我粗略统计过,注释中提到晤谈的作家学者高达118人次!)、信件日记、档案材料中取得大量信息。例如他从一般学者未必注意的天主教劳难会《信号》月刊中,找到从田兴恕时代起就展开的反对基督教会势力渗入湘西的全部经过。

注文对作品人物的原型,考证最为缜密。例如《边城》以1917年沈在去辰州从军途中,同行的裁缝儿子赵开明为原型。赵在泸溪看上了绒线铺的姑娘,发誓说将来若作了副官,就必定回来讨那漂亮小姑娘作媳妇。在《边城》中,姑娘改名翠翠,赵开明变成傩送。当然,沈真正动手写《边城》是1933年他和夫人张兆和去青岛崂山游览,在溪边洗手时看到溪对岸一个姑娘穿孝衣去告庙。沈对夫人说,他要为那白衣姑娘写个小说。为何把地点搬到茶峒,那是沈随杨明臣去四川时,在那里住了三天,搞文书收发,认为那地方片片竹林,云蒸雾绕,真美。

然而,小说一出,由于写得传神,茶峒人都以为真有翠翠其人。“边城山色碧罗裙,小翠歌声处处闻。”并肯定说翠翠嫁了个四川人,1948年回过茶峒,三十几了,还相当标致,引得茶峒师范全校沸腾,赶到渡口去看翠翠。渡口还有位农民说,论起辈分来,翠翠是他的老婶娘。瞧,文学名著就有这么大的魅力!

注文还考证出,《八骏图》是写梁实秋、闻一多。考证得最出色的,是沈和丁玲由十分投契到后来突然疏远的这段过程。金介甫在第六章用了三十多条释义详细记述了两位湖南作家心灵撞击的细节。

一句话,只有配上这些文坛轶事,这部文学传记才能从多侧面反映传主的生平、性格的心路历程。

最后想做件“但开风气”的事。把作品献给亲人,本是中外文艺界常见的事。金介甫教授把原著呈献他的双亲。我年逾古稀,父母墓木已拱,只能献给别的亲人。记得萧老在一本集子的前言里对他夫人(翻译家文洁若)备致赞扬,衷心感激她像《星星知我心》片头的鸡妈妈,庇护一群鸡雏。保住了一家温暖。我也有同样感受。我的亲人是共同生活了半个世纪的老伴,一个普通女性。但她像《天云山传奇》里的冯晴岚那样,是一位平凡而又卓越的女性。在风雨如磐的坎坷岁月中,她顶住社会歧视压力,忍辱负重支撑起这个小家,使之免予破巢玉碎。60年代我流放西域途中有诗写道:“底事艰难存一息?未酬恩义负牛衣!”说明她是维系我生命的了不起的支柱。特别是病残以来,她求医访药,百般照拂,舍弃一切生的欢欣。没有丝毫怨言。一句话,没有她的支持,一个残疾人想完成这部30万字的书,是无法想像的事。因此,把这部书呈献给我的妻子赵国璋,想来不会被人讥笑为追求时髦。

符家钦

书评(媒体评论)

说句公道话,我实在是比某些时下所谓作家高一筹的,我的工作行将超越一切而上。我的作品会比这些人的作品更传得久,播得远。我没有方法拒绝。

——沈从文

需要有一本沈从文传,客观地介绍他的生平,他的生活和思想,评价他的作品,瑞有了一本沈从文传了,他的作者却是一个美国人,这件事本身也是离奇的。

——汪曾祺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6 19:2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