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综合研究客家妇女这一特殊群体生活状况与人文性格特征的一部专著。书中对客家妇女研究的学术史作了简要回顾,讨论了客家基本住区上古以迄唐宋的自然环境和“蛮夷”分布状况,重点论述了在程朱理学妇女观的影响下,客家妇女生活的演变情况。勾勒了西方宗教在赣闽粤客家地区传播的概况,概述了传统宗教信仰和婚姻习俗在近现代客家妇女生活中的遗留。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客家文化与妇女生活(12-20世纪客家妇女研究)/文史哲研究丛刊 |
分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
作者 | 谢重光 |
出版社 | 上海古籍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本书是综合研究客家妇女这一特殊群体生活状况与人文性格特征的一部专著。书中对客家妇女研究的学术史作了简要回顾,讨论了客家基本住区上古以迄唐宋的自然环境和“蛮夷”分布状况,重点论述了在程朱理学妇女观的影响下,客家妇女生活的演变情况。勾勒了西方宗教在赣闽粤客家地区传播的概况,概述了传统宗教信仰和婚姻习俗在近现代客家妇女生活中的遗留。 目录 序 何兹全 绪论 第一章 多元一体的客家民系 一、从史实和田野调查资料看客家的多种来源 二、从学理上看客冢民系的多元组成 三、客家民系的形成 (一)共同经济生活 (二)共同社会心理素质 (三)共同语言 四、客家人的分布与各地客家自然社会状况的差异 第二章 客家社会文化生活中的蛮夷之风 一、客家地区的自然环境及土著居民状况 二、客家社会风俗特点及其“蛮夷”文化渊源 (一)宗教信仰 1.定光佛信仰 2.妈祖信仰 3.三山国王信仰 4.“莘七娘”信仰 5.临水夫人信仰 6.谢圣仙娘信仰 7.巫蛊和占卜 8.客家妇女在宗教信仰中的地位和作用 (1)夫人会组织情况 (2)夫人会活动情况 (二)饮食习俗 1.棱米 2.“绿荷包饭”、“竹筒饭” 3.吃生 4.擂茶 (三)丧葬习俗 1.买水浴尸 2.检骨葬 (四)文艺生活 1.客家山歌 2.船灯戏 (五)郎名与法名 (六)妇女在社会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第三章 宋明理学在客家地区的传播 一、宋明理学在客家地区的传播 (一)宋代理学特别是闽学在客家地区的传播 (二)阳明心学在客家地区的传播 二、客家民风由“野”向“文”的演化 三、客家宗族社会的形成和发展 第四 章宋明理学和蛮夷文化传统交互影响下客家妇女生活的变迁 一、程朱理学的妇女观 二、客家妇女生活在礼教轨道上的演变 (一)婚姻 (二)男女社交、恋爱和婚外情 (三)劳作与家庭地位 (四)服饰 第五章 太平天国运动中的客家妇女 一、客家人是太平天国运动的主导力量 二、运动初期客家妇女的积极参与 三、天国妇女政策的客家文化烙印 四、运动前后期客家妇女生活的巨大反差 第六章 西方宗教在客家地区的传播与客家妇女生活的变迁 一、西方宗教在客家地区的传播 二、在西方宗教影响下客家妇女生活的变迁 (一)弃婴找到生路 (二)妇女读书识字 (三)妇女走出家庭服务社会 (四)妇女宗教信仰、思想观念和生活习俗的变化 第七章 土地革命时期闽粤赣湘苏区客家妇女的生活 一、妇女的生存状态与苏区政府的有关政策 二、参加革命队伍和参军作战 三、生产热潮和支前支红运动 四、文化教育 五、革命山歌和戏剧 第八章 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客家妇女生活 一、近现代客家妇女的宗教信仰和文化生活 (一)女神崇拜 (二)生殖崇拜 (三)降神、扶乩、跳觋 (四)生活礼俗中的文化意蕴 二、近现代客家妇女的婚姻生活 (一)童养媳和等郎妹 (二)寡妇再嫁问题 (三)其他变异婚姻 1.过继婚 2.冥婚 3.换亲 4.转亲 5.典妻 6.打合同 7.抢婚 8.入赘婚 9.二婚亲 10.龙凤婚 三、客家妇女步履蹒跚地从传统走向现代 附录:关于近现代客家妇女生活的问卷(附部分答卷内容) 主要参考文献 客家妇女研究主要论著索引 后记 试读章节 客家民系是汉族在南方的一个支系,主要集中分布在赣、闽、粤三省边区,零散的则在赣、闽、粤三省的其他地区,以及大陆西南的广西、湖南、四川、贵州等省区,海外的台、港、澳,东南亚都有数量不等的分布,在这些地区的分布成大分散小聚居格局。现代以来,客家人走向世界,世界绝大多数国家都有客家人的踪迹。 集中聚居在赣闽粤边区的客家人,与福佬人(含闽南人、潮汕人)、广府人为邻,历史上曾因土地、山林和其他生产、生活资源的竞争,引起严重的冲突,因而激发了一些客家人士研究客家源流的热情。其后,由于客家人在世界范围里的广泛分布及其在政治、经济、文化各个领域的出色表现,对于客家源流的兴趣已不限于客家人士,它已扩大到民族学、人类学、历史学、民俗学、社会学等多个学术领域,吸引了众多的学者进行探讨。“什么是客家?”“客从何来?”诸如此类的问题,成为百姓和学者共同关注的课题。 对于以上问题,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前,由19世纪末、20世纪初外国传教士发端,20世纪30年代罗香林先生集其大成的研究结论成为主流话语。这种学术潮流的基本观点是:客家先民来自中原地区,是具有辉煌历史的中原士族华胄的后裔,他们自晋代至宋元之际,主要由于战乱的原因,多次大规模地从中原移民到赣闽粤边区,另创家园,保持高贵血统,成为血统纯正的优秀汉族民系①。罗香林先生的研究结论和研究方法,在客家学界发生了深远的影响,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兴起的客家研究热潮,不少学者仍把罗香林先生的研究结论和思路奉为不二法门,充其量只是补充一些新的资料发挥罗香林的观点而已,有的研究者甚至把客家血统纯正论的观点引向极端,提出了客家先民的主体是中原土族②,客家基本上未与畲族通婚的观点。这种客家血统纯正论的观点,实质上就是客家起源一元论的观点。 其实,任何民族或民系的来源都是多元的,客家起源一元论的观点,既经不起学理的推敲,也经不起史实的检验。下面我们分别从事实和理论两个层面阐述客家来源多元的观点。 P1-2 序言 谢重光同志是我的学生,二十年前,他负笈京华,跟随我学习魏晋隋唐史,专攻佛教社会史。他治学勤谨,善于思索,所做博士论文,在寺院经济和教团组织的社会、文化活动方面,常能发人所未发,提出新观点、新见解,得到学界的好评。‘学成回到福建,按照陈寅恪先生提出的做学问要“预流”的思想,结合福建的历史文化,投身到客家文化的研究中,因为学养有素,又好学深思,勇于创新,取得了很好的成绩。 三年前,他获得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课题的立项,专门研究南宋以来的客家妇女生活,曾向我谈到从事这项研究的设想,是要把客家研究与妇女史研究结合起来,以历史学与文化人类学、社会学、民俗学相结合的视野,文献资料与田野调查资料并重,分区域、分阶段、多角度、多层面地考察近千年的客家妇女生活总体面貌。我觉得他的设想很有创见,鼓励他认真付诸实践。现在这项研究已经完成,成果即将付梓出版,重光持稿请我作序,我为他感到高兴,乐意写一点感想和看法。 重光前几年已出版了好几本有关客家的书,像《客家源流新探》、《客家形成发展史纲》及《畲族与客家福佬关系史略》,寄来给我,我稍稍浏览了一下,觉得他能够把客家的形成,放在唐宋历史的大背景下,从经济重心的南移、区域开发的梯度推进,以及从移民史和民族交融史的角度来看问题,对于史料的搜集、整理和考辨也下了功夫,体现了客家研究的进步,是十分可喜的。 这次关于客家妇女生活的研究,他仍然秉持实事求是、独立思考的宗旨,从内容到体裁多有创新。例如关于客家山歌,以前人们只注意到它受《诗经》传统影响的一面,重光则论证了它受南方少数民族歌谣及吴声歌谣、荆湘歌谣影响的另一面;关于客家妇女的思想风貌,以前人们较多强调它受中原文化影响的一面,重光则指出客家妇女的生活风貌,既有继承南方少数民族文化渊源的一面,又有受程朱理学影响的一面;对于程朱理学给予客家妇女生活的影响,他也认为不只是具有负面影响,也有正面的积极的影响。这样的论断,可能比较客观,至少,是提供了新的思路,能够促进人们在这些方面做更多更深入的研究。 重光在考述武陵蛮南迁的史迹时,大量引用了魏晋至唐宋时期正史、文集和佛典中的材料,以诗、文证史,显然是得益于他以前在魏晋隋唐史和佛教史方面受到的训练。这说明他现在所做的研究,并没有完全脱离他以前之所学,他是利用自己原有学术基础的优势,又吸收新的理论和新的研究方法,在新的领域做出了新的成绩。我愿他把这种精神保持下去,不断开拓,不断前进,在客家学、民族史、闽台区域社会,还有他早先致力的佛教社会史等领域都取得新成绩。 何兹全 2005.6.16 后记 又是在盛夏中,本书就要杀青付梓了。不由得回想到10年前,同样是这样的盛夏,我主编的《客家文化》丛书交付出版之际,我与亡友王增能先生讨论合作从事客家妇女研究的情景。当时我们都感到,客家文化的许多特性,在妇女身上表现得特别明显,要深入研究客家文化,客家妇女一定要作为一个重要的对象。我们还觉得,就客家妇女研究来说,我们之问各有优势,增能生活在基层,对妇女生活的实际情形有亲切的感受,需要实地田野调查的话也可随时进行;而我有古代史方面的专业训练,对于文献资料也比较熟悉,又住在省会,了解学术信息和对外交流比较方便,两人合作一定可以产生很好的,效果。于是我们决定合作,并具体商议了开展研究的计划,各自都先从文献资料入手,分头准备去了。孰料增能不久就重病缠身,并于1998年驾鹤仙逝。我也因其他各种工作接踵而来,未能把客家妇女的研究真正落实下来。 转眼就到了2002年,这年我申报了“南宋以来(12—20世纪初)客家妇女社会生活研究”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研究项目,并获得了立项。直到这时,我才得以比较专心地从事这项研究。在研究过程中,深感涉及的领域和学科比原来设想的多得多,遇到的困难也比想象的大得多。值得庆幸的是,我的这项研究从立项到实际开展,得到了许多师友的帮助:业师何兹全先生,一直关心呵护着我,本书成稿后,又拨冗审阅并赐序,关爱之深,寄望之厚,使我终生铭感!母校北京师范大学的师长瞿林东先生对本课题的研究,自始就给予很具体的指导;刘家和、龚书铎、陈其泰等师长和学友也给予很大的支持、提供了很好的建议;史学界前辈林甘泉、陈高华、张岂之、王天有、朱雷等先生,以及学友王子今、刘华祝等先生也给了我很多关心和帮助。初稿完成后,承蒙北京大学邓小南教授、厦门大学陈支平教授、福建社会科学院杨彦杰研究员、江西师范大学王东林教授、贵州大学张新民教授予以审阅,给予很多鼓励,也提出不少宝贵意见,使我受益良多。对于这些良师益友的关心帮助,谨致衷心的谢忱! 挚友魏华一直把我的研究当作自己的事情看待,经常主动为我录入相关资料,初稿写出来后又承担了打印和校读之劳;台湾高雄义首大学的刘春源老友,多次从台湾给我寄来有关资料;成都信息工程学院的兰玉英女史,特地为我编制了客家研究论著索引,本书即将付梓之际,得知还缺一些照片,她不但把自己的有关照片悉数寄来,还四处联络其他热心的客家乡亲提供照片,其中来自马绍尔群岛的曹伟鹏乡亲、广东大埔的何人乡亲、上杭县客家族谱馆的严雅英馆长都热情地伸出了援助之手。他们提供的照片或被编辑采用,或因技术原因未能采用,但他们的拳拳之心,都使人铭感不已。我在闽西南客家地区进行田野调查时,得到老同事魏荣章先生、堂姐夫李坦生先生、堂兄谢观光先生、老友谢江春先生、上杭县政协文史委钟巨蕃先生等人的大力协助;漳州市客家联谊会还专门为我组织了一场座谈会。我的博士生王晓云女史以及兰玉英女史,很细心地分别帮我校阅了全部书稿。所有这些,都为本书的完成和完善起到了巨大的作用,还有许多亲朋友好为此书付出了心力,不能一一胪列,亦在此一并致谢! 家父谢成珂先生是一位客家老知识分子,我的这项研究启动之时,他已逾百岁高龄,仍对我的研究倾注了无比的热情。他亲自伏案动笔,以工整的绳头小楷,具体详尽地回答了我关于客家妇女生活的问卷,还经常与我促膝而谈,介绍旧时客家社会生活的背景,并写出《民国时期长汀妇女文化教育概况》这么一份具体翔实的回忆材料,供我参考。家父对于客家文化的热心及对我的关心和鼓励,是激励我克服困难作好研究的莫大动力。舍妹谢兰芬联络了许多客家乡亲,来回答我关于近现代客家妇女生活的问卷。远在美国旧金山的大伯母和堂妹谢懿光一家,也尽力支持着我的研究。她们把我的《问卷》辗转寄到台湾,由堂妹夫的姨丈林锦仁先生完成了答卷,使本书多了台湾客家妇女生活的实例。亲人们的浓浓心意,时时温暖着我,策励着我。 内子何静几十年来一直关心支持我的学术事业。在本书修订过程中,她不幸身罹痼疾,住院治疗。但她在被病魔折磨得最厉害的时候,还惦记着、关心着我修订书稿的进展情况,经常强忍着病痛,好让我能够比较安心地工作;而我是在天天跑医院的过程中甚至在她的病榻前修订着书稿的。我与内子相濡以沫,克服了最大的困难!现在,本书就要问世了,内子的身体也得到很好的恢复,已经以乐观奋发的精神面貌回到她热爱的工作岗位。这使我们对于生活有了更深的感悟,困难是暂时的,生活是美好的,我们热爱生活,我们感谢上苍的厚赐! 本书的出版,承蒙同门学长、福建师范大学副校长汪征鲁教授的鼎力支持,上海古籍出版社蒋维崧老友的热心安排、责任编辑郭子建先生的细心审读,在此一并鸣谢。 谨以此书纪念亡友王增能先生。 2005年7月7日,谢重光谨识于榕城东南书屋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