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历史风云人物,从来没有哪一个人有曹操的形象那么复杂、那么失真而又如此具有争议。那么,历史上真实的曹操究竟什么样?他的真实面目又如何?本书以还原曹操真实形象为基本宗旨,以曹操的生平为主线,从其家世写起,架构了初入仕途、讨伐董卓、兖州奠基挟一辈子以令诸侯、荡平徐淮、官渡之战、克定四州、兵败赤壁、收取关陇、争压汉中、确立太子等几个大的板块,直到洛阳逝世为止。书中除阐述曹操的武略文才及音乐、书法等方面的才能外,还介绍了他的谋臣、武将,他的对手、盟友,以及他身边的儿和儿女。
作者以其深厚的历史学识和文化底蕴,运用全新的视角,艺术地再现了曹操所生活的时代,以及他所参与的重大事件,向世人展示出一个有别于“白脸奸雄”的艺术形象,将一个血肉丰满、立体精彩的曹操呈现于世人面前。
这是东汉桓帝延熹五年(公元162),曹操还只是个八岁的小孩子,他还不知道他后来会成为什么丞相魏王。这个叫阿瞒的小孩子现在只知道顽皮,胡闹,吃饱了睡足了跑出家门半天不回家。当然他也料想不到今天会领受父亲的狠打。
事情是因为一头小猪引起的。
那时候他正在念一本什么书,街上忽然传来追儿追儿的猪叫,他随手把书一扔,从家里偷窜出来。溯着这猪叫声寻去,原来街邻孙瘸子家正在劁猪崽儿。只见劁猪匠先绑了那头小公猪的四蹄,再从怀中摸出一把薄而亮的刀子,在小公猪追儿追儿的尖叫声中,往它的大腿间只一抹,就抹出个肉红的球蛋蛋,巴叽地甩到土坯墙上。小公猪挣扎了一会儿,渐渐止住叫声,盯着自己的后腿叉,眼神是百般的困惑:为何要割我的蛋蛋呢?
是啊,为何要割它的蛋蛋呢?——阿瞒也觉得奇怪。
中午,与祖父和父亲一起吃饭的时候,阿瞒绘声绘色地讲了劁猪的全过程,最后指着自己的大腿沟请教祖父:
“为何要割它的蛋蛋?是它犯了什么错儿,他们惩罚它对吗?”
曹腾一直是呆愣愣地听着,衔在嘴里的那口饭也忘了咀嚼(阿瞒以为祖父是被自己的讲述所吸引、所感染,听得出了神儿呢),此刻面色突然变得煞白,浑身一阵痉挛,“噗”地将那口饭喷了出来。随之咕咚歪倒在席子上,口吐白沫,眼睛变成死鱼样儿。曹嵩就是这工夫儿突然大发雷霆,骂一声“畜生”!遂凶神恶煞般朝阿瞒扑过去,揪住儿子的头发咣当摔倒在地,继之拳脚相加……
阿瞒杀猪也似地叫唤“为什么打我?我犯了什么错儿?……”这一问又使曹嵩目瞪口呆,喘不上气来。
几年后,阿瞒才明白自己为何挨打。原来他犯了祖父的忌讳——那头被劁的小公猪,可以说就是祖父的化身啊! P1
魏武帝曹操,几乎家喻户晓,千百年来人们对他褒贬不一,盖棺终难论定。褒者赞其为东汉末年的“英雄”,因为他除秽定乱,统一了北部中国。更多的人则贬其为“奸雄”,并冠以“白脸”二字以表达憎恨之情,因为他“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实在是狠毒暴虐到极点。
随着历史小说《三国演义》的广泛流传和戏曲舞台上人物造型的脸谱化,曹操被视为“白脸奸雄”已经成为妇孺皆知的事实。千百年来,偏见掩盖着历史的真实,人们心目中的曹操。与历史上真实的曹操相差甚远。
1959年5月15日,著名历史学家翦伯赞先生在《光明日报》上发表文章明确指出:“应该替曹操恢复名誉”。他认为曹操不仅是三国时期第一流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也是整个中国几千年封建社会里杰出的政治人物。但是由于《三国演义》的宣传,曹操却长期被当作奸贼遭到人们的漫骂,这是不公平的。他说《三国演义》的作者为宣传封建正统的历史观,就肆意歪曲历史,贬斥曹操,把三国的历史写成了滑稽剧,而后人又把他写的滑稽剧当成了三国的历史。郭沫若也接连发表文章,指出曹操应该被称为民族英雄。但《三国演义》流传于世后,“差不多连三岁的小孩子都把曹操当成坏人,当成一个白脸的奸臣,实在是历史上的一大歪曲。”
纵观历史风云人物,从来没有哪一个人有曹操的形象那么复杂、那么失真而又如此具有争议。那么,历史上真实的曹操究竟什么样?他的真实面目又如何?对此,鲁迅曾经非常坦率地说,“我们讲到曹操,很容易就联想起《三国演义》,更而想起戏台上那一位花面的奸臣,但这不是观察曹操的真正方法。其实,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群雄并起,拥有四州领地的袁绍声势最大,没有人能够和他争锋。但曹操以高明的谋略,运筹帷幄,大败袁绍,结束汉末群雄混战的局面,统一北方,创立魏国。在政治制度的重建上,曹操的贡献足以与商鞅和申不害相媲美。
作为政治家的曹操,既爱才又毁才,既大度又小气,既明智又迷惘;既有明主之气,更具奸臣形象;作为军事家的曹操,他霸道,他强悍,他精明,他高深莫测,他雄性十足……在用兵的神奇上,即使韩信和白起都无法与之比拟。对此,曹操最主要的政敌之一诸葛亮,发自内心地赞许说,“曹操智计殊绝于人,其用兵之神奇,有如被称为兵学双圣的孙武和吴起。”
历史上的曹操不仅武功卓著,有清醒的政治头脑,而且酷爱文学,有深厚的文学修养。曹操的文章诗作气势磅礴,与他的儿子曹丕、曹植同为我国文学史上的著名诗人。毛泽东不仅十分推崇曹操,称其“白脸奸臣”为千古冤案,而且特别喜欢曹操的诗文,认为他“气魂雄伟,慷慨悲凉,是真男子,大手笔”。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魏武帝曹操已经随着历史的涛声远去了,但是关于他的是是非非,恐怕再过上几百年,几千年意见也不可能统一。
客观地讲,历史上的曹操,既有奸诈的一面,亦有雄才大略的一面,然而这两方面不是简单的机械相加,而是有机融合在一起,有时很难分清这是他的英雄本色,还是奸雄的特性使然。
本书以还原曹操真实形象为基本宗旨,以曹操的生平为主线,从其家世写起,架构了初入仕途、讨伐董卓、兖州奠基挟天子以令诸侯、荡平徐淮、官渡之战、克定四州、兵败赤壁、收取关陇、争夺汉中、确立太子等几个大的板块,直到洛阳逝世为止。书中除阐述曹操的武略文才及音乐、书法等方面的才能外,还介绍了他的谋臣、武将,他的对手、盟友,以及他身边的女性和儿女。
作者以其深厚的历史学识和文化底蕴,运用全新的视角,艺术地再现了曹操所生活的时代,以及他所参与的重大事件,向世人展示出一个有别于“白脸奸雄”的艺术形象,将一个血肉丰满、立体精彩的曹操呈现于世人面前。